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重启X蒋晖】当我们在谈论非洲作家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重启X蒋晖】当我们在谈论非洲作家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2024/5/8
logo of podcast 重启试试

重启试试

Shownotes Transcript

今年3月初,202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坦桑尼亚裔英国作家古尔纳来华,让非洲文学再次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 然而,伴随非洲文学——就像中国文学、英美文学一样——这个看似“固有”的概念,我们究竟知道些什么呢? 是詹姆逊所说的第三世界的“民族寓言”;还是早已成为显学的“后殖民主义”,抑或围绕着种种身份与意识、性别与政治的各种全球化理论视野。 不得不承认,这些堂皇的大词,对有心的读者,有时确实是某种方法门径,但也实实在在给更多的人造成了“门禁”,到头来反而阻碍了我们踏踏实实阅读本文,了解作家。 面对古尔纳的来华,中国媒体谈到最多的是深具后殖民语境的“离散”(dispersed)这个词,而究竟如何在这样一个“新晋”热闹起来的诺奖作家与他的文本中,认识离散这个 “老大词”? 如何把古尔纳放在非洲文学这个看似固有的概念里? 他的文本相比于阿契贝、恩古吉、米亚·科托来说有哪些同与异,为什么会是他获奖而不是其他几位? 随着他的来华又离开,随着媒体热度的冷却,很多真问题才随之真正浮出水面。 欢迎收听「重启试试」第二期,我们邀请到了非洲文学研究的资深学者、教授——蒋晖,和大家一起聊聊古尔纳。 也听听蒋晖老师站在当代中国的时空坐标点上,为何又如何谈论非洲文学?


本期嘉宾: 蒋晖 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教于美国夏威夷大学东亚系、北京大学中文系、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现为中外语言文化比较学会中非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会理事。长期从事非洲文学及其社会运动、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非洲实地考察多年,是国内非洲文学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开拓者和领军学者。 主持人: 刘盟赟 上海译文出版社数字部编辑,播客「重启试试」主理人。 后期制作: 孙静 仍在探索的一名图书编辑,译文讲书工作室签约作者 公众号: 数字译文 digitallab 译文有声 yiwenaudio B站账号 译文经典重读 **本期节目提到的具体作品: 古尔纳《天堂》《砾心》《来世》《赞美沉默》《最后的礼物》 康拉德《吉姆》《黑暗之心》 相对于其他非洲诺奖作家,古尔纳的独特性在哪? 3:14) 历史上五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洲作家 6:48) 诺奖转向第三世界背后的政治意义 11:53) 古尔纳:处在社会的边缘关照社会 17:30) 穆斯林文学与英国文学对古尔纳的双重影响 19:57) 西化的叙述艺术与视角 22:07) 故事套故事,古尔纳作品中“一千零一夜”的叙述结构 25:50) 《黑暗的心》:西方对非洲的想象与非洲作家的反写 当我们在谈论非洲作家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29:39) “非洲文学”是一个宏观概念,背后存在着巨大差异 33:02) 60年代与70年代:民族国家认同与非洲社会主义的转向 36:38) 中国文学与非洲文学的相似性 38:33) 阅读非洲文学对我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42:20) 读者是谁的问题到古尔纳这里已经不重要了 在全球化时代,如何理解古尔纳的作品? 44:21) 古尔纳作品的成功在于他提供了一种理想的移民生存范式 48:17) 怀着乡愁的冲动,但不反抗、不挣扎、不回归 55:50) 非知识分子型小说家:在日常生活的叙事中消解宏大命题 1:00:59) 古尔纳更像一个西方小说家 1:03:56) 与博尔赫斯的相似之处:用想象的方式写作 1:07:16) 写作的三个动力:乡愁、移民经验、对过去的想象 1:15:34) 全球化之后,移民成为一个问题 1:17:47) 对政治有深刻的了解是成为一个伟大作家的条件 彩蛋 1:23:08) 《海边》片段朗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