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从风格到经典,应该怎么看待设计潮流?

从风格到经典,应该怎么看待设计潮流?

2022/3/23
logo of podcast 「设计,几何?」

「设计,几何?」

Shownotes Transcript

“La mode se démode, le style jamais.” (「时尚易逝,风格永存。」)是香奈儿的一句名言。这句话,给风格这个词定好了格调,那就是高级、正确、甚至永恒。

之前的用户调查中,在问到为何使用站酷的时候,相当多的设计师填了“关注设计风格趋势”这个需求。各种风格的关键词一直是站酷搜索框的常客,也是设计师们交流中的热门话题。

设计师商业互吹,最稳妥的用词就是XX老师的设计很有风格。每一个设计师的也都梦想着自己可以凭借独特的风格封神,拥有几件可以被称为经典的作品。

是的,时尚易逝,风格永存。即使自己不能封神,设计师们也十分愿意追随已经封神的经典作品,膜拜它们的故事,学习他们的手法,我们不难看到,作品们总是一阵一阵地统一呈现出当下某个流行的风潮。

看着这些大同小异的作品,我不禁想问:追赶设计潮流是安全的么?已经成功的经典就代表正确么?

这两个问题萦绕在我脑海很久,中间几度我觉得想明白了,但是又被推翻。可以说经历了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三个阶段,下面听我慢慢道来。

首先是第一阶段:见山是山。

创新的本质是非共识,潮流形成之前,首先是个人风格,是由一个人或者少数人创制的新样式,「风格」强调了一种独特的表达,它不一定是最新的,但它一定是与众不同的。人人都有自己的风格,我们无需对风格做过多的神化。但从风格到流行风格,就不是这么随机个人化了,任何一个已经形成的流行的风格,它背后都有着大环境和小趋势两股力量的推动。大环境一般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社会思潮的阶段性变化,经济生活的结构性改革等等。小趋势,是风格的早期接受者们的数量和质量。一个风格随着接受传播者越来越多,一旦越过爆发点,就成为了流行风格。已经流行起来的风格和任何一个流行的事物一样,代表了一种共识。不管它的形式多么光怪陆离,已经流行的设计风格,它不再是独特的表达,而是一种共鸣

从这个角度看,我们的第一道思考题,追赶设计潮流是安全的吗?似乎得到了一个阶段性的正确答案,答案是,安全,都都已经形成社会共识了还有啥不安全。这是个有点仓促的答案,我们先放下这第一题。

进入第二题,已经成功的经典就代表正确么?

这似乎是一句废话,都成为经典了都不正确,还有什么配叫做正确。是的,对于经典,我们一般是一种绝对赞许的态度,就像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中说的:“读经典总比不读好,读经典总比做其他事更有意义”。苍白空洞但无法反驳**。**看起来,已经成功的经典就代表了正确。

这个阶段,我们似乎得到了答案,但是只是本能的感觉,总感觉不够充分。然后一个契机,我得到了一个新的视角,进入了第二阶段:看山不再是山。

事情是这样的。大概5年前,左佐向我推荐过一本小说:安兰德的《源泉》,我一直被它的厚度吓住,没敢阅读,直到上周末,我读了个开头,没想到,这么一读之下就读到了一段给了我很大的震撼的话。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年轻建筑师,他对建筑和原创有着执着的追求,在文中有一段他辍学前和建筑学院主任之间的对话,主任认为帕特农神庙代表的建筑经典,是绝对的真理,但是我们的主人公并不这么认为,他指着神庙的图纸,说出了下面这段话: “看看这些著名圆柱上的著名雕槽吧。它们是做什么用的?当采用木柱时,是为了掩饰木材的榫接处。可这些不是木柱,它们是大理石雕刻。这些三竖线花纹是什么?木头。就像人们在建造小木屋时所使用的木制桁heng条。你们的希腊前辈采用了大理石,却用大理石创造出了木结构的赝品,只因为前人曾经这样做过。然后你们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们更胜一筹,用石膏做出了大理石赝品,做出了木制赝品。而此时我们又在用钢筋水泥做石膏赝品,做木制赝品,做大理石赝品。为什么?” 我不知道你们读到这段话的感觉,我是感觉到了强大的冲击。天呐,帕特农神庙这种经典中的经典,难道都只是一种模仿品山寨货么?都只是来自对前代经典的无脑模仿么?沿着这个想法,我去检查了其他的经典们,几乎无一例外的,它们也都存在类似的问题。

多可怕!朋友们,多可怕!我们本着朝圣的心态去追随经典样式,结果呢?我们只是在用钢筋水泥做石膏的赝品,石膏们也不过是在做大理石们的赝品,连大理石们也不过是木头的赝品。不只是建筑,不只是帕特农神庙,也是孟菲斯,也是蒸汽波,甚至也是波普,也是故障风。

已经成功的经典就代表正确么?我们现在再回头看看这个问题,是不是没有那么感觉理所当然了?甚至我们再回头去看第一题,追赶设计潮流是安全的吗?是不是也感觉有点不安了?

带着这份不安,我又思考了很久,请教了很多前辈高人,翻阅了不少名著大作,终于有了一个一个粗糙的解释,大家帮我感觉感觉这第三阶段见山又是山的成果:

第一题:追赶设计潮流是安全的吗?

是安全的,也是正确的,要去追赶潮流。毕竟不愿意模仿的人,什么也创造不出来。

但是,但我们是要成为设计师,而不是设计学家。设计师要找到成就设计潮流背后的社会共识,而设计学家只是去背诵它的作者信息和构成格式。做为设计师,只有我们找到了为什么这个风格会在现在流行,才算是真的赶上了设计的潮流。比如时下流行的酸性设计,它对于当下审美价值的反叛,它的混乱无序,为什么能成为现在的设计共识?简洁,清晰为什么不再流行?表面看这是一次常规的美学周期性循环,但背后是整个社会对科技效率过快和人类价值过低的反思。

高效就是正确,整洁就是高贵?如果你还保持着这种想法,抄100张酸性设计手法,也还是个设计风格上的落伍者。

第二题:已经成功的经典就代表正确么?

并不,经典的价值不在于正确,而是在于永恒

为什么大理石要去模仿木头,为什么石膏要去模仿大理石,是因为它们的这种经典性或者永恒性。圆柱上的雕槽,当它是木头时,确实是为了掩盖榫接,但是因为这种形式已经成为经典,它代表的信息已经超出了功能,它代表了一种庄严的形式和稳定的受众心理感受。经典是大众认知中筑基的部分,它或许不正确,但它具备真实强大的影响。

学经典,就像是学拼音,不是因为它优美正确,而是因为它们是通向优美正确的基础。

这就是我目前对于风格、流行、经典的一些看法,未来它们一定还会被我或者被人质疑推翻,重建再质疑。这就是风格流行和经典的循环吧。

今天节目的最后,请允许我发发感慨,我们在每件事上都会经历“看不见、瞧不起、看不懂、学不会、跟不上”这几个阶段,跟不上是必然的结局,但这其中的傲慢与偏见我觉得可以克服,认真学习传承了最久的风格,研究它背后的思想规律,挑战它在今天的适用程度,从而生发出新的可能性

学习研究了最久的老设计师和老编辑们,反而更有义务和责任,提出坚固的新方案,帮助这些新方案成为新的经典。

最后的最后,大家来讨论区,猜一下下一个会流行的设计风格是什么吧?我猜是视幻觉欧普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