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未婚青年对婚姻中爱情含量的期待降低,父母在婚恋关系中的介入上升|刘汶蓉 一席

未婚青年对婚姻中爱情含量的期待降低,父母在婚恋关系中的介入上升|刘汶蓉 一席

2025/7/2
logo of podcast 一席YiXi

一席YiXi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刘汶蓉
Topics
刘汶蓉: 我认为,要理解大城市青年人的婚恋趋势,必须将婚姻置于家庭的场域中进行考察。当前的晚婚、不婚现象,并非简单的个人选择,而是青年人在社会结构变迁、代际关系影响以及个人价值观念转变等多重因素作用下的理性选择。我发现,一方面,青年人对婚姻的期待正在发生变化,他们不再将婚姻视为人生的必经之路,对爱情的期待也在降低,甚至出现了“新包办婚姻”的现象,父母的介入程度有所上升。另一方面,青年人面临着个体化浪潮下的自我实现压力、婚姻风险化带来的经济和协商成本,以及代际关系中隐性的情感操控等多重困境,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他们对婚姻产生疲惫、拖延和无力感。因此,所谓的“懒婚”并非简单的“懒惰”,而是青年人在权衡利弊后做出的理性选择,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在社会发展中面临的结构性困境。 刘汶蓉: 我还观察到,虽然青年人对父母的期待很高,但对亲子关系的满意度却在下降。这反映了中国家庭制度在社会转型中承载了过大的压力,代际之间在经济、情感和劳务等方面相互支持,但也因此面临着“关系贫困”的问题。在东亚文化圈中,我们普遍缺乏与陌生人交往和建立个人支持网络的习惯,过度依赖家庭导致青年人的社会发展空间受限。因此,要解决青年人的婚恋问题,需要关注他们的生命体验,创造新的婚姻家庭文化脚本,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变迁,实现个人发展。

Deep Dive

Chapters
近年来,中国青年的初婚年龄不断推迟,结婚模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数据显示,2010年后,中国人的结婚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男女平均初婚年龄在2010年到2020年间都上涨了近4岁。2023年的调查显示,北上广青年人的理想结婚年龄已接近31岁,与生育率低迷的日本和韩国接近。青年女性不再将婚姻视为人生幸福的必然归宿,对婚姻的看法也更加多元化。
  • 2010年后,中国人的结婚模式发生巨大变化
  • 2010年到2020年,男女平均初婚年龄都上涨了近4岁
  • 2023年,北上广青年人的理想结婚年龄约为31岁
  • 青年女性不再将婚姻视为人生幸福的必然归宿

Shownotes Transcript

大家好 我叫刘温荣来自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一直从事家庭社会学研究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这里和大家分享我关于大城市青年人的婚恋趋势困境和社会过程的研究和一些思考其实关于青年人结婚难以及结婚焦虑还有晚婚不婚这一现象的讨论现在已经非常多了

而我在这里希望跟大家分享的是带入我的代际关系研究把婚姻关系放在家庭这个场域中我们到底怎么来看待青年人现在这个问题呢青年人真的不再向往结婚也不再向往生育了吗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宏观数据

这一张图是描述的是我们国家的初婚年龄的趋势图在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说中国人的结婚模式发生巨大变化是在 2010 年之后也就是说我们看到 2000 年之前的曲线还是相对于比较平滑

2000 年和 2010 年的时候我们看到是男女在平均出婚年龄上升都只有 0.7 岁左右不到 1 岁但是在 2010 年到 2020 年这十年期间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出婚年龄都上涨了 4 岁所以在曲线上发生了一个巨大的上扬

在我 2023 年的调查中也发现北上广的青年人其实他们的理想结婚年龄已经到了 31 岁左右男女差别不大这个年龄已经和全球生育低窝的日本和韩国非常接近我们都知道中国的生育率一直在持续下降而这张图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为什么我们的生育

政策的调整未能起到预期的激励效果我们来看一下这里两孩政策三次调整的时候我们看到每一年出台之后都发生了一个生育率的上扬的一个效应

但是到了 2021 年三孩政策出台的时候我们的生育率是没有上扬的效益一直下滑这背后其实是一种世代的更迭的效应也就是说两孩政策的出台作用对象是 70 后这一群人 70 后大多数都处在婚姻状态也有一定的生育意愿但是到了三孩政策出台的时候 70 后这一群人已经过了生育年龄而他可能发生作用的对象是 80 后和 90 后但是

但是 80 后和 90 后显然他的结婚都可能还没有进入那么在东亚社会我们的生育和结婚是密切挂钩的连婚姻都没有进入我们怎么生孩子呢所以这是一个反映了一个青年人在结婚上面的一种巨大的变化一些调查数据也反映我们的生育率下降不是二孩的低而是一孩就非常低

那么在宏观数据上的这种青年人的晚婚和不婚在微观上的具体的父母怎么看待呢在我的调查中父母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他们懒也就是这两个案例是说成功的父亲都不能理解自己有稳定和体面工作的儿子为什么在周末宁愿在家里弹琴 做咖啡甚至和自己喝酒也不出去找女朋友恋爱

那么他们表达的最多是说可能他们价值观出了问题那么这种价值观在他们看来主要是没有进取心他们安于现在这种比较舒适的生活方式那么是不是真的是因为懒呢我的调查发现确实青年人的价值观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他们对于如何看待结婚这件事情已经发生了变化

结婚不再是人生的必经之途我对北上广的 2023 年的调查发现青年人特别是青年女性

她对于结婚是个人选择接不接都可以这个认同率已经超过了八成而对于结婚总比单身好的认可率不到 10%也就是说青年女性她似乎不再把婚姻视作人生幸福的一种必然归宿也反映出婚姻这个制度对女性来说的吸引力似乎更低

我们这个数据和 90 年代的欧美的一些调查非常接近那么我们国家是否也会像欧美那样进入一种亲密关系多元化的一个时代也就是后现代家庭的时代呢我的答案大概是不会而且这幅图景肯定不会那么简单因为在我的调查中我发现了很多和家庭现代化理论预设相不一致的一些结果

首先我们看到的似乎是未婚青年对婚姻中的爱情的期待在下降这个指标是说如果对方符合您的择偶标准但是您还没有爱上他你会和他结婚吗

我们看到上海的数据是说在 2001 年答会的女性只有 8%而到了 2023 年已经到了 23.6%男女都有超过两成的人明确说我会和这样的人结婚而在 90 年代美国的青年人当中答会的只有 2%的男性和 13%的女性而他们几乎

非常鲜明的八成的人是说我不会而这个中国人的回答就会显然会模糊得很多也就是说我们对于爱情和婚姻的关系显然和西方的有不一样的理解这个指标是说谈恋爱和结婚是两回事有多少认可度我们看到 01 年上海的未婚青年非常同意的比率是在 6%左右

而到了 2023 年这个比例大幅上扬到了四成以上女性到了 46.5%也就是说曾经我们把爱谈恋爱和结婚是紧密挂钩的当时我们流行的一句话是说不以结婚为目标的恋爱是耍流氓但是到了今天似乎年轻人不这么想非常清晰地认为恋爱是恋爱结婚是另一回事

而另外我的指标还发现了一个出乎我预期的一个结果也就是说青年人似乎更接受父母对婚姻的介入在婚恋决策中更重视父母和亲友的态度

在这个指标中说我所爱的人即使父母亲友都反对我也不在乎也就是八九十年代的青年人是说我为了爱情反叛家庭是一种自我个性的宣扬这样一个指标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说和 01 年相比我们现在不认同这个态度的比例在大大上升而上海的未婚青年女性有五成的女性都反对这个观点

说明他们认可父母介入他们的婚姻认为自己如果得不到父母的祝福的婚姻是不可能继续的另外一个指标也超过我预期的是说在十个理想结婚对象的条件中认为对方父母通情达理好相处排在了第三相当靠前也就青年人开始主动把自己的婚姻认为是要和对方父母相处的

是要考量对方父母是不是和我合得来在我的调查中个案中甚至还有一些青年人会主动提到了新包办婚姻这个词这个上海的盛小姐她说包办也不是那么绝对了有点夸张但是呢也是有可以自由的只是这个自由是在父母的一个大安排的大范围下的自由

他说父母已经帮你筛了那些能够顺利结婚和长长久久的都是父母介绍的而他身边 25 岁左右能够结婚的也都是父母介绍的在他的大学里说只有两对是自由恋爱但是这两对非常艰难所以在他看来如果接受父母的包办或者父母的安排是一种比较理性的选择

这个结果也和我们社会学很多调查结果相近一项关于长三角的调查显示江浙户地区有将近两成的婚姻是父母介绍的而且由于青年人接受父母的介绍这样的形式形成了同志婚以及防止江浙户的独生女儿下嫁这样一个婚姻模式

而我的 2023 年的数据也显示父母亲属介绍的比例是要高于 2001 年的调查结果的特别是在结婚伴侣的介绍上更多的依赖于父母和亲友比恋爱伴侣要高也就是恋爱伴侣中朋友介绍的可能还比较多但是在婚姻伴侣中更多的是亲属介绍

这个结果其实我们也不难理解因为现在的年轻人几乎没有人可以跟我说依靠他独自的力量就可以在大城市过上体面的生活从买房 结婚前的买房到结婚后的带孩子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所以这个在我们 90 年的社会学的调查中发现中国 90 年代的时候基本上就已经实现了青年人的婚恋自主但是到了 21 世纪我们看到的是

父母的介入似乎又在上升那这种现象意味着什么我们背后看到的是青年人的一种无力感比如说在这个指标桌您对自己是能否找到满意的结婚对象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北上广有四成左右的青年人是没有信心的

这个表里面显示的是上海的 30 岁及以下未婚的青年特别是上海的未婚女性有将近五成都没有明确地表达自己有信心而我的调查数据还发现婚恋信心和青年人自己的心理健康是有显著相关的那些表达没有信心的青年人往往也表现了更低的自我效能感和自我评价

所以我用懒婚这个概念更想强调大城市青年人的晚婚不婚是出于一种理性的选择而且背后呢它是关于婚姻的价值的一种变革和纠结以及在诸多结构性冲突中表现出的一种疲惫拖延和无力感那青年人为什么会懒婚呢这个案例比较有代表性

小汤她在 30 岁还没有男朋友的时候她的母亲非常焦虑经常和她发生冲突而在她看来母亲完全不理解她她很委屈她说我平时上班就很累了我每个周末还要花时间和一个陌生人见面真的很费神

他说还不要说在见面之前做那么多的铺垫微信上的联络要花多少心思我与其用这些时间和精力花在没什么结果的相亲上不如花在工作上工作上取得的进步给我带来的成就感远远要大于一次又一次的无果的相亲这是很多青年人表达的一种方式那么为什么这个时代青年人更愿意优先投资自己呢

为什么职业身份比婚姻身份对他们的吸引力更大呢我总结了三个力量一个拉力 推力和托力来分析这个现象

拉力最重要的是社会的个体化这也是现代化进程中推动的社会的一个结构性力量而在个体化的背景下我们的教育制度我们的生活方式都是以一种自我导向和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在驱动的很多青年女性在跟我表达是说我从小就非常努力地

要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是我受到的教育我的母亲也是包括我的父亲也是这样教育我但是当我离开了学校我就要变成另外一种选择我的母亲开始告诉我要我改变要变得更加地弱小要去结婚要去做一个母亲这种价值观对我来说形成一个很大的冲击

另外一个在他们能够支持他们努力的只要挣钱就能过好这样一个状态是消费主义他们从小的经验告诉他们只要有钱什么都能搞定甚至现在发展的单身经济也支持了他们这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是物质条件可以想要的想穿的想吃的都可以花钱来买而且他们的情感也可以通过经济来购买

包括现在的情感消费的兴起以及 AI 恋人虚拟恋爱包括 Costa 委托等等的发展都弥补了他们的情感上的空缺另外一个推理也是婚姻的风险化的这个状态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说法是结婚不再是跳跳脚就能够到的事情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时代结婚对个人和对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也都是比较费力的但是这个时代似乎这个 gap 变得非常大首先是择偶标准在提高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在婚姻市场上的形象和条件担忧另一个是恋爱成本在提高一个非常有趣的话语是说一位儿子跟他的父亲说我为什么要花自己的钱养别人的老婆

这是他不愿意出去相亲或者谈恋爱的一个理由他父亲刚刚听到这句话非常不解我也很吃惊但是仔细分析又觉得还蛮有道理的因为在这个男性买单的恋爱文化当中男性他不得不算在大城市如此消费之高的成本之下我一次又一次地投入没有结果是为了什么是一件非常不划算的事情所以他们仔细衡量是不太轻易迈出这个角去投入这个成本的

另一个是协商成本也非常高当独生子女家庭不管是独生儿子还是独生女儿两家在江浙户都有一定的经济条件的时候他们的协商不管是买房然后到买什么样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子以及到生几个小孩跟谁姓然后到后面养老谁养谁的父母怎么安排都是需要协商的

所以在江州户有一个两头婚的这样一个现象也就是说男不娶女不嫁我们虽然结婚了但我还主要是和我的原生家庭要形成一个支持和互助的网络我们生两个孩子我们各自养各自的父母另外一个有代表性的说法是说以前一个人过日子难现在是一家人过日子难

一个人过日子在当时我只有结了婚我才可能单位有一个房子我只有靠两个人的工资才有可能过下去养一个孩子但是到了现在在大城市可能我一个人有一份比较好的收入我可以自己过得很潇洒但我如果要买房子结婚 生孩子 养孩子这个是非常艰难不可想象的困难在很多年轻人看来

另外青年人一个很大的表达说我自己都过得很艰难了我为什么还要生一个孩子把他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受苦呢这种话语的背后是中国的亲子一体的文化和代际之间无限的责任把孩子的幸福终生都和自己挂钩的责任感

深深地压迫在他们的身上他们一想到这个巨大的产生就很无力另一个就是婚姻的不稳定也就是你结了婚也没有保障可以一直过到头一些人跟我讲他说他的妈妈最近不催婚了是因为他的闺蜜已经离婚了所以他妈妈已经看到婚姻确实没有那么靠谱那么有保障另外一个脱离是我想讲的代际关系

代际关系在中国它既是一种支持也是一种束缚对于中国人来说只要孩子不结婚他就一直是孩子我一直会照料他的日常生活他没有钱的时候只要打一个电话我一定会给他给因为我害怕他出事他出的任何风险在父母看来都是不能承担的

所以我要保障他所以不管父母怎么样推他去结婚其实在很多孩子来说他没有太大的动力我一定要建立自己的生活网络我因为有父母所以很多年轻人他会衡量如果我的结婚对象不跟我合在一起能过上让我过上更好的物质生活我就没有必要往前迈这一步男女都在做这个计算

而支持的另一面待机关系给予支持的另一面它其实是一种隐性的掌控也就是我们现在的特别是大城市的中产阶级的父母对孩子的亲密亲直让孩子没有感受到非常大的压迫感这种隐秘的操控让他们也没有动力走出这个家庭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去寻找和建立自己的社会网络另一个原生家庭的影响是说没有好的婚姻模板

在我的那些迟迟不肯结婚或者说不能维持稳定的恋爱关系的青年人跟我讲述的最多的就是他们在父母的婚姻中看不到美好和幸福的影子在曾经

普婚和早婚的年代由于婚姻嫁娶的规范非常强大所以人们还来不及处理原生家庭给自己造成的这些创伤就走入了婚姻但是到了晚婚和个体选择变多的时代今天青年人可能在进入婚姻前必须诚实地面对和处理自己内心深处这些隐藏的伤痛

这个过程就必然造成年轻人在迈向人生结婚这个阶段变得迟疑和犹豫我和我的学生做了一个网络文学的分析我们发现青年人理想的婚恋模式倾心于一种纯粹的关系他们更期待的是平等的指向心理回报和自我成长的一种关系

他们非常渴望被无条件地接纳和爱但是自己又没有力量去无条件地接纳和爱别人谁都不愿意先迈出那一步所以当爱情在现实世界无法落地的时候青年人当决心把他的爱永远留在虚拟世界的时候在现实世界中就一心搞钱所以他们看不到在现实世界中进入婚姻的意义

这样我把懒婚也就是青年人一边焦虑一边躺平的这样一个状态其实是因为结婚变得非常困难这件事加上了他们觉得现实的结婚又没有什么意义但是呢还有一个有趣的发现就是说青年人把自己对无条件爱的渴望似乎又转向了父母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对父母的期待非常之高我 2023 年上海的调查数据比较发现青年人对与父母关系的满意度在下降比 2001 年显著下降这是出乎我的意料的因为这个阶段应该说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养育投入都在更多都在变好但为什么子女的评价会降低呢

其实我的反思是说青年人的期待在变高我们看到的是说在中国的社会转型中中国的家庭制度保持了强大的韧性帮个人度过了快速的社会的转型经济的危机等等一切但同时代际州也承载了过大的压力包括工具支持 经济支持以及情感支持还有劳务支持

都压在了子女和父母身上我们的家庭似乎有点代际轴变得重负不堪也反映了青年人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发展空间的一种弊则所以作为时代症候的一种镜像我认为懒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下青年人发展的一种困境事实上这种困境也是全球性的

我们先来看在我们社会学和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成年出险期这是安妮特在 2000 年正式提出的也就是她的研究发现进入 21 世纪以后人在从青春期到成年期中间出现了一个非常明确的一个过渡阶段对于那些经济发展越好以及福利程度越高的

国家这个阶段越长有的是从 20 到 25 岁有的 25 岁到 30 岁甚至 35 岁而这个漫长过渡期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不稳定

我的职业身份不稳定我的亲密关系不稳定我的父母身份没有其实它反映的是一种生理的成熟年龄和社会成熟的一种脱节和锻炼因此也造成了一种四分之一人生危机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你会表现出一种焦虑迷茫不确定性孤独甚至自我怀疑

另一个值得说明的是婚姻它并不仅仅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它甚至成为了一个社会分层的一个指标因为在社会分化程度越高的这个社会里婚姻市场的竞争压力就越大婚姻资源总是会向优势群体集中那些性格内向不擅长交际缺乏颜值 金钱 地位等光荒加持的青年人则面临着巨大的婚恋挤压

另一个需要说的是其实在全球经济低迷的当下全世界的青年人可能都面临着一个难题就是他们难以依靠自己的努力超越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这个压力对他们来说非常之大而他们能否顺利地度过四分之一人生危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能给到多少支持

而在中国的家庭主义传统之下呢紧密的代际支持其实是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极大的缓解了在我们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青年贫困问题以及相关的经济贫困和社会问题但同时我们可能青年人也面临着更严峻的关系贫困问题

在整个东亚的儒家文化圈我们都看到我们普遍缺乏与陌生人交往积极营造社区和建立个人支持网络的这种文化习性我们习惯的是躺在血缘和先父的责任义务网络当中我记得在 2015 年左右同时出现了这样两本书一本叫《单身社会》一本叫《无缘社会》

单身社会是在讲述个体主义文化下那些不结婚的人积极地投入社会的建设积极地建立自己的社交网络创造了更有活力的社会而日本的那些曾经在八十年代经济繁荣的过程中在摇摆不定光望之中滑入了终身不婚的这一群人到了

四五十五十甚至六十岁当他的父母去世以后这个世界上似乎只有他而当他去世之后就变成了无缘死然后造成了巨大的社会悲剧和社会灾难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当时这本书也是给我很大的一个震惊我们要反思的是在现代化的这个进程中我们的价值观可能一直往前推进

会造成什么中国的社会到底会怎么样我们不知道我们的文化会断裂吗我们会发生像日本那样的悲剧吗不一定但是我们到底会怎样如今不管是东亚圈或者中国很多社会政策似乎都显得非常无力在促进婚育青年人婚育这件事情上在我看来更多的是因为他们没有关照到青年人的生命体验

没有出现一个让青年人能够接纳的新的婚姻家庭文化脚本但是文化总是在变动中传承的每一代人都会看到上一代人在上一代人的经验上来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总结上一代人的人生经验寻找自己的路

就像吉尔丁在他的那本书里分享百年的美国女性的受过高等教育美国女性的人生规划一样从最早的只要要工作就没有事业到后面要工作没有孩子到现在我们既要工作又要事业虽然不完美做得非常挣扎但是他们都在不断地努力在寻找自己的方向我觉得中国的青年人也一样

我希望可能每一代人将自己的人生处境放在更宏大的结构中去理解的时候我们可能更有力量去行动也有可能找到更多的方向或者青年人本身只有走出自己的迈出自己的脚步才能寻找到自己探索出一种新的婚姻文化脚本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