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员:我阅读了《中国货币史》一书,对中国古代的货币经济有了新的认识。首先,我认为中国历史上国家权力在货币经济中更像是参与者而非主宰者,采取的是近似放任的态度。这与西方国家君主垄断铸币权的情况截然不同。例如,汉初时期,朝廷和民间都参与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飞涨。汉文帝时期,虽然实行通货紧缩政策,但仍然允许民间铸币,这体现了政府在货币发行上的非垄断态度。 从汉朝到明清,地方性铸币一直是常态,政府的禁令收效甚微。 其次,我认为中国古代的货币政策与王朝兴衰息息相关,甚至能够间接改变历史走向。宋代的钱荒导致民间自发发行纸币交子,后由政府接管,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宋代的国运。反之,南宋末年政府滥发汇子,导致纸币贬值,信用破产,最终加剧了南宋的灭亡。 此外,中国古代的信用机构发展分散,种类繁多,缺乏统一的监管,政府长期采取非垄断甚至放任的态度。寺庙等机构也参与金融活动,这进一步体现了政府在货币经济中的参与者角色。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货币经济是政府、民众、商人共同参与的,这种非国家化的特征,使得传统社会具有对财富的良好消化能力和自愈能力,有利于中国文化的延续。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