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东西》通过描绘单亲妈妈王铁梅、女儿王茉莉和邻居小叶之间的互动,展现了她们在上海弄堂中的日常生活。电影中的角色通过日常的互动形成了紧密的社区共同体,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电影中的细节如囤菜、街头表演等,都与观众的生活记忆产生了共鸣,增强了共同体感。
《好东西》打破了传统小妞电影的范式,主角王铁梅并非典型的年轻女性,而是一个单亲妈妈,她的形象更贴近现实生活中的女性。电影通过三个女性角色的互动推动剧情,而非依赖浪漫关系,这与《失恋33天》等传统小妞电影形成了鲜明对比。此外,电影中的女性角色讨论了除男人以外的其他话题,符合贝克德尔测验的标准,展现了更广泛的女性叙事。
电影中的男性角色如王铁梅的前夫和鼓手老师小马,都被塑造为较为阴柔的形象,缺乏传统意义上的“超级大帅哥”气质。这种选角被认为更贴近现实,反映了现实生活中女性对男性伴侣的普遍感受,即男性往往无法达到女性对理想伴侣的期待。这种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与电影的女性叙事主题相契合。
电影中的金句虽然正确且富有启发性,但部分观众认为这些金句缺乏深入的情感共鸣。金句的使用让电影显得过于“正确”,导致角色塑造和情节发展缺乏深度和转变的契机。这种浮光掠影的表现方式让观众感到电影缺乏一个核心的焦点,影响了叙事的连贯性和情感冲击力。
电影通过细节如小叶家囤菜、街头表演《明天会更好》等场景,展现了疫情背景下上海的生活状态。这些细节与观众的生活记忆产生了强烈共鸣,尤其是街头表演的场景,唤起了观众对解封时期的集体记忆。这些细节不仅增强了电影的现实感,也让观众感受到疫情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小叶的角色被认为更贴近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她承认了与男性保持情感或性联系的可能性,展现了更为复杂和真实的人性。相比之下,王铁梅的形象被塑造得过于完美和正确,缺乏脆弱和困境,导致观众难以产生情感共鸣。小叶的刻画更符合现实生活中女性的多样性,因此被认为更具真实感。
本期主持人 | 徐鲁青
还有谁没看《好东西》吗?这部影片讲述了单亲妈妈王铁梅带着女儿王茉莉搬进弄堂后,遇到了年轻的小叶,两个性格迥异的女主从最初的陌生逐渐成为朋友。王铁梅的前夫和女儿的鼓手老师小马偶尔也会到家里“做客”,他们的生活在日常互动里彼此交织。看《好东西》的时候经常会联系到自己和朋友们的生活,有太多熟悉的记忆,电影里还出现了好几处我们熟悉的书,《看不见的女性》《快乐上等》等等。既然我们都看了这部电影,这期就来聊一聊观影的感受吧。
【本期嘉宾】 董子琪 潘文捷 陈璧君
【音频&文字版整理】徐鲁青 覃瑜曦(实习记者)
【时间线】
01:58 从共同体视角看《好东西》
07:50 在女性主义早已“不新鲜”的今天
12:22 聊聊《好东西》的角色刻画
19:10 金句会破坏电影吗?
27:35 第一性、爱情和语言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书籍】
【中】妚鹤 《她对此感到厌烦》
【中】我想吃肉 《祝姑娘今天掉坑了没》
【中】柯遥42《为什么它永无止境》
【美】阿瑟·米勒 《都是我的儿子》
【英】卡罗琳·克里亚多·佩雷斯 《看不见的女性》
【日】上野千鹤子 《快乐上等:女性怎样自在地活》
【本期节目中提到的影视作品】
《爱情神话》
《苏州河》
《BJ单身日记》
《失恋33天》
《非常完美》
【本期节目使用的音乐】
开头&结尾:《明天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