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99.从母带制作到空间音频,音乐背后的技术变迁

99.从母带制作到空间音频,音乐背后的技术变迁

2025/4/14
logo of podcast 日知录

日知录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刘韧
赵老师
Topics
刘韧: 我认为母带制作在不同时代和场景下有不同含义,其核心作用是使专辑或单曲在不同播放环境下都能保持一致的听感和质量,并达到出版标准。现在单曲母带制作比专辑母带制作更常见,专辑母带制作需要保证多首歌曲风格统一且听感流畅。专业母带制作能提升音乐作品的质感和在不同播放场景下的适应性,即使听感上的变化不明显,也能保证作品在各种设备上的稳定性,价格也相对合理。“响度战争”反映了时代审美变迁,过去人们追求高响度,现在则更注重音乐本身的动态和质感。我个人不赞成流媒体平台上用户自定义音效的功能,因为这会破坏音乐人的创作意图和审美。在电影《边水往事》的音乐制作中,我主要负责母带后期处理,进行最终的润色和把关。母带制作需要考虑最终播放场景,例如流媒体平台、视频贴片等,针对不同场景调整母带参数,以保证最佳听感。国内关于混音、母带制作的中文书籍多为译注,缺乏原创性,不利于学习和应用。我正在创作一本关于混音的原创书籍,旨在用中文系统地梳理混音制作理念和知识结构。空间音频的概念由来已久,但直到苹果公司将其应用于iOS系统后才被大众广泛关注。空间音频并非简单的左右声道差异,而是增加了高度维度,呈现三维立体声效果。空间音频的制作可以分为前期录音主导和后期混音主导两种方式,目前流行音乐的空间音频制作多为后期混音主导。国内空间音频制作生态仍在发展中,技术人员也在探索更便捷的制作方式,但目前仍需专业的混音师进行后期处理。空间音频技术的发展可能会反向影响音乐创作,未来的音乐创作可能会从空间音频的角度出发。 赵老师: 流媒体平台允许用户自定义音乐效果,这体现了听众在音乐审美中的话语权,但同时也可能导致对音乐制作的误解和批评。目前大众对空间音频的理解较为模糊,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流媒体平台对音频的处理,可能更多考虑的是用户体验和互动性,而非音质本身。艺人们对音乐制作的专业知识了解不足,可能导致对音乐制作环节的误解和不专业的引导。 柯紫: (无核心论点,主要负责引导话题和总结)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嘉宾|刘韧 赵老师  主播丨柯紫

本期节目的嘉宾是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教师刘韧(Ready Steady Sound! 音乐科技品牌联合创始人)与音乐平台内容运营赵老师。柯紫与两位老友重逢,一起聊聊音乐艺术作品背后的技术发展。

音乐制作中经常提到的母带是什么?从黑胶时代到流媒体时代,母带的角色发生了哪些演变?音乐母带制作在不同播放场景下有什么差异?什么是“响度战争”?它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时代审美变迁?音乐从业者怎样看待听众自己调整音乐效果?空间音频到底是什么,和立体声有什么区别?空间音频会对音乐创作阶段有什么影响?当技术赋予音乐家“壁画创作”般的自由,音乐会走向何方?作为音乐从业者会不会对音乐感到疲倦?录音艺术专业学生好找工作吗?就业方向又有哪些呢?

在这期关于声音炼金术的对谈中,我们窥见了从黑胶母盘到杜比全景声的技术变革。混音师的工作台既是科学实验室也是艺术画布,而那些被听众误认为“修音失误”的细节,或许正是创作者与播放场景的精密博弈。技术迭代从未停歇,但比设备参数更珍贵的,是人类对声音想象的永恒追逐。

| Song List |

街头智慧 (Live) — JinJiBeWater_隼

刘韧老师的studio

Ready Steady Sound!走起音频

刘韧老师的书

《混音思维:从入门到实战》人民邮电出版社

(刚出版,预计6月发售!)

/ 听友群 /

《日知录》听友群现已正式开放!进群方式:加李小日微信「bbpark2016」,并提交100字以内入群申请理由(可以是自己的研究方向、喜欢《日知录》的理由、自我介绍、和日谈的故事等等,谢绝大段重复文字)审核通过小日就会拉你入群啦,进群后别忘了自我介绍哦~

/ 商务合作 /

欢迎发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