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宁:本期节目探讨了在疫情之后如何通过创新走出疫情模式,并以野生动物保护法修改和新冠病毒溯源为切入点,批判了简单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保守做法,主张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建立检疫标准、利用市场机制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而非简单粗暴地禁止。他还指出,在不平等的社会中,创新是代价最小的阶级流动发生器,鼓励听众积极参与到社会问题的解决中。
顾磊:顾磊的文章中,通过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的相关条文,指出野生动物从捕捉、养殖、屠宰、运输、加工到销售的各个环节都需要检疫手续,但目前市面上大多数野生动物缺乏检疫证明,主要原因是缺乏针对性的检疫规程和标准。他认为标准制定并非完全自上而下,行业协会和地方部门也可以参与,政府部门制定所有检疫标准成本高,行业协会等可以分担工作。
任宁:从疫情开始,就有言论说新冠病毒来自于蝙蝠,但中间宿主是什么动物尚不明确。修改野生动物保护法是必要的,但并非唯一相关的法律。目前市面上大多数野生动物缺乏检疫证明,因为缺乏针对性的检疫规程和标准。SARS疫情期间果子狸被扑杀,但之后养殖又恢复,至今仍缺乏针对性的检疫规程。标准制定并非完全自上而下,行业协会和地方部门也可以参与。政府部门制定所有检疫标准成本高,行业协会等可以分担工作。深圳出台的《深圳经济特区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采用白名单机制,存在科学性和合理性问题,反映出一种保守倾向。疫情导致人们趋于保守,不再尝试非主流食物。野生动物保护需要讨论的是如何保护,而不是简单地禁止食用。缺乏检疫规程不代表行为本身错误,应思考如何消除负面影响,而非直接禁止。直接禁止行为是对人欲望和需求的不尊重,应考虑市场机制来平衡供需。直接禁止滑板是一种懒政行为,应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而非简单禁止。走出疫情,取决于我们想要创造怎样的未来,需要思辨和创新。未来是不确定的,需要我们自己创造,需要思辨和更完善的体制环境。走出疫情需要思考复杂问题,持续创新,而非简单化处理。应对风险需要破坏式创新,保守无法帮助我们走出疫情。在不平等的世界中,创新是代价最小的阶级流动发生器。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