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43:一篇全网流量百万的研报是怎么生产的?

vol43:一篇全网流量百万的研报是怎么生产的?

2025/3/15
logo of podcast 大北窑14F

大北窑14F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吴浠
张楠
蒲凡
Topics
吴浠:报告是人类智力成果的系统化呈现,在创投领域非常重要。优秀报告,例如Mary Maker的互联网报告,曾引发广泛关注。德银报告《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观点大胆,但因其预测和德银自身业绩表现受质疑,被认为是蹭热度。事件营销中,报告常被用作话题营销工具,结论可参考性低。投中报告制作流程:先建立研究框架,再进行数据分析和调研,最后得出结论,调研结果主要用于优化研究框架和结论。评估报告时,应先看其框架是否合理,再看结论是否合理。应警惕报告中带有强烈自我封闭体系的类比,避免思维被引导至特定方向。投中鼓励分析师在报告中加入主观判断,因为分析师的价值在于基于事实得出判断,而非单纯反映事实。读者应具备独立思考能力,不应被报告的观点所完全引导。筛选报告的方法:关注数据口径是否明确、数据是否连续。所有报告都是一个试验的素材,要保持深度思考。 张楠:德银报告更像一篇记者文章,观点前置,先有观点再找论据,而非传统报告的逻辑。传统报告应先有主题,再根据数据和调研结果梳理可能性,而非先有结论再找论据。阅读报告是一个主观过程,结论可能带有写作者的主观诉求。评估报告时,应关注论据与结论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清晰,结论是否稳定有效。 蒲凡:一些报告不提供明确结论,但会展现明确的价值观或梳理框架,引导读者思考。报告中使用类比需谨慎,避免因类比造成语义混淆或立场混淆,增加阅读成本。报告应遵循清晰的逻辑,避免使用类比来模糊论述。报告中使用对比,并非为了验证观点,而是为了引导情绪或拆解因素。报告中使用对比,应关注不同市场之间的差异,而非简单预测发展方向。报告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其是否达到预期目的,而非结论是否正确。一篇好的报告,即使结论错误,也可能因为其可读性和逻辑性而被认为是成功的。一篇好的报告,可以作为媒介记忆载体,反映当时人们的想法、狂热和价值观。一些报告因其噱头而令人印象深刻,但其内容可能已遗忘。报告中体现分析师能力的是其主观判断和思维的灵动性,而非单纯的理性分析。目前没有快捷方法能提前判断报告好坏,只能通过阅读来判断。判断报告好坏,可以参考品牌,但最终仍需通读全文。识别报告中的“行活儿”需要经验,好的“行活儿”也能写得很好。媒体稿件的“行活儿”是指标准化的写作模式,但好的“行活儿”能够展现独特的视角和结论。一篇好的报告或文章,需要作者的感性冲动和独特的视角。一篇好的报告或文章,需要作者的感性冲动和独特的视角。一篇好的报告,它是一个防御性的逻辑,观点不会特别多。没有差的报告,只有差的读者。

Deep Dive

Chapters
报告在创投圈扮演着重要角色,是投资人社群的重要社交货币。但报告的质量参差不齐,如何判断一篇报告的好坏,以及如何有效利用报告中的信息,避免信息浪费,是值得探讨的问题。
  • 报告是创投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 报告作为人类智力成果的系统化呈现,具有强工作属性
  • 报告在投资人社群中广泛传播,甚至成为唯一主题

Shownotes Transcript

前段时间,一篇来自德意志银行的报告频繁出现在投资人的社群里。这篇报告的标题就很吸睛,叫《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这是一个典故,概念源自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斯普特尼克1号”人造卫星,史学家们普遍认为“斯普特尼克1号”的升空震惊了美国,促使其加速太空竞赛,才有了后来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以及“星球大战计划——德银的分析师认为以ChatGPT为代表的AI产品横空出世,同样带给了中国人强烈的集体刺激,一场将铭记在历史上的变革即将开始。

具体内容就更刺激了。概括起来,通篇有3个重要观点:中国股市即将走出“折价”的周期,并将一举突破高点;贸易战不会对中国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未来全世界将不得不“做多中国”。

但很快,这篇“做多”的报告,自身被“做空”了。有人说,德银业务能力就不行,作为投行近二十年股价下跌了70%,相比之下标普1200全球金融股指数累计上涨60%,算是远远跑输同行。还有人举证,认为德银的报告天雷滚滚,错判过的例子包括2008年次贷危机、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2014年石油危机等等。

这批反方的最终观点是:这就是一篇蹭热度、传播优先的报告

这场争论激活了我的很多记忆。我在广告公司工作一段时间,服务过不少当年有头有脸的明星互联网产品,给他们做事件营销——其中,“出一篇用来传播的报告”还真就是我们的保留节目之一。后来开始做科技自媒体,需要拿出与众不同的观点,没少在报告里寻找一些潜在的逻辑。

加入投中之后,“报告”就更加重要的。一方面,报告本身就是我司的重要产品,我们的投中研究院,定期会发布VC/PE行业报告。最近还新开了一个叫“投中嘉川”的栏目,定期发布有关于创投市场热点的轻研究;另一方面,在我潜伏的每个投资人社群里,报告似乎就是每个投资人社群最重要的“社交货币”,有些甚至是唯一主题。工作、调研、看项目、唠嗑打哈哈,哪儿哪儿都能看到他。

那么,这样一个支撑起我们工作场景的事物到底是如何产生的?一篇报告的“好与坏”的界定标准是什么?我们在看报告的时候,需要优先关注哪些信息以避免自己的“精力”被浪费?我认为很有必要借着“315”这个特殊节点,找一位内行人来聊一聊。 本期研讨会成员 投中研究咨询事业部负责人、投中轻研究形态《投中嘉川》主理人 吴浠;

投中网编辑 张楠、蒲凡 Shownotes## 《中国的“斯普特尼克“时刻》,火了(04:52)

一篇报告是如何产生的?(09:01)

行业报告,允许“个人色彩”浓厚吗?(13:24)

“类比”是一篇报告中的“陷阱”吗?(19:11)

有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报告”?(23:42)

一名好的分析师,不需要太理性(30:27)

DeepSeek的闪光点,在于它展现了“非工具”的一面(32:33)

如何一眼洞察报告中的“行活儿”(37:44)

不存在提前预判“报告好坏”的小技巧?(41:25)

好报告都是“防守逻辑”,只谈一个观点(47:08)

“连续出错”不可怕,起码证明作者是真诚的(54:42)

所以就有了投中嘉川(1:01:24)

没有差的报告,只有差的读者?(1:03:34)

拓展阅读 刘润,《这份刷屏朋友圈的文件里,到底说了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