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曼的思想在中国流行,部分原因是他的著作如《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切中了当代中国社会中许多人的内心困惑,尤其是关于工作意义和消费主义带来的虚无感。此外,他的观点与当下社会的流动性、不确定性以及个体在社会中的困境高度契合。
鲍曼提出了“流动的现代性”概念,认为现代社会从固态转变为液态,个体在这种流动性中被迫不断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而社会的不确定性和流动性使得个体难以维持稳定的生活和身份认同。
鲍曼认为消费主义表面上让人感到幸福,但实际上是建立在人的不幸福基础上的。他揭示了资本主义通过消费来针对人的弱点,而不是真正提升人的幸福感。与鲍德里亚等学者相比,鲍曼更强调消费主义对个体心理的操控和剥削。
鲍曼的悲观主义与其个人经历和所处的历史背景有关。他在波兰的战后经历、犹太身份的困境以及对现代社会流动性和不确定性的深刻洞察,使他对人类社会的未来持悲观态度,认为个体在无法改善的世界中只能寻找忍受的方式。
鲍曼认为全球化使得资本变得高度流动,且不受地方性权力的控制。资本的流动性导致地方性权力被削弱,尤其是对中下层工人而言,他们无法像资本和精英那样流动,从而陷入困境。
鲍曼认为社交媒体时代的沟通充满了歧义和矛盾,技术的一致性原则与语言的差异性形成了巨大冲突。社交媒体的沟通往往不是为了延续对话,而是为了击败对方或制造对立,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加困难。
鲍曼认为自我实现并不是对抵达终点的渴望,而是对僵固的恐惧。现代社会要求个体不断改变和流动,避免固定身份,因此自我实现成为一种永无止境的寻找过程,而不是真正的实现。
鲍曼认为情绪价值是一个有害的概念,因为它将情绪商品化,通过不断制造和填补情绪的缝隙来维持消费主义的循环。这种情绪价值的背后是人的不幸,而不是真正的幸福感。
我们和社会学学者陈振铎聊了聊齐格蒙特·鲍曼,如何看待近些年鲍曼在中文世界的传播与流行?他的思想又怎样关照了人们在今天的处境? 【本期介绍】 从2021年再版的《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开始,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开始为中国大众读者所熟知。这本书当时切中了许多人内心的拷问:为什么我在工作中难以获得尊严和意义感?为什么消费后又总感到虚无与不满足?明明物质相比童年时代越来越丰沛,可贫穷感却更胜以往? 2023年,鲍曼的对谈集《将熟悉变为陌生》出版,他在这本书里一针见血地写道:今天,我们要求个体来解决那些迄今为止一直由政府、国家和共同体解决的问题。换言之,我们期待个体在一个无法改善的世界上寻找一个还能忍受的地方。世界注定要完,但每个个体都必须在这场社会的衰亡中寻找自己的解决方案。 以最新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守望者出版的《自我》为契机,我们和社会学学者陈振铎梳理了鲍曼的关键思想:什么是「流动的现代性」?鲍曼对于「消费主义」和「自我实现」,和其他社会学家有何独到之处?以及他在过去的思想,又怎样关照了人们在今天的处境? 【本期问题青年】 陈振铎,社会学学者,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社会学博士 郝汉,媒体人,节目策划人 阳少,青年志编辑 【收听指北】 02:04 因为《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鲍曼开始为中国大众读者所认知。 04:04 主播和嘉宾分别谈及各自阅读的鲍曼的第一本书,从《流动的现代性》到《现代性与大屠杀》。与彼时的状态有何关联? 09:07 究竟何为「流动的现代性」?随着现代社会和社会学的发展,从马克思到鲍曼,不同社会学家对「现代性」的理解发生了哪些变化?从1925到2017,鲍曼跨越91年的人生,经历了现代社会从工业、信息与社媒的转变,对他的思想有哪些影响? 19:03 如何看待近些年鲍曼在中文世界的传播与流行?他在90年代进行的公共表达,又怎样关照了人们在今天的处境? 27:46 悲观主义是鲍曼思想的底色? 36:45 鲍曼对于「消费主义」的批判,和像鲍德里亚这样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相比,有何不同? 39:54 要警惕「情绪价值」这个概念被滥用 44:17 在资本全球化的背景下,地方性权力被削弱,流动的资本与精英无法对地方负责,也一定程度造成了产业工人的困境。 48:58 鲍曼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是现代人对僵固的恐惧,而非对抵达终点的渴望。 52:47 人与人之间真的无法沟通吗?如鲍曼所言:「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主要由自己书写的叙事之中……将目之所及一切编织进自己的意义之网」 58:07 社交媒体时代,技术的同一性和语言的差异性带来了巨大的矛盾,特朗普的再次胜选就是一个例子。 01:03:02 在高度碎片化与不确定的社会,个体的外在很难保持完整,就需要在内心建立一套完整的观念。 本期播客提及的书: 齐格蒙特·鲍曼 著: 《自我》 《将熟悉变为陌生》 《工作、消费主义与新穷人》 《现代性与大屠杀》 《流动的现代性》 《生活艺术》 安东尼·吉登斯 著: 《现代性的后果》 《亲密关系的变革》 雅克·埃吕尔 著: 《技术社会》 尤瓦尔·诺亚·赫拉利 著: 《智人之上》 延伸节目: 《我们在工作和消费中是如何被物化的,又该如何与系统博弈?》 【本期音乐】 So What - Miles Davis 【后期制作】斌仔 【Logo设计】Sam 【关于我们】 感谢大家收听。「问题青年」是由青年志出品的播客。我们相信,提出问题,是一切改变的开端。我们将从青年的发问出发,探寻行动的可能性。你还可以在小宇宙APP、喜马拉雅、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QQ音乐收听我们的节目,或者在微信公众号「问题青年Wonderers」/「青年志Youthology」、微博 @青年志Youthology 关注我们,与我们取得联系。 如果感兴趣与我们互动,欢迎添加小助手「olo鸡」的微信:qingnianzhi04,加入我们的读者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