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邀》走过百期之际,我回望这八年的旅程,它远超出了最初的设想,也深刻地改变了我。
最初,《十三邀》带着一种批判性视角,试图刺破娱乐话语的泛滥,守护人文主义的视野。我那时更像一个深思熟虑的思想者,试图以严肃作家的身份被记住。然而,时代情绪在变迁,观众的审美也在变化。如今,我更重视行为本身的重要性,更关注人内在的宇宙和状态。我开始理解,充分理解他人,比单纯的批判更重要。
《十三邀》不再仅仅是采访,更像是一场真人秀,一场我与嘉宾,与自我的对话。 我与李景亮一起挥拳,与谭元元共舞,甚至在张赞英哭泣时,笨拙地拍着她的肩膀,沉默不语。这些看似不和谐的瞬间,却意外地展现了真实的自我,也获得了观众的认可。 人们看腻了精心设计的、丝滑的说辞,反而发现了磕磕绊绊的真实可贵。
我曾希望以严肃作家的身份被记住,却因真人秀而广为人知;我追求智性的表达,社交媒体上却流传着我身体搞笑的片段。求而不得,不求而得,生活的意外,往往最引人注目。 这种矛盾和别扭,也一直存在于我身上。我渴望回故乡,却又不知如何面对,最终借着《很高兴认识你》的拍摄,给自己一个不得不回家的理由。
这种不自洽的生存方式,出乎意料地收获了诸多善意。持续地做事,不间断地做事,不仅是我的工作旅程,更是一趟自我探索的旅程。 《十三邀》的百期,也见证了我的转变:从最初的试图以时代折射个体,到如今更着迷于每个人内在的宇宙。
我是一个即兴的思考者,而非深思熟虑的思想者。 我越来越接受《十三邀》是我最被记住的作品,尽管这与我最初的人生设想大相径庭。参加真人秀,并非为了证明自己,而是为了体验生活,发现真实的自我。 我与嘉宾的每一次对话,都是一次冒险,一次未知的旅程。
我害怕打开父亲的信,是因为我无法用同样浓烈的情感去回应他,这种情感的堵塞,或许也是我性格中的一部分。我开始更愿意卷入情感,而不是保持旁观者的姿态。我享受在不同身份和状态之间切换的自由,这或许也是我矛盾性格的体现。
贯穿始终的,是对光辉伟大事物的渴望。 这渴望,或许推动着我不断探索,不断前行。而播客《游荡集》,则成为我表达散漫即兴性格的最佳媒介,它更接近我的内心,更纯粹,也更自在。 这自在,在如今喧嚣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
数了一下,在《展开讲讲》过往的节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一个人是:许知远(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十三邀》主创,《向往的生活》等综艺嘉宾,排名有身份认同先后)。他在多达9期节目中被提及。有听众说,这样的出现频率那就是《康熙来了》里的林志玲吧!
我们当时似乎有一种好奇,一个看上去严肃、高姿态、又没有网感的男性知识分子要怎么在舆论场中生存呢?这种好奇转化成一种长期的系列观察,于是就成了:许知远的真人秀。
许知远本人轻微不认可“真人秀的参演者”的身份,试图顽强地守住“深思熟虑的思想者”这个形象。但不可否认,他本人就是《十三邀》最为知名的参演者,观众们想看的不仅是嘉宾的答案,而是许知远提问下的答案,不仅是嘉宾会做什么,而是许知远会一起和嘉宾做什么——比如说和李景亮一起打拳,和谭元元跳舞摔个屁股蹲,或者是有些局促地拍着张赞英的肩膀,试图安慰正在哭泣的人,沉默不语。
最开始,这种提问和表达产生了尴尬、错位和不合时宜。对,如果那时候问许知远,“如何看待你与时代的关系?”答案可能是:不合时宜。可是时间一旦拉长,2024年《十三邀》来到了第八季,观众的感受又发生了新的变化。那就是,大家看多了精心设计的、丝滑的说辞,就又发现了磕磕绊绊的好——不太和谐但是很真实。好像有一个人还会至少看上去很关心地替年轻人提问,比如问许倬云:在不断受限的情况下,年轻人怎么创造自己的空间?
我们为什么在节目中谈了如此多次许知远?可能是因为他身上的矛盾性。他希望自己以严肃作家的身份被记住,但却以出演真人秀广为人知;他追求智性的表达,但社交媒体上都是他身体搞笑的切片。求而不得,不求而得,这就是生活的意外,而意外最好看。这种矛盾和别扭在他身上也一直存在,他很想回故乡看看,但又不知道怎么面对。他必须找一个借口,比如专门参加节目《很高兴认识你》,有了这个借口,节目组这么多人在,他就不能开车开到村口然后掉头回去了。
这种不自洽的,“需要有人在游泳池边上有人踹你一脚”的生存方式不仅没让人讨厌,好像还收获了很多善意,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地羡慕。不管怎么说,一直做事,不间断地做事,对许知远来说,好像不仅是工作的旅程,也成了一趟他了解自我的旅程。
最后,也欢迎你收听许知远的播客《游荡集》,里面有一个不太一样,但又一以贯之的许知远。感谢翻翻为我们画的老许封面图~(真是一期大制作啊!
shownotes
00:34 关于许知远老师为什么是「蘸酱第四人」
第一部分 《十三邀》100期,节目与许知远的变与不变
02:46《十三邀》100期,回到它的思想缘起
06:50 节目逼迫我变得更开放,让我意识到行为本身的重要性
07:29《十三邀》的时代语境变化:早期刺破娱乐话语,如今充分理解他人
12:18 以前太想把人作为时代的折射,但其实每个人都有TA的宇宙
16:02 关于芭蕾/探戈/打拳等节目体验:“我就不能特积极向上,我就得睡懒觉!”;“我又不是007,什么都会!”
21:49 我总希望自己是一个深思熟虑的思想者,但其实我是个即兴的思考者
23:01《十三邀》在人生里的位置:心情复杂地发现,它成为了我最被记住的作品
25:08 开始专访男性采访对象身旁的女性,书霞女士、张赞英女士、曼丽女士等,这样的变化是如何发生的?
28:59 如果放开限制,还想和哪些人录节目?
第二部分 外部评价的变化,与许知远的真人秀
29:47 舆论场评价的变化,大家越来越接受了“许知远”的样子
38:24 再次聊到了许老师的体验真人秀,即将去体验攀岩
40:41 许老师为什么不能接受自己是E人?“我的天赋可能根本就不在于深思熟虑”
45:14 展讲和许老师复盘了他参与的两档真人秀:《向往的生活》&《很高兴认识你》
50:56 关于父亲的信,“我不是情感回避,我是情感阻塞”
58:34 做《十三邀》对许老师也是一场“打开自我”的旅程
1:00:55 期待自己有原创深入的能力,但似乎结网能力才是天赋
01:07:07 如果可以选,你最想在生活什么时代?如果回到那个时代你是一名女性,会怎么样?
01:15:38 男性急需要重新证明是可爱物种
第三部分 与蘸酱等年轻人聊聊
两个曾问过许倬云先生的问题
01:19:55 问题1:成为一个人最重要的是什么?要坚持什么?
01:22:38 问题2:年轻人在不断受限的情况下,怎么创造空间?
01:27:20 找到自己的火苗�,许老师的绽放时刻
01:29:52 关于许老师的播客《游荡集》:“播客可能是最适合我的媒介”
本期音乐
APT. by ROSÉ / Bruno Mars
Danse Avec Moi by Franz Gordon
Long Black Train by Richard Hawley
Young Man’s Dream by Marcus King
今宵多珍重 by 陈百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