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做客大北一十四楼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报告
报告是咱们创投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标配般的存在因为报告不仅仅是一种内容载体文学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报告作为人类智力成果的系统化呈现有着非常强的工作属性我们写文章的时候需要读报告我们做进调的时候需要读报告包括买股票的时候最好也多读一读报告我的微信上加了无数个几百人
规模的投资人社群基本上所有的群每天都会看到群友们主动分享行业报告和产业研报甚至还有一些社群干脆没有其他任何的聊天内容每天只专注于分享各种各样的报告最夸张的是报告不仅仅能制造热点有时候一份报告就能制造一个节日我记忆中最著名的例子应该就是华尔街分析师 Mary Maker 的互联网报告
我记得在 2015 年前后每当这位互联网女王发布报告的时候那必然是全行业集体解读纷纷转发还会有很多人反思为什么我们没有诞生自己的互联网女王那种盛况啊我现在想想啊也就是现在的 DeepSick 和 Manus 发布可以比一比的了
而最近一份比较火的报告大概是今年二月份由德意志银行发布的那份中国的斯普特尼克什克这份报告这名字读起来太绕口了
斯普特尼克是一个典故它来自于 1957 年苏联发射的一颗卫星叫做斯普特尼克史学家们普遍认为这颗卫星的升空震惊了美国促使美国反思自己为什么在科技竞争中落后这才有了后来的阿波罗登月计划以及著名的星球大战计划
德意志银行的分析师认为 Chad GBTV 代表的 AI 产品横空出世带给中国人的集体震撼就像当年美国人看到苏联卫星升空时候的那种震撼一场足以铭记在历史上的变革即将开始
那这份报告的内容也就更刺激了概括起来这篇报告通篇有三个重要的观点一中国股市即将走出折价的周期并且将一举突破此前的市场高点第二贸易战不会对于中国产生任何根本性的影响第三未来世界将不得不做多中国
而且有意思的是这篇主旨在于做多的报告在传播了一段时间之后自身却被做空了有人做空的理由是德意志银行这几年的业务能力就不行他作为投行近 20 年的股价下跌了 70%
远远跑出同行这样业绩不行的金融机构做出来的报告又有什么说服力呢还有人举证认为德银的报告历来都是天雷滚滚的他们错判的例子包括 2008 年的斯戴维基 2010 年的希腊债务危机 2014 年的石油危机等总之反方们的最终观点是这就是一篇趁热度传播优先的报告
而且你还真没有办法说这种指责是空穴来风因为在事件营销领域就是有不少广告人借用报告这种偏严肃文学的那种载体完成所谓的话题营销我们在微博热搜上常见的那些好玩的比如说单身报告点外卖报告其实很多就打的是这个主意这些报告得出来的结论显然就没有太多的可参考性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借用 315 这个特殊节点找一位内行人好好的来聊一聊报告这件事情聊一聊一篇报告的好与坏的界定标准到底是什么这样一个支撑起我们工作场景的事物到底是如何产生的我们在看报告的时候需要优先关注哪些信息来避免自己的有限精力被浪费咱们先让今天我请到的这一位内行同事来跟大家用声音打个招呼吧
Hello 各位好我是投中研究资讯事业部负责人吴希也不算是内行吧也是一个我们公司的 slogan 老板的 slogan 就是持续学习对也算是一个持续学习持续成长的研究人吧非常感谢今天有机会参与咱们投中网的这一个朴老师的这个什么打假专题然后另一位怎么这么官方啊哈哈哈哈
其实就是朋友啊那个大家好我是江南也是大家的那个老朋友了然后咱们今天就从二月份最火的那一篇报告德意志银行那篇中国的斯特普尼啊好绕口啊中国的
斯普特尼克时刻那篇报告聊起吧我先抛个专业的预料我个人觉得这一篇报告是一篇非常非主流的报告或者说不是我们传统印象里的报告因为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篇我们记者团的文章它观点前置它带着非常强烈的观点然后找论据就像标准的那种就是我拿着弓箭找靶子的那种或者是我先射一个箭然后在外面画靶子
的那种感觉强烈的观点它整个的行文逻辑都特别的通畅然后所有的论据也好它的例证也好塞进去的而我们平时所认为的报告其实是没有这一层东西的它是有一个特定的主题就是说我今天要给大家介绍一个什么东西然后把这些数据塞进去了然后梳理几个可能性有好的有坏的放在那里不做过多的评价这个好像是我们所认为的报告
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个感觉它真的很非主流而我觉得所有能在投资人社群里边或者是朋友圈里边大火的报告那其实都不是一个特别典型的报告都是带有很强烈的文章属性我昨天晚上读也觉得很傲口我之前一直在那个朋友圈
刷到这篇文章但是我因为它比较长嘛我就一直也没有点开看直到胡老师跟我安排说说咱要聊一聊这个我昨天才认认真真的稍微读了一下其实我们我们读报告其实我觉得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事情像我我是一个唯我主义的人
从我角度不是很关注这个报告结论到底是什么样的因为我总觉得结论这个东西带有各种不一样的我不知道啊参与方的一个诉求就是写这个报告的人他或多或少是有一些主观诉求在里面
然后站在我的导渡刚才讲为我所用可能未来我们更多的是考虑说看一篇报告说这里面有哪些部分可能对于我之后的一些报告的观点有所支撑从这篇报告我觉得中间有几个部分吧就是第一个就是他提到了
中国公司的技术实力强,它用了一些证明的论点,包括说商品的出口额跟这个技术实力的一个关系,包括说专利申请数量跟整体的技术实力的一个关系,就这个东西它是否能够得出一个比较稳定的一个推论,就比如说我的出口额高是否就等于我的技术实力强,
我的申请数量多是否就等于我的技术实力强那这个其实是站在我的角度上可能我更多会去关注的一些联系那你必须要把这个阐述清楚那你的结论可能才是稳定有效的核心我觉得可能跟报告分类相关有一些报告它给你的时候它已经是给你预设了一个结论在里面或者说你自己有一个非常想传达给读者的一个信息
比如说一些行业的演讲因为行业演讲就是你肯定是需要给大家一些鼓励给大家信心的嘛对吧我们需要往好的方向看那你肯定是要传达有一个想要整体传达的一个基调之后那我所有的东西其实都围绕这个基调展开那这个东西你去找论据去搭这个框架的过程就跟另外一种就是纯研就纯比较
比较学术我不太清楚说呃目前这个东西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态呃我就是基于我的数据调研整体去得出来一个结论那我可能整个的过程这两种报告呃以及找论据的过程就会都会不一样那这篇报告有多少是呃倾注了说把他的自己的想法有多少在里面那这个我觉得可能是一个比较需要斟酌的一个部分也会影响到我们对他这个整个的呃
报告质量或者报告可信度的一个判断吧就是我想问 C 的一个问题就是你觉得你们的报告是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
因为如果是纯调研的话那其实应该是自下而上对吧你通过你对行业的一些调研然后得出一些观察最终有一个大概的结论然后如果是自上而下的就比如说今天咱们主要聊的德音的这篇报告其实它应该是一篇自上而下的结论因为它是一篇宏观报告
这个宏观报告就是在你的研究框架里面当你的一切指标都满足的时候那就可以得出这么一个结果就实际上我不认为说德音的这篇报告它到底是对了还是错了包括说
他一直看多中国我觉得是因为他的研究框架里面所有的现象和数据都支撑他做出这些观点所以他得出这个结论是无可厚非的所以我就想问 City 你们做报告的时候你觉得你们是自家而上还是自上而下
我先讲一下我们整体做报告的一个流程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吧以一个比较传统的报告啊比如说我们每年要发的这个
政府引导基金报告包括我们现在正在写的 P2 级市场报告我们整体的逻辑就是说会先有一个大体的我有一个研究框架就是说我具体我从哪些角度去拆解这些事情比如说我肯定一般来说因为头中信息我们的数据是很强的我肯定会要去告诉大家用数据的方式告诉大家目前这个行业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一个走向
这个也是我们要去预测未来的基础然后呢基于这个框架比如说我们政府引导基金报告原来一直我可能写的是数据然后趋势案例那我是不是有一些我自己更想要去展开的或者是说去拓展的一个研究角度
比如说我可能会从引导基金的管理办法不是有很多调整了吗那我从管理办法调整的一个方向我去对比它的旧的和新的改了哪些我去总结这个客观的一些现象然后去得出一个
未来的一个趋势这个是后续在做数据之后拆解的一些研究方法那我们还会去调研行业的主要的参与者那调研的目的我们第一是去验证这个观点第二说我们去发现一下有没有一些东西是我们遗漏的大家都在关注的问题或者说是一些我们可能数据得出来的结论跟大家理解不一样的地方
然后我们去优化我们整个的研究的一个框架以及我们得出来的结论其实我觉得更多的是一个难跟你说这个我觉得是一个自上而下的更多是一个自上而下的一个过程我们得出的结论并不是直接依赖于我们的调研结果的我们的调研可能它除了提供我们的优化思路以外还有一个就是说我们会了解受调研的这些群体
他们有没有一些比较关注的共性的问题我们有没有必要纳入我们的报告的研究方向里去它其实是作为我们整体研究框架的一个补充可以这么说对 所以你看其实自上而下和自上而下的这种研究方法其实它得出的结论完全冲突这个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你如果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去看的话它的数据是一个全行业或者说全社会平均的这么一个数据
然后你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得出一个结论但是如果你是自下而上的话那它可能更体现市场的一些情绪方面的东西会多一些我反正个人的观点第一个结论是你看到一个报告非常离谱的时候你也不用去喷因为喷不喷其实可能也没有太大的意义可以先去看一下它的框架是什么就是它整体的框架如果说
你认为是合理的那他得出这个结论就有一定的合理性那如果说整体的框架都不合理那他得出什么样的结论那都是不合理的而且我觉得
不是一个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问题或者更准确的定义是由内而外和由外而内的区别就刚才听 CC 说咱们头中的报告的那个成型逻辑你会听到很明显的它是一种由外而内的创作模式它就是虽然有一个顶层的框架在那里但是
CC 的团队会更多的去在意说外部关注一个什么样的问题然后我们再根据这个问题来定我们如何展开我们具体的框架但是你看德营这篇报告
它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体系它非常自我封闭它直接把你带入的一个讨论里面就是说我比如说我们中国的经济形势目前像 1980 年的日本然后大家就开始讨论为什么我们像 80 年代初的日本而不是像
80 年代末的日本我觉得这个特别坏啊是个特别陷阱啊我们其实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一定要拿中国和日本当这个标的进行比较呢那你看他明显就是一个非常封闭的一个自我那个体系我想说这种有有有一个强烈的自我体系的报告虽然受欢迎但他一定是一种好报告吗也再再细化一点再细化一点就是说
比如说 CC 可以带入他自己的工作过程中就是你允许这一个分析师在一篇报告里面展现多少我这个就是开始讲到的那个主观和客观的一个问题首先讲一下投中研究我们是非常鼓励团队去下结论或者说带入主观的判断的
因为其实我觉得原来小蕾总经常说到的一个问题叫悲观者永远正确乐观者永远前行我觉得研究其实跟这个有点像就是你不下结论的人你报告大概率不会出什么大错但是你敢于去思考敢于去探索的人我觉得他一定是
一个持续在动脑去往前想的因为如果我们想不出错我们无非就是写非常非常多的客观我们也叫事实我们经常在报告批注的时候给同学们批注说你这个东西只写了事实但是你没有判断你是要有判断的分析师的价值并不是反映事实而是说你基于多少的事实你能够找到的事实以及你能够结合去分析的事实你去得出一些你个人的判断
这个判断有可能最后错或者说支撑论据不够详实但是分析师一定是要写出一篇好的报告一定是要敢于去做最后的那一步去基于事实去做判断的否则我觉得这个东西就没有意义那回到回到你说的这个中国的什么斯普特尼克时刻这里面的他
你的意思就是说我理解你的意思说他更多的可能他给了读者他把读者框在了一个范围之内我觉得他挖了一个很大的一个坑但是读者其实在读的时候就像你在读的时候如果你会有明显的感觉说
这一篇作者在引导你往这个方向走但是你不同意你完全可以用他的论据放到你自己的框架里去得出你自己的一个主观的一个评价的你有说可能很多的读者容易受到这个的影响那我觉得可能就是可能没有像你这么完整的一个思维逻辑和主观的这个意志在里边
对我觉得看要看他的思路我觉得刚才那个 City 说的结论这个事情其实他可能有些报告也不太一样就是有些报告他是没有明确结论的但是你能看到他里面可能会有一些明确的价值观在里面就比如说我经常看的一个叫叉叉顺横的这么一个号
他那里面经常会有一些社会科学的研究人然后他会针对当前事实的一些现象然后去写一篇研究类的文章然后他那里面会罗列大量的历史发生的类似的事情然后列出来然后可能让你去思考让你自己去得出结论但他本身是不给任何结论的比如说民主是好是坏然后集中是好是坏他不给你结论他只是给你一个
或者说帮你梳理出一个框架出来然后刚才普文说那个事为什么要拿日本笔我觉得这个一点问题都没有就是拿日本笔是因为日本在文化经济人口结构包括很多层面跟中国都是有相通的地方的所以在一个专业的论文里面拿中国和日本笔这个是非常我
我觉得是很正确的选择就是无可厚非的但我觉得你质疑的点可能在于说为什么要去比就是不是说拿谁比的问题而是说为什么要去比
因为你纵观所有的这些国家,你拿中国和美国比的时候,你可能是会在科技呀,在某些特定层面去比,然后你拿中国和德国在比的时候,你可能是去拿制造业呀,然后还有高端制造,智能制造这些地方去比。
然后你拿日本比的时候可能就是会比一些全方位的经济社会人口结构之类的东西所以问题是报告比谁不比谁我觉得这个问题是很重要或者说他可能一定要比但问题就是说为什么一定要比这个事情我觉得你可能质疑的是这个事情因为就是逻辑学或者是
编论的时候为什么要慎用类比王建国以前有个段子别人问他为什么老师喜欢讲谐音梗他说一句话说起来很押韵那么听起来就会很有道理这句话放在这儿也一样人最大的弱点就是咱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当我在跟你对话讨论的过程中使用一个类比
你必然会分散一部分注意力去理解我刚才类比的内容有些时候一场好的讨论就是因为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让整场辩论的论题发生了迁移更
更何况我们人类的思维是有惰性的去思考比喻的过程中可能造成的语义混淆啊立场混淆啊这些事情又是一个巨大的支离成本这对于很多人来说又是一个挑战也是一个陷阱这可能是我对报告的一个刻板印象我认为他应该遵循一个比较干净的逻辑清晰的逻辑来阐述这件事情而不是借用类比这件事情稀里糊涂的把义
一些必要所需要论述的足够清楚的东西给糊弄过去了然后它跳过了中间这一环我问你一个具体的问题就是你通常会在什么情况下
拿中美 VC 或者 PE 去对比呢比如说打个比方如果你们现在正在写的这个 S 报告里面你会不会拿美国的 S 市场或者说欧洲日本其他地方的这个 S 市场去跟中国的发展阶段去做比对呢或者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就是说你会在写到一个什么样的内容的时候你会把用到对比这种方法
你如果去看我们的报告然后以及小雷总在年会上的报告其实我们在很多时候都会对比中美这种对比有几个因素吧一个因素是目前我们就是站在这样的一个位置上这两个国家肯定不免时时刻刻都需要去对比
第二我其实也有思考就是说我们其实无论是说在 VCPE 发展的一个阶段还是说在 S 基金发展的一个阶段我们其实好像都默认说美国之前是先于我们开始发展的
我们整个的逻辑如果是按照美国这样发展的一个路径的话那我们未来 S 基金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我们可能更多的会去说谈它整个发展的起落的一个影响的因素然后去带入到我们的这个行业的发展的一个情况去再看一下我们目前的天时地利人和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然后
然后去分析说 OK 那未来我们会不会按照同样的逻辑和趋势发展下去我觉得用到对比的时候还很多但是你这么一听我就觉得你用对比不是为了去验证某个观点而是去引导某个情绪
你看你刚才有一个前提就是说我们到了这个时刻我们就是要跟美国对比然后我们默认欧美它就是个最发达的 X 市场然后我们到了这个时刻我们就需要去对比了
这是一个前置的一个观点那包括德影这篇报告一样他跟日本做对比如果套用这层逻辑的话我是觉得他可能会借用我们已经基于日本的发展历史形成的一种情绪然后又挪到中国这件事情上想让我们在中国目前的发展状态下也产生同样的情绪然后我这么猜猜可能有点诛心但是我觉得可能会有这么一层逻辑在里面嗯
我去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我可能更多是比如说美国的 S 基金它发展它的起落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比如说它起的时候它是因为你 S 基金交易 S 份额交易更多还是一个基于双方共求的一个市场嘛
那你除了看美国的市场的起落的因素之外你可能更多的你也要看一下中国市场差异化的一些表现其实你对比并不是为了说我要一定要去预测一个怎么样的发展方向而是去拆解一下它的因素是在哪里我们的差别是在哪里那我们未来的发展可能跟什么因素主要相关从这个角度我们其实会更多的去拆解我觉得这个角度可能会更加准确一些
那我再问一个二位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你们在读一篇报告的时候你们会因为什么样的东西觉得这篇报告很坑又因为什么样的因素觉得这篇报告太爽了太优秀了我其实并没有非常完整的读完很多报告但是我突然想起了一篇报告
就是在 2015 年的时候是中信还是哪个券商他发了一篇春风吹战鼓雷然后 A 股叉叉叉叉叉叉叉这么一篇报告就是当时是一度掀起了券商他做报告用这种类似于大字报式的标题党的热潮你知道吗
但是结果大家也都看到了,2015 年的时候可能是一个结构性的牛市,但是非常遗憾,短时间下跌了很多。但是那篇报告为什么让我记得呢?那就是因为我对它的所有的推理过程,包括摆的一些数据我都记不起来了。
唯一记起来这个那篇标题和它带起来的一些现象所以我觉得你刚才说的报告和情绪这个两个点我觉得是可以相关联的因为事实上大家可以看到所有的市场所有的资金它其实都是有情绪的这个情绪在短期内可以引导到情绪共振的一些地方去
在长期如果说会有不断的现实的正反馈那么这些情绪也会跟着加强所以我觉得用报告去带情绪这个事情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问题就是说还是回到那个问题就是你的逻辑框架到底支不支撑你做起那个结论你现在看起来的话当时那篇券商的报告包括后面跟着出来的很多报告其实都是在胡扯他们唯一的目的就是为了带起情绪
并且这个情绪带的非常不错然后大家都跟着欢呼起来了然后都疯狂的买上杠杆对吧那会儿还有很多那个配资的公司在做然后包括在政策层面里的呼吁说这个创新创业并且这个官媒也下场了发查日报说四天点只是牛市起点其实在现在看来那个四天点就是牛市的就那波牛市的头了你知道吗你看
你看当时的情绪就是这个样子从这个专业的分析师研究人员然后再到这个媒体然后再到从业人员然后再到这个市场里面的参与者所有的人都一直考好那个时候就是出问题的时候所以如果你光从一篇报告是否达到了他的目的来看的话那么那篇报告很明显是非常成功的对吧但是呢
你如果从结果来看的话那无疑这篇报告是非常失败的你就像今天这篇德音的报告一样他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发出了一篇这么样的文章用 1980 年代的日本跟
中国现在去比然后得出一个结论那明显是非常成功的就像我经常引用那个赫拉利他说那句话嘛人类的那个发展它其实就是在一次次的叙事崩塌和重建的过程中构建的就是如果当很多人相信了这个东西之后他会参与进来这个点我是毋庸置疑的所以你觉得
报告不要怕错对吧对报告怎么能怕错呢就是刚才 Ced 我觉得说的很对啊如果你一篇报告没有结论的话那其实对多数人他其实是没有价值的所以我觉得你做报告对吧你肯定先要瞄准说我这个报告到底是做给谁看的他需不需要我下结论如果说他不需要我下结论那我可能就做一个没有结论的报告
那再反过来说即使这篇报告我们事后验证的它的结论是错的但是也不影响它仍然是一篇好报告可读的报告有很高的可读性的报告对吧可以定义为一篇成功的报告
这篇报告可能达到了他当时写这篇报告的时候一些目的我觉得这个就可以算成功的报告至于他到底是对的或者错的只能去交给市长去验证了如果是让我来评价你刚才说的那份报告我觉得它是一份很有价值的报告我说的好与不好我不敢下去它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报告我之前带着一个实习生他现在在斯文大学读博士然后他做的课题叫做媒介记忆
就是通过媒介的记录来还原当时的情绪当时人们的审美当时人们的价值观如何如何而那篇报告我觉得就达到了这个媒介记忆的效果它是一个媒介记忆载体通过阅读它你可以放大当时人们在想什么在狂热什么当时人们在好物是怎么样子的而当时人们会被什么样的信息所打动
然后包括背后所带来一系列的什么投资决策我觉得都可以通过这一篇报告的谎言所以我认为它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报告
就是是不是有一篇报告叫什么风水报告对也是券商做的券商李昂风水报告那个报告印象深刻但是具体里面什么东西就是已经不太记得了但是就记得这个这个噱头很深刻好像你认真地想一下就能够记忆深刻啊不是说好坏啊也不是说质量高低记忆比较深刻的报告还是那种
会有一部分有一大部分可能会有一些主观的判断基于个人的判断因为这个部分其实我觉得真正会体现一些分析师的能力这一下有可能是基于一个完整逻辑链有一些也是基于一些个人的感觉然后就这一篇报告来说
我觉得就是能够一直预测到这个反向指标我觉得也是一个比较厉害的事情毕竟政态分布两边都很少你一直预测反向指标那未来这个做决策的人就可以把反向指标当成一个正向指标了我觉得这个还是有一些难度的因为原来好像为什么会有比如说你基金投资的很多它是用被动策略也就是说它它
基于实证研究发现说你积极接力选股的这个胜率还不如猴子流飞镖的胜率呢所以说就是我觉得预测的这个闪光的点是在于写这篇报告你是如何满足你自己和观众的好奇心的你是怎么样通过差异化的方法
这种差异化的方法可能包括你的对于这个问题的拆解方法你的思路对于不同论据的连立的使用的这些方法能看到思维上的那种跳跃的光辉然后那种灵动的感觉我觉得这个东西是一篇报告中最具价值的部分所以这就回到了我们暖场的时候的话题一个好的分析师他不需要那么的理性对吧他
它的逻辑的构建我觉得逻辑思维的缜密性如果你把这个东西认为是理性的然后以及你对于比如说你使用到的素材的准确度我比如说我们很少使用呃媒体报道去作为 sourcing 我们可能更多的会速到
最本真的那个源头上以及那些数据上包括对于数据口径的核验上这一些步骤其实我觉得可能都可以纳为你你说的这个理性的部分里面你说的感性或者主观的部分可能在于说你怎么去拆解这个问题你思维是怎么去构建的这个东西
然后我觉得前面的那一部分都是分析师就是我刚才归为理性的那个部分是分析师一定要去做到的或者说我们要求我们的分析师至少要去做到一些基础的部分后面的那个部分我觉得就更多的体现了分析师的一个自身的一个价值在里面了
我觉得是这样就是你信不信工具理性是一回事然后你用不用工具理性又是另外一回事什么叫工具理性这是一个相对哲学的概念就是说你相信通过大量的事实逻辑去判断一件事情这种方式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如果你相信它是正确的
那就是工具理性如果你觉得这是错误的那就不是工具理性那这个逻辑是不是说如果我不相信工具理性研究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当然不是啦就是你如果不相信工具理性的话你依然可以用工具理性的方法去做你的报告啊这个不冲突就跟你自己是这个批人然后你做的事情是这事一样啊
如果我都不相信这件事情了我还能把它做好吗所以我觉得这个是两回事你们有没有关注到 DeepSeek 这波活起来到底是为什么就是我自己个人的判断我下一个非常暴露的判断我认为 DeepSeek 这波之所以能活起来就是因为它的推理能力而推理能力展现出来的就是你们在用 DeepSeek 的时候你可能更关注的不是它
给你得出的那个结论或者给你输出的正式输出的那个文本而是他中间很长很长的他的推理思考过程我认为这个就是 DeepSick 之所以能活起来百分之
随便说 80%都是因为他推理模型的这个展示方式就是你知道国外你像那个 Cork 或者是其他模型推理模型他可能会简短的展示但你像这个 DeepSick 他在展示的时候其实是展示了他非常完整的这个推理和思考的过程
然后我们现在从事写稿子维生这个行业很多时候你可能不需要他给你下出很明确的结论因为他有很多幻觉对吧你用的时候你可能根本没法用你比如说你让他帮你写一个这个稿子或者说报告那这里面可能很多东西都是他的幻觉是不能用的但是他给你提供的那种推导的过程和发散出来的很多东西都是可以引发你的思考的
所以我觉得这个才是 DeepSig 能爆火的最根本的原因这也不妨碍它确实比很多其他我们之前用的模型输出的结果也会好一些
所以这跟报告其实是一样的就是你在看一篇报告的时候就包括我也是我在看一篇报告的时候可能它的结论并不是那么重要而是说它提供了一个很完整很有系统性的一个逻辑思考的框架你是可以沿着它的框架去思考或者说它给你发散出来的一个其他的东西我觉得这个是很重要
这个就解释了德音那篇报告为什么受欢迎可能就是因为这个原因而且我刚才基于南格的那个逻辑我更明确的我是怎么区分理性和感性还是拿比如说你们分析师传一篇报告出来或者是我们编辑写篇稿子出来的那个逻辑
如何找到论据如何找到信息以及我们找到信息的方式这个都是属于理性部分因为它就是事实它就可以证伪或者证实它就只有两种分别然后如何把它用起来组合起来这里边我们就说不出来一个量化的方法了我就是这么想到了它可以这么联系起来
那这个可能就是最有魅力的地方但它是理性吗我觉得不是有时候偶尔我也不知道我是怎么把这些两个事情联系在一起来的然后用现在比较潮的话叫抽象嘛那用比较文一点的话它就是感性思维把它组合在一起来的是我们主动思考的结果只是我们不知道我们是如何主动思考成的所以再回到分析师的那一个话题里面我是在想
就是比如说 CC 你在招分析师的时候你在培训分析师的时候你会更看重他感性闪光的那一面还是他对于理性工具掌握的特别好我刚才其实基本上回答这个问题就是理性是你必须要做到的事情就是你刚才至少说你刚才或者我们刚才定义的这个理性就是你实事求是然后你去反映一个客观事实对于这种东西的陈述这是一个
基本需要达到的是一个基础然后在这个基础之上更重要的就是你的那个思考思维的光辉了所以说我们也会在培训分析师的时候可能会把
部分的支撑的一些你需要达到的理性的东西告诉你避免在它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用一个框架去框住它的可能的感性的方向那未来你如何去基于这个东西完成包括我们其实开始提到的像你如何去图报告你如何去评价一份报告我觉得最终都是要形成一个呃
自身的一个判断逻辑就是所有的东西都是要用来填补填充你自己对说大一点对于世界的认知对于事物的认知那无非说你这个东西最后基于你这自己的一套逻辑构建出来的东西可能你给出一个你错误的结果但是这也没有关系啊这就是作为完善修复你自身的
整體的邏輯判斷體系的一個額外的東西這個部分是我們覺得對於分析師來說非常有亮點的一個過程但是這個東西從我們招人的情況來看可遇又不可求的這是一個很靈性的東西所以你們看報告的時候
會不會基於你這樣的經驗一眼看出這個報告裡面有哪些一眼就是典型的那種行貨行貨是什麼
航活就是就不需要提前更多的工地不需要激活你的灵性你只是套用你已有的公式其实你没发现航活和航活其实有很大差别就报告我觉得这航活是基础比如说你去市场分析你什么 4S 4P 乱七八糟的那些分析框架你必须得去套用这个是 OK 的但是你可以看到他用航活用的好不好
这个好不好很难直接去讲出来说它到底好在哪而是说可能从他采取的案例得出的结论你可能判断出来这个可能在稿件上体现的会更多一些就媒体稿件上有的稿子你一看你一看这就是行活这个行活写的还一般对吧然后没有什么出彩的东西但是有的稿子你去看它是行活不假但是它写的非常好
我感觉你这个讲的就是我就很好奇了就是说媒体的行为又是什么就是三段式嘛就是有些比如说新闻线索你一出来你就知道如何展开就是你的激动记忆哦你比如说对你比如说一个公司融资了然后我们写一篇赛道稿先介绍一下融资状况
然后再说一下它的赛道环境最后简单说一下它的未来可能走向这就是标准的航火就是一下子你马上就会想到这么展开但是这个东西是你们写的多了之后形成的一个感觉吗因为南哥之前跟我说过说如果我们要去写一些更像媒体向的研究稿的时候我们需要去拆解
好是不是意思就是拆解这个行火南哥就是去拆解一个比较好的一个文章它的结构就是比如说刚才普凡说我们看到一天一个公司在融资的时候
你可以从事的角度人的角度以及行业的角度去给他做一些分析然后这个分析不对分析不是分析可能都行伙可能都算不上分析而是从这几个角度去展开每个角度展开个一千来字对吧或者说大几百字基本上这篇稿子就 OK 了然后你再在后面写一些四十二费的话比如说我们去读一段吧对吧那么一段这个词被我们禁了对
就这种东西但实际上即使是比如说我从人事和行业这几个角度去展开你也能看到每一个这个记者或者说媒体它展开的方式角度是不一样的细分的角度是不一样的是的就比如说你看啊
如果单纯是财务分析我打个比方密雪冰城不是马上要上市吗对吧你们就可以去看一看这些媒体写的密雪冰城的稿子有哪些稿件写财务数据的时候是把他的财务数据往上搬的所有往上搬就是他的营收多少对吧他的利润多少他的利润率多少他的毛利率多少
对吧然后有哪些这个媒体是可以从他的三张表里面判断出一些其他东西出来的这个就是我刚才说的行活不一样的地方了同样都是分析财报有些人可能得出一个完全不一样的结论有些人可能会得出一个深刻或者说角度完全不一样的结论我觉得这个就是做行活和做好行活之间的差别了
对又回到那一点那还是需要你感性的激活他首先你想不想做这件事情这就是一个感性的冲动就比如说我真觉得蜜雪冰城的故事很有魅力比如说如果今年霸王茶几登上美股了那我就一定会觉得张俊杰这个人很有意思他如何从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然后做成一个美股 IPO 的一个老板你首先你有感性这个冲动你才做这个事其次相同的数据
你就是灵光一闪你觉得这个事情 A 和 B 是有联系的但是我觉得当讨论到这个时候我就就其实有点悲观了那就是好像在说我们无法用一些小技巧去提前判断一篇报告或者一篇报道的成色我们必须读完然后调动我们的一些更多的脑力才能洞察到哦原来你这里有些不同
但还是挺浪费时间的我感觉就只有用笨办法才能找到一些好报告而不是说我们可以提前判断听起来好像还是挺悲观的你的意思是说我不看报告我就会知道这篇报告好坏吗因为在聊这些话题之前我做过调研就是问过我身边几个比较常读报告的人就比如说庄明浩老师然后说比如说
方亮老师然后他们读报告的原因都很一致因为他们都有分析师背景然后他们就有信息焦虑症然后他们就希望知道拥有这个行业最全的知识图谱以及更新的节奏但是你问他们有没有什么筛选的方法就是没有
就是就两条一条是看品牌比如说麦肯锡大品牌他做出来的报告会相对的比如扎实一些基本功会好一些然后他会告诉你这个数据从哪里来的然后那个统计路径收窄到一个什么样的非常明确的一个标准会做这些体面他只能通过这个然后有些野级的报告他就觉得大概率会抬坑他只有这一个判断其余的他还是要通读像庄明浩他就非常明确的跟我说他说他读任何报告都没有筛选
我说那不是太浪费时间了你一篇报告长的有一百多页像我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方丈老师就给我发了一个反例是一篇半导体的一个报告全英文不是说我读不懂吗高达 120 页啊我的天哪他是在读完的时候他还觉得太坑了
这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对于我们普遍有信息焦虑症的人来说这个东西太耽误我个人经历了所以我一直在想有没有一些好技巧能一眼坚定说我看头几页我就知道这篇报告的分析师功力不行但是听刚才我们的论述我们觉得
好像不能这样投机取巧那个张明浩老师说的对就是你看品牌就像我们媒体一样你去看财经财新他的出品就是有保证的至少是 80%是有保证但这个也是一种经验的前置就是属于现业主义的一种观点就是说我先笃定你是一个对的然后我带有你的这种强者的预设你说什么我都觉得对
這就是會有可能會掉到坑裡面有可能他植入了某些東西他往正面或者怎麼引導你你都不知道你都默認了你認為他說的還是對對我我感覺也是就是我我目前
的一个反正方法吧就是针对这个信息焦虑症的一个方法就我们自己有一套那个比如说像 Google Alert 比如说我现在关注一些什么方向的一个信息一些关键的词条我定义了之后我就让那个
推送那个 feeder 一直推给我然后我就发现今天吧只要稍加一不注意就给你推了 200 条过来然后根本就读不完我觉得这个跟报告其实一样的就是我们其实读报告
也没有什么比较革新的一个判断因为我们自己读报告的时候很多时候也是用于就比如说我们持续在关注 S 基金这个赛道那这些数据的信息我们的期望就是说它是一个就像你刚才提到的它需要是一个口径明确的就是这个东西其实很多国外的机构是做得很好的你会发现呃
比如说一些国外的数据机构它的很多的口径它是有明确的材料去给你定位说这个东西我是使用的什么口径那个我是使用的什么口径你在使用的时候就会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知说我在看一个什么范围内的数对这个东西我觉得从数据的角度我觉得是比较我们筛选一个报告的核心第二个就是说你这个是否是延续的你不要说
今年出了哎明年没了然后这个对于我的认知来说因为我肯定是去看同一口径下的一个行业的变迁的那在这种情况下我可能就会更加的选用那个比较连续数据的这一家机构的报告我可能无论是说我去引用啊我去
用它作为我的判断基础来说可能都会更加的确定性会更高一些吧那对于后面的那个逻辑的部分可能这个部分就没有办法有什么比较取巧的方式了就是真的是你得都读因为它大概率不太可能去直接用它的结论因为你还是需要去验证一遍它的逻辑的嘛
那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论据是否靠谱然后他的逻辑是否吞顺你还是需要去读这个报告的对你读完了才能知道那我又有一个好奇了既然你说到这一点我们写稿子写内容的一篇文章怎么火其实我们不知道就是它的偶然因素其实有点大有一些你觉得特别牛逼写特别好的它传播量就一般
有些时候你随便写写写那有可能就是十万价他就是一些挺飞镖的这个事情然后我不知道一篇报告出彩
你们是否能够感知到呢或者说你们会是否有一些在传播的时候觉得意外的因素我跟你讲 朴老师如果你这个话要让董事部听见马建恒那骂死你为什么因为你发出了一个从业这么多年媒体人最基本的能力就是你看一篇稿子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它能火的
是能啊但是我们存在偶然性的概率其实也挺大的对吧它那个偶然是这样子就是你可能不知道这篇稿子为什么火或者说是它是怎么发酵的但是很大概率如果你写完一篇稿子之后然后又有一个相对你很满意的标题那基本上你是能判断出来它大概是一个什么样的这个流量趋势的
而且我跟你說這裡面存在一種不甘心的因素就是你大概能知道它火的無非就是那麼幾個因素嘛你要測認 IP 嘛你要測認大流量然後一個共同的話題然後並且閱讀你這些比如說讀者的閱讀習慣然後年齡層次地域分布你直接考慮這些然後大概就可以判斷這篇內容好不好了但是你總會有不甘心的一面你就會覺得
读者似乎没有这么简单吧读者似乎需要一些更丰富的维度吧你不甘心的是你自己的稿子流量差是吗也不是这一点也不是这一点你期待你跟你的读者有更深度的交流就是更丰富的交流而不是说基于一些特别简单的逻辑把他吸引过来了对吧对对是的其实我们都在努力做到这一点就是说不管卡流量嘛就是流量肯定啊质量也要好
对关键是我们我们就很我们就没有流量啊我们很难通过这种外部的指标去反馈比如说如果是我们有这种合作撰写机构的时候你可能会听到一些外部的评价就说我们觉得你这篇稿子写的挺相似基于了
完整的调研你整个逻辑也会比较认可其实我自己我们自己对于报告是一写出来这个框架一搭建写的七七八八就已经能够知道这个报告到底好不好从我们主观的判断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比较是一致的我觉得很少有说我觉得特别好的报告然后大家觉得他不行基本上很难有就是因为我们的判断因为我们的理性比你们会更
理性成分比你们更多一些所以说这个理性的成分其实是比较好判断的然后以及说你的角度选取的是否有新颖有差别其实这个在报告框架搭建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可以都已经可以看得七七八八了我就想起那个王金评价那个张艺谋拍的长城的时候他说张艺谋在拍的一半的时候他肯定知道自己那个电影就铺接了
那还控制不住走向铺接的这个这个趋势是吧对啊他就只能硬的投进这个那个徐克拍的摄像呢他知道自己要铺吗我觉得他知道如果他不知道的话那他的那我只能解释为他命好遇到了那个时代因为为什么我前面在提好奇心啊其实一直没有提的是我们就是分析师的一个基础就是你需要是一个
负责任的负责任体现不是对于客户的负责这个可能也是一个部分啊更多的是你要对你的产出物是负责任的就是就像我理解就像你们写材料一样就是
我不能忍受我的产出物只是一个什么的一个状态我觉得这个就是负责任就是我对自己是有一定要求的这个是一个基础我觉得只有在这个基础之上任何的东西才能得以延展对这个我同意然后包括你的逻辑的一个整体的推导整体的推导是否是严密的中间会不会有一些
比如说一些因为口径上的差异导致的逻辑或者数据勾连可能产生的一些没有考虑到的事情因为原来就是比如说就以那个原来做企业估值来讲其实
你真正的去做企业估值的时候如果你是用的那个什么自由限制流折线你会发现一个小小的 miss 掉的一个东西它都可能对于结果产生一个比较大的影响我突然听你的论述我突然觉得一篇好的报告或者一个好的分析是它是一个防御性的逻辑
就是我先有一个观点就像这比赛了我先 1 比 0 了我进了一个球那对于比如说我们这些编辑作者来说我们可能追求 2 比 0 我们要追求战果的扩大但是你们会追求把这个 1 比 0 守好严丝合缝不能让这个优势失去
就像你刚才说的你逻辑一定得扎实你是一个防御性的往内收的你不能让别人觉得你这个观点得到的特别草率有什么特别明显的一个漏洞你起码就算是错的你也是当时非常自圆其说你笃定当时是对的就是一个非常防御性的逻辑那以你这个观点的 2.0 是什么呢就是说我可能主观的成分再高一些是吗
如果以这个这种思考方式的话那一篇报告里边它的观点不会特别多就是你看到一个观点满天飞的报告那肯定也是不好的报告因为它做不到我刚才说的那一点你观点多了你相对你论述的东西你需要关注的东西也就自然就分散了那必然会出现漏洞那一篇好的报告它一定是奔着一个直播高度主题就论在那么一个观点去的
它里面如果能得出一二三四五六七八条结论就像我现在突然想明白我们扣班和之前的最开头的中国的斯普特克尼克德音那篇报告它至少都有三个观点了你要论证的话当然容易被挑刺了我现在觉得你所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了
然后他就会必然会带来很多的那个讨论的噪音在里面从这个角度上来看那这一篇又不是一个好报告对但是可能不太一样啊就是因为像宏观的报告像他这种应该是这种的像我们那种比如说写什么以这种政府引导基金发展趋势举例其实他中间会有
很多很多的零碎觀點零碎觀點是反映這個市場整體的一個發展現狀的這種沒有那麼確定說我要傳達一個主觀點
那我觉得就是听听你们今天说完之后我突然感觉就是媒体其实对于一个就是一篇文章它是不是一个比较好的文章跟我们一篇报告是不是一个比较好的报告其实我们有些时候关注的思路是一致的无非差异是不是体现在媒体可能它更多
就像我们说的主观或者是情绪性的东西这个部分会更多一些然后研究从我们的角度上而言可能我们的那种对于客观推导是否能够站得住脚逻辑是否是那么的严密这种的关注会更多一些是不是在这里我感觉就是预期的不同
你看我剛才談到了我對一篇報告的預期如果他展露出過多的我過多的主觀因素我就會警惕
你看但是文章我就没有这个预期你可以说不一样的观点大不了我反驳你嘛对吧我觉得这个东西可能也是你们做报告的人的一个压力就是这个社会预期带来的我觉得不管是工作上的要求还是读者的要求都会限制你们可能也是你们工作的一个比较主要的一个痛苦的来源吧
我们不痛苦啊你们不痛苦吧你们工作中没有一样痛苦啊 call back 了啊你又 office 了又官方了啊我们不是我是觉得就是工作的过程比如说你家庭的过程是痛苦的但是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一个人感觉我觉得满足你好奇心的这个过程是快乐的
看你怎么说我只有在一篇稿子写完的时候我是快乐的就是写的过程我是极其痛苦的哎哎我反过来我我找素材并且把它突然我想到了一种逻辑把它建立起来的时候那一刻我是最开心的对对对对对就是这种感觉就是我突然发现这两个东西或许有关系然后我又验证了发现哎它好像的确有一点关系然后这个过程是比较快乐的就是
就是这个框架构建的过程是有意思所以我跟你说南哥一定是玩剧本杀的高手我们不一定因为南哥真的会基于一个非常合理的一个框架推转出来那个结果我们会乱联系东西不是本来这个信息没有用我也没有玩过
反正我经常陷入的一个误区就是它不是干扰因素但是我觉得产生这里不是白写的我高估了这个作者的他的那个创作的逻辑观然后我就非常瞄着他那个细节我觉得他一定在干扰我这里面一定在骗我然后我就强行输入逻辑然后每次退都是错的所以你看朴老师的稿子你会发现他的发挥能力特别强所以说这回到我说呢我也是一个动一下膝一下的人其实我为什么用框架
框架图限定自己的原因就是因为避免自己东一下西一下所以我就更好奇了就是你这种性格你去做报告然后你说你不痛苦我觉得会很痛苦我又会极其压抑你不会有那种就是我是一个研究者的那种天职然后我就有一个 old brother 一直在看着我
就是那个 older brother 不一定是监管者是我们这行业的主事爷然后他代表着某种行业的准则然后我们这个行业的职业道德他看着你然后我就不停的规范我的行为虽然我内心有一个强烈的改变的冲动什么叫规范行为啊
就比如说我喜欢洞察一些细节然后去发散这个在我写文章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是可以的就可以让你的文章更出彩但是你做报告的时候那就会出现风险就是有可能是强加逻辑有可能是钻牛咬尖了我是这么理解这事的就是你说祖师爷那个部分我理解是那个大的框
就是那个你的叙事大的框架我先讲先讲政策我们看一看政策然后再看一看大的那个数据的变化再看一看案例这些大的框架我基本上是固定的可能理解一个行业的变迁它就是需要有一个大的框架
那具体在下面加入我的主观的东西可能就是你说的把 A 和 B 联系起来我去得到一个结论至少我个人是允许在这个我自己在这个下面有一些小的方向的探索的因为你只有说你一次一次的判断你才能去迭代如果我一直不做判断不下结论的话我可能就永远停止不前因为永远不敢对这个东西形成一定的结论我觉得这个东西是是可以有一些主观的东西在里面的所以嗯
并没有觉得特别的痛苦可能也是因为给自己了一些这样一些方向的定位和认知的一个调整所以我们最后就得出一个结论就是说
我们不能再因为这个作者做出过多少错误的判断或者这个作者夹带多少私货而去否定一篇报告甚至相反这个作者敢于做出很多错误的判断他敢于在一篇报告里夹带私货证明这个作者他最起码是真诚的对吧
我想一想这个怎么感觉犹豫了呢我感觉好像又是对的又不是很对我觉得就是敢于下结论吧错了也没关系啊我觉得就是可能这个每个人有自己的判断嘛但是对于一篇稿件也好还是一个报告也好他真不真诚这个我觉得是可以感受出来的
比如呢南哥这篇报告你觉得真诚吗我觉得他搞了这么多年看好中国还不真诚那啥叫真诚论计不论心对吧有的时候我们写稿子也这样就是有的时候你看朱耀虎那篇董老师说我写的很油
有有的时候确实是啊确实是会有一些这样的情绪在里面有是因为不真诚还是真诚所以导致有呢不真诚啊对我我我刚才就想说是因为不真诚所以所以有报道如果真诚夸他的话你这个东西逻辑特别顺畅对不真诚的时候别人就会觉得你有
我理解就是如果这一篇报告的目标就是要倡多中国的话那你使用到的论据跟你的结果的紧密程度我相信就是分析师得到这个结果中间会不会有一些扰动的因素这些因素我是否应该都纳入考虑这些分析的扎实程度是体现
結果是否真誠的一個你需要傳遞這個結果你的過程應該也是一個真誠的狀態我是這個理解這個是不是你們做加穿的真實目的因為你這樣說起來報告對讀者的要求太高了但是報告又很有用對吧但是加穿
但是加川裡面的內容其實不像是一個傳統意義上的報告你先當著所有的聽眾介紹一下什麼是加川加川是一個就是怎麼說呢因為過往的研究的平台我們整體都是比較
针对固定客户的嘛那我们希望去基于我们现有的包括我们的数据就是我们数据产品 CVSource 这边的能力以及我们的研究能力合力打造出来的一个既有
靠谱数据又有基于数据的有逻辑的推理分析然后又带一定的传播效应的这样的一个平台那头中加川的这个视频号呢它其实更多你会发现它在去做选题因为选题不是我们的强项嘛那它去做拆解的时候它可能是用研究思路去进行的拆解
然后但是它一定会在后面去附加一些我们的数据输出也就是头中的专业的这个数据行业数据的一个整理这个其实就是我们家带的一些对吧小私货就是我们自己对于我们数据能力的一个展示所以说通过这个东西我们希望对外展示的是我们的研究和数据的一个整体的一个能力但是呢它又是需要是一个可以传播的一个形态所以说它就产生了这种轻易研究的形态也叫头中加川的这个视频号
我感觉就是把刚才咱们论证的一篇好报告的一些评判标准给摘出来了然后产生这么一个形态
对对对所以说就是它是一个它是一个逻辑它是一个研究逻辑的一个体现然后以及说告诉大家一些我们觉得行业里比较好奇解决一些大家不太懂的或者说我们之前定位我们自己都认知出现偏差的一些一些问题我觉得更多我们去选题的时候满足我们自己的好奇心
你这让我想起在录这期节目之前我和方安老师聊天过程中提到的一个观点就是我之前跟方安老师聊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说读报告和逛展会的那个逻辑其实是一样的因为现在满天飞的报告也很同质就像各个展会现在也很多也很同质很多人觉得就没有读报告的必要然后很多人也觉得没有逛展会的必要反正看的都是市面上已有的东西
但是实际上根据方天老师的经验来说他带着他的扎实的知识图谱去逛展会的时候是能够捕捉到有一些信息是只有在展会上面才可能展示出来的或者说展会仍然能够挖出独特的信息然后比如说再同质化的报告你仍然能够挖出有价值的一些观点所以我在觉得是不是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就是没有差的报告只有差的读者我觉得这太暴露了
因为我是觉得没有任何的一篇的可传播出来的报告因为它首先就经过了一个传播的筛选那加以前提我觉得是可以的就是说一篇被很多人追捧或者是骂的报告它一定是有价值的
对他首先经过了一个传播的筛选当他出现在你的面前的时候他就一定有一个独特性这个时候我们在一种傲慢的心态所害报告都是为了博眼球然后都是用的一些事实而废的信息然后再去看我觉得这个挺傲慢的所以我就觉得可能我们今天这个主题就是想聊一下如何避雷
一篇报告但是聊到这里我还想我们可能在避雷之前首先对啊反思怪上线了就是因为需要提升自己这个其实核心是说所有的东西出来都会有一些无论是说即使是它是一个陈述事实的报告也会有一些数据和信息在里面它也是做了数据和信息至少做了整理的工作的
那無非是說你看這個報告能不能對你自身的這個體系去做補充有沒有可能你自己的體系有問題就是比如說大家都覺得特別好就你一個人覺得特別差然後那有些中環會反思一下是不是我自己的體系有問題只有我覺得嗎就是這種情況就是可能也反思一下說是不是自己的判斷體系有些問題
我觉得这个所有的报告都是一个试验的一个素材我以前跟张明浩老师录过一些播客的时候他说过一句话就是一个人变老的一个标志就是在看到一篇新闻和一个新生事物的出现的时候习惯性的三个字就是不就是这不就是什么什么什么这不就是什么什么什么然后都否定了他作为一个
自无出现背后潜在的一些成因以及你放弃了深度思考的一个权利是你在主动放弃你还是陷入了一个鲜艳的陷阱里面你把它放弃了这不就是那个董老师经常说我
是吧你不想聊的时候我就觉得就那么回事就跟我们北京人老说的就他妈凑合活着吧就是我经常就是自省我不知道你们俩会不会我就老自省说万一我今天这个是不是说的不太对这个是不是更好一些就是老会陷入这个反复的自我怀疑中去但是后来我就觉得好像
也挺好的不不不 我觉得你们做研究的人需要有反复的做怀疑就是做内容的人反复的怀疑别人然后你们反复怀疑自己是确保你们的产出更好对吧我觉得这个是必要的所以我觉得我还挺希望你们保持焦虑的谢谢你对我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