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25-看懂宏观经济数据:以M0/M1/M2/PMI/CPI为例,以及数据之外的逻辑

25-看懂宏观经济数据:以M0/M1/M2/PMI/CPI为例,以及数据之外的逻辑

2024/11/20
logo of podcast 霜明杂谈

霜明杂谈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主持人
专注于电动车和能源领域的播客主持人和内容创作者。
Topics
我并不是说从这个节目去讨论说我们的宏观机数据像很多传言说的不准确对吧或者说我们的统计上有一些不能客观的反映我们的宏观经济现状吧那我更多的是想讨论就是我们很多时候看到一个数据那这个数据本身它代表什么意义它是怎么来的那像从或者说从我个人理解随着我们整个经济形态模式包括特别是科技的这种发展以后那这个数据是不是还可以像以前一样去做对比比如我们拿一个 90 年代的同样的数据和今天的同样的数据它是不是代表着同样的含义或者说这个数据在诞生的时候到今天来看是不是还能继续这样去使用这是我的第一层的思考那第二层呢就是我觉得很多的数据我们习惯性的特别在很多的短视频里面会拿一个中国的这样的数据和国外的这样的数据去对比我个人是比较不赞同这种做法的因为我觉得这种很多对比实际上因为每个国家的统计的口径有很大的偏差那第三个呢就是很多时候我们会拿一个数据就是想当然的觉得那这个数据可能就代表这样的一个意思所以我们得出来一个经济的概念我觉得这种可能也是不恰当的。 首先,关于M0、M1、M2,不同国家和时期定义不同,核心在于货币流动性。中国M0指流通现金,M1在M0基础上增加单位活期存款和个人信用卡存款,M2在M1基础上增加个人储蓄存款和单位定期存款。但随着移动支付和理财产品发展,个人储蓄存款和单位定期存款流动性增强,越来越像M0,传统计算方法可能低估货币流动性,需谨慎看待M1和M2剪刀差。 其次,PMI数据中外对比需谨慎。中国PMI波动幅度小,可能与中国企业文化和对未来预期的态度有关,与国外数据直接对比可能不合理。 最后,中美CPI构成和权重差异大,直接对比缺乏意义。美国CPI主要由住房、交通运输和食品饮料构成,而中国CPI主要由烟酒食品、居住和娱乐教育文化构成。美国统计的是房价,中国统计的是房租,两者口径不同,直接对比容易产生误解。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本期分享一些有意思的宏观经济指标,可能可以让我们更好理解宏观经济:

一、货币供应量:M0 M1 M2

按照简易理解:

M0=流通中现金

M1=M0+单位活期存款+个人信用卡存款

M2=M1+个人储蓄存款+单位定期存款

IMF认为M0是“现金以及随时、直接转变为购买力的存款”

但是今天“个人储蓄存款”在移动支付的帮助下,实际与M0越来类似;

同样的,单位定期存款越来越表现为 货币基金以及现金类理财产品,甚至有往T+0的方向演变。

因此这样的统计口径下,对于M1 M2剪刀差的理解应该慎重。

二、PMI

在此网站可以查询中外历年PMI数据,可以看出中国因为国民性格的原因,振动幅度在5%甚至3%之间

而哪怕是德国这样以“严谨”著称的,变化也超过10%。

所以以绝对值来对比中外的PMI可能是偏颇的。

三、CPI

以美国为:前三大权重中 住房:42.3%、交通运输:16.2%、食品饮料:14.3%

中国:烟酒食品:34%、居住:17.2%、娱乐教育文化:13.7%。

值得注意的是住房成本和居住成本也不一样。

个人感想:

1、数据不会骗人。但会有人用数据骗你,所以要小心;所以更严谨的逻辑推导和更合理的数据统计口径都是值得探讨的务实问题;

2、指标的左边是目标、右边是政策。如果能够放下数据,理解为什么这么设置指标,才能更好理解目标是什么,以及政策制定者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