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大家好这里是木星记我是 Cen 我是 RioSo free cause I canLook at the clouds that playPassing over inside the skySo blue and spacious
这期播客是我们在小羊螺这个家录制的最后一期播客然后我们会搬去花鸟岛舟山的另一个小岛会在那边待几年的时间回头关于花鸟岛的一些情况啊包括我们为什么去岛上到时候再录一期播客跟大家分享
然后这一期播客呢是要跟大家来聊阿赞耀老师的松入式禅修我们主要会分享里面关于五盖的部分其实这一期是你特别想要分享给大家的想问一下你为什么
因为对于我们来讲在练习的过程当中我们得要先知道什么是五概再接下来我们才在练习当中能够去看到五概认得五概所以法理上面的五概的内容是特别重要的然后上一次在你看完阿赞耀老师的这个松入式禅修之后就分享给了我我大概现在是看了两遍所以看下来收获也是特别的多
尤其是当从一些新的角度去理解五盖的时候能够在日常的固定式禅修当中去认得慢慢地更多地去看见五盖在固定形式当中的表现以及在生活当中它的一些境界对 其实就像我们之前聊高品质的快乐我们聊无聊 艳离其实都是不分修行跟不修行的
当我把这些对五盖的理解应用到我实际的生活当中的时候,我发现其实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会出现的状态,不一定非是我们要去休息禅定,我们需要去精进地休息的时候才会遇到这些情况,尤其是像昏沉跟调举。
然后我在看到阿赞要老师分享的时候我看见了他分享的一些角度会更年轻更现代化同时我们也能够透过这样一个桥梁更好的去理解在佛学当中我们说到的一些五概所以我觉得本身这些东西它不分派系它也没有一个像是固定的角色比如说我必须是一个佛学爱好者或者我必须是一个佛教徒我才可以去理解这些内容
内容本身它是基于生活的它是基于生活当中的现象的它并不是脱离了一些非常常见的现象讲一个空洞的概念然后在开始之前我也想邀请你来介绍一下阿赞耀老师
好的,然后在松入士禅修这本书里面阿赞要老师其实有一段自我介绍他说阿赞要,阿赞是老师的意思古代的话会翻译成阿舍离,就跟我们之前分享过然后早期关于阿赞可能会翻译成阿江比如我们之前分享的阿江卧衣,阿江泥,阿江茶,阿江曼等等都是老师的意思
他的巴黎文的法名翻译过来是南软所以也叫南软比丘关于他的经历我在网站上有看到也一起分享给大家他是 2001 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修的是哲学跟心理学香港大学佛学研究硕士 2011 年的时候去泰国在隆盛
龙波干哈长老的座下剃度出家 2020 年的时候在龙波干哈长老的指示下开始进行禅修课程的指导 2022 年从泰国回到香港并且获邀成为香港南传禅修学会及纪念行的指导老师然后我在这里也简单介绍一下龙波干哈长老也会翻译成龙波尖下或者阿赞尖下
他是 1950 年出生于泰国的乌问府他的外婆的父亲跟阿江茶的外公是亲兄弟所以龙波干哈长老其实是阿江茶的亲族然后
然后阿江茶也有慈悲接引他到八鹏寺并且指导他在座下修行三年后来他跟着比丘师兄到外面去开始他的行脚生涯他一生都严格遵守阿江茶所教导的规矩跟戒律包括日食一餐不思有金钱不月报不听收音机不看电视不用电话等等并且他
终身持素所以直到现在他所住的寺院仍然是奉行素食其实这个在泰国是比较少见的然后因为阿赞就是老师的意思所以后面就可能不会重复地说阿赞要老师我们就以阿赞要来替代对于阿赞要老师的尊称我们今天的博客内容主要就是基于《阿赞要的松入式禅法》这本书
而这本书它其实是 2022 年的一个讲座和网课系列整理而成的里面会有讲到修行的减法原则禅修的五种障碍也就是五盖以及对五盖的一个对峙也就是松入式禅法而这整个
禅修它的主题和方向其实就是重新调整重新平衡我们已经失衡的身心状态一开始我们要聊的修行的减法原则也是按照
那在要分享的修行佛法的一个指导的大方向就是舍而不是得那我们想要知道什么是减法原则的前提也是我们可以先去了解一下什么是加法加法心态其实就是我想要得到我想要得到这个想要得到那个
就是我想透过修行来得到更多的东西有点类似于 216 期的时候我们聊朱背贤老师分享的关于囤积式的这种心态而这个心态体现在修行里面呢比如说当我们去布施的时候我们希望对方能够感激我们我们希望能够得到名誉得到地位当我们持戒的时候我们是希望透过持戒来得到将来的福报
当我们禅修的时候,我们是为了能够见到光,能够得到禅定,能够得到一些神通而当我们修习智慧,是为了希望得到一个叫做涅槃的东西所以像这样的一个发心,这样的一个心态,想去得到某些东西,这就是家法而我们所说的涅槃,其实是烦恼止息的状态
是没有贪嗔痴的这样的状态但如果我们运用加法原则的话就会发现它本身是在用一个贪嗔痴的状态它本身是在用烦恼的心态但是却想要求取一个没有贪嗔痴没有烦恼的状态这个本身其实它是矛盾的也因此我们需要用到减法原则
而在减法原则上修行的次第步骤其实它全部都是一个减一个舍的过程所以刚才所说的不失持戒禅修智慧涅槃它就会变成第一个不失我们是舍去身外之物第二个持戒它是身口上的舍也就是我们舍去不善的身体跟语言的行为第三个禅修是舍去不善心也就是舍去五盖的不善状态
五盖我们后面会展开聊,就是贪、称、昏、吊、疑而第四个智慧是舍去邪见和无明智慧实际上并没有去得到什么,它只是把无明去掉而已最后一个涅槃就是舍贪、称、痴而这里面的舍,其实它舍弃的并不是某一个东西它舍弃的是对某一样东西的执着
我们刚刚一开始引入的主题就是关于舍那我也想问你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舍呢所以这里面很诡异的就是我们说舍得舍得嘛其实舍它才是一种究竟的得
舍其实是为了快乐,舍其实是为了更高品质的快乐,舍其实是为了能够身心都有一个更清安的状态,舍其实是为了能够离世间之苦,舍其实是为了没有烦恼。刚才前面我们聊到的很多是关于我们在舍的过程当中怎么样去做,
所以我突然想到了这个问题我们到底为什么要去舍就像修行一样我们每个人开始之前需要非常清晰地去了解自己内心的那一个答案感谢师兄刚才
分享了你关于舍的答案然后我也问了自己为什么要去舍对我来说舍它是一个唯一的道路也是修行唯一正确的道路是因为我们拥有了太多的东西就像五盖其实五盖是我们拥有的东西
只有舍掉它了之后我们才能够见到真正的真相对其实我觉得准确来说五盖也不是我们拥有的东西我们拥有的是对五盖的执着所以舍是一个方式是一个方向像你刚才聊到的我们想要去获得那一份真正的平静我们想要去抵达能看见实相看见真相的那种状态那种境界那我们正确的一个态度就是舍
而这个舍不仅仅是我们在生活当中所认知的好像我们是要丢掉什么东西而是回归到我们最初的就是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舍怎么样能够去透过生活当中的一些练习一些认知的了解逐步地走向一个正确的舍
对啊,当你问为什么要舍的时候,其实也是在问另一个问题,就是当我们说修行,我们要用到一个减法原则,不是加法原则,但这样的一个出发的前提就是我想要修行,因此我要去了解修行需要用什么样的原则,我才能够真正的契入修行。所以回过头来问的问题也是,当我们说我们要做什么,
我们要去不失持戒禅修智慧的时候在一开始我们要知道我为什么要去修行当我明白说什么是真正的苦什么是真正的乐我为什么不快乐我想追寻的真正的快乐是什么如果我现在感受到的其实它并不是我真正的身心的实相那身心的实相究竟是什么如果我有了这样的一种心态
我有了这样的一个求知欲但这个时候我就要去找寻答案那这个答案它是有一个道路有个方法可以去求得的可以去体悟可以去证得的那这个方法它运用的一个原则原来是减法而并不是加法如果我以前用的是加法原则就会发现一直都没有效果我一直在修行但是好像并没有真正的达到一种修行的心态
一种真正的越来越轻松越来越自在的感觉越来越普通越来越平静的感觉那这是为什么呢可能这个时候可以来看可以来了解大家所分享的另一条道路叫舍它叫减法原则那依循着还是佛陀的指导我们依然是从不失到涅槃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有不一样的角度我们透过减法透过舍的角度
来理解这是怎么样去精进的而这个修行次第呢不失持戒禅修智慧涅槃就很像我们平常会聊到的六波罗蜜不失持戒忍入精进禅定智慧也叫六度它常常也会跟南传的十波罗蜜放在一起十波罗蜜呢是不失持戒出离忍入真实觉意慈舍精进智慧
所以总体来说其实这条路都是一样的不管我们是在用南传的十波罗蜜北传的六波罗蜜不管是十度还是六度还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五个修行的次第步骤还是我们所说的八正道其实它在讲的都是一样的东西都是一条我们通往涅槃的道路通往新的解脱的道路所以你问的问题很好就是
第一个我们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第二个这条道路为什么它是透过舍在前进的而在刚刚聊到的这个次第步骤里面我还想 highlight 一个点也是这次阿赞耀老师有分享到的为什么是这样的一个顺序也就是为什么布施会在持戒前面而不是持戒在布施前面
其实我们现在讲的这个次第我理解下来它是一个相对次第实际我们在练习当中的时候不是一个绝对次第不是说一定要不失了之后才能去持戒我觉得它们很多时候是一个相互平行的一个作用但是确实在生活当中其实我们常常聊到不失然后这是我们在锻炼舍的一个开始
所以就像你说的其实这几个修行次第它也是之间相互连通彼此可以互相注意的就像八正道其实正见它也滋养着其他的七个正道其实都是这样循环交替的它里面的作用是每一个步骤其实它都可以作为另一个步骤的一个助力前行就像刚才所说的不失
当我们觉得持戒有点困难觉得很束缚觉得不想做这样的情况我们就可以先去试试看不失那再要分享说当我们不去不失的时候其实心它是一直被贪和称所困扰的而当我们用心去付出的时候不管是金钱时间体力还是我们的言语心都会得到力量得到满足这会让我们产生一种
新的富足的状态因为当我们给的时候往往是我们有因此我们给所以它会反过来滋养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产生一种心力而当这个心力增长心得到力量它就会有利于接下来的修行也就是持戒持戒就会变得更加的容易而
而持戒也是一样当我们觉得自己所做的行为是合乎道德的合乎戒律的我们的心也会很有力量会很光明当我们舍掉杀盗淫妄酒这些不善的牲口行为
我们借着舍弃这些行为我们的心就会得到力量而这个力量它又会进一步地推动我们去修习禅定而当我们在禅定中舍弃了五盖我们的心又会进一步得到力量五盖得以去除它就像镜子被擦干净了一样我们就可以如实地去观察我们身心的实相也因此
可以定增进会对下一步的智慧就会有帮助所以他就是这样不断不断地去相互注意而在这个修行次第当中其实针对每一个次第都有他自己的修行重点我们
想要去加强想要去休息哪个部分我们就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要处理跟舍离的那个对象上面就比如我们现阶段更想要发展不失我们就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对身外物的执着上面我们可以去进行更多的断舍离我们可以更多的进行言语不失时间不失等等而当我们想要去
发展持戒我们就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不善的身口形上面不管是自己的一个评论也好我们自己发的一个动态也好
而当我们想要发展禅修禅定的时候我们就要把注意力放在五盖上面对五盖的理解以及怎么样可以去舍掉五盖当我们想要去发展智慧就把注意力放在无明常乐我这样的不正确的看法上面
而当我们想要发展涅槃就把注意力放在贪嗔痴以及怎么样去舍弃贪嗔痴上面今天我们的主要的重点就是在第三个我们怎么样去透过认识五盖以及舍离五盖来发展我们的禅修在你开始以前我还想再补充一下关于布施当中说到的对身外物的执着上面
补充一下因为我们今天并不会再具体的去聊到不失但其实我们每一种锻炼并不是我们要去强迫自己去从不舍得一件物品变成舍得一件物品我们其实在去锻炼不失的时候去着重看的是我们当时对物品不舍的这样的一种心态包括当我们强迫自己去舍得一件物品的时候那种强迫性的心态
我们自己心的一种反应其实是当我们的心了解了
为什么我们需要去做这件事情之后他自己松脱出来自然而然会舍得的并不是我们好像一个非常严厉的父母或者一个老师今天心像是一个孩子他不舍得这个玩具不舍得一双鞋子然后我们说你必须要舍得因为你只有透过把这双鞋舍弃掉了你才能够去通往一个更正确的道路心在这个时候他是不明白他是不理解的
就算如果我们抱着这样的态度让心强迫性的去扔掉这双鞋子一定要把它去送给谁我今天不舍得 500 块我一定要捐给谁其实这种练习并不是一种正确的练习的态度
对啊,因为我们是不喜欢自己这样的行为所以希望这个行为发生改变其实它本身就已经体现了一种称心以及一种贪心而我们带有贪心跟称心想要去舍弃贪心跟称心其实这个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矛盾
而在我们接下来去理解五盖以及怎么样舍弃五盖这样的整个过程它也可以完全的应用在其他的修行次第上比如说你刚刚所说的不失包括持戒其实都是可以这样去理解怎么样更加平常怎么样更加轻松的来舍离对因为修行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也就是当我们去修行的时候我们要理解这个修行的原理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做的行为其实它是一个果它是一个结果而这个结果是由我们长期以来的习惯所形成的而我们要做的事情其实我们后面也会聊到我们会去慢慢地松开这些习惯这些习气而在每一个当下我们可以选择去
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去建立一个新的回路而这中间其实它可能时间或长可能时间或短但是我们并
并不是预期要在多快的时间内达到什么样的效果而是只在我们所理解的这个原理上不断地去精进在这个因地上我们不断地去做努力所以接下来我们就会先去好好的来认识一下我们要了解和舍离的这个对象也就是五盖五盖呢也就是我们禅修的五种障碍
分别是贪 嗔 昏 吊 疑正确对五盖的理解呢是我们并不是要去抗拒它打压它也不是要逃避它而是我们要去认识它我们要从它的原理上面去认识它然后从因地上去舍离它只要我们越深入地去了解五盖我们反而能够更
更加善巧地去处理五概刚才聊到的这个比喻就很像我们去了解五概的结构然后我们能够更好地相应地去练习如何去舍离五概这也很像我们去交朋友嘛我们要知道这个朋友的性格他的爱好他的秉性他的习气沟通方式他比较喜欢直接的还是委婉的他的性格可能是更开朗的还是更内向的
只有更了解它了,我们反而能够更好的跟它一起生活,跟它一起相处而我们上一期也有聊到,其实所有的修行它都是围绕着一个四圣地的原则来的而在禅定禅修的这个阶段其实也是一样的四圣地的第一异地其实就是苦,苦并不是要灭苦,不是要抗拒苦,打压苦
而是教导我们去知苦,知道苦,也就是我们要正确地理解苦,所以我们要正确地去理解五盖。因为五盖也是一种苦。那我们一一来认识一下,第一个呢就是贪,贪呢就是欲贪,我们前两期聊得非常的多,那欲贪其实它简单的来说就是对感官享受的一种贪爱。
阿赞要也分享过如果我们进入沉定的话其实我们要离的这种欲滩这种欲它是欲界的欲欲滩就是对感官对象的滩着五欲是对色身香味处这五个沉的滩着沉就是沉土的沉沉它并不一定是我们现在眼睛看到的色就是看到的这些现象它还包括记忆中的色
想象中的色其实这些都是色尘所以这些色我们都要发展出一种黎晕我们头脑里的影像也就是我们所接触到的色尘我们会慢慢地去对它不感兴趣声音不仅仅是当下听到的也有我们记忆中的想象中的
味道、触手都是一样的当我们对这些语谈对这些感官的对象感官的乐受慢慢地不感兴趣的时候我们的心就会慢慢地收回来不然我们平常的心就都是在抓取这些感官对象而第二个是称称
称就是称会称会就是我们对不满的对象所生起的一个恶意的念头或者抗拒的心理这些我们后面都还会继续展开来聊那下一个呢昏昏就是昏沉和睡眠它也指一种精神不正或者不清醒的状态第四个呢是调调就是调举恶作或者追悔
调举是指我们的身心处在摇晃或者晃动或者躁动的状态恶作呢或者说追悔它指的是我们对特定的事情不停地去回忆跟后悔比如说不停地回想如果以前没有做这些就好了这种就是追悔那上面都归属于同一类的心形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调举它是属于精神亢奋内心的妄念失控这样的一个状态
最后一个是疑疑就是疑惑或者迷茫包括我们打坐的时候会看到眼前所发出的光芒我们的心就会立刻开始想诶这是不是就是出禅这些其实会让我们失去正念都是属于一种疑概
阿赞要也在书里面分享了佛陀给五盖打的比喻这个比喻呢来自于大马成经也就是中部第 39 经在里面佛陀的比喻是贪如负债称如患病昏如囚牢吊如奴役疑如威吕我们简单来解释一下第一个贪如负债呢他说的是当我们有贪盖的时候他就像是欠债一个
一个人欠债被债主不停地追债我们就要不断地受到这个困扰我们还要交利息给债主而且我们遇贪的利息会越滚越大我们的贪取也会越来越强第二个撑撑如患病的意思呢就是我们的撑心就像生病发烧它一直在震荡跟燃烧撑心其实是心的一种病态的现象
而昏如求老呢,就有一点像昏沉来的时候我们非常的混沌,什么也不知道,也不知道怎么样寻找到出路,不知道怎么样解决眼前的状况,内心感觉非常的绝望,就像困在一个牢狱里面。
而调如奴役呢是说调举就像我们被奴役了奴役就是奴隶主不停地用鞭来逼打奴才去做事情一样当我们的心调举的时候念头就不受控制不断地在转动就像我们被奴隶主不停地去鞭策鞭打想停也停不下来
就算很累很累了我们的头脑跟念头都不能停止而一如微履呢就像商人去押运贵重的物品而他要经过一条盗贼经常出没的危险的道路当我们经过这条路的时候心就会不安甚至感觉风声鹤唳草木皆兵会疑神疑鬼而当我们的心被一概遮蔽的时候
就像是这个伤人的状态所以佛陀在《圆经》里面他说一位比丘如果不舍弃五盖的话他就被视为欠债患病囚犯奴仆穿越荒野那样一位比丘如果舍弃五盖的话他就被视为没有债项健康出狱得自由身
接下来在书里面呢阿赞要还更进一步地帮助我们去理解五盖跟我们的精神跟我们的心理之间的关系他说
他把五盖分成了三大类一类是情绪失衡,也就是贪和嗔一类是精神失衡,也就是昏跟掉再有一类是我们的认知失衡,也就是我们的一盖我们在一开始的时候有说修行它其实主题就是重新帮我们去调整重新平衡我们已经失衡的身心状态而身心为什么从一开始的平衡会变成失衡其实是因为五盖
五盖导致我们的身心失衡阿赞耀老师在书里面有分享这几种不同的失衡以及它们的成因和我们怎么样去对峙在书的第一次分享里面他又提出一个比喻也是一个概念就是五盖之锁八
五盖的这种失衡比喻成了一种锁住的这样的现象那什么叫锁呢他有分享说就像我们抽筋的时候抽筋其实它就是我们的身体被锁住的一个状态我们抽筋的时候身体的肌肉一直在萎缩放不开也松不开就好像被锁住了虽然我们很想放松它但是我们发现自己放松不了这样就是一个身体锁住的状态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
我们平时一直让那块肌肉处于收缩的状态而长时间的肌肉紧张就会让我们的肌肉记住这种收缩的状态跟指令会把这个指令好像锁死在那个肌肉上面一样所以他把这种状态形容为锁
而当我们的身体出现这种锁住的现象的时候它就会衍生出一种疲劳就是身体的疲惫、疲软而对应的位置就是我们的肌肉它的成因就是我们刚刚说的长时间的肌肉紧张而对峙的方法就是我们可以去放松我们的肌肉而在情绪层面我们会出现的锁住的现象其实就是我们的贪心跟嗔心所产生的一种锁
这种锁其实它就是两个极端一个极端呢就是抓取就是贪心另一个极端呢是抗拒就是称心我们因为经常在贪心跟称心之间摇摆很少处于一个中立的状态所以跟肌肉疲劳一样我们的情绪因为长时间的紧张它也会产生一种疲劳
而当我们情绪疲劳的时候,它就会出现一种情绪消沉的状态现象就是做什么好像都提不起劲,平常喜欢做的事情好像也不想做了不喜欢做的事情甚至都提不起劲去讨厌它阿赞要把这称为是一种情绪脱力的状态脱就是脱离的脱,力就是力气的力,情绪脱力的状态
而如果这种状态处于的时间长了就容易锁在我们的情绪系统里面形成常见的抑郁症而这种情绪它所对应的位置是在我们的心轮它是我们的情绪中心长时间的一种情绪紧张
会让我们引起焦虑、恐惧、恐慌、抑郁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情绪异常这些情绪异常超过可承受的临界点也会产生病变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情绪病而对应的方式也就是我们怎么样去放松我们的情绪
下一个锁呢也就是我们的精神上的锁称之为精神失衡精神失衡也有两个极端是我们的昏跟掉也就是昏沉跟掉举它其实是我们注意力上的精神不正或者精神亢奋它相对应的位置呢是我们的头脑
昏沉是一种向下消沉的状态而调举是一种向上亢奋的状态具体来说调举其实就是我们头脑里面想法非常非常多它一直不停地想啊想啊想就有一点像我们的脑袋抽筋了一样我们的思考我们的精神紧张这些指令像是被锁在了我们的神经细胞里面我们
我们的神经细胞记住了这个状态所以就算我们已经不再需要紧张跟思考了但头脑还是会继续这么做这就形成了一种调举的状态而我们一旦处于这样的状态多了我们就会产生出一种疲惫如果我们不懂得用禅修的方式去休息去放松那我们就会掉入到昏沉的状态而
而昏沉跟调举他们发展到一个极端的状态也会带来生理上的病变包括神经系统各种各样的失常比如说失眠、妄想、幻听
强迫思想思想失调甚至精神分裂等等所以它们的成因就是长时间的精神紧张对峙的方法呢就是我们怎么样去养神怎么样去放松我们的精神而最后一个失调呢就是我们的移盖我们的认知失调这个认知失调的锁就是我们的移盖而这个移盖呢也就是我们对事物的看法见解
信念人生观这些方面的失衡我们没有办法建立一种认知上的安定感安稳感
我们会觉得没有一个可以值得相信可以依赖可以依靠的见解跟信念也因此我们会不断地去产生怀疑而这种状态会让我们锁死在认知系统里面会让我们变得好像对任何东西都很难去相信不管是人事或者一些道理而这种怀疑它也会有相对应的疲劳这种疲劳就是一种模模糊糊混混恶恶的认知迷茫的状态会
会觉得人生没有意义不管做什么东西都觉得没有意义对任何东西都产生不起信心所以这种任何东西
认知失衡它发生在我们的心发生在我们的心里它是我们信念系统的失常如果它发展到一个极端的状态也会影响我们的人格比如说我们会出现人格障碍失常妄想孤僻反社会强迫等等所以它其实成因就是我们长时间的没有如理作意也因此它对峙的方法就是我们如理作意地去
认知所以前面讲到的情绪失衡精神失衡跟认知失衡其实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去了解五盖具体的在我们生活当中呈现出来的一个状态它如果长时间的遮蔽我们的心
它所呈现的一种疲劳也因为这种疲劳而产生出来我们各种各样的不健康的状态而像我们前面所说的其实五盖并不是突然出现的它并不是无缘无故出现的阿赞要说五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五个盖子盖在我们头上它是我们过往的一些业力行为习惯带来的结果带来的一个锁的状态这些失常它们是有迹可循的
它是由我们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五盖而引起的也因此我们要找到五盖的因所以从苦极灭道的角度来说苦就是五盖也就是贪、嗔、昏、掉、疑而极也就是五盖的因其实是我们的渴爱渴就是渴望的渴我们的渴爱我们的贪嗔痴阿赞要把这个比喻成猴子
我们的心像猴子一样的攀远看到这个也要抓看到那个也要抓而我们的面就是五盖消除定心现前我们的道就是我们去管住我们的猴子我们静静地等待身心的沉淀所以当我们要去讨论我们怎么样
通往消除五盖的道路的时候也就是我们怎么样去管住猴子来静待我们身心沉淀之前我们要先有一个对峙他的态度对峙他的思维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正思维阿赞要也在书里面分享了三种怎么样去对峙五盖的如理思维分别是出离思维无悔思维和不害思维我们一一来分享一下第一个是出离思维
处理思维也就是五盖是苦决心脱离因为平常在生活中我们虽然也知道五盖是不好的东西但我们常常会沉醉或者沉溺在里面比如调举的时候我们知道调举不好但是我们的脑袋仍然会不停地去想
我们自己甚至也并没有想要去脱离这种状态反而会不停地让这个状态持续让它继续地想不停地转动这就是没有出离思维再比如说贪的时候我们玩手机或者打游戏心会一直粘着在这个对象上面我们不会想到要停下来
反而我们会误以为这就是快乐所以我们要先认识五盖其实是苦贪其实就像是欠债我们要透过这样的思维去带出我们的出离心我们的离欲心这个就是第一个五盖是苦决心脱离
第二个无悔思维呢就是五盖自然无需忧虑我们知道五盖是苦但是我们不需要跟它去进行对抗因为我们明白五盖其实它是自然的现象因为万事万物都是有因缘的
它都是有心的作用从而形成思想发动情绪慢慢累积继而形成习惯所以当我们明白因果当我们尊重因果我们知道一切都是有因有缘那就会知道它们都是自然的现象不需要去想要去消除也不需要去过多地去忧虑我们因为明白因缘因为明白因果所以能够由此而放下称讳心这个就是无
第三个呢是也就是五盖既然它是一个自然的现象那它也不会是我们的敌人我们要做的是怎么样去调整
而不是用撑心去对峙它
所以这就是三种对之五概的正确动机处理误会和不害
那么就会引出来一个问题如果我们不需要去忧虑它我们也不需要去打压它那我们究竟要怎么样去对峙它我们究竟要怎么样去处理五盖怎么样去舍离五盖那到底怎么样去对峙它呢我们会在这讲到对峙的原理以及用昏沉作为一个案例来跟大家展开聊一聊我们这个对峙原理它有一个大的前提前提是
前提就是我们的身心它有自我调整的功能也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我本来就是丰盛我本自具足我本来就是健康的我本来就是快乐的我本来就是涅槃的其实它有一个大的前提就是我本来是没有被五盖所遮蔽的而在这个前提之下我们发现自己被障碍了我们自己被五盖所遮蔽了
而被它遮蔽的原因是因为我们会习惯性地参与到烦恼里面去
我们会习惯性地用一个自己的意愿去打扰这个身心它自我平衡自我调整的这个功能当我们被卷入五盖的烦恼里面的时候也就是我们自我功能被障碍这样的一个状态也就是我们的身心会失衡这样的一个状态在这个原因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重点其实参与是这个原因当中非常重要的重点参与是这个原因当中非常重要的重点
并不是昏沉或者是五概当中的任何一种是非常重要的重点所有的重点都在这个动作上参与的动词上也因此我们对峙的方向就是从因入手来处理这个问题去认识那到底是什么让我们紧绷到底是什么让我们产生了这个五概我们找到这个因所以按赞要分享松入式的禅修松入式禅修其实它是用
放松的方法来松绑这种惯性的参与因此让它恢复自我调整的一个功能而并不是说我们不断地去催眠自己去放松而是不断地去觉察跟放松无处不在的这种惯性参与的欲望举例来说比如说昏沉昏沉我们刚才有讲到它是一种注意力上的精神不振向下消沉的状态我们用刚刚提到的三种对比
对峙的正思维以及对峙的原理来看我们怎么样去跟昏沉打交道第一个我们要有一个出离思维也就是五盖其实它是苦但苦它并不是用来打压的
我们并不是要去对抗我们的生老病死我们也对抗不了我们并不是要跟爱别离求不得这些情绪去做对抗也不是逃避否认或者打压他们我们是认识他知道他而知道苦其实是为了找到真正让我们苦的原因也就是我们到底为什么会昏沉
我们会昏沉其实一是因为我们心理上的一个习惯惰性我们习惯于不去觉知或者习惯于不想提起觉知这样的一个惰性另外一个层面呢是生理上的因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精神消耗太多所以我们的身体会需要多一点的睡眠多一点的休息由这些原因我们产生了昏沉这样的一个现象也因此我们明白了是因为头脑累了
而他累了,自然就会昏沉,会困,那这是一个正常的现象。这也是第二个思维,无悔思维,五盖自然,无需忧虑。既然它是一个正常产生的现象,是因为前面的原因产生的一个结果,那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呢?
为什么我们不接受自己之前的一些行为所带来的现在的这个结果呢而当这个昏沉产生的时候我们不喜欢它我们往往只觉察到昏沉却没有觉察到自己对它的称心我们不喜欢这个昏沉并且我们用这颗不喜欢的心去对抗和打压昏沉而当我们把昏沉当成敌人的时候当成要对抗的对象的时候我们其实自己已经进入了一个称心模式了
我们已经产生了称心,而称是另一个概因此我们想要用五概的一个概去打压另一个概这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它只会去积累和衍生出更多的概所以这是我们的第二个思维,无悔思维我们不需要去对这个昏沉,去产生称心是因为我们知道它产生的原因我们了解它,我们明白它,知道它是一个自然的现象
接下来是一个不害思维也就是我们知道昏沉的原因并不是昏沉本身而是因为刚才所说的这只猴子的躁动是因为我们的欲贪是因为我们欲望的抓取我们的喜欢或者不喜欢所以我们会选择去让头脑放松去让头脑休息而不是去打压它把它当作敌人我们要做的事情只是管好我们自己的猴子
然后我们会发现觉知它并不会因为昏沉而消失所以在书里面就有一个贤友问到那为什么昏沉的时候我们会迷失正念呢阿赞要回答说昏沉时会迷失正念是因为我们把头脑的昏沉当作是自己的状态
如果我们允许头脑去休息,去睡觉我们就会发现觉知反而会自己跳出来看着头脑睡觉所以可怕的并不是头脑的昏沉可怕的是我们惯性地不去觉知如果我们有智慧就会发现
昏沉并不是觉知的敌人迷失在昏沉的感觉里把昏沉的感觉当作自己这才是觉知的敌人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去舍离的而在这里面其实有一个很容易引起误会的点就是当我们让头脑放松休息的时候我们要管好猴子这个猴子就是我们的贪嗔痴我们的抓取我们的直取
在这里其实我自己也会有一个困惑就是管好猴子或者对峙五盖或者平常在听龙博帕默尊者常常分享我们要去呵护心我们要呵护这个知者那这些动作
呵护对峙管住它本身就会给我带来一种束缚的感觉本身就会让我感觉我需要去做点什么我需要去参与而这是不是又跟刚才所说的我们不去过多的参与我们只是看着会形成一种矛盾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样去练习的怎么样去理解的你再重复一下问题
问题就是当我们说呵护心对着五盖我们要管住这只猴子那这些动作本身好像就带着一种我要去做点什么我要去干扰它但是我们说禅修的这个整个练习过程当中我们并不去干扰
我们其实是希望更少地干扰我们的身心,这会不会在中间形成一种矛盾?所以我们要再次回到修行的原则,这个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去理解、管住、对峙之类的词汇,因为这些词在生活当中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打压式的,是一种对抗式的,是一种强迫式的一些词语,但是到了我们修行的这个阶段,
我们需要用原来的原则来更好的去结合理解这些词汇因为它是一个动词它其实相当于让我们知道我们在这个时候需要做什么如何去做我们是依赖于之前讲的原则也就是今天在播客一开头我们在讲这个舍的原则也是刚才在播客一开始我们聊到关于舍我们为什么要去做舍我们
我们会知道一切我们如果真的知道是本次具足的其实是因为我们做太多了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看见这些事物的真相这也是一个舍的原则所以正确的方式是我们能更少的去做更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学习不参与那如果我们不参与怎么呵护怎么对峙怎么管住这只猴子
我们如果真的要参与其实是一种决心的参与而不是一种动作的参与觉知它本身就是灯无明是黑暗然后我们会有昏沉我们会有五盖是因为我们没有决心当我们有决心的时候有光线会自然照亮这个黑暗的房间而当我们看清楚的时候我们会知道这是贪这是嗔
我们心自然会做出选择就像过去播客当中你也聊过我们并不是不喜欢清明的状态不喜欢清醒的状态而是我们好像处于一种无明的状态处于一种昏沉不清醒的状态时间太久了
太久在一个黑暗的环境里面我们没有见过光明但是在我练习的过程当中我可以跟大家去保证我们只要有体验过这种光明的状态这种积极的感觉这种正向能量自己自足的感觉我不需要依赖外境给到我任何能量的时候我们会自然知道哦 原来这就是我们说更少的去参与
这种觉性的力量觉知的能量不作为的力量原来是这么大的原来我们平时真的是做很多的努力去参与而增加了一些五概但我们不知道所以其实今天这期播客更多的是在分享什么是五概因为我们要认得是的我昨天其实在听龙博帕茂尊者开示的时候我也忘了是哪一期但我记得他里面讲到一句话他说
他说就只是看见贪心如果不喜欢贪心你就已经马上又生起了嗔心所以这也让我想起最开始我们修习观心的时候就只是看见就只是知道他的这个就只是也因此当我问出这个问题呵护心对之五盖管住这只猴子的这个动作的时候其实还有另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用什么
去呵护性用什么去对峙五盖我们用什么去管住这只猴子你刚才告诉我用光明用觉性用觉知就像一个房间是黑暗的我们习惯于这个黑暗它是我们长久以来的因而得到的一个果而我们因为太长时间待在黑暗里了所以我们已经忘记掉光明的样子是怎么样的了就算偶尔开了一下灯很快
我们又习惯性地把灯关掉了而如果五盖是一种黑暗的状态我们其实没有办法去消灭黑暗我们能做的其实就是打开这盏灯而不是去对抗去打压黑暗因为那个是做不到的也是不需要的
那只是又多了一层另外的造作甚至因为我们想要去打压它又形成了贪心和称心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更多的回到正念回到觉知升起光明无论各种事物的升起我们要了解其实我们没有办法去掌控它们升起
我们是控制不了的心今天要跑到这里去跑到那里去我们控制不了今天我要听见声音我也控制不了今天贪心突然升起了我也控制不了因为我们能够去看见的时候像你说的它是一个结果的发生它不是一个开始
所以贪心有贪心的因称心有称心的因当我们看见称心的时候我内心是非常清楚那它产生的原因就是有它自己的这个因我能够看见的是结果那接下来我要做什么
当我去抵抗它当我去打压它的时候我们是在增加称心的因所以会产生的还是更多的称心我们要自然地去了解慢慢地去体会这些原理然后我们的心自然会放开
因为他好像过去不是很相信总是会觉得怎么可能呢我一定是可以把它消灭掉的然后我们会做很多很多的努力其实我们如果去体验自己的心就会发现当我们带着一种抵抗感一种厌恶感一种非常不喜欢的感觉去面对这些情绪的时候情绪不会松脱开来的我们也并不会快乐的所以阿赞要在书里面也分享他说如果
如果我们分清楚因果禅修就会变得容易我们身体本身固有的躁动或者紧绷其实都是以前的状态延续下来的结果当我们面对果的时候是接受而不是抗拒因为这是当下的现实我们接受它允许它存在然后允许它释放但是不要再给它增加新的力量它释放过后就会慢慢地沉淀下来
这也有一点像杨博士说的好转反应有时候当我们坐下来禅修可能念头更多有时候当我们去练习让身体放松让头脑放松它甚至可能会出现想得更多或者会出现身体上不舒适的状态而这个过程我们不需要去干扰它自然地会发生它自然地会释放会沉淀
然后在有些时候其实我们要给自己更多的耐心更多的一些宽容跟理解当然这个是基于戒律之上的一种宽容的练习就像这两天我们因为搬家事情很多然后我们可能涉及到新家的一些物流的问题然后我们要买新的家具又担心可能会送不到甚至可能搬家的形势也不是非常的确定
然后在这样的情况下面我早上打坐的时候会发现念头要比平时多得多可能突然的就会看见开始想爱新家的一些琐碎的事情一开始我会不自觉的想要去打压原因是我希望早上静坐的时候是像平时一样的平时念头比较少我能够心更有力量的去看一些变化突然今天好像有点散乱了心就不喜欢所以
即便我看见了我有散乱但是我没有看见我自己的这份不喜欢所以我会强迫性的希望去消除它去采取一些行动故意一定要把一些注意力放在什么地方然后牢牢的去抓住它
当我看见自己这些动作行为等到某一刻真的看见的时候我发现自己造作了好一阵子对可能已经过去了 15 20 分钟了还在抵抗当中而这种抵抗感是不舒服的然后我看见了自己不喜欢自己散乱很困惑
很快心就会放松下来我心里面知道出现这样的现象是很正常的因为我就是白天要思考的事情比较多自然到了静坐的时候它也会惯性的就会出来而现在我们其实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时期正在搬家又要考虑事务我不想
我不是说要强迫性的让自己突然变成了一个不思虑的人不去想这个不去想那个他要想我是控制不了的但我要看见自己心的这个状态比如说我看见自己散乱我看见自己散乱以后不喜欢自己散乱我看见自己喜欢心平静收拾的时候不要有太多的烦恼希望自己收拾的时候有正念其实是看到自己心的这种反应是练习当中最重要的
而当我们练习之后我们的心它自己会知道哦 原来只是不喜欢因为过去的累积对于不喜欢的一种自然的放松所以看见不喜欢的时候说哦 只是不喜欢而已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放掉就好了它自然就会回归到一个正念的状态
所以不管是对于我们生活中正在经历的事情,还是我们打开手机看到的在生活以外的一些时政一些新闻,其实我们面对它们要去觉知的都是自己的心,此刻的状态,我的心喜欢,我的心不喜欢,我的心生起了贪嗔痴。
我此刻陷入了一种调剧还是昏沉诸如此类的都是回到觉知自己的身觉知自己的心而不是跳到外面的境界里面去是的而且修行的状态它其实是多变的不是说我可能在某一个阶段一直是非常平静的我就永远没有办法不平静其实我们就是这样动态变动的像前阵子我看一些东西比较多我也突然发现自己调剧了而且
而且调举就是像阿赞耀老师说的是一样的它是一种好像神经系统长期处于一种亢奋状态它一直在奔跑那个一直是非常用力的紧缩的奔跑以至于没有办法停下来的那种感觉然后
然后等到你某一刻突然累了你很想停下来但你发现你已经失去了那种刹车的能力其实你就算按下刹车也需要有一段时间它有一个刹车的距离慢慢地沉淀下来
是然后我就回到生活当中我发现原来我调举是因为我前几天看很多东西就是太过于投入了以至于失去了决心太久太久可能一天两天这个新的习惯很快就会发生在生活当中马上一下子决心很难提起来然后等到我感觉到不舒适的时候已经是两三天之后了那我能做什么我如果说这个时候去排斥这种感觉去讨厌这种感觉
它还是依旧存在的所以我就慢慢回归了就是减少了我可能看一些购物平台的时间慢慢地回归到收拾这件事情上面有要买东西的时候我就跟你一起商量去买一下不买的时候我就又回归到日常的练习当中更多地去听一些开示然后重新能够让自己的心慢慢地安定慢慢地充满力量其实
我们调取是因为心没有力量然后我知道自己做哪些事情会让自己的心恢复力量会快乐比如说听开示我会快乐那我们就去做这件事比如说收拾我也会快乐比如说去海边散步也可以快乐但是
但在这个当中其实不同的快乐它有不同的层次所以它会给心提供的力量是不一样的比如说像我去海边散步能够有的力量是一个暂时性的放松性的力量那如果我听开示我会看到透过法理透过我日常的练习它是一种更高品质的快乐的力量它会更持续更持久然后我有了这个力量以后我要做什么其实是
用来在我日常生活当中去练习决心的对 还是
海边散步的这个例子其实它也可以开发不同层次的快乐就比如我现在心觉得非常的昏沉或者掉举觉得很散乱于是我们一起到海边走走吧等走到海边的时候你进入了大自然就像我们之前聊到的它给了我们一个电源我们可以把心插上去接个电这个时候你感觉充电了感觉心又慢慢的轻松起来
稍微有了一点力量因此我们就从可能迷失到大自然里面去回到了自己的身自己的心开始开发下一个层次的快乐也就是我看见海心欢喜之道在这个时候我们其实就已经在觉醒的快乐里面了任何一个所缘都是来帮助我们去回归自己的身心来帮助我们去开发自己的觉醒
所以就像阿赞要在书里面分享的两个比喻一个是空挡的比喻空挡就是我们开车的时候会调的一个挡位意味着断开引擎动力不让引擎的动力传输到车轮不加速也不刹车也就是不粘着也不抗拒我们容许车轮的惯性继续地释放
直到车轮自然地停下来另外一个比喻是着陆也就是飞机慢慢地停到陆地上而机身就代表着正念双翼的平衡代表着我们是不迎不拒保持平衡在平衡中慢慢地减轻引擎的动力直到可以停下来
所以这两个比喻其实都是一种平衡放松轻松一个既不精进也不放异这样的中道的态度来进行呵护来进行对峙来管住这只猴子来发展我们的决心然后在阿赞要的分享里面有一次供修他也讲到
我们的五盖它其实也是浆跟灶的状态浆就是僵硬的浆,灶是灶动的灶而松就是对峙浆跟灶的方式我们前面说到五盖它只是我们的身心失衡它并不是我们需要去对抗的东西阿赞要说就好比我们生病发烧那这个发烧它并不是说是一个多么可恶的东西我们要去消灭它
而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身体内在有一些东西失衡了所以我们要把失衡调整过来它自然也就退烧了所以五盖其实就是我们自己的身心生病了需要我们用决心用智慧去把它平衡过来而不需要去带着敌意去缠修去打压去对抗
然后我分享这个浆跟灶的说法其实也是为了能够辅助我们可以进一步的去了解五盖阿湛要分享说五盖就是我们身口意三行的失调这个失调体现为浆跟灶在身的方面呢浆就是身体会
表现出僵硬呆滞比较黏糊糊的而身体出现躁的状态呢就是躁动停不下来好像沸腾的水一样然后在口型方面呢僵体现的就是昏沉过度消沉躁就是调举过度活跃
而在异形方面呢僵就是指称心僵硬的我们准备要防御或者攻击要么用力地推开别人要么就努力地自己跑掉躁呢是指贪心心里面总是痒痒的想做一些事情有停不下来的躁动而针对僵化的状态需要的其实是一种柔软这也是为什么
称心的对峙方式是磁心因为磁心给我们柔软的受柔软跟僵硬是不会同时存在的所以当我们柔软下来的时候僵硬的状态就会消失而另一种状态是躁动躁动它需要的是平息需要的是平静因为如果我们还是用柔软来对峙躁动比如对峙贪心发现就不管用了
如果我们内心有很多的贪欲在搅动的话我们需要的是一种会倒向平静倒向平息的方式比如说思维老病死比如说不静观但是我们要放松地去做要让这里可以松化开让我们自己的心可以化入那种
死亡的宁静而不是处于一种紧绷的状态去努力地想象死亡所以松也就是松入式禅修的这个松它是一种去除五盖的方式一种模型是针对这两种将跟造能量的失衡来进行一个平衡就像刚刚说的松它可以带来柔软而柔软可以对峙僵硬松它同时也可以带来平静
平静可以对峙躁动而僵跟躁它都是苦
因为它都是一种失衡而当我们一旦离开那个平衡的状态我们离开那个松静的状态我们就会落入苦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其实也有很多的善巧方便就是我们要知道现在是缺少松柔还是缺少宁静我们可以找出正确的对峙方式比如我们称心的时候没有办法继续去思维死亡因为它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紧绷
会变成一种死寂是一种松入的柔软的平静的轻松的平常的这样的方式来松脱开我们所说的五盖的一种习惯身心失调的一种惯性这个其实就是松入式产法的一个原理一个核心然后接下来的松入式产法
然后接下来爱战要老师他也在书里面在他的讲座里面都有分享关于怎么样透过思念处透过十六圣行来从粗到细的对峙五盖
也就是在身受心法里面其实身是最粗的受稍微细微一点心就会更细微而法是最微细的而这样的一个次第这样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身受心法它是对治五盖最理想的一个过程其实《松入式禅法》这本书就是再用十六圣行来解说松入式禅法也就是
可以把它理解成为深受心法四大块十六个步骤而十六圣行它指的是安班念十六圣行安班念或者说观呼吸是在经典上唯一一个将深受心法四个阶段都说得非常清楚的禅修法门
这个也是特别重要的一个部分当然如果展开的话十六圣行当中的每一项它都是具有非常多的内容对会非常推荐大家去仔细地研读安班念经
我们的中部第 118 经在里面佛陀有讲到怎么样透过安班念来修习深受经法四个念注然后如果透过松入式禅法来对应十六圣行的修行我在这边可以简单地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期播客我们主要是去了解五盖然后这一部分我们
推荐大家去阅读或者我们在未来可能会有时间的话更多的分享出来阿赞要在这里面也是把它分成了深受心法四大块但他也会用放松呼吸放松头脑放松心轮放松心和随光无常这样不同的方式来解读深受心法
也会用其他的词语比如说养息养神养心这样的方式他常常说他用不同的新的词汇也就是为了能够引起大家的注意或者能够让大家更形象更生动的来了解
十六圣形然后在深念处里面它带有两个放松第一个是放松呼吸在阿赞耀老师的指导里面深念处分为了两部分两个放松第一个是放松我们的粗身形第二个是放松我们的细身形那先说第一个放松粗身形它对应的是十六圣形里面的前两个
呼吸长,直到呼吸长,呼吸短,直到呼吸短它放松的是我们的呼吸中枢,也就是横隔膜目标是要平息我们的周边神经系统也就是躯体神经跟自律神经的躁动因为呼吸是我们身心的桥梁它也是我们意识和自律神经的一个沟通的管道,一个媒介
因此我们透过来放松我们的呼吸中枢来放松我们参与呼吸的这个惯性因为我们有一个参与呼吸的惯性所以我们常常会不自觉地去压抑和驱动我们的身体也就是我们其实在无意识地干扰我们的呼吸干扰我们的身体而第一个我们放松呼吸也就是我们仰吸它就是在帮助我们去
放松这个参与呼吸的惯性而在深淀处里面的第二点呢是我们放松细身型也是我们的口型
它对应的放松的神经中枢是我们的头脑对峙的五概就是我们所说的调举跟昏沉因为它们一个就是神经过度活跃一个是神经过度疲劳它对应的肾型是我们的第三和第四肾型也就是呼吸时知全身呼吸时平息身形在这里我们放松的对象是
那个参与头脑的惯性我们不自觉地想要去妄想或者昏昧这样的一个现象在平息身形的这一部分在这本书里面它是 2022 年的开始分享阿赞要建议我们在头脑这一片随着呼吸去放松然后我看到比较新的开始里面它有迭代到了 2.0 他说我们
可以改为在丹田这一片随着呼吸去放松他说这样改是发现在实际操作和练习下来在丹田这一片去放松效果会更好在这个初步的练习其实包括我们日常中在静坐当中很常常听到的词就是放松为了达到一种放松的目的去做非常多的一些努力
也就像我们在今天播客一开始分享的那个舍其实放松它本身就是一个舍的行为放松是我们放弃掉去做很多的事情也就是当我们想要去放松的时候已经不放松了
我们要明白放松是身体它本来的这个状态因为我们会常常想要去提起一种劲去参与各种各样的想法去参与五概所以本身如果我们微细地去观察自己的这种动作它本身是比较用力的而放松只是说我们意识到我们有这种用力的一种感觉只是意识到这样的这种感觉放松本身就已经产生了
然后在呼吸层面可能我日常当中练习的比较多的一种方式是我会了解呼吸是由它自己发生的我不是呼吸呼吸也不是我在这个里面没有一个我的参与那呼吸它本身会变得比较自然
呼吸要紧张是呼吸自己的选择因为它会根据现在身体的情况情绪的情况去做出一些反应这个我要做什么就是我现在坐在这儿还是有一个我的概念在那里的我去做的就是去体验呼吸它要带给我什么样的感觉就是知道这就是一种放松然后在我们一开始练习的时候我们会需要有一个关注度
如果不给我们一些可能目标或者是引导会感觉一下子坐下来不知道要干什么容易散乱也容易昏沉
这是为什么我感觉阿赞耀老师在我们一开始练习的时候会想要让我们的注意力有一个地方放有两个位置我们在练习的当中可以去关注第一个就是刚才阿赞耀老师说的头脑跟心轮第二个位置是丹田然后我在日常生活当中如果感受到自己今天是一种比较兴奋的状态就是感觉思虑是比较多的想法很多那我会把
注意力在一开始练习的时候尝试放到丹田看看
因为有时候你放下去不一定觉得舒服可能会觉得有一种非常紧张的感觉那是因为我一定要把它放到那里所以通常来说是一种紧盯感那个时候是头脑把注意力放到了丹田但是其实并没有真正的落到那里还是在一种注意力的拉扯当中第二种就是如果我今天坐下来心是比较平静的然后念头也没有那么多它是一种比较
自在的状态那其实放在头脑上面的呼吸也没有问题呼吸放在丹田也好放在头脑也好或者我有时候会把它放在全身也好它是根据我们自己心的一个状态来可以去做判断的它不是一个绝对值但是如果是我们刚刚开始练习就像今天你跟我聊起说有时候我们感觉心一下子找不到一个家到底我心的家在哪里
我们最初对于心的安家的方式是一种注意力的安家只是让心去安全地放到那个地方让它去适应然后让它试试看是放在丹田舒服还是放在头脑层面比较舒服我们也要知道位置只是位置它不是一种
绝对性的我们也不是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效果对然后龙波帕默尊者他也会说不管我们观身受心法到最后并不是我们在选择的心是无我的我们其实没有办法控制这个心它要去觉知什么
甚至说觉性也是无我的我们也没有办法控制觉性一定要在此刻升起我们的呼吸我们的注意力它一定要在头脑这个区域而且一定要放松或者它一定要在丹田这个区域一定要在两分钟内放松这些都属于是想要属于是贪欲属于是紧盯而有时候我们会去选择观身还是观受还是观心它也是
无我的,也不是由我们去选择的我们会发现觉醒有时候在身体升起有时候在心升起我们只是紧随着去知道对,我们在最初练习的时候需要去培养新的第一个家就是有一种熟悉的练习的状态让我们经常能够回到这个地方就能想起那个熟悉的一种心态一种新的一种感觉
这样让我们能常常时时刻刻比如说比较混乱又调曲又散乱的时候我能够回到那个熟悉的状态而已这是心的一个加的作用并不是说需要绝对的把它拴在那里变成一个非常平静的感觉要刻意制造出一种喜乐的感觉那如果是这样的话又偏离了练习的方向
伴随着我们其实练习的成熟度我们逐渐的自己会了解就像你说的龙波帕默尊者也在分享心它会做出选择因为我们练习了之后心的成熟度会增加决心的清晰度会增加
然后在那个时候我们会更能够清醒地去判断出来我现在是在哪一种状态我有没有紧盯什么是放松也包括慢慢地可能现在我们来讲无我是一个概念然后慢慢地心它自动会去
问自己为什么呼吸不是我我在这里看不见自己然后我怎么样能够跟呼吸保持一点距离然后知道我什么时候是真的知道所以这是我们慢慢练习来的对我们接着讲下一个受念处受念处也就是我们去放松心形而它放松的是我们的情绪中枢就是心轮
对应的盛行是第五到第八的盛行也就是呼吸时知喜呼吸时知乐呼吸时知心形呼吸时平息心形它是一种贪嗔平息喜乐自身心形平息平舍沉陷这样的一个状态它对峙的概就是我们的欲贪和
和称讳也就是我们对当下的不满足像我们上一期聊到的那种无聊感而它放松的这个对象呢就是我们参与感受的那个惯性我们会对所有的事物有想要不想要这样的一个惯性去放松这样的一个惯性这个是受念处而下一个心念处呢它放松的是心而这个心跟前面所说的
心轮是不一样的心是指我们能知的那个知者而心轮是我们身心的一个情绪中心可以把它想象成是一个精神性的器官而当我们的心轮放松了然后我们再进一步把心打开进入一个广大妙乐的安定的状态
所以当我们修习心念处的时候就要先了解什么是心心其实它是一个能知的功能现象它是无形无相的它是看不见的就像我们的眼睛看不见自己的眼球一样我们的心它是不能自知的但它有个特点是它心不离相也就是心是一定跟心所同步升起的我们的心是一定跟心所同步升起的
我们可以借由相而知心可以借由心所而知心但我们对这样的这个关系要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然你那天举了一个例子我们知道层跟 Rio 一定是同时出现的但是 Rio 他是隐身的我们看不见
当我们看见层出现的时候,我们就知道 real 一定来了就是这么个关系,我们看不见这个心但是我们能看见那个像,我们能看见心所心是一个能知的,我们会有一个所知的也就是能见的跟所见的,能知的跟所知的所以我们有一个去感知的那个心和一个感知到的对象
当我们感知到这个对象的时候其实我们就感知到了这个心在这个心念处它对应的圣行是第九到第十二圣行呼吸时知心呼吸时令心妙乐呼吸时令心安定呼吸时令心解脱所以它其实呈现的是一种
五盖退散定心成现不着定向平舍绽放安住妙乐进入禅定这样的一个状态而我们在心念处要放松的对象就是那个会去参与心的惯性也就是我们不断地想要去成为想要去执取任何的相它都会形成一种心的紧绷和自我局限最后一个呢是法念处
法念处呢对应的是第 13 到第 16 圣行呼吸时随观无常呼吸时随观离狱呼吸时随观灭境呼吸时随观还舍所以这个是随观无常的部分也就是我们要修习如何观法
阿赞要老师分享的我们可以下手的地方就在于我们可以去感受当下的呼吸其实是刹那刹那生灭的刹那刹那相续的所有的感受都是由跟诚实相处而生的每一个刹那的呼吸触受都是跟诚实的生灭包括我们的时间流逝它也是一种变化一种生灭然后我们通过
透过建一法能知万法也就是六根诸兽一复如是并且法它是现证的当下立见的它也只在当下见并且法是诸行共性的法代表了一切不管是五蕴六大十二处十八界法是于一切处现证法义的
然后阿赞要也分享身受心前面三个阶段属于止禅目的是为了平息五盖让心可以进入沉定达到一个身心平衡的状态而切入最后的这个法念处的阶段这个阶段就属于观禅并且每个阶段的最后几个字也就是身念处的平息身形受念处的平息心形
心念处的令心解脱和法念处的随观还舍是每个阶段的最后状态也就是每个阶段会达到的一个目标所以这就是一个总览我们怎么样透过身、受、心、法、十六圣行来透过这个方向从粗到细的去对峙五盖
也就是我们在第一个阶段达到身心的平息第二个阶段达到心心的平息第三个阶段我们等身心的这些活动慢慢都平息下来之后我们放松心心就会解脱出来但也知道心解脱并不是最究竟的解脱它并不等于我们的涅槃我们会解脱也就是会解脱所以我们会气入最后的法念处
这边的会解脱是智慧的会会解脱对而关于十六圣行关于四念处我这里也就是带大家做一个导览具体的修习大家可以再进一步的去看再要老实的分享其实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的修习是分成两个大的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生活第二个部分是固定形式然后
然后十六圣形是帮助我们在固定形式当中能够如理更好的去修行的一个方式一个阶段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需要去了解就是我们在两个大块的不同的修行中我们需要着重去练习的是什么因为固定形式的练习相当于我们有一个
相对比较专注的环境专门的在练习那么不管是 15 分钟也好 20 分钟半个小时哪怕是 5 分钟那我们要知道怎么样去用功什么是如理的思维什么是如理的去用功
否则的话可能我们这个时间不一定用在对的方式上面这个也是我们需要去学习跟进一步了解的原因然后今天主要分享的五概它是我们把注意力放在了如何去善巧地休息禅定这一块
在五盖当中我们也会了解五盖的很多的现象跟我们现实生活当中的很多烦恼是相对应的所以禅修它能够或者说静坐或者说冥想它能够去帮助我们去平息掉我们生活当中的一些烦恼是因为有很多产生的因也是在五盖里面那如果我们透过禅修让心得到力量让心能够去更加的
更清明更清晰那自然而然的其实生活当中我们就会减少这些烦恼的因那自然而然会有平静的果会有喜乐的果
对这也是一开始说的舍得舍得就是以舍为得其实所谓高品质的快乐当我们灭除苦的时候消除苦我们舍弃苦的时候就等同于是快乐的增加而这种快乐它是来源于减法的快乐来源于舍的快乐它其实就是更高品质的快乐就像开头说的修行次第其实当我们不失我们
我们舍弃身外物的时候我们会得到一种助人之乐当我们持戒我们舍掉不善的牲口的时候我们得到的是无救之乐
觉得自己没有做错事所以我们问心无愧内心会有一种踏实的感觉这就是快乐而当我们禅定舍弃五盖的时候我们会得到禅定的快乐而当我们智慧舍弃无名的时候我们会得到破旺之乐旺是旺想的旺旺心的旺也就是我们的邪见和无名
所以当我们心灵成长的时候,我们的认知会越来越接近真理,智慧会给我们带来这样的一种快乐,它并不是感官上的快乐和舒服,而是我们看破了以前所执着的一种虚妄,我们的心,心得到了释放、自在跟快乐。
而解脱轮回带来的就是涅槃之乐它是我们完全舍弃或者说只吸了贪嗔痴而最后一个分享的是我们为什么要修心的快乐呢阿赞要分享说是为了让心可以打开去接受正法当心完全敞开的时候它可以暂时放下我执把自我的界限打开
而这样打开门的话才可以接受到无我的正法才可以如理思维产生智慧有时候我们不接受法是因为心还没有打开还有某种程度上微细地称心拒绝不接受
这样的话我们就没有办法真正让法进入内心这种状态其实是因为内在威胁的称心在影响我们而减法之乐所带来的是他说心就好像莲花一样打开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开心
快乐就是开心的状态它是心打开的当心打开的时候就能够真正地去接受法我当时看到这一段特别触动开心其实是心就好像莲花一样盛开而当我们心像莲花一样盛开的时候心是自然地轻松的在这个里面它没有
特地一定要怎么样我们一定要抵达平静或者我们一定要抵达快乐这个时刻不是一个很难得的时刻其实它是一个特别平常的时刻也不是一个需要多高能力才能够到达的一种状态而是我们每一个人非常普通的人不管今天我们有接触过佛法也好没有接触过也好其实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能力能够去感受到的一种新的状态
它不稀有它反而很普通对它是一种最自然不造作的状态是我们不再去参与到这些习惯习气参与到这些惯性里面以后我们因为减少了这些参与执取的动作减少了这些欲贪减少了这些无名我们反而能够得到的一种自在的快乐对
是我们看见认得了生活当中的很多的境界我们的一些反应我们的一些用力的参与然后积极的去参与了一些我们可能并不想去参与的内容但是我们过去因为不了解所以我们没有办法去认得
而当我们认得的时候就像你之前比喻过的,如果我们看见前面有一个水坑,我们不会踩下去,知道踩到水坑里意味着什么,即便我想要踩下去,我也会去坦然地接受这个结果,因为我知道是我自己选择踩了这个水坑,那鞋湿了,衣服脏了,或者见得我满身是泥,满脸是泥,这是很正常的。
是的其实修行之路就是不断地去认得这些境界知道自己
到底在做些什么知道自己此刻身心起的这些现象它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以及我们究竟要去到什么样的结果然后我们从物质层面的一种舍我们会走向精神层面的一种舍是因为其实我们在舍的是五盖舍的是贪嗔痴我们在舍的是我们的无名我们会变得越来越轻松其实这些也没有那么
那么那么的困难说我们好像丢不掉这些习惯丢不掉这些习气我们只要有去种一下这些正确的因我们自然会得到那个结果
所以我们也一直在分享说修行那个结果它没有办法是我们求得来或者我们去强迫自己能够达到某一种状态但凡我们这个当中有过度用力的时候我们没有办法走向那个正确的中道是的到最后我们就是懒得去造作那反而是最轻松自如的一种状态我们懒得去起贪嗔痴就是那么样的
自在那我觉得这一期对于五盖的一些了解可以就先分享到这里我想问大家几个问题也是这一期播客的一个核心第一个问题呢什么是五盖感觉像翻开了那种随堂测验的小册子第二个问题呢
五概的这些现象分别是什么?第三个问题呢,是对应的这些现象我们可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对峙?第四个问题呢,什么是舍?以及到底什么是对峙?我们怎么样来理解这个对峙?我们如何如理作意地去对峙?
我们用什么来对峙我也特别感恩能够听到阿赞耀老师的分享他的法特别的年轻也很现代对啊在我们这个时代其实特别幸运有很多善知识们都在用非常贴近我们生活的方式在教导我们循循善诱用不同的方式在烹饪同一道菜
是 也感恩他们的慈悲也非常感谢你每一次在搜集这些果子的时候你不仅仅会去看他那一次那一年的分享你总是会看看最新的然后你看看他们的迭代的版本就像阿赞要的分享你告诉我松入式禅修现在也迭代了可能过去是用一种方式现在又会有新的方式
但每一次的迭代其实都是怎么样更加适应于我们当下现代人的身心就像龙博帕默尊者所说的以前是师父怎么说大家就怎么做而现在可能时代不一样了大家更容易陷入思维
更容易陷入调举的状态也因此关心可能更适合像我们这样平常思维特别多的人而像阿赞耀老师他也分享过其实早期他总是带大家去思考我是谁但后来发现好像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很快地去契入这个修行的方式也因此他慢慢地带出了松入式禅修
而杨博士也是一样的从他的第一本书到现在他也在用不同的方式在带领我们怎么样能够契入不同的修行方式找到属于自己的跟相应于自己根器的一种修行方法是的然后我们作为其实在家自己修行的贤友最重要的是我们要能够去了解我走的路到底是正确的吗
其实无论是哪一种方式我们导向的都是让我们的心变得更松脱然后心会变得更自由它会更自在它慢慢地会能够更开放就像刚才说的那一朵盛开的莲花它会更多地具有弹性反而导向
当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如果变得更紧缩了认为修行只是我现在能做的唯一的一件事情任何打扰修行的事情都会让我内心产生一种非常抵抗的抵触的状态在这个时候我们也需要停下来来看到自己心面对这样的这种现象的一种心态一种现状一种境界
这是一种方式让我们来了解自己对就是常常不断地记得回到自己的身回到自己的心认得这些身心的境界对生活当中的任何一样事情它都是修行对那感恩大家的收听祝福大家心如莲花般盛开天天平常再见拜拜 So free
i can look at the clouds that play passing over inside the sky so blue immense spacious and tall like the sky to embrace what's inside just like the clouds passing by flying high in the grand open sky embrace and peacefully free
Everything inside me willLove to embrace and peacefully freeSo fast I canThe clouds have placedPassing outside the skySo big and spaciousAnd just like the skyI love to embrace what's insideJust like the clouds passing byFlying highEverything around me
we will b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