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78年提出“住房商品化”设想以来,中国地产的住宅商品化模式已走过43个年头。
从最开始的筒子楼,到现在的四室三卫、LOFT、N+1、复式……各种推陈出新的户型变革影响着人们的购买行为,也让人们在户型不断升级当中感受到不同的生活体验。
筒子楼时代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多数普通老百姓对“花钱买房”完全没有概念,当时正处于资源匮乏时期,住房目标仅仅为“一人一张床”。
在这个年代几家共用厨房和卫生间是普遍现象,合住屋是户型概念出现伊始的标志。
解决国企事业单位住房分配紧张的问题,筒子楼面世后逐渐被普及。
这种类似于兵营式建筑的筒子楼,在一条长廊上有着多个单间,卫生间和厕所也是公用,其户型功能仍主要集中在睡眠休息上。
商品房初始时代
八九十年代,随着房地产市场逐渐商品化,大家对于居住空间的需求开始有了家庭居住的概念,彼时虽然住宅的内部居住空间仍然很紧凑,面积不大,但至少有了家庭式分割,拥有了私人厨房、卫生间等。
但不管是一居室还是两居室,几乎还停留在初级“户型设计”阶段,单纯将空间区分开来,采光和面积上仍以卧室为主,客厅很小,客厅的重要性还未受到广泛关注。
为了更多盖出房子,为了挤进更多套房子,格局不方正。一些奇葩户型也多出自于80s90s的塔楼。典式楼、品字楼,还有学香港的伸出甚多爪的户型,但在北方并不适合,日照要求不满足。
通透户型时代
2000年左右,随着城市发展,购房者的居住需求也有变化,经济条件越来越好,人们也就有了休闲会客的需求,住宅空间就开始有了居寝分离的概念,而客厅作为家庭娱乐、用餐的起居活动空间独立出来。
在1999年,建设部修订《住宅建设设计规范》中明确提出“每套应设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卫生间等基本空间”。
大卧室、小客厅的时代终结,以通透、明亮、宽大等关键词加持的客厅开始占据市场的主流。
在2003年非典之后,东北、西北、西南等户型以及一室的小户型也逐渐淡出市场,南北透通(通风好的户型)愈发受到欢迎。
在市场上一些功能性齐全的两室及小三室户型广受青睐。
但购房者对房源是否是精装、三室产品是否有两个卫生间等并没有太多需求。
精细化设计时代
2010年以后商品房占据市场主导地位,随着7090政策(90平米以下的普通住宅占比不低于70%),对普通住宅的界定和缴税政策,90平小三居,120平小四居多了起来。
随着二孩的放开,面积没有增加的情况下,卧室的数量在增加,室内布局做的越来越精细。
讲究动静分离、通透、大面宽、短进深,高端一些的社区还会讲究进门的玄关设计,飘窗越来越多。
开始关注进门是否一眼看到底、开门是否见灶、见厕(开始讲究房屋对人的影响,风水逐渐兴起)
当前开始出现的新趋势
2015年后,家居智能化、恒温恒湿等概念开始流行,WELL认证,人居健康,建筑中空气、温度、湿度、光照度、水和食物的健康程度、交际需求心理健康等都成为关注点。
在2020年以来的新冠居家隔离影响下,人们对居住的要求又有了新的想法,比如,更加良好的采光、亲近大自然等等。
你对居住有什么想法?你理想中的房子是什么样子的呢?来跟我们交流一下吧~
BGM: 溯(钢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