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Ep. 5 博士是怎样炼成的:传统制度与当代困境

Ep. 5 博士是怎样炼成的:传统制度与当代困境

2025/6/26
logo of podcast Serendipedia|维机游走

Serendipedia|维机游走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路比
阿布斯
Topics
阿布斯:博士学位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欧洲的大学结构,当时有文学院、神学院、医学院和法学院。最初,博士和硕士学位可以互换使用,但随着德国教育改革的推进,研究成为博士学位的核心要求。威廉·冯·洪堡在柏林大学的改革强调学术研究和论文答辩,使得哲学博士(PhD)应运而生。德国的成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学生,美国也开始效仿建立研究型大学。 路比:世界政治发展与教育中心转移有关,最初在法国、意大利和英国,19世纪转移到德国,后因两次世界大战,教育中心转移到美国。美国受德国影响,发展研究生教育,但早期存在乱象,如颁发荣誉博士学位。后来,美国大学联合会成立,提升了美国大学的国际地位。二战后,德国科研人才流失,美国学术水平逐步提高。

Deep Dive

Chapters
本章追溯了博士学位的历史,从混乱的中世纪大学的四个主要学科方向,到19世纪初德国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建立的现代博士框架,以及美国如何逐渐成为博士教育的输出大国。
  • 中世纪大学的结构及文学院的性质
  • 德国教育改革对博士制度的影响
  • 美国博士项目的发展历程及早期问题
  • publish or perish 的评价体系的建立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欢迎收听 Serenitypedia 维基有种一岛满足人类朴素好奇心的节目我是主播阿布斯日常不务正业搞七搞八的无用知识爱好者我是主播路比想不用念书就有头衔的维基兔子洞熟课

每一期我们会从一个维基百科页面出发徜徉在无用知识的海洋遇见 Serendipity 希望这个节目可以让大家在无聊重复痛苦的生活中感受到世界的多姿多彩收获一些简单的快乐维基有走跳脱日常枯燥发现意外精彩今天是我们第五期节目

前段时间是毕业季因为波士顿是一个有很多大学的地方你就可以看到很多毕业生穿着大袍子在街上乱晃

于是就启发了我们这一期播客的主题我们准备来聊一聊学术生涯的最高学位博士选择的维基百科页面就是 Doctor of Philosophy 阿布斯和我也都是博士毕业但之前也都没太了解过这个学位的起源之类的所以这一期我们来探索一下另外我们也认识一些博士的朋友

所以这期我们还尝试了一下加带私货采访了几位跟大家分享分享赌博的体会不过言归正传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博士的历史吧好的想要了解 PhD 也就是博士的历史我们首先要回到中世纪也就是高等教育最初的年代就要说清楚这个事情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下中世纪欧洲他们大学的结构

就是越挖越深了中世纪的欧洲大学里有四个主要的学科方向有一个基础的文学院然后还有三个进阶学院分别是神学院医学院和法学院

但是呢,其实当时那个文学院跟我们现在理解的文学系跟哲学系也不太一样,它是一个就是基础通识教育学院,它就是教什么文法呀,数学呀,天文啊,这些基本技能,就是中世纪大学里他们的这个文科叫做 Arts 嘛,然后他们

他们有一个东西叫做自由七亿就有点像中国的六亿就跟这个差不多然后他们呢分别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然后呢这个文学院它有点类似于大学育科嗯

你就首先要在这个学院里拿到终极的学位然后你才可以继续深造获得最终的学位学位有这个学士硕士博士但是感觉这些名的刚诞生的时候好像也并没有说什么硕士比博士低啊什么之类的就是它非常混乱是一个非常混乱的系统

一开始呢这个博士跟硕士它其实是可以互换使用的不同的这个学院可能有的叫硕士然后另一个学院可能叫博士比如说文科领域他们就叫文科硕士但是在神学法律和医学领域他们就叫博士这个命名确实还挺混乱的像刚才阿布斯说如果要继续修

神学法律和医学的话你首先要获得这个文学硕士学位所以才造成了这种学士硕士博士的这三个级别其实你如果先看现在比如说法学院跟医学院就是在知道在美国来说的话你首先要读一个本科然后你才可以申请法学院跟医学院所以感觉还是有一些这样子的传承的对对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历史上第一个博士学位是 1150 年左右在巴黎颁发的不过呢那个时候的博士其实跟现在就是概念完全不一样就那个时候的博士并不需要做什么原创研究他就是说你掌握了很多很多知识你就可以叫博士了然后你也不是需要写

论文然后也不是说一定要提出什么新的观点就是你只要修一些课然后通过考试就可以取得博士头衔现在好像 MD 和 JD 就是 Doctor of Medicine 和 Doctor of Law 其实还是比较类似于这种形式也不是说非要做研究之类的

那我们现在这种注重研究的博士学位是怎么来的呢我们今天所熟悉的博士学位起源于 19 世纪初的德国的教育改革然后它的领导者是著名的哲学家跟教育学家他叫做威廉冯洪宝好像现在还有什么洪宝学者之类的就是纪念他他好像当时在德国的教育部之类的吧反正就是一个还蛮大的一个官然后他创立了柏林大学

在 1810 年的时候创立的他那个时候属于是普鲁士统治之下的然后他在这个大学里面的一大创新就是在他的哲学院他们叫哲学院但是其实是我们刚刚说的那个 art 就是文学院

然后他们需要就是学生如果你在这个哲学院学习的话你要进行一些学术研究然后并且通过论文答辩你才可以毕业是因为这个学位就是最初是从这个哲学院出来的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博士的英文叫做 doctor of philosophy 就是 philosophy 就是哲学嘛就是直译的话就是哲学博士然后缩写的话是 phd 啊

就是这个 philosophy 它不仅仅是这个哲学学科的意思因为 philosophy 这个词就是最初的意思就是爱智慧嘛所以大概是这么个意思

这个教育改革还有一个比较核心的变化就是教授们的工作重点从教学就是转向了前沿的研究以前你只需要教书就行了然后现在呢你就需要做 research 当时就是德国的研究经费主要是来自政府的

如果一个教授他的观点跟政府不一致他还可能拿不到研究资金这个是一句题外话了 anyway 就是红宝的这场教育改革就非常成功随着时间的推移就世界各地的学生都想跑去德国读博士欧洲其他国家和美国就也

纷纷效仿然后逐渐建立起以这个研究为核心的博士制度感觉这个也和世界上政治的发展有一些联系像一开始教育的中心主要是在法国意大利还有英国然后到 19 世纪的时候德国的变成了中心然后后来就两次世界大战

就是虽然德国是这个博士的摇篮对吧你可以这么说但是现在比较有追求的学者他们都想来美国读书这是为啥呢曾经至少是曾经一年前我觉得还可以这么说现在就是现在就可以来回顾一下美国博士项目的历史随着德国的博士学位知名度越来越高如前面所说就有很多美国本科生他毕业之后他就往德国去攻读 PhD

美国就受到了德国影响也开始发展自己的研究生教育美国最早的博士学位是 1852 年颁发的但那个其实是一个荣誉学位真正意义上的 PhD 是 1861 年由耶鲁大学颁出的

所以还没有真正的 PhD 呢就已经开始发荣誉学位了对我觉得也很神奇到了 19 世纪末呢是美国逐渐开始建立起系统的研究生院美国学生呢就不再需要出国才能拿博士学位了其中呢有两所学校特别值得一提有一所叫做克拉克大学

它是 1887 年创立的它创立的时候就只提供研究生教育另一所呢就是大名鼎鼎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它一开始就是以研究为核心的是美国第一个真正以德国模式建立起来的研究性大学

1900 年全美每年大约只有 300 个 PhD 而且就是集中在非常少数的几所大学不过当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博士项目诞生之初存在一些 quote unquote 行业乱象就有些学校它并没有研究生项目但它就颁博士学位就是它也没有什么比较统一的考核标准

然后呢还有很多荣誉博士据说当时每年有 300 人获得 PhD 但是有 8%到 10%的 PhD 他都是荣誉博士然后呢为了提高美国大学的水平有 14 所学校成立了一个叫做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y 的组织就可以翻译为什么美国大学联合会之类的联合起来然后提高美国大学的国际地位它就有点类似于国内的什么 985211 双一流之类的美国博士学位的含金量逐步提升和他们大学建有国际声誉也是和刚刚路比主播提到的

世界大战有很大关系的尤其是二战德国纳粹上台之后科研人才尤其是犹太的科学家们他们都只能赶紧跑很多就跑到了美国德国也就失去了很多就是科研人才美国这边的学术水平就逐步提高

研究型大学逐渐建立起现在这个评价体系就是以发表论文为核心也就是所谓的叫做 publish or perish

就和最早的时候大学里的老师基本上不需要 research 就是完全不一样了那我们稍微了解完了一些比较严肃的博士的历史的问题我们来了解一个更为轻松的话题为什么大学毕业还有博士毕业要穿那么奇怪的大袍子还要戴一个很奇怪的帽子我们来有请鹿笔主播给我们讲述一下博士服和博士帽的历史

我们现在看这种学位服会觉得它长得特别奇怪对它是一个 cosplay 的感觉但是它在当时实际上是大家都会穿的一种衣服是这样就是这种制服的发展往往有这样一种规律这些机构会接见当时的时装来规定一些制服但是当同经的史上变成明日黄花

这些制服就变成了保守的象牙塔的象征在中世纪大学出现之前教会学校的老师和学生都至少会有初等的圣旨所以他们就跟其他的神志人员一样要穿比较朴素的

封闭式的一种斗篷封闭式的斗篷大概就是一个斗篷但是前面是封口的哦 OK 就是一个套头的斗篷就像灯罩一样像灯罩一样然后

然后在中世纪大学的一些民法学生还有医学生他们不一定是审治人员的那也会有大学的纪律要求学生根据当时的风俗穿着庄重这种要求最初很可能是作为一种招生的门槛存在有钱买着衣服才能进学校

对你至少要能穿得起这样的衣服你才能来这上学就是相当于人为增加一些门槛就比如说像我不知道现在还是不是这样就比如说可能一段时间如果你去音乐厅他会希望你穿着的比较正式所以实际上是一种隐形的门槛然后那个时候不管是神职员还是世俗人他们都会像刺客信条里面一样穿着一种兜帽

这种冬帽不是很大一般就围在脖子上和披肩相连

这样在天气不好的时候它可以遮住大部分的头脖子肩膀和大臂这种衣服变成一种规定是在 1222 年召开的一次宗教会议上英国的堪特伯雷大主教制定了一部宗教法要求所属的所有神职员都必须穿这种其实在欧洲大陆已经很常见的户外着装又因为了就是不管是在意大利的波罗尼亚法国巴黎还是英国牛津

这些通识的硕士和神学的博士他们都是牧师所以他们在任何正式的学术场合都会穿这种宗教法规定的封闭式的斗篷其实刚刚前面旺说了就是中世纪大学的前身其实就是类似于教会学校之类的他们最早应该就是讨论一些圣经里面的教义之类的

像当时神职员的帽子也来自于世俗的时尚,它是在 1311 年贝加默宗教会议上要求神职员都戴一种原子软毡帽的四角帽,它也是现在的血维帽的前身。随着时间的推移,当这些神职员不再严格遵守这些规定的时候,

并且另一方面大学对着装的要求逐渐的具体了以后这种斗篷就变成了专用的学术着装了在 14 世纪的时候大学的行政机构发挥自己的聪明材质融合了这种戴兜帽的斗篷还有戴袖子的斗篷对学术服的形状和剪裁制定了非常具体的要求然后到 15 世纪的时候已经没有人像刺客信条一样戴兜帽遮风避雨了可能是因为那个时候

出现了雨伞吧这样吗人要到这个时候才发明出雨伞吗我看一下就是其实在很早古希腊古罗马的时候就已经有伞这种东西了但是它很多时候都是一种地位的象征就是类似那种滑盖的感觉不是用来遮雨的所以就是普通人并不一定会有机会打伞

然后这个时候这个兜帽就变成了一个学者的很有辨识度的特征就是本来大家都用但是现在只有学者用它就变成一个学者的象征了对到了 16 世纪学术服的设计和当时的世俗时装一样变得没有之前那么冗长繁琐了兜帽也去掉了披肩的部分但是帽子的部分变得很长不再紧紧围绕在脖子周围

然后帽子的顶端伸出来了一条像长尾巴一样的东西这个可以方便戴帽子摘帽子还可以用来扎在头上或者绕在下巴上来固定帽子这个东西还能扎在下巴上以前是这么用的就是它一开始出现的时候是有实用价值的你把帽子戴到头上的时候可以把它围一圈就像围巾似的

还把它固定住好有意思稍微扯远一点就是博士毕业典礼上会有一个环节叫做呼顶这个呼顶就是你的老师给你戴上的兜帽然后这个兜帽它就像刚刚形容的一样它很尖然后很长如果你去看博士典礼的话就是很多老师他都戴不好因为它真的太长了就经常挂在学生的眼镜上或者闷在学生鼻子上挺搞笑的

戴得七扭八歪的对这个兜帽的形状非常奇怪如果没有看过别人是怎么戴的话一眼看到这个东西可能不知道他是怎么戴对你也有点难难判断他哪里是前面然后他应该最终的形态是个什么样子对对感觉突然理解了为什么这是 PhD 毕业的一个一个环节就是如果这个 hood 就是这个兜帽是一个学者的象征的话对吧就感觉突然就 make sense 是

就非常有仪式感对对对是一个平时没有人使用的东西然后这个时候把它给你了你就有身份了哈哈哈哈

但是现在大多数大学你的博士毕业符你只能租所以你也并没有拥有是的买着还挺贵的那对啊租的也挺贵的呀是好了扯远了我们扯回来后来到 16 17 世纪出现了宗教改革它对欧洲大学的纪律造成了持续百年的动荡所以除了英国法国葡萄牙西班牙以及德国奥地利南部一些保守势力比较顽固的大学以外

其他新教占优势的地区对学术着装的要求就越来越懈怠即使出台了新的着装要求执行起来也很敷衍了事

到了 18 世纪法国启蒙运动以后只有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还要求大学成员在所有场合都要穿这种特定的学术着装那个在伊比利亚半岛这种保守主要是来自于当地非常强大的天主教势力而在英国主要是因为地理的隔绝以及牛津和剑桥对传统的恪守现在所有的学衣服和学衣帽几乎都源于牛津和剑桥的学术着装其实现在你大学里平常你也不用穿这种衣服对

只是在这个毕业的时候才需要穿这个衣服相当于以前在大学里这就是他们的校服但是现在特殊场合下也才会穿对就是总结来说就是最早大家也没有什么衣服穿所以就穿这个了然后后来就是别人都不穿这个了这个衣服就变成了学者的一个特征了

然后渐渐这个要求越来越淡化了以后就只有在非常正式的场合才穿了我们书籍资料我还稍微了解一下中国博士的历史第一批中国的博士是在 1983 年诞生的只有 18 个人他们当时学位授予仪式上并没有这个

博士服和博士帽然后当时气氛也是比较微妙就是你穿着这种西方的这个宗教来的这种衣服是不是不太合适什么的就让大家自己随便穿然后大家就穿着什么西装中山装军便装之类的就还挺逗的我印象中当时好像他们还给每个人发了一定数额的制装费让大家自己买合适的衣服我们现在

话题一转我们来回顾一下女性博士的历史吧第一位获得博士学位的女性可以追溯到 1678 年她是意大利的她的名字叫伊莲娜·皮斯科皮亚然后她在帕多瓦大学以拉丁语发表了一小时的哲学论文演讲然后获得了博士学位不过呢这只是

昙花一现接下来一个多世纪里女性就消失了直到 18 世纪中期有两位应该也是意大利人吧一个叫做劳拉巴西还有一个叫克里斯蒂娜·罗卡蒂然后他们相继获得了博士学位并在波罗尼亚大学任教劳拉巴西还是到 19 世纪后半叶女性在学术圈内才有更多的突破 1867 年

瑞士的苏黎世大学它成为了最早允许女性获得学位的现代大学之一 1875 年呢在这个苏黎世大学里就有第一个女性的博士诞生了她

他是来自波兰的斯特凡尼亚沃利斯卡然后那时候波兰其实还是在沙皇俄国的统治之下就是他来瑞士上大学就是因为俄国不让女性受高等教育美国的第一位女性 PhD 得主是叫海伦怀特他是 1877 年获得

博士学位的是在波士顿大学他的专业是希腊语不愧是波士顿但是后面我们就要开始骂波士顿了不问骂的是对面的剑桥 OK 剑桥不在波士顿就是 19 世纪末开始越来越多国家女性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了

但是,尽管很多女性逐渐获得博士学位,但是人常遭遇性别歧视,难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职位或资源。在美国,女性获得博士学位数量也是直到近十年来才正式超过男性,而在世界其他地方就更惨了,比如沙特。

在 2013 年才首次授予女性博士学位就别说博士了其实女性获得高等教育都算一个很晚近的事情吧没错我就知道开始来骂剑桥那边的一所知名学校了女性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历史并不长虽然前面说 19 世纪末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允许女性接受高等教育但是其实规模是很小的

就拿美国来说吧它第一个允许女性入学的大学是 1837 年的奥伯林学院比较有名的哈佛耶鲁这些传统名校

他直到 20 世纪都完全不招收女生我们开始喷哈佛了哈佛作为美国最古老最有声望的高等学府就是很长时间都是拒绝女性入学的女性还是希望能接受高等教育嘛 19 世纪末有一个叫做伊丽莎白凯里阿加西兹的人他创建了一个学院叫做 Redcliffe College 你看

你可以理解为是一种附设在哈佛名下的一个女子课程也不能算哈佛名下就是她其实就在哈佛隔壁然后呢学生是可以去哈佛选修一些课但是呢哈佛并不给他们授以学位所以他们也不能获得哈佛的学位有点像那种什么一本大学的附属三本学院之类的那种感觉

有一点那种感觉其实当时这样子的学校还挺多的我记得好像是有一个叫做什么文理学院七姐妹之类的他们其实当时刚创立的时候好像都会依附一个就是传统的这个美国大学我记得哥伦比亚大学是跟什么巴纳德学院就那些七姐妹过去好像都是这样子的历史

然后在哈佛这个就叫 Redcliffe College 这个学院它是在 1879 年创办的然后 1894 年就是正式命名为这个 Redcliffe College 但是直到 1970 年

哈佛才跟 Redcliffe 逐渐合并这个招生的流程 Redcliffe 的学生才可以开始获得就是哈佛的学位 1999 年就是哈佛和这个 Redcliffe 是彻底合并了就是现在已经没有 Redcliffe 这个学校了就是他现在改名字叫什么 Redcliffe 高等研究院之类的所以就是说你回顾一下历史就是哈佛是 1636 年创立的

然后 1879 年就是 Redcliffe 成立然后有女学生可以相当于获得类似于哈佛教育但是我并没有哈佛文凭但是就是哈佛真正开始自己找女学生要到 1970 年代就离现在其实也没有多远就还蛮可怕的我印象中 RBG 就是金斯伯格是哈佛的法学院毕业的记得看他的一个传记电影里面说

当时法学院的院长请所有的女生到他家吃饭然后问这些女生她们为什么能占用男生的名额来哈佛学习我的天哪就特别可怕

那我们要不要来简要地介绍一下现在的博士学习的历程我是在香港念的博士入学的时候系里给了四年的奖学金所以如果四年毕不了业的话之后就要导师自己出钱了印象中当时系里四年毕业还是比较普遍的不过香港一些和内地联系比较紧密的学校或者老师可能会要求更长的时间有的比较火爆的老师会招一些全职的助研

就是 research assistant,类似于试用期,在这些助研中再招博士,相当于这些博士新生都已经至少有一年的科研经历了,因为我的奖学金是系里发的,所以里面有一条条款是说每学期都要做助教,所以我四年就要做八次助教,如果导师出奖学金的话就只用做两次助教,助教具体的工作跟课程内容有关,

比较常见的就是出作业出答案改作业更新课程网站带实验上辅导课检考改卷子之类的还要给学生答疑考完试还会有学生来要分如果上课的学生比较多的话可能会有好几个主教这样主教们可以商量一下分工比如说有个师兄口才特别好他就特别喜欢上辅导课我英语不太好开始的时候会有点害怕上辅导课这样子

如果只有一个助教的话什么活都要来干总的来说助教的工作量还是挺大的到学生放假的时候才能清静一点可以安心地做科研也不用跟学生一起抢食堂上课的话我们当时的要求是要上六门课

所以我就第一个学期上了三本然后之后每个学期上了一本两年把课学完了我们是每个学年结束的时候要做一次 present 这么可怕但是第一年和第三年的 present 会稍微水一点时间比较短可能大概半个小时介绍一下科研的进展这样子第二年的 present 会比较长可能是一个小时这次 present 大概就是类似 qualification 哦

大概就是说服老师自己准备用什么样的话题来毕业然后最后一年就是答辩最后一年就是答辩所以你就是四年就毕业了对那你们有什么发表文章的要求吗我的老师是没有一个具体的要求但是我也听说有一些老师有一些要求比如说

我听说老师是说做三项工作一个工作可能会发表几篇可能发表不了哦

有可能但是完成了三项工作老师就让我毕业或者我也看到有的老师是一种打分制比如说三分最顶级的会议是一分然后次一档的会议是半分其他的会就不算分哇好可怕感觉所以其实跟三个 work 是差不多阿布斯是怎么样的好那我就来介绍一下美国读博的历程我一共读了六年虽然就是项目它写的是五年但是我就读了六年

我们是第二年是上课我其实都不记得上了几门课了反正没几门课我觉得感觉课程任务其实挺少的可能从第一年下学期你就开始就是联系你想合作的导师然后开始进实验室做研究这样子

所以入学的时候实际上是不知道你的导师是谁我这个项目它是相当于附属在一个研究机构下面然后这个研究机构里有很多老师他都有可能成为你的导师就是后面才有联系但是好像现在他们好像是有说你的导师是谁了有一种现在招进来然后再 match 组的感觉我反正是第一年下学期的时候开始进入实验室

开始做 research 然后第二年结束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博士资格考试 qualification 是一个口试他们有一个题库可能有一个 60 个题还是 80 个题吧这个题库是提前告诉你的

然后你就提前把这些题都准备好,口试的时候老师就随便抽题,然后你就要开始回答,然后老师可能会问一些 follow up question 这样子。所以这些题目都是客观的?对,是一些知识问答,你可以这么说。就不是说给你一个比较新的问题,然后问问你对这个问题有什么想法之类的这样子?

不是那种对对对它就是一个比较传统的那种考试就但是这个考试就是其实一个挺神奇的事我刚进这个博士项目的时候我们没有这个 qualification 我们这个项目当时很新就是我们是第二届然后我们上面还有一届然后是我们上一届的学姐她硬要搞一个 qualification 所以这个题库也是她出的吗题库不是她出的但是她觉得应该要有一个 qualification 也就是说她想考自己

我来考考我自己实验室里面大家商讨了一下应该是个什么形式然后最后就固定下来的传统然后考完之后我是第三年结束的时候做的所谓的这个 Dissertation Proposal

就有点类似你说的你第二年像我们的 callification 对对对反正就是讲讲你的研究计划什么的反正我就一通胡讲然后我是第六年的夏天答辩的我们也没有什么发表文章要求就是老师一张嘴是

看老师的面子有多大我读博期间我没有做过助教我们的经费一直都是助研来略微有些幸运因为我觉得助教感觉工作量很大

真的工作量很大还要被迫学一些本科生的课感觉都忘完了跟本科生一起学我觉得我们念 PhD 的时间和年纪都是比较正常的我们来看一看有没有一些神童能在非常小的年纪或者是非常快的速度就获得了 PhD 学位我稍微查了一下资料就是目前记录的最年轻的 PhD

他是 1800 年出生的

他叫做 Callwit 我不知道是不是这么念然后他的父亲他是一位教育学者他将自己的教育理念应用在了儿子的身上然后这个小男孩他九岁的时候就已经能讲五种语言然后十三岁的时候就进入了德国的一所大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是目前吉尼斯世界纪录中最年轻的博士那个时候的博士已经是这种研究型的博士了

这个方面我没有找到太多的资料所以我也不是很确定对然后他后来的发展是他本来是想当律师的但是最后呢他转向了文学研究他成为了一名弹钉的专家厉害厉害我们再介绍一位韩国的小天才他的名字叫 King Ong Yong 不好意思我不知道怎么念小金哇小金同学更夸张他三岁的时候就成为了大学的旁听生

我觉得我三岁话还没有讲清楚然后他八岁的时候去 NASA 开始从事一些研究工作在那里工作了十年然后他十五岁的时候获得了博士学位他曾经是吉尼斯世界纪录里拥有最高智商的人 OK

但是呢就看了一些他的相关报道就是他好像并没有非常享受自己的童年生活我觉得如果是我我也不会的来个八岁我就开始工作了他回忆说我就像一台机器起床解题吃饭睡觉周而复始我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很孤独也没有朋友我想妈妈感觉好可怜真的他最后回到韩国了他现在在中北国立大学工作感觉他自己应该是不太认同就这么小的年纪就去上大学开始研究什么的他说社会不该用单一标准来评判一个人每个人的学习节奏梦想才能都不一样被尊重才更重要

可能他小时候并没有被尊重吧感觉还挺可怜的那我们最后来介绍一个就是稍微积极一点的神童就是没有这么痛苦的他是来自加拿大的他的名字叫 Eric D'mayne

他的父亲是一个艺术家他从七岁的时候他就不用上学了就开始 home school 他爸就带着他在北美到处旅行然后呢他十二岁的时候进入了在哈里法克斯的一所大学十四岁的时候取得了学士学位

随后呢他在华铁路大学攻读了博士他研究的是 computational origami 就是计算折纸方向他是 20 岁的时候就成为了麻省理工教授我看了他的个人主页感觉他这个人还是挺有意思的就是他研究除了这个计算几何以外他还研究古文字破译研究巴别塔哈哈

就感觉这个人应该活得还挺开心的可能有很多想做的事情然后他都又智商又在线就可以做感觉还挺开心的我想念他的 PhD 你还有机会看了这些例子觉得比起一个人智商有多高他生在什么样的家庭更重要

哎 说的的确是很多 homeschool 出来的的确现在的这个教育制度到底是抑制了人的创造力呢还是培养人的创造力这个东西很难讲这个韩国的小朋友可能过早的这种教育和比较什么 structure 的学术的工作反而让他不开心感觉引人深思吧想到了小学语文的那个课文商众语文商众语文哈哈哈哈

我也想到是的感觉我们也没有办法跟这种神童比了对其实就是对于我们来说这两条路都不是我们我们能走的我们可以看一看比较年长年疲习的给自己增加一些信心吧好的这一位最年长获得博士学位的人他的人生故事

非常的传奇他的名字叫做 Inkborg Rappaport 他是目前已知获得博士学位是年龄最大的人他出生于 1912 年他在 1938 年就在德国的汉堡大学完成了关于白猴的研究然后呢原本是准备答辩然后拿到博士学位但是呢

因为母亲是犹太人她就被纳粹归为了第一等级犹太混血被禁止参加口试所以就没有办法拿到她的博士学位就也没有办法去做医生就是她是学医学的不过幸运的是她逃到了美国

又是一个刚刚我们说到的为什么德国没落了美国这个崛起了的这个故事淘汰的时候就是身无分文不过至少有一条命然后呢她通过实习进入了宾夕法尼亚女子医学院然后最后呢她成为了一名新生儿科的医生她在医院工作的时候认识她的丈夫

也是一个被德国害了的犹太人他是一位奥地利裔的犹太生物化学家然而呢

他们在美国这时候已经就是做的都不错了但是 1950 年因为他们有左翼背景然后那时候 You know 麦肯锡主义他们就被怀疑了然后他们就被迫离开了美国搬到了东柏林他在东柏林创立了德国的第一家新生儿科的诊所

虽然命途多舛但是感觉还是做出了蛮大贡献多年以后在他 102 岁的时候汉堡大学医学系就是听说他的故事决定为他弥补当年的遗憾然后本来他们就说呢给你搬一个荣誉博士就完了吧都 102 岁了对不对但是他拒绝接受荣誉博士的头衔他一定要答辩

102 岁的他那时候视力已经严重退化了他基本上没有办法看书了都是靠他的家人跟朋友就是帮他就是念给他听这样子他又学习了更多的关于就是白猴的现代知识因为这时间已经过了很久了就是白猴的研究应该也有一些发展了最终在三位教授面前完成了 45 分钟的正式口试

然后在 2015 年他正式获得了博士学位实现了 77 年前未尽的学术梦想也刷新了最年长博士获得者的记录太佩服了感觉是一个让人唏嘘不已的故事如果是我的话肯定喜滋滋就接受了荣誉博士陆笔楚博听说你在

准备的时候你发现了一个学术谱系网站有一些学术谱系网站可以通过用户贡献的师生关系来把全世界的博士和博士导师组织到一张网络中我试着搜了阿布斯和我的导师的学术谱系发现了一些相似的地方因为我们都是理工科的

比较有偏见我们的导师都是在美国毕业的网上追溯都是二战期间从欧洲来美国的犹太人他们都受到了哥廷根大学的克莱因和希尔伯特的影响以及更早的告示在网上还可以追溯到莱比奇大学的莱布尼兹父子甚至还能犯到宗教改革的马丁路特看了一下你是希尔伯特的

六代孙高斯的十代孙我是拉普拉斯的第十代孙我是马丁路德的二十五代孙我们可以把这个网站放到 show notes 里如果同读博士的朋友们感兴趣的话可以看一看自己的学术祖先们

不过这个网站也是依赖了用户公线的数据所以也不一定完全准确对而且就是说你追溯到马丁路德你都很难说他那个所谓的师生关系是什么开一乐就行了路比主播你还记得你的博士论文有多少页吗我不太记得我其实也不太记得我的博士论文有多少页了但我觉得怎么也有个 100 多页我觉得 100 页应该是 100 页肯定是有的有没有 200 页我不太记得对

我还搜罗了一些历史上最短的博士论文们我们来看一看你要写多少页就可以获得博士论文首先爱因斯坦的博士论文他应该是用德语写的但是他英语翻译是 A new determination of molecular dimensions 只有 17 页

而且只有两个 reference 然后有一个叫做 Edmond 朗道的科学家不是那个苏联的那个朗道另外一个朗道他的 new proof of the equation 博士论文只有 16 页

他好像是一个数学系的人感觉数学系是比较多有这个比较短的博士论文的专业他的博士论文只有 16 页然后也只有两个 reference 然后呢有更短的 13 页 13 页的这个人他的名字叫做 Berta Totaro 他也是一个数学系的

就看不懂反正就是跟代数什么东西相关的他的论文只有 13 页嘛第一页就是个 intro 然后他的 theory 就有 1.5 页整个博士的论文只有 11 个 reference13 页已经很短了就 13 页有那个我平常写的 paper 都不止 13 页然后更短的 9 页也是一个数学系的他看起来是一个搞拓扑学的

他的名字叫 David Rector 然后他的博士论文叫 An unstable Adam's spectral sequence 感觉就是数学系可能就是你通过你聪明的智慧然后发现了一个什么定理你就可以很短的写一个博士论文所以大家都去读数学系吧需要聪明的脑袋我们还发现甚至有一个最短的博士论文有多长的定理

路比主播来给我们介绍一下也是由聪明的数学家发现的 1953 年英国数学家约翰·伊登斯尔·利特尔伍德在书中提到了最短的数学博士论文可以是两句话一句提出定律一句提出证明

当然不是所有的定理都可以用一句话证完也不是所有的定理都配得上博士学位但是作为一个数学分析领域的专家利特尔伍德用了复变函数里面的皮卡小定理的一句话证明作为了一个值得博士学位的例子 2014 年德国数学家唐扎基尔提出了如果把博士论文的主要且唯一的定理写到标题里面那么证文里只需要一句话的证明就够了

扎吉尔还引用了自己的一篇只用了一句话就证明了费马平方和定理的论文来说明论文最短确实可以只有一句话不过扎吉尔并没有觉得自己的这个一句话证明足够获得博士学位因为这个证明算是对英国数学家罗杰西斯布朗早期证明的一个简化

但是扎吉尔提出了一个比皮卡小定理弱一点的刘威尔定理作为可以用语句化证明并且值得博士学位的例子数学家们太高了这还不是故事的结局对

2015 年一位西班牙的数学家可能把这个理论推到了尽头他为博士论文的标题的空间足以同时种塞下一个值得博士学位的定理和他的一句话证明这样证文就一句话都不需要了他举了欧拉发现费马数 F5 不是素数作为一个例这个标题叫做

费马数 F5 等于 2 的 5 次方次方加 1 等于 4294967297 等于 641 乘上 6700417 不是素数太冷了这些数学家太绝了的确你想想比如说如果牛顿那会儿有博士学位的话他发现万有影帝定理应该就可以拿一个博士学位了吧但是可能万有影帝定理

需要一些数据支持吗实验支持所以可能还不行可能还要数学那可能毕达哥拉斯的勾股定理我觉得可以拿一个博士的学位吧感觉还是值得的再讲一个更怎么说挫伤我们自信心的话题我觉得我的博士论文没有任何意义应该不会有人读但是呢

有的人的博士论文他就可以直接获得诺贝尔奖最有名的例子是德布罗伊德布罗伊他最初是学历史的后来呢他转行开始学物理他的博士论文也很短也就几十页在里面提出了物质波的那个理论粒子有波动性的那个后来就是玻璃二象性的基础

量子力学祖师爷之一吧最搞笑的是他这个想法非常超浅所以他的大学教授们不知道这个东西是胡说八道还是真的

然后他们就把这个论文送给了爱因斯坦让爱因斯坦来评评理爱因斯坦说这不仅可以博士毕业而且是重要的发现后来他提出了粒子有波动性的理论由实验证实也就是非常著名的电子演射实验实验证实之后五年后他就凭这篇博士论文拿到了 1929 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巴黎大学这些教授们还不错他们没有觉得自己不懂这个东西就直接把这个东西批断然后不给他毕业说的也挺有道理他还是来请专业的来看一看感觉他们还是人还是不错的不像有一些同行评审的人感觉自己看不懂就是一顿胡批有道理除了这个德布罗伊以外还有一个也挺有名的就是约翰纳什他也是很夸张的他两年就获得了博士学位嗯

然后他的博士论文也很短只有 26 页说的就是那个 non-cooperative games 就是博弈论的典籍这个博士论文也只有两个 reference 凭借这个论文他就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厉害厉害在了解了这个博士教育历史还有一些有趣的知识之后我觉得我们也该聊一聊博士教育体系甚至是学术圈中存在的一些现实问题了那我就来先说一说就业难的问题

近些年来有很多关于这个博士的就业难相关的文章找到了一篇 13 年发表在 Atlantic 上的文章它里面用了一些 NSF 的数据对这个博士毕业时的就业情况做了分析毕业的那个时刻他有没有工作他们就发现从 91 年到 2011 年博士毕业时能够立刻找到工作的比例在逐渐下降

他这个工作是不包含博士后的就是直接拿到教职这样子也不一定是教职就是 industry 应该也是算在里面对他是应该是把 industry 跟学术圈的职业是放在一起然后博士后是一个单独的赛道他们就发现选择继续做博士后还有就是失业的人数就是在持续上升而且尤其是在 STEM 领域就是如果你还继续想做学术的话现在基本上你博士读完之后必须得做博士

他们还有一些专业细分的一些数据比如说在 Biology 那个领域吧他们发现博士毕业时失业的几率竟然比找到全职工作的几率还要高物理化学也差不多可能比生命科学稍微好那么一点点然后工程呢也稍微好那么一点点但是呢也不是很乐观

其实反而他们在人文学科发现就业率还要高一点他们觉得可能是因为文科的博士后的机会比较少所以可能大家早早就开始做打算了觉得这个统计不是很合理我觉得他应该只统计这个拿到教职的人我觉得这个反正是一个比较可惜的对对对不过呢他后面有一个关于有没有教职的这个数据嗯

刚刚这个分析是关于毕业当下有没有工作的这只是短期的有一个数据是关于生物科学的博士毕业五年后他的就业状况然后这个就有比较细分的就是你拿到教职了你是去工业界了你还在做博后了你没有工作了反正就是分得比较清楚只有六分之一的人

进入了终身教职的轨道而且这个比例比还在做博后的人还低还挺惨的理论上博士后算是一个过渡期吧我觉得但是现在这个过渡期就越来越长

我的确认识有些人他们都做了两个博后然后才找到教职都在 waiting list 里面对相当于你又待了可能五六年重新念了一个博士又念了个博士然后你才拿到教职实在是有点夸张为啥我后来就去工业界了一大原因就是我当时那个实验室里博士

博士后比较多然后我觉得他们都很挣扎也有人是已经做过一个博士后然后又来了我们实验室里博士后的年限也很长我就觉得我不想像他们一样我就跑了是说他们都在这里做了很久的博士后待了很多年了对当时待我的博士后可能在这已经三年了他最后可能待到五年才走也不会有人赶他走就是他只要想待就可以一直待着

我们实验室是这样的这个跟每个地方不一样博士的就业率越来越堪忧的一大原因就是博士生的数量年年在涨但是终身教职岗位极其有限僧多周少主要问题是博士太多了没错现在的确博士很多我觉得

供需失衡我觉得现在状况就是博士生还有博士后都成为了学术系统的廉价劳动力就是大家勤勤恳恳的工作但是待遇跟职位保障都很差

我觉得一定程度上有利用年轻人学术热情来结构性剥削的嫌疑也是现代奴役之毒我觉得基本上大多数在学术圈的职位都是工资也比较低其实工作非常辛苦然后还有这个刚刚我们说的 publish or perish 的压力滋生了非常多的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在这些人群中的抑郁和焦虑的比例还是很高的

瑞典哥德堡大学的研究者分析了 2006 年到 2017 年瑞典超过 2 万名博士生的这些记录发现在攻读博士学位之前的几年里博士生的精神药物使用率与匹配的硕士学位人群样本相似然而在博士研究开始后博士生的精神药物使用率大幅增加

这种上升趋势贯穿了整个博士研究过程到第五年也就是样本中博士研究的平均年限博士生精神药物使用率与博士前相比增长了 40%在第五年之后精神药物的使用率显著下降自然科学博士生在第五年使用精神药物的概率比博士前相比增长了 100%这个数字在人文和社会学科分别是 40%和 50%

医学生中没有观察到显著增长研究者猜测这种学科差异可能跟与导师关系的紧密程度有关有些学科导师帮助比较大有些学科导师比较帮倒忙由于缺乏来自学校的支持所以有来自全世界的 450 名志愿者组织了一个叫蜻蜓心理健康的组织来提高学术界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意识

他们在 32 个国家为 6 万名研究者提供了 375 项活动

来降低羞耻提高意识普及知识鼓励互助并且在研究机构中建立对心理健康负责的机制他们也试图通过寻证的方法寻找新的解决方法比如说在今天发表在心理服务上的一篇期刊文章邀请了 149 位学者给他们播放了一段六位当地教职员经历的心理健康问题的短片这篇论文发现

超过 92%的参与者认为这条短片帮助他们降低了对心理健康问题的羞耻感说明分享教职员工的故事是建立学术联系促进开放沟通以及学术文化变革的有效机制

但是除了提高意识以外还有很多有读的学术文化是研究者没法自己掌控的比如说像刚才说的这种 Publish of Parish 的这种文化蜻蜓心理健康的一位成员 Michael Eason 曾经是开放后续的科学期刊 eLife 的主编

2022 年底在他的主导下 eLife 改变了接收或者拒绝的二元发表模式而是会连同审稿意见在线上发布所有进入审稿流程的投稿叫做评审预印本他还希望这种发表模式可以成为学术界的常态让指称和经费审批可以更重视文章的内容而不是让期刊成为一种量化学术成果的货币像刚才也说了有一些导师的毕业要求就是积分制的

实际上就只看这个文章发表在了什么会议或者什么样的期刊上而并没有很重视文章的具体的内容直到后来参加了一些会议的程序委员会才知道会议录取的随机性还是非常大的有时候一篇还不错的文章只要有一个人强烈反对可能就中不了了

有时候为了达到一定的录取率会凑一些其实不太行的论文我们现在提到一位画家一般会说他的绘画风格绘画技巧怎么样而从来不会说他参加了多少次画展之类的可能也会吧这样吗我觉得还有什么他的画卖了多少钱之类的

我觉得现在就是生活在一个 everything you do 要 be quantified 的社会大家都要看 KPI 的社会对也挺悲哀的我觉得特别是像这种学术研究本来应该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是是很难用 KPI 来衡量的

现在还看到了很多有创造性的衡量自己的 KPI 的方法比如说有的老师在自己的简历里写自己在某个会议发表了数量最多的论文或者连续多少年都在某个会议发表论文

大家都把自己的创意用在开发新的 KPI 来鼓吹自己的现在这种系统很容易让人非常焦虑看每个人的履历都很光鲜发了多少文章反正就是什么都都是很好的我记得好像是有一个老师他写了一个专门隶属自己在学术圈里失败的 CV

比如说投这个会议没中然后又换了一个会议又没中然后什么又投了个杂志然后说什么被 reviewer2 无情驳回就是大概这种东西然后什么申请了工作第一个没有消息什么第二个没有 off 就是写了很多他的失败履历我觉得学术圈需要更多这样的

这样的内容大家知道什么是正常的情况对现在这个状况就是大家好像都认为发表一个什么学术文章就是不费吹灰之力的然后如果你没有发表就是你有问题但是其实并不是这样的然后我也觉得刚刚你说到的那个他想把发表模式进行改变也挺好的

不要就是一的接受一的拒绝嗯我觉得其实很多被所谓拒绝的文章里它里面也是有很好的东西的嗯

然后他如果发表不出来的话,其实你这个学术圈也丧失了可以进行学术交流的机会。对于论文的评审意见也是有一定学术价值的。对。也可以帮助大家认识到这些文章哪里是比较好的地方,哪里是可能的缺陷。没错,没错。我也一直觉得就是说失败的研究难道就没有价值吗?

可以让大家知道不要再你就不要走这条路啊对啊我觉得可以 reduce effort 也挺好的不然这些坑所有的人都要踩一遍实际上就是增加了做一个好的研究的门槛对是就是这个心理健康问题主要就还是因为这个系统的问题好了那我们第五期节目就到这里结束了希望大家喜欢我们关于博士的历史还有一些其他话题的分享

我们会有一个 donus 级邀请了一些博士的朋友跟我们一起交流读博的经验如果感兴趣的话千万不要错过哦欢迎大家点赞订阅分享这期节目给你的朋友和家人也非常欢迎大家给我们留言分享大家的博士体验如果喜欢我们节目的话还可以通过爱发店和 BuyMeACoffee 给我们打赏链接放在 show notes 里了感谢大家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