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牛市谈信用,熊市谈计算“:为什么说负债是一种认知?

"牛市谈信用,熊市谈计算“:为什么说负债是一种认知?

2022/7/20
logo of podcast 文理两开花

文理两开花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W
Will老师
听众
无足够信息构建个人资料
Topics
听众:欢迎来到新一期的《文理两开花》播客。 Will老师:每一次市场崩溃,不管是加密货币还是传统金融,都存在过度金融化、过度杠杆和流动性危机等问题。市场下行期间,不符合金融逻辑的DeFi、NFT和GameFi应用,其存在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我对金融创新已经没有了兴奋感,而是总结出了两条规律:证券化和加杠杆。当前金融市场上的创新主要包括证券化(将不能卖的东西卖掉)和加杠杆(让不能长大的东西长大)。DeFi领域的许多做法,可能是穿着“创新”外衣的“伪创新”,或者说是披着“计算性”外衣的“信用行为”。DeFi的创新在于计算性,而与之对应的概念是信用性。区块链体系(包括智能合约和数字货币)是一种计算模式的创新。计算性与认知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块链的创新在于计算性。人类认为有意义的计算是“过程可重复,结果可检验”的。计算与认知的思维框架可以应用于万事万物,在金融领域则对应计算性金融和信用性金融。计算性属于本体论范畴,而认知性属于认识论范畴。人类对计算的诉求是“过程可重复,结果可检验”。会计学是一门认知科学,它关注的是人们如何认知经济活动,而不是单纯描述事实。金融体系包含计算部分和信用部分,计算对应本体,信用对应认知。我们需要一种机制来了解一个人的负债情况。如果负债过程是计算性的,那么就能通过计算历史记录来确定负债。负债过程并非计算过程,它是一种认知结果。负债存在于纯认知领域,无法被计算领域刻画。信用可以作为计算过程的输入参数,但其结果不会直接体现负债。哈佛大学毕业博士申请贷款的例子说明,信用评估过程是认知参数化的过程,而非计算过程。以信用为输入参数的计算过程一定会产生负债。无法通过计算过程及其结果来判断负债是否产生。信用是认知层面的概念,可以作为计算过程的输入参数,但计算结果不会直接体现负债。未来金融体系应该将计算和信用分开,计算归计算,信用归信用。DeFi的创新在于透明性,这使得人们能够看到加杠杆的过程和清算过程。计算性和信用性应该是对立统一的,既要清晰分开,又必须同时运作。区块链智能合约是计算过程的最佳载体,但信用过程掺杂进来时,区块链并不能使其变得更好。区块链只能提供本体世界的观察点,无法观察认知世界发生的事情,因此无法解决债务透明化的问题。资产负债表是唯一一个同时观测本体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工具。

Deep Dive

Chapters
计算性是指过程可重复、结果可检验的模型,与认知模型相对应。在金融领域,计算性对应金融过程中的可计算部分,信用性则对应不可计算的认知部分。
  • 区块链体系是一种计算性的创新
  • 计算的价值主张是过程可重复,结果可检验
  • 金融体系包含计算和信用两个部分

Shownotes Transcript

本期的讨论是加密行业、数字资产、甚至是广义金融创新领域中,都非常重要的话题。也是熊市中必须进行的一项灵魂拷问。 最近的市场动荡,又让金融科技业界的“老人们”(当然是指Will老师)看到了很多熟悉的剧情,嗅到了很多熟悉的配方。每一次崩溃,不管是crypto还是传统金融,主料都包括但不限于——“过度金融化”、“过度杠杆”、“流动性危机”——这几味主料永远不变,一样经不起“大跌”的市场考验。 所以在市场下行期,很多原来看似“天衣无缝”的逻辑都会改变。这也是一次集中筛选——不管是DeFi、NFT、还是GameFi,其中任何不符合金融逻辑的部分,继续存在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小。但随之而来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领域真正的创新到底是什么? 从传统金融领域出身的我,已经对金融相关的“创新”没有了兴奋感,不像早年随时随地会”为创新而窒息”。取而代之的是自己总结的两条规律——目前为止,金融市场上的“创新”,基本都是两件事:1)找到一种把原来不能卖的东西卖掉的方法——“证券化”;2)找到一种让原来不能长大的东西长大的方法——“加杠杆”。 但是,我们究竟能不能把这“两件事”也用来定义DeFi的“创新”?目前看到的DeFi大部分“商业模式”,到底是不是真的创新?或是穿着“创新”的“伪创新”?或者——我们今天重点要讨论的——是穿着“计算性”马甲的“信用行为”? 所以,DeFi的创新之处到底在哪里? 本期提纲:

    1. 什么是“计算性”和“信用性”?
    1. 计算模型:“过程可重复,结果可检验”。
    1. 我们为什么需要“计算”?计算的价值主张、人对计算的价值诉求是什么?
    1. 金融视角如何理解“计算”与“信用”?
    1. “折旧”是什么?论会计学其实是一门认知科学(毁三观)。
    1. 资产与负债的哲学视角:“本体论”与“认识论”(继续毁三观)
    1. 纯哲学的角度可以认为“计算”与“认知”就是“本体论”和“认识论”的范畴
    1. “信用”与“计算”的边界在哪里?
    1. 区块链和智能合约上是否能实现“信用”行为?“债务”是否存在于“计算”体系内?
    1. 区块链与智能合约是否符合“计算”的价值主张?
    1. DeFi的创新之处究竟在哪里?如何构建计算性体系?
    1. 传统金融体系的问题:它把一个体系封闭起来,在认知中是把“信用”和“计算”合二为一,让我们看不出“计算”的价值。
    1. 未来发展:让“计算的归计算,信用的归信用”:“信用”是输入参数,不会与“计算”混在一个黑箱里,不会污染“计算”。
    1. 现在的世界应该正在向着“计算性”的方向发展,甚至“一切皆可计算”的方向发展。所以“计算”的价值会越来越大,至少地位会越来越突出。

BGM:The Hornet‘s Nest- Eleven 76 关于《文理两开花》:文理两开花》是文科生思维和理科生思维在科技、经济、文化、哲学、货币、数字资产、元宇宙、Web3.0中的碰撞。当下的时代精神是“混沌”,我们试图在混沌中寻找秩序。 《文理两开花》微信学习室: e 请添加坛子微信。注明:文理两开花 Twitter:@LeiSalin_XP **文字稿和延伸阅读:《文理两开花》newsletter。欢迎订阅:https://wenli.substack.com/p/coming-soon?showWelcome=true&s=w) 您也可以在苹果播客|Spotify | Google Podcast | 等泛用型平台搜索收听《文理两开花(海外版)》**ave a comment and share your thoughts: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roqwc0000l0hzje7se6f28/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