这次对谈我请到了好友独立建筑媒体撰稿人游旭东,他长期关注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公共建筑建设,并坚持在这一领域做独立的研究和内容输出。他刚刚经历了山西的游历,看到了精美的中国古建筑,而在他结束游历之际,建筑界也发生了一件大事。四座形态各不相同但又有着某种相似性的“国家版本馆”横空出世。
中国大规模修建大型公共建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久,但纵观历史,最密集的建设却是在近20年。世纪之初,经济腾飞申奥成功的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建筑建设,大型公共建筑和地标开始称为市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2012年,王澍被颁予建筑界的极高荣誉普利兹克奖,似乎标志着中国建筑师开始走向国际视野。
二十年的探索,兜兜转转,为何却还未走出“大屋顶”的阴影?注重形式训练的建筑学教育延续了几十年,建筑师们还在迷茫求索,既得不到主流叙事的认可,也不被普通民众所理解。但排除建筑师,主流叙事和民众却似乎找到了某种共识。
在这个建筑界哀鸿遍野的季节,与游哥畅谈暴言!
拓展:
中华现代帝国式建筑:一种范式)
何镜堂、王澍、陆文宇、张锦秋分别设计国家版本馆三座分馆)
城市邮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