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不合时宜x王德威:抒情亦有公共性,文学终在生活里

不合时宜x王德威:抒情亦有公共性,文学终在生活里

2023/1/9
logo of podcast 不合时宜

不合时宜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王德威
王磬
Topics
王磬:就《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英文版和中文版出版时间差异,以及此书与当下社会的关系进行提问。 王德威:对该书的编纂过程、中英文版差异、以及在西方学术界的影响进行详细阐述,并强调该书的开放性、不完整性以及对文学史研究的动态性与复杂性的体现。同时,也解释了对“文学”定义的拓展,以及在中英文版中对文字和风格的调整以适应不同读者的阅读期待。 王德威:就中国现代文学在西方学术界的地位、特点以及对世界文学的贡献进行深入探讨,并对夏志清先生的观点进行分析和回应。 王德威:对“文”字在中国文化中的丰富内涵进行阐述,并指出其与历史、政治、文化、文明等密切相关,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同时,也探讨了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个极端代表——鲁迅和沈从文,以及他们对现代文学的不同贡献。 王德威:对“抒情传统”这一概念进行深入阐释,并指出其在现代性研究中的重要性以及与革命、启蒙的关系。同时,也回应了对“抒情”的误解,并强调其批判性和公共性。 王德威:对自身写作的定位和读者群体进行阐述,并介绍了其近期的一些写作计划和研究方向。

Deep Dive

Chapters
本节回顾了《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从构思到出版的历程,以及中英文版在时间跨度和内容侧重点上的差异。作者解释了英文版着眼于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现代文学,而中文版则更注重本土读者的阅读体验。
  • 耗时十年编纂完成
  • 中英文版出版时间相隔数年,内容有所调整
  • 英文版旨在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现代文学
  • 中文版更贴合中国本土读者的阅读习惯

Shownotes Transcript

【主播的话】

这是2023年的第一期节目,我们想来聊聊文学。

去年十月份,我去了趟美国,在哈佛大学东亚系拜访了王德威老师。王德威是海内外知名的文学研究者,著有《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想像中国的方法》、《被压抑的现代性》等数十部专著,在华语世界和欧美学界皆享有盛誉。

与王老师长聊近三小时,从李安到张爱玲,从鲁迅到沈从文,历史与当下,文学与政治,抒情与革命,世界性与中国性,以及下沉年代里人该如何自处。访完像是做了一场therapy,近来那些无处安放的对时代对个人的焦虑与苍凉,都被文学暂时托住了。在风雨飘摇的年代里,仍是文学给人慰藉、赐人想象。

近日,由王德威老师主编的《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中文版由理想国出版。我们的对谈就从这本书开始。

——磬

【本期主播】

王磬:微博@王磬

【本期嘉宾】

王德威:哈佛大学东亚系教授、知名文学学者

【本期剧透】

02:23 用十年的时间,编纂一部文学史

09:59 是一部文学的学科史、也是一部向西方介绍现代中国的通识之作

18:39 在中国悠远的文化脉络里,“文”所代表的意义是什么?

23:20 文学是我们社会里最重要的一种象征性的活动,形塑了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感觉结构

28:30 从鲁迅到梁启超,清末明初的人们为何用文学来革命

31:00 从比较文学的视角,中国20世纪的文学可以为世界提供什么样的想象和经验?

39:43 文学与历史、与政治之间不断地交互与对话

46:06 中国文学是一个很特别的现象:“文学”可以译成literature,但“文”为什么很难译成英文?

50:31 曾邀请李安来谈《色戒》,讲述张爱玲的黑暗与迷人

55:06 中国现代文学的两个“极端”:鲁迅与沈从文

01:01:38 被误解的抒情传统:革命与启蒙之外,抒情在中国现代性中的角色被忽视了

01:10:06 为抒情辩护,亦是为文学辩护,为诗辩护

01:15:25 王佳芝在最后一刻的反叛,为何具有公共性?

1:21:36 抒情传统与女性写作

1:26:45 王德威为谁写作?

【参考书目】

王德威主编,理想国出版,《哈佛新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本期音乐】

片头曲:《送别》

片尾曲:《新秋之歌》

【Logo设计】刘刘(ins: imjanuary)

【后期制作】方改则

【互动方式】

微博@不合时宜TheWeirdo

商务合作可发邮件:[email protected]或微博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