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108 备胎、断供、反杀:聊聊华为鸿蒙的十年生死战

vol.108 备胎、断供、反杀:聊聊华为鸿蒙的十年生死战

2025/6/5
logo of podcast 知本论

知本论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孙冰洁
方兴东
Topics
孙冰洁:鸿蒙电脑的发布引发了全网的关注,但也伴随着一些质疑的声音,例如“安卓套壳”和“做系统有意义吗?”。这些问题伴随着鸿蒙系统一路走来,有些有了眉目,但仍有待解答。本次节目将以鸿蒙系统为切入点,探讨华为的故事。 方兴东: 2003年思科起诉华为侵犯知识产权,任正非认为若败诉华为将不复存在,此战奠定了华为全球化的基因。 中国过去30年的高科技产业是建立在美国的核心技术和生态之上的,而华为要遵循15%的研发投入规则才能在全球竞争。 华为也是在被逼到绝路的情况下,才开始真正研发鸿蒙系统。 华为是中美科技博弈的支点,只要华为不倒,中美科技战的格局就不会改变。 华为在2010年左右开始意识到必须与美国竞争并超越美国,因此启动了备胎计划。 2011年美国国会调查华为后,华为从2012年开始全面准备备胎,但仍漏算了安卓系统断供和芯片制造被卡两大漏洞。 华为启动备胎计划后,发现安卓系统断供对其业务造成巨大冲击。 谷歌断供GMS服务后,华为手机用户无法正常使用,导致销量断崖式下滑。 华为手机销量因断供大幅下滑,业务受到重创。 芯片制造是华为面临的另一大问题。 华为的备胎计划实际上是两条路线并行。 华为的备胎计划必须在内部找到应用场景,不会单纯为了等待某一天使用而投入研发。 华为在2012年左右开始全面准备操作系统,最初主要用于安全手机。 华为通过在专用手机和服务器中使用自研操作系统,不断迭代和完善。 2019年鸿蒙品牌推出时,手机中使用的并非完全是华为自研的鸿蒙操作系统,而是一个在特定场合使用的系统。 直到2024年3月20日发布的哲理品,才拥有真正的鸿蒙系统,之前的鸿蒙系统仍是基于安卓的双框架。 鸿蒙并非安卓套壳,其开源部分的代码百分之百由华为开发,只是过去几年无法满足手机应用需求。 2019年,美国对华为实施制裁,禁止美国企业向华为出售技术和产品,谷歌也暂停了与华为在安卓领域的部分合作。 任正非和徐直军面对制裁从未沮丧、灰心或动摇,但余承东则表现出担忧。 余承东因业务下滑而情绪低落,但高层仍保持信心。 面对终端业务可能消失的困境,华为高层仍保持信心。 任正非对外部表现出信心,并表示没有裁员和降薪。 芯片禁运和手机销量下滑给华为员工带来压力。 华为与其他公司不同,即使在困难时期仍保持信念。 华为在2019年面临危机时,还在筹划写书,这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很少人相信华为还能重新回来。 华为全面开放,让我可以深入细致地了解一款产品从无到有的打造过程。 通过访谈,我深入了解了华为高层的决策、大兵团作战的组织方式、技术难题的攻克以及与客户和合作伙伴的磨合。 通过深入华为内部,我对中国高科技和华为有了全新的认识,包括公司的理念、研发体系等。 我放弃了任何概念、理论和模式,只是尽可能清晰完整地呈现整个过程。 书中呈现了很多冲突、弯路和代价。 鸿蒙系统克服了许多困难才有了今天的成果,但我们缺乏对具体验证技术和商业路线的感知。 在鸿蒙最初立项的2015年,操作系统格局已被微软、苹果和谷歌等巨头垄断。 在操作系统已被垄断的格局下,超越巨头几乎不可能,华为是否有其他更容易的路线选择? 挑战谷歌和苹果的操作系统非常困难。 华为首先尝试构建HMS,但用户体验与安卓无法相比。 华为的松湖会战旨在构建自己的应用服务生态,但效果不佳。 松湖会战虽然耗资巨大,但为华为争取了时间,并为后续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开发进行了大练兵。 华为首先想到的是在安卓基础上构建生态,但最终发现此路不通。 华为最终决定必须采用自己的系统,不能再依赖安卓。 华为内部对是否应该开发手机操作系统存在很大分歧,主要集中在生态构建的难度上。 独立操作系统需要长时间才能真正做出来。 鸿蒙系统的研发离不开技术团队,陈海波是其中的关键人物。 在鸿蒙立项中有两个关键人物:王成录和陈海波。 陈海波主要负责单框架鸿蒙操作系统的内核建立。 华为没有个人英雄主义,能够进行几千人上万人的团队作战。 华为研发骨干战斗力强,能纯粹地执行任务,心态好,能承受压力。 华为员工在恶劣环境下仍能爆发战斗力,令人敬佩。 华为员工自觉加班,是一种习惯和自觉。 鸿蒙是真正的生态,合作伙伴非常关键。 早期与华为合作的伙伴可能吃苦最多,但他们不后悔与华为的合作。 与华为合作不仅是产品问题,更是一种对高科技的全新认识。 华为服务态度好,与合作伙伴共同战斗。 鸿蒙今年非常关键,要快速提升用户数量,但也不能太快。 购买华为单框架鸿蒙可能会遇到一些不便,但这是一个必然过程。 鸿蒙在技术路线上存在分歧,一种是基于AOSP的双框架,另一种是单框架。 最终决策采用的是单框架,为什么? 谷歌不合作,华为必须自己来。 双框架路线旨在保持业务连续性,

Deep Dive

Chapters
华为鸿蒙系统电脑发布引发热议,有人质疑其意义,认为只是手机操作系统的升级。本文将探讨鸿蒙系统的诞生背景、挑战和意义。
  • 华为鸿蒙系统电脑发布引发全网热议
  • 质疑声不断:是否只是手机操作系统的升级?
  • 探讨鸿蒙系统的意义和价值

Shownotes Transcript

以知识为资本用价值的逻辑看世界资本论鸿蒙这个系统它不是简单的手机操作系统论迄今为止整个科技战说白了就是针对华为的主机战只要华为不倒中美的科技战它的格局就会不一样 2019 年这个制裁和断供对于华为到底意味着什么我还跟任总我说我们在外面看着就非常担心任总就说你们瞎抄什么信有什么好怕的呢

我们过去 30 年的高科技都是建立在美国的核心技术和美国的生态之上然后在人家的土地上耕种我们以为的高科技只是高科技的周边产业有些是华为不可学想恢复的每个公司都出华为所有的高科技公司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你必须得用 15%的研发遵循这个基本的游戏规则铜盟真正最大的应用它肯定在全球到 2030 年代一个真正中国体系和美国体系可以在全球竞争和抗衡的时代

嗨朋友们好 欢迎收听资本论 我是冰姐这期节目我感觉我们给自己挖了一个大坑因为我们准备聊一聊华为华为一听是一个大题目不过应该有不少的听友应该注意到说华为最近有一个大动作就在 5 月 19 号搭载了鸿蒙系统的华为电脑发布了这个消息一出我注意到从朋友圈到社交网站的热搜全网都挺激动

有不少人说没有想到这么快华为又推出了这样的一个新的系列但是呢在这些刷屏的弹幕和评论之外呢也有一些人留言有一些质疑说这不就是一次手机操作系统的升级吗有什么好激动的

华为做出鸿蒙操作系统很了不起吗不是我们已经有了安卓和苹果的 ios 吗华为为什么自己非要做操作系统这些问题呢几乎是伴随着华为的鸿蒙系统一路走来有一些问题的答案呢有了眉目但有一些问题呢却依然有待解答所以这期节目呢我们就以

华为的鸿蒙系统为切入点我们对话的是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的常务副院长同时也是全球互联网口述历史项目的发起人方兴东教授一起聊聊关于鸿蒙与华为的故事我们先请方老师跟各位听众们打个招呼吧大家好我是方兴东

很高兴跟大家来聊聊这个鸿蒙因为鸿蒙确实非常复杂这个问题要聊清楚还是不容易的对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可能就比较年轻的这一代的听友们他们大概也就是这顶多五到十年间他们才对于华为这个名字相对来说熟悉一些因为大家用的这个手机再到包括现在的这个电脑平板什么的用的是华为的这些年比较多但是更早一些关于华为的历史其实

可能有一些人是不太熟悉的方老师因为是长期跟踪并研究中国互联网而且对于华为的这个追踪和研究有 20 多年的时间咱们就从起初您注意到华为的这个由头来聊一聊吧

最初您是怎么注意到这家公司的呢对 这个跟华为还是很有机缘的因为当时是 2003 年年初就是过春节的时候就当时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事情就是司科起诉华为侵犯知识产权然后我在那时候就是连着写了几篇文章然后后来就是任总找到了我用任总的话说就是说就是 2003 年那一战如果

华为打输了华为就没有了因为主要是内战就结下了这个渊源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这个华为一直是比较深入的合作那时候应该说它主要还是围绕运营商的这块业务主要还是通讯设备就包括路由器那时候还没有消费者事业部但是那时候就是美国企业确实非常敏锐它已经意识到了未来就这个对手可能带它会构成这个巨大的竞争压力所以在一开始的时候能够提前下手

如果通过资产权如果能把华为打下去那就是一劳永逸了结果实际上就是 2003 年那一战将华为打得非常漂亮一举在全球声誉也起来了最后双方是和解所以在华为来说华为在全球的品牌影响力就完全不一样了所以从那时候开始我们就开始深入地关注华为

它跟原来我们中国其他高科技企业它从那时候就已经体现了完全不同的一个特质它那个时候体现的完全不一样的那个特质您觉得是什么因为在 90 年代就是中国的高科技的发展我们的基本理念就是我们用市场换技术我们开放市场然后就是美国的这些高科技产品进来所以 90 年代的中国高科技的第一波的这个浪潮那主要是围绕国外产品的代理

就怎么样卖国外的个人电脑怎么样卖国外的通信设备怎么样卖国外的软件所以我们的产业都是卖美国的产品开始起来那到了 2003 年的时候实际上中国的大部分企业就是也有了自主产品

但是在整个市场里面应该说还处在一个先代比较边缘的位置那更不用说这些产品会在国外会构成竞争力所以就是华为应该说第一个在国际市场让这个美国的顶尖的企业感受到了它的竞争力这是独一无二的因为我在 1999 年的时候就是写了本书书名叫《起来挑战威蓝霸权》

主要就是微软在整个操作系统里面的垄断所以我当时把它把全球的这个信息因为信息技术的发展全球的整个这个大国博弈也好国际科技也好我把它划分为三类国家一类是信息霸权国家

一类是信息主权国家一类是信息知名国家 99 年的时候我们就倡导我们中国一定要自主创新一定要有自己操作系统未来才能在整个国际格局里面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主权国家如果在信息技术这块里面没有自主权那你未来在整个信息时代你就

不可能掌握这个主动权当时那个 99 年的时候就这个理念应该说是非常超前因为那时候我们基本上都还在代理美国的产品突然要提出来我们要做一个自主的这个操作系统要打破美国的这个垄断当时确实是绝大多数人都是不可思议的

原来在没有科技战之前华为自己它也不会去主动的去做很多核心技术因为当时华为它主要是能把全球最优秀的零部件买过来然后组装成一个优秀的产品然后卖出很好的价格这就是它很好的一个商业模式这也是大多数中国的包括科技公司在内的他们采取的一个通用的做法对所以就真正高难的你投进去还不一定会有回报而且这回报有多少也不知道的

所以大家還是都會避重就輕的包括華為它也是一樣的尤其是這鴻蒙這個系統那就是說一退再退直到退無可退了才有了今天這個真正的當框架的鴻蒙所以就是說在華為來說它也不是說它會自覺地自願地去做這個世界上最難的事情

也是逼到了這個絕路上才開始回顧華為的發展史它被推上國際的這個視野然後被國際的不管是同行的這些外國的企業注意到還是它背後的這個美國政府注意到它發展史上有兩次重要的節點一次就是您說的 2003 年再一次就是我們知道的 2019 年的這一次對 就是這個 2003 年那次就是華為應該是這個冒數艱難就它獨一家

到了 2019 年的时候,华为就是出头鸟,是我们整个产业方方面面开始起来了,但是华为是最有代表性的,最冲在前头的。所以迄今为止整个科技战,说白了就是针对华为的主机战,从 5G 也好,到半导体也好,到今天的 AR 也好,始终华为是在最前面的,只要华为不倒,我觉得中美的科技战它的格局就会不一样。

这也是我们接下来在整场的这个对话里面想要重点聊的这个问题比如包括我在内很多听友也好奇说为什么是华为我们说回鸿蒙这个事情它的前因后果就现在大家对于鸿蒙相对来说这个系统比较熟悉是因为它是一个终端

对 这个备胎计划实际上就在 2010 年左右就是华为发展到一定新的阶段以后他们意识到很多事情必须得跟美国竞争要超越美国

然后 2011 年就美国国会在华为中心通信进行了调查然后去举行听证会所以那个时候就认识到这个风险所以从 2012 年就华为就开始全面的准备这个备胎在各个领域在基础软件这个基础这个器件在一些核心技术方面就是都要做好准备但是人算不如天算

华为应该说是很系统的分析了可能的风险但是还是漏了到 19 年真正开始打的时候就发现原来还是出现了几个漏洞第一个大漏洞就是安卓系统因为之前安卓系统是开源的大家认为开源的系统美国再怎么说也不会拿开源的系统来下手但是实际上真正在华为业务造成巨大冲击的就是安卓系统安卓系统首先断供不让它用了

那断供它的这个基础这部分它是开源的但是安卓上面的这个服务就是包括谷歌的地图谷歌的搜索谷歌的邮箱就是这个是在国外的用户来说的话这是肯定是最重要的几个应用就像我们今天在中国的微信一样没有这几个东西它是没法纳的所以一旦谷歌断掉这几个谷歌的服务叫 GMS

谷歌移动服务用户就没法正常使用了从 2019 年到 2020 年的华为手机卖的已经超过了苹果大概最高的时候到 2.4 亿台然后就很快就出现了断牙式的下滑到 2020 年的时候大概下滑到 3000 万台那基本上跌掉了将近 90%如果是一般的公司的话那早就完蛋了这个业务掉了将近 90%第二个漏洞就是芯片制造

因为当时的芯片制造代工这块像台积电 周军国际包括三星光刻机在荷兰都不在美国它全球非常分布是非常分散美国它到这也很难下手所以在其他方面应该部署的都还可以都能够顶上

但是这两块是出现了两大问题所以这些年华为的很大精力在解决这两个是最大的漏洞它这个备胎计划当时是怎么理解呢是属于两条路线在并行吗我主要的那个路线当时如果是没有这个美国 19 年的这个断供的话华为其实是原来一直用的安卓的这个系统但是呢对于这个

自由的这个系统的研发它也是同步在进行吗还是说它是到了遇到那个关卡之后才把这个注意力转移到这个自由的系统上研发对它实际上是两条路径这个备胎它也得在华为内部找到这个应用场景因为华为它是绝对不会说我投入很多研发然后这个东西它仅仅是等着有一天再用

所以包括 Aura 操作系统包括手机操作系统就是它在 2012 年左右就开始全面准备但是它主要是一开始这个操作系统它主要是围绕一些比如说安全手机因为 2012 年那时候像诺基亚那块还是非常强的

他们一开始还只是用于安全手机就一些专用手机里面就是用它的操作系统是可以的但那功能比较简单就因为它是比较专用它不像我们普通百姓用的手机是非常复杂的这样越是民用的越复杂因为你要很多应用场景所以就包括这个欧拉操作系统它也是要在华为自己的服务器里面就是有些地方就开始使用然后通过使用中内部它也要先当于有客户是吧能给你收录证明你的东西是有价值的然后你可以继续的不断的迭代

但是手机这块应该说在 2019 年铜门这个品牌起来的时候实际上就是说铜门可以分成两部分就一部分是华为就比较小的操作系统另外一个操作系统就是这个安卓基于开源的部分然后自己再修修补补再加上自己的应用所以就是说 2019 年就真正的独家的自己的铜门操作系统它是在手机里面它是没法用的

它只是一个特定场合使用的系统所以那个时候就是备胎真正的鸿门的单框架系统到今年 3 月 20 号就发布的那个哲理品才是真正的就这个时候才有真正的鸿门系统所以在这之前所谓的鸿门系统它还是一个双框架就是以安卓为基础的然后里面有替换了大量的东西大家能够正常使用的这么一个操作系统对 所以

在这些年里面伴随着鸿蒙系统一直存在的一个质疑就是说它是安卓套壳对 所以有几个不同的鸿蒙指责华为套壳这也是不对的因为它开源那块它确实是百分之百的代码都是华为开发的它没有任何安卓的代码只不过过去几年它不能满足手机的应用到今天它才是一个真正的手机操作系统

而且 PC 也能兼容然后各种智能终端都能兼容可以真正实现万物互联所以这两条线在并行的推进我们现在来回看整个华为包括鸿蒙的研发制度上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就是我们前面反复提到的 2019 年 2019 年这一年的话美国是对华为实施了制裁禁止美国的企业向华为出售相关的技术和产品

Google 也是暂停了和华为在安卓领域的部分合作我们都知道这对华为来说它是一个非常大的一次挫折但是其实对于具体的来说这个制裁和断供对于华为到底意味着什么我们作为外部的人其实是不太清楚的我比较好奇的是因为您跟综合华为这么多年跟他们内部的从高层到中层这些技术研发人员都有过很深的交流

当时整个华为内部是一个什么样的反应我觉得任总也好包括这个徐志军也好这个六年来我跟他这么多次见面我觉得这从来就没有过沮丧过或者是灰心过或者是怀疑过或者动摇过因为老余是充满激情的所以他在比如说这个

17 年 18 年每次到他这个办公室那都是充满激情充满斗志然后到 19 年以后每次到他办公室那老余通常就挨声叹气所以这个外面人可能看不到但是老余是一个正性型确实是因为下面这个业务出现这么大的下滑那人员各方面压力各方面

所以他确实是那段时间我看他脸色也不好人也盼起来然后他这个有时候就说我们一边爬上一边聊吧坐在办公室可能都坐不住确实是这个人在那种状态下那真的是你看不到未来看不到希望天天守着这个终端业务线那很多人都说终端部门很快可能就要消失了所以守着一个好像都要塌下来的这么一个地方但是我觉得他高层包括这个任总

就是 2022 年外面也有很多说法说华为哪块怎么不好怎么难那个时候确实是没有什么太多好消息可能直到 Mate 60 Pro 出来大家才在华为有点恢复信心之前包括华为内部的很多员工因为他们不知道这些核心技术的进展包括尤其像半导体芯片能不能回来我有时候我都听了以后我也有点打鼓所以我还跟任总我说我们在外面看着在华为就非常担心任总就说你们瞎抄什么信啊

首先他说你们操心也没用其次他说你看我们也没有裁员然后我们工资也造发减金也造发他说有什么好怕的呢起码就对外部表现出来我觉得都是很有信心的当然就是可能下面的员工那包括比如当时比如说芯片一进以后就海思的海思团队那没有业务了那包括就手机团队一下子从 2.41 台跌到了这个 3000 万台那这

那这种都会受到压力所以我觉得就那几年确实是很不容易但是我觉得华为这个公司确实跟其他公司不一样它带自己的这种信念包括就是 19 年我跟徐志军讨论这个六本书的时候他就是说反正我们现在先把权都收回来我挺好奇的就是 19 年正是在外界看来华为处于一个风雨飘摇的一个时期然后

这个时候大家觉得他应该集中精力去解决你公司内部的技术方面的困境啊美国的卡脖子的危机但是与此同时他们还在筹划写一本书我就感觉这个事情

挺匪夷所思的因为一般是你有底气我能做成这个事情我才会筹划这本书对然后包括我周边的很多朋友都觉得搞这个书花这么多力气很多人都反对的直到这个 2023 年 Meta60 Pro 回来以后然后有几个朋友说你老翻这个潜藏性确实还可以之前的真的是很少有人相信

华为还能重新回来但是我觉得就是我跟徐志军我觉得这六年来我们沟通我们真的是从来就没有动摇过但是到底是五年解决还是六年解决还是七年解决具体的进程那肯定会有一定的偏差就大家今天华为的书非常多有很多书写得非常好我觉得这一次带我来的时候我觉得最大的这个诱惑就是说华为能够带我全面的开放

然后我可以反弹所有想反弹的人能够很深入细致的围绕一款产品它是从什么从无到有这个打造出来的这个事情本身就很有价值我在反弹的时候我记得就曾经有一天要反弹六个人就是我在两个人反弹之间就是有 20 分钟我都可以倒下去这个睡个 15 分钟然后都闹钟闹醒然后接着反弹因为每个人要反弹两个小时六个人就大概 12 个小时确实是非常辛苦的然后要把故事梳理好因为大家知道就是

华为太复杂了应该说这是目前为止我觉得第一次能够这么微观的深入到华为内部从整个高层的决策到这个怎么组织这个大兵团的这个作战包括遇到的这个各种技术难题怎么去攻克然后跟客户之间怎么去磨合然后就是包括这个合作伙伴就是都学到了不仅是产品问题就整个公司的理念啊这个研发的体系啊都会发生很大的变革所以我觉得就这个过程它不仅是一个写书的问题就是你在整个中国高科技在华为

在华为你都会有一种全新的认识我觉得我被您这本书吸引也正如您刚刚所谈的就当我们在谈到华为这个公司的时候我们会觉得它是一棵巨型的大树你不知道里面这枝枝蔓蔓是怎么样的但是呢您选择了一个线索就是鸿蒙系统它从

怎么从无到有而且怎么做到今天这样的一个成就和规模所以我从这里面看到的是完整的做事情的方法做事情的细节以及他在遇到一个巨大的困难的时候他面临难关是怎么把这个任务拆解的怎么分配人员然后在这个过程中又是怎么一步步的面对各种挑战一路走到今天的这个过程我觉得不管是你观察一家公司甚至是对于个体的

你自己怎么工作遇到困难怎么来处理困难都是很有启发的对我们学者喜欢要有理论要有模型所以这本书我很简单我放弃了任何概念任何理论任何模式就是把这个整个过程能够尽可能

比较清晰的比较完整的给它呈现出来包括这里面的很多冲突很多弯路很多代价咱们继续说回到这个华为的话题里面因为刚刚在之前我们介绍的主要是这个华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然后才决定把这个鸿蒙从一个备胎来把它转正了这样的一个过程那背景就是 2019 年遇到了美国对外共同危机像我们今天如果要对鸿蒙进行总结的时候总是会说类似的话

比如鸿蒙系统克服了许多的困难然后才有了今天的成果但是呢对于究竟是怎样一步步的验证了它的技术和商业路线克服了什么样的困难我们其实是缺乏感知的回到 2015 年鸿蒙最初立项的那个时间点上我们看当时的整个操作系统的格局

其实是已经处于微软苹果还有谷歌这些巨型公司的一个精灯细作之下了而且说白了就是已经形成了事实上的美国的这种垄断那个时候意味着你如果要超越他们

并不是说仅仅是困难而是根本不可能那在这样的一个格局下是华为遇到了这样的一个卡脖子的危机促使它研发自己的操作系统但是我想问的是除了你自研这条道路上难道就没有别的路线选择吗有没有更容易的道路对在华为来说就是这道路肯定不是它的这个主动选择到 19 年的时候手机操作系统基本上就尘埃落定了

谷歌大概 85%左右的份额苹果大概 15%的高端市场的份额就是这两家公司这两个系统那就是统治了全球的手机市场就是几百万的 APP 在活跃更新了 200 万以上的 APP 然后基本上都是上千万的全球的开发者在上面开发然后就是活跃用户苹果大概 20 亿安卓大概 50 亿然后市值这两家公司基本上都是

两到三万亿美金的这么一个市值所以这么两个巨头我觉得就是任何一个公司都不会选择去挑战他们再去搞个操作系统所以华为从 19 年一开始的时候它也没有真正说要搞一个手机操作系统所以即使谷歌不让用了它首先做到的就是这个 GMS 不让用了那我能不能搞一个华为这个移动服务就是 HMS 投入了很大钱所以鸿蒙的第一场战争

就是耗资巨大的战争就是第一场大会战就是叫松湖会战就是在松山湖积极的划为 3000 多研发人员这个手机保卫战那就是在安卓的基础上能不能把自己的应用服务生态建立起来然后包括在全球也动员了很多合作伙伴比如把地图怎么数据能够凑起来然后电子邮件服务能够凑起来然后搜索也能不能通过买也好合作也好反正各种方式

这个反正拼凑起来以后就是效果还是有但是就是这个用户体验那确实是跟安九没法比松湖会战就是第一场保卫战有人说他是失败的因为花了几百亿最终你也没保住市场

当然徐志军认为这是没有失败因为经过这场会战以后在整个操作系统在整个应用开发华为就是一场大练兵没有那场大练兵今天也没有了而且确实是他延缓了手机衰落的时间他争取了时间所以第一战首先华为想到的是在安卓基础上

构建生态这先但于还是在别人的地基上怎么样能够造出自己的房子来最后发现这条路越走越难越走越窄这个是实现不了的那退到了 2022 年局势就比较明朗了那就必须得上自己的系统不能再在安卓之上了所以从 22 年 23 年 24 年这是真正的开始加大投入下定决心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争议依然是非常大

包括华为高层包括华为的这些具体业务部门我反弹的这一百多人我觉得基本上总体来说一半对一半这个乐观的和悲观的这个分歧主要是集中在哪这个分歧就是说手机操作系统就它不是简单的开发出一个产品来说你要把这个上面几百万的应用都要在你的系统之上这是一个生态生态它不是靠人靠一家企业能够造起来的

它是需要整个行业这些应用都要在你这个系统之上安卓也好 苹果也好它都是经过十多年不断地迭代 不断地生长才到今天你要靠一个没有推向市场的你要靠这个没有发布的没有回用户的这么一个系统你要让大家都来投入真金白银投入大量人来开发这个系统那这是很难的这个操作系统它不是一个公式的事情华为人数即使再多几倍它也是做不成一个操作系统的所以这个难度不是一般的大理论上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

但是我觉得很多东西就是历史纪元到了一定程度以后我觉得它你不完成都不行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一个独立的操作系统要用十年甚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够真正做出来的主要原因对 起码十年就在鸿蒙系统的这个研发过程中它是离不开一个一个又一个的这个技术团队我记得应该是在鸿蒙系统这个的项目上有一个关键的人物就是陈海波

应该说在整个鸿门立场里有两个比较关键的人一个是王成璐一个是陈海波这个王成璐就是在一直在带着这个整个华为手机操作系统软件部的总经理所以就是前期的这个打造应该说 2022 年之前那都是王成璐这个带着这个整个团队围绕操作系统陈海波呢是华为叫这个手机科学家原来是上海交大的老师对手机科学家对他现在也还是上海交大的老师

所以当框架的鸿蒙的操作系统的内核开始主要是他带队建立的所以这两个人他有一定的交叉但是也有一定的并行是两条脉络所以你说谁是鸿蒙之父这个问题很难我觉得他们是最关键性的人物

然后在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层面扮演了自己不可替代的这个作用但是在华为它没有个人英雄主义就没有说哪个人是不可或缺的所以它就能够到今天几千人上万人这种团队作战因为华为的员工基本上都是理工科背景大学一毕业或者研究生一毕业出了校门就进到华为然后你要一站一站的

你参与一个项目项目成功了你就可以有更好的机会担任更好的职务可能 10 年 20 年都是一战一战不停地打你打胜仗了才是这个就可以上来所以他的研发的这些骨干我觉得都是百里条一战斗力很强能很纯粹指哪打哪

能力也超强然后就是心态也很好就是能够扛得住压力所以他在这个 19 年这么一个恶劣的环境之下将大家能够爆发这样的战斗力我觉得就让我最受注重的我觉得就是这些研发人员研发骨干他们就是基本上就比如你一旦公司下令集结到哪集结到这个松山湖也好集结到这个苏州也好然后可能就是也没有节假日

这个熬夜也好干嘛也好就是这种战斗精神我觉得是非常令人感动的我跟你有同感我在看这个书的过程中因为它涉及到了很多人物有的是有姓名的有的是没有姓名的我的一个整体的感觉看完就觉得华为的人怎么每个人都在加班对都是自觉的而且他没有人觉得这个加班是施苦之类就是经常是干到凌晨好几点然后第二天再接着干

对对它是一种习惯一种自觉所以这种战斗精神我觉得能够这么纯粹我觉得确实是很让人感动的第二个感动的就刚才说这合作伙伴因为原来华为是个产品公司自己做好了就行就是红本应该说它是真正的生态生态的话就实际上叫做合作伙伴是非常关键的就是一个操作系统没有合作伙伴这个操作系统不能称为一个操作系统

但是合作伙伴你现在这个尤其单框架单框架又没有活跃用户大家投入很多人开发而且短期内你也看不到收入那在很多企业来说这是很巨大的压力我刚好前两天我就做一个报告就是其中有一个听众最早就跟着华为一起开发的怎样就是跟华为开发就越早进入的可能就吃得苦越多就踩得更多

但是他说他一点都不后悔就是因为跟华为的合作他觉得整个公司的理念啊文化啊整个研发架构啊就是怎样子发生了这个根本性的变化所以跟着华为它不仅是一个产品的问题就是它还是一种这个我觉得在高科技一种全新的这个认识所以这些伙伴就是这种软硬协同很少看到这种企业之间这么融洽这么一起并肩战斗

因为华为这个服务也很好一开始这个产品这个新系统那确实是问题很多但是呢就华为的服务很好他经常就派人就租厂在那里他比你你自己公司的人都还要拼搞得大家自己都不好意思所以态度很好这个一步步慢慢慢慢到现在了慢慢就开始大家就开始豁然开朗

这接下来就是把用户怎么样从几百万到几千万到一个亿我觉得大家看到整个这个生态新鲜下龙成长起来我觉得大家就可能就是整个正循环就能启动起来所以说今年非常关键就今年的鸿门要把用户数量要快速地提升到一定的高度但是也不能太快因为你毕竟就是一个操作系统它不能是一个大起大落大家一下子很高兴然后一下子又很灰心这是不行的

包括用户现在如果你买了一款华为的单框架的这个鸿蒙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小的细节的这个不方便或者还有很多应用还没有鸿蒙化你还没法使用所以你肯定还会有些用户会抱怨但是我觉得这是一个必然的一个过程您刚说的这一点已经涉及到了鸿蒙的现状以及它未来可能面临的种种问题这个我们在往后的推进的过程中还会再展开一点

但是在这之前呢我还有几个关于当时技术路线选择的问题和细节想要给您请教一下就是前面您也提到过好几次就是它们内部始终存在着一个分歧就据我所知其实在制定这个鸿蒙它的这个操作系统的路线上也是面临着很大的一个讨论和这种分歧有两种主张一种是基于

AOSP 是采用双框架的鸿蒙也就是说在安卓的生态里面用抽提示替换的思路把这个核心模块替换另一种呢就是单框架的思路也就是说我不兼容安卓只为自己的这种先进和独立性负责

最终决策采用的是这个单换价的一个决策那最后为什么会决定是采取这样的一个路线呢对 因为首先就是谷歌不跟你合作了所以你得不到它最新的这个因为操作系统它也都不断地迭代性能优化更新对 很多更新 很多新技术使用但是它不跟你合作 它不跟你提供那你就是你必须得自己来但是就是你这些应用比如说我们现在之前买了华为手机我们所有的应用都在安卓之上所以这条道路可以说是双框架路线

就是保持业务连续性然后再不断的这个在优化性能从底层替换这个抽屉式的就拉出来一块我就替换掉一块这个蚂蚁搬家一样的这是一条路径

它的好处呢就在于就是说所有的应用度还是安卓能用的东西这边也还能用就是不需要专门为鸿蒙进行开发那这个它的劣势在哪呢就是你的主动权不在你这里因为操作系统是人家的很多核心东西你是拿不到你是没法跟你跟比如说小米也好三星也好就是你跟你竞争的这个手机厂商就是人家进水楼台所以你就慢慢慢慢你的手机可能体验越来越差人家体验就越来越好而且尤其是就是芯片就是如果华为的芯片能够不会断供那

那它能够不断地通过优化这个芯片那也能补上但是它的芯片也不让代工这个 5 纳米 3 纳米它都不能生产国内的这些其他厂商那可能都用的是高通芯片这个芯片的性能又比你好那这样的话就是说软硬结合在一起以后就是你华为的手机的体验会越来越差那你照样是死路一条所以你在人家操作系统之上你想构建一个生态然后这条路径它最终它是行不成的

虽然一开始就是温水煮青蛙就是一点点对不对但是谁想到了 2002 年就是你的手机已经跌到了 3000 万台了这个百分之八九十已经跌掉了这个时候谁想就是你就是已经基本上你也没有路可走了另外那条路就当框架

但当框架这条路就是说你我们只要但凡这个有点理性的人就是太难了就是你比如说华为的可能十个华为来做大家认为都不可能的另外一条路的也是慢慢慢慢就是说一开始大家觉得我们也可以修修补补效果还行但是你发现就是这个越修补越修补这个编辑的效益就越来越低就可改善的空间越来越小就是慢慢慢慢你就发现这个前面这条路走不下去了

所以这个时候就是一个临界点到底要不要下定决心所以到 2023 年这个时候就是已经局势就比较明朗了就是说你不走单框架未来就没路了手机业务就慢慢就消失了

那这个走单框架华为内部这个先单独的人认为不可能成功的因为这是于公于山所以这个东西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谁也束缚不了谁谁也拿不出说我这个单框架一定可以成功所以这个时候就是要看一个公司的这个决断力那小徐总才认为就是说无论如何就在智能时代也好

没有这个中大操作系统这是未来在华为的时候这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国家来说在中国来说没有这个智能操作系统这个你仅仅是在安久之上我觉得整个国家也是没有未来的所以这个操作系统我就做单框架这个事情我觉得既有它华为自救的这个一部分同时也是要为国家也要解决一下这个卡不值的问题格局一下打开了对所以华为这个公司它确实不是说简单的考虑自己的利益

那一旦認定以後就是那確實是會不惜一切代價的這個投入我們也有個感受就是他的整個的命運的起伏始終是跟這個

国家绑定在一起对你没有华为中国高科技跟美国之间竞争那都是不可想象的我们再说回到它具体的一些项目和一些节点的事件其实鸿蒙刚刚推出的时候尤其是它还不是一个独立的我们戏称叫做纯血鸿蒙的时候它刚推出的时候是被耻笑的被人戏称为哄蒙就哄骗的哄因为它的这个初始版本使用的是这种传统的 Linux 内核和 AOSP 安卓开放源代码

之后呢它是保持基本上是每年一个版本的迭代但是呢事情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因为我看您在书里面提到过由于华为的 5G 芯片被制裁这个事情呢是严重影响到了手机的销量一度让很多的开发者和商业伙伴对鸿蒙失去信心还有的人呢是保持观望

然后这里面您提到一个细节是说像于成东这样信心高涨的人也在深夜里面独走直到天亮才回公司上班这个事情是直到 2023 年 8 月 Mate 60 系列手机归来华为的这个手机业务才全面复苏然后我们从市场端的这个反馈也能看到大家对于华为的这个信心或者对它的认可度可以说是在那个时候有一个质的变化

但是作为外界的人很难体会就在这个过程中直到 Mate60 问世之前到底发生了什么据说这还是华为启动的一个 543 的绝密的项目对吧直到它这个 Mate60 手机发布的前一刻有很多内部的这种重要的科研

所以就是这个 53 这个战斗很重要就是说我单芯片没法比

跟那一比单操作系统我也没法跟你比但是如果我能不能这个新云端能够一体化

就是我芯片跟操作系统然后跟云我很多芯片能力不行了我用云计算来补通过一体化我觉得这是智能时代的大势所趋原来我们手机要靠芯片的不断的提升来改善它的能力但是实际上到今天它已经可以借助皮特方式所以很多时候你把一扇门关掉了你可能打开了一场新的窗

所以在这种协同方面的这个能力就像 DeepSeek 一样就是你把芯片禁掉了那我怎么样在比较差的芯片上我怎么能够把性能这个最大程度的这个折优化所以华为也是被逼到这个层面上来实际上就是说 Meta60 的这个产品就芯片上单芯片上肯定比高通不能比的但是

但是大家用了华为手机以后就都觉得基本上你感觉不到差异所以在这个 60 这个事情确实是我觉得是一个整个华为的转折点尤其是外部没有人觉得华为有一天芯片还能够重新回来包括就是它的这个生腾生腾在美国禁运的情况下它还能顶得上来所以我觉得鸿蒙这款产品我觉得它跟皮带产品不一样在美国这么打压之下它能够重新脱颖而出因为这个应用像微信很多小功能

都还没开发嘛那确实是会有不方便目前暂时还不如安卓的但是它有很多小的功能就比安卓会更好您其实也提到了我接下来想要问的这一点就鸿蒙系统从它创始之初它就面临着这样的一个格局就是说市场上已经被安卓系统和苹果的系统基本上是二分天下了你要想在这其中再

分一杯羹的话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即使是你现在已经推出了目前看起来效果还不错的这样的一个系统但是真正的能在市场上打天下的话其实这条路还是挺难的对这条路我觉得确实是非常难但是它虽然就是没有这个科技战争在中国来说它也是必走尤其是这个银项还有一个难点在于苹果它也不是一个独立的手机它也形成自己的一个生态系统

比如说你是苹果的用户你用了苹果手机的话你很自然的你基本上会用它的这个电脑还有其他的这些设备就是戏称为苹果家族用了安卓的话可能也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就是你让已经形成产品忠诚度的这批用户再去搬家的话这其实是很难的

还不说这个系统之上的像您说的附着在每一个系统上的这些生态这些应用啊这些研发的这些东西都是非常难对就是你从单纯的从个体用户来说我没必要先做这个小白鼠但是从产业发展来说就是说

在大家来说为什么华为鸿蒙就这次几万个应用一把就能够让大家用起来非常顺畅主要是整个产业界大家都需要都认为中国必须得有自己操作系统怎样你包括安卓起来它都是这些厂商的推动下华为是最早开始使用安卓的手机厂商当时 HTC 和华为最早开始使用那时候安卓也很难用所以后来咱们华为和谷歌之间合作是非常深入的

因为很多应用都是华为这边的需求返回到安卓那边然后他们再慢慢改进但是你所有的这些应用厂商我们今天所有开发应用厂商你的主导权都不在你手上

你要遇到一个问题你要反馈给安卓他要接纳你他要采纳你他要这个部署出来改进那流程是非常漫长的你跟他没有这个平等的这个对话权所以就是为什么这次这么多企业愿意跟这个华为鸿蒙希望有鸿蒙出来因为他们在这个两个系统之间就苹果和安卓之间这么多年受气受得太多了太被动了

就受制于操作系统就是说它不会为了你中国用户中国的应用厂商给你服务而且万一美国政府包括像小米包括 Opavivo 有一天当你真正威胁到人家的利益的时候那人家真的是可以给你断供的就是没有什么不可能发生的所以你没有自主性这个滋味是非常难受的除了一个技术方面另外就是苹果税和安卓税就是你所有的应用比如苹果你要收了 100 块钱你要交给他 30 块钱

就这个苹果税是在很多企业来说是越来越不可承受的尤其是中小企业我们跟国家交税才交多少在你上面这个系统上你就要给平台交 30%所以这个苹果税和安卓税这也是不可承受的所以我觉得就是跟华为系统它可以重新谈一个这个分成比例然后就是整个技术支持方面你有新的应用新的特性大家可以形成一个更加紧密的

起码就是把主导权能够在中国企业手里头因为大家都希望摆脱苹果和安卓的这种受制于他们的局面就十几年了已经折保了十几年了大家都希望能够获得新的解放我觉得从手机中端这一块还涉及到一个问题就是在最初华为决定做重新拿起它的手机业务之前

手机这个就消费端这一块在华为的业务中并不属于一个重点而且当时国产手机的市场基本上包括华为在内

它基本上都是做低端机的就是以实用便宜也就是做一个功能机这样的一个目标在做像高端机这一块基本上是交给这种海外的像苹果在内的这些公司去做那华为它还开辟一条路线就是它借由这个鸿蒙系统一路翻转到今天再从我们看到产品端这一块

它是能把这个手机做成一个高端产品的国产界出现了这种高端手机对 这就是我觉得为什么说我是鸿蒙之前和鸿蒙之后我在 IT 产业里面真的 30 年了我觉得最深刻的一个体会因为我是 1994 年到中关村的

你基本上是完整见证了整个中国高科技产业这 30 年还有互联网崛起的这 20 多年的历程对 我们一直处在中关村我们都以为处在这个中国高科技的中心但是我觉得我写了这 6 本书就是开始写这 6 本书我才意识到我觉得我们过去 30 年我们实际上都没有进入到高科技的中心

我们都只是在高科技的边缘我们以为的高科技只是高科技的周边产业周边的组装周边的销售周边的服务就是原来我们的研发投入根本就打不透这个核心技术就根本就没有在高科技的最核心只有华为它的研发力度才能打透核心技术像它的六款产品那基本上是六年大概万一级的投入所以我觉得就是说

原来事实上我们过去 30 年的高科技都是建立在美国的核心技术和美国的生态之上然后我们放弃了或者忽略了很多这个研发投入然后在人家的土地上耕种这个种专家我们以为是高科技但是谁知道我们是在人家高科技之上的这个生态所以就是我觉得鸿蒙之前我觉得就是一个低创新时代就低研发投入时代基本上中国的高科技企业就研发投入大概 5%左右

像商大运营商大概 2%互联网公司大概也是 5%左右但是华为的研发这几年大概是 20%正常的时候大概 15%所以那天就是那个我说我们可能最大的在我的触动就是我觉得原来我们在高科技论要彻底刷新了然后他就追问了一句他说华为不可模仿啊华为在中国大家没法学啊我说是华为在中国是独一无二的但是华为在放到硅谷我觉得实际上硅谷的每个公司独处华为

因为你硅谷的不管是互联网公司硬件公司软件公司半导体公司设备公司研发投入基本上都是 15%

就是谁要说白了就是中国的 5%的这种投入它不是真正的高科技公司就它不是一个正常的状态华为它是一个正常的状态所以我觉得从鸿门以后我觉得所有的高科技公司我们要跟国际接轨要跟硅谷接轨要在国际上有竞争力你必须得用 15%的研发遵循这个基本的游戏规则您觉得目前中国的高科技就是打着高科技企业旗号的这些公司其实研发投入还是远远不及格的

对 研发偷工减料根本就没有真正的你的大钥根本是打不透核心技术你在下一代技术的投入准备的远远是不够的所以为什么要 15%就是 15%因为科技发展它是一个周期一个周期一波又一波的创新

你除了现在这波创新你服务好之外你一定要为下一步这个投入做好准备储存弹药对你才能穿越周期你才有下一次我玩的机会所以这次欧盟 AI 一出来以后我们都傻了都没做好准备所以我觉得你 15%投入你可能投错了没有用打了水漂但是你不投入你是一定是不可能穿越周期的但您觉得是不舍得投入还是没钱投入呢

我觉得就是过去的 30 年因为我们的人口红利我们的经济红利这个水涨船高大家可能都以为自己是创新的成功自己这个作业的成功但是实际上可能都是水涨船高整个国家的经济人口这个大势把你抬到了一个高度并不是你真正的创新能力到了这个高度但是这个阶段已经结束了所以我觉得未来中国的高科技的一线企业研发投入会到 15%以上

原来那种是靠降低研发投入然后靠价格取胜就是种内卷性的模式我觉得它到一个阶段了所以我说为什么红门是一个分水岭红门之前和红门之会这是一个从低串行时代到一个高串行时代的一个分水岭分界对对对说回到红门的生态现在生态这个词其实在国内我觉得已经有被过于滥用的这样的一个状态了但是真正的产业级生态其实在中国还是空白

如果是没有操作系统和中央处理器这些核心的根技术的话就无法构建真正的产业及生态我觉得华为被推崇的一个重要的原因还有就是华为它始终非常的注重研发自己的根技术然后呢华为的雄心是造生态是万物互联万物互联在我们提起华为的时候会被反复提到但是我们其实对这个认识是比较抽象的

怎么理解华为的这个万物互联它到底要实现一个什么样的生态的愿景对因为在过去华为现在的时候它也是一个迟到今天华为真正的本质它还是个产品公司所以我觉得国内包括创新核心技术大家也不在用这个生态也不在用但是我觉得就是目前真正能够对得起这几个词的本质的我觉得企业那是少之又少我觉得

我觉得就是做鸿蒙带华为最大的意义华为自己也要变革就是它要赶上这个时代它从一个产品公司从原来一个通讯设备公司赶上今天一个智能时代它也要发生灵魂的革命但是你一个企业尤其像华为这么大的一个企业

你要自己去自觉的去变革我觉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我觉得华为自己不能自己自觉的完成这档变革但是它通过推动这个鸿蒙的过程中它自己就慢慢就会完成这个变革没有这个鸿蒙这个要引也好或者说这个抓手也好

我觉得它是很难自己实现自我革命一个做生态的公司跟做一个产品的公司最大的差异在哪就是产品的公司你的技术你的研发你的产品都是你自己的这边界很清晰我就卖个东西上下游就是一个供应商但是生态不一样就生态是一个大家的所以就很重要就是你生态它一定要有公共物品就一定要有基础设施是一个公有的东西大家在上面这个一起如果鸿门仅仅是华为的我觉得它永远不可能成功鸿门一定要变成大家的

所以这里面就是说这个差异是非常之大的就是除了把核心技术做特之外就最重要的就是你要为整个行业提供公共物品你一个企业的境界一个领导企业的境界你是为大家提供公共产品你不是说做每件事情你都要数钱给你算价格所以我觉得不管是任总也好小徐总也好那真的是在鸿蒙的事情上那该投入多少该浪利多少那都是不计代价

那为什么呢因为我觉得它真的是为中国的整个产业为全球的整个产业打造一个新的公共物品然后这个公共物品实际上公共物品是赋能大家的就是很多能力就是我们很多能力包括我们用电用水很多能力并不是我们这个能力强还是说因为基础设施很良好就你的能力是来自于基础设施的所以华为今天做的很多事情是要为生态去提供基础设施它不是说这个生态不是说你在你的一个私有的东西里面建立一个生态它是不可能的

生态一定是一个公共的然后大家在这里面就是个得其所然后大家的关系是一个共生的关系所以不是你是我活的问题这就要活大家一起活要死大家一起死原来企业边界很清晰这个有限责任公司但是你做一个生态的话你这不再是一个有限责任公司

你要顾及整个产业的利益合作伙伴的利益所以真正的生态既要打特跟技术同时你也要真正站在整个行业整个全球的格局因为今天的之所以会被卡脖子就是因为我们整个生态都是美国系统美国系统就是这种垄断的没有竞争的这种系统这种生态你就发现很危险政治家会利用它把它武器化政治化但是一旦

有了两个体系就像安德鲁和苹果我觉得这才是一个有了竞争你才能相互促进更好的发展所以有一个美国体系一定要有一个中国体系这样每个国家都可以在两个体系之间选择所以我觉得有了竞争才能让高科技更好的造福人类

鸿蒙这个系统我觉得它不是简单的一个手机操作系统问题就它在未来在整个中国的科技产业也好在整个全球的科技产业来说我觉得它的意义就它的外部性远远比它的内部性就大得多就在华为之外产生的效应产生的价值要远远大于它跟华为带来的这个直接价值这就是一个真正的生态所以我们原来在生态理解不是用一个实惠的问题它是完全是两种观念两种思维两种模式您说到的这一点正好涉及到我下面将要问的这个问题

任正非说过一句话他说中美之间将在科技领域展开巅峰对决所以我们也能看到为什么现在各国尤其是以中美两国为代表都在加大科技领域自主创新这块的一个投入但任正非他也提到过说华为发展跟技术的挑战是产业链和人才链的匮乏这是包括华为在内的很多中国企业都面临的一个问题但是对于华为来说我觉得有一个问题会更明显

就是在地缘政治冲突严峻大国博弈的这样的一个背景和格局之下你怎么看华为的海外市场还有华为的全球化之路呢因为我们也知道华为可能是在这个地缘政治或者是这个全球化市场里面因为各种问题受到阻碍非常典型非常明显的这样的一个企业对就前面说了我说有些人说华为不可学在中国很独特但是实际上就是华为它才是一个比较正常化的公司

因为华为在中国它是最早全球化的一个高科技公司就它的这个走出去中国之外尤其在硅谷这些国际的企业一起在全球竞争以后它就形成了这么一种基本的这个价值观所以华为的它的做法它的这个产品它从来不会为中国市场专门打造但是就是科技战来了它也知道中国市场是一个非常伟大的根据地

你首先肯定要把根据地线建好尤其是一个生态你肯定要有一个地主点先把这块做好然后再到全球所以包括它的欧拉操作系统包括它的高速数据库包括这个 Human 系统它第一步一定要在中国市场要站住了应该说就是欧拉操作系统 2023 年发布的时候大概它的市场份额在百分之二十几到今天它在中国的份额是包括百分之五十了它就站住了它就成了到下一步它就怎么样往国际化发展

那鸿门来说的话我觉得它还需要一两年时间在中国市场站住脚跟它要从千万级的用户到上亿级的用户然后再到三五亿的用户我觉得它这个生态就在所有的这些用户厂商来说就应用厂商来说的话大家都有足够的动力来不断地迭代甚至优先开发鸿门版本

然后有足够的每个厂商都能获得回报然后持续的投入形成一个连线的循环但是就是鸿蒙真正最大的应用它肯定在全球因为中国 14 亿人全球 80 亿人像苹果手机一个苹果手机大概 1000 美金左右你像亚非拉在非洲也好印度也好一个手机 200 块钱 400 块钱人民币我们一般只是 3000 毫安 4000 毫安 5000 毫安一个手机待机时间比较长那它需要这个大概 1 万毫安因为非洲的话很多电力都供不上

你代金时间这么长然后价格还有两三百块钱的这个人民币的这个我觉得这些民众就是 81 人要进入数字时代我就只有通过中国的生态中国的系统我就才能让他们走上数字时代享受这个数字文明

所以我觉得华为的鸿蒙它足够开放它一定会在接下来各个国家慢慢地都会开始起来所以鸿蒙反正我觉得就基本上第一个阶段我觉得 2020 年代它就是在中国就以鸿蒙为代表的这个中国体系在中国市场得到了检验建立了很良好的根据地这个成为了这个主流的这个产品能够跟美国的这些产品能够直面竞争所以中国市场我觉得它一定要保持足够开放就让美国的系统欧洲的系统韩国的系统都大家都在里头大家一起开放着竞争

然后你有了足够竞争力以后你就是一个小世界因为中国的低端市场就像亚非拉的低端市场中国的高端市场就像欧美的高端市场所以在中国市场你只要立足脚了你往全球化走就是它是非常顺利成章的 2020 年代我觉得就是一个中国体系形成的一个阶段然后到 2030 年代我觉得就是一个真正中国体系和美国体系

可以在全球竞争和抗衡的时代而且那个时候美国科技战也没法打了因为你打谁谁都不会用你美国系统了你都是帮中国系统做广告所以这个时候我觉得就是全球高

高科技产业才会进入到一个联系的竞争的阶段而且中美之间也会开始重新竞争发挥各自优势我觉得中美还是可以良好的合作包括华为我觉得跟美国公司的合作我觉得我相信到 2030 年代它肯定会重新合作的但是你现在如果没有自己的体系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生态我觉得你现在你去跟它去谈合作

人家是不会接受你的你最终还是要靠自己的这个技术靠自己的实力赢得竞争的这个资格今天我们讲的华为的故事是围绕着鸿蒙这个操作系统来的

鸿蒙这个系统是我们看它的简史它是当时必须绕开已经被垄断的市场重新找到一条新的路这也是华为对自己能够看到的长期机会采取的一场好赌其实我们退回到那样的一个时间点里面行业里面已经有这样的一个呼声就是大家都知道我要研发自己的独立的这种核心的技术但是

没有人能够痛下决心说我就这条路一定能够走通我一定能够赌赢但是我们回看华为华为他是坚定的相信其中的价值而且沿着这条路走了下去为什么华为能够做成这件事情这么笃定这个对我觉得就是首先我觉得就是刚才说了就是一个就是华为是最早全球化的公司就是中国企业我觉得真的是应该尽早走向全球

因为你在全球市场里面竞争以后你才知道真正的高科技它到底是怎么样的然后其次我觉得一个企业真的是不能太功利仅仅是赚多少钱仅仅是融资上市

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初级阶段在新的技术革命面前你能够为国家也好为人类也好就是你能够引领创新这种基本的价值观这种基本的取向我觉得这是一个企业到一定高度的关键所在而且就是你确实就是要为这个跟国际一流的厂商因为美国毕竟创新半个多世纪它是绝对在全球是引领性的你要跟它 PK 你确实是要有自己比它更强的这个创新能力所以实际上就是包括为什么美国要在中国发动科技战

本质上来说好像科技战士华盛顿这些政客们无是生非没事找是这个责任但是他本质上是因为硅谷的创新到了今天他也是太唯利是图了太为了农志上市了就是失去了他原来的创新的价值观他的创新能力开始下降了所以他纯粹的用公平竞争用创新他打不过你了所以他也需要美国政客们来帮忙一起

一起打架把华为按住包括黄能勋也好包括之前谷歌的史密特也好大家都是希望美国政府你把中国的这些领先的企业给它按住然后我们能够在全球继续赚钱但是硅谷的成功它从来就不是靠政治帮忙从来都是靠自己的创新能力所以实际上中国也是这样的我觉得就是你必须得回到创新来就你一定要走向高创新的正常化的阶段中国企业

我觉得都需要像华为一样要有一个正常化的过程从一个不正常的状态里头走向一个正常化的状态就你的毛利率你的研发投入你的竞争策略你的整个企业价值观这样都需要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当中国有两个华为五个华为十个华为的时候那它整个格局完全不一样

目前我们去的只有一个华为但是我觉得华为它不是不可模仿还是说大家要从这个不正常的状态里面原来过得很舒适的那个舒适区里面走出来因为你不走出来以后接下来也没有你让你舒适的它还是要真正的就是回归正常化对标归股我觉得就是敢于跟美国最优秀的企业竞争通过创新赢得这个话语权所以我觉得华为今天能够重新起来那就是它的创新能力

它不是靠政府帮忙也不是靠其他这个爱国情绪什么的我觉得它如果华为没有这么强大的这个创新能力这 Mate 60 Pro 也是不可想象的这鸿蒙也是不可想象的包括升腾也是不可想象的接下来可能就是说华为还会给中国提供更多让人惊喜的这个创新大家较量最终还是看你的这个创新能力

所以我觉得过去大家可能内卷的主要原因就是大家不是通过创新来进行竞争这个未来我觉得通过创新来进行竞争这才是我觉得我们的必有之路这也是鸿门也好华为也好我就给大家的一个启蒙或者说一个常识我觉得在跟您聊下来的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感觉您在不断地打破之前的一个固有的认知我们总以为在谈起华为的时候今天

大家往往把它想象成一个孤立就是是一个异常的这样的一个事件但是您在反复地强调其实华为这样的企业才是一个真正的正常的企业应该做的事对 我觉得主要是在我自己本身也是一个巨大的启发过去 30 年我对中国高科技的认知也都彻底刷新你才能在未来的整个形势的判断

才会比较准确所以我觉得戴沃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我们现在会对一个企业来形成一个基本的认知归根结底其实是因为构成这个企业的一个一个人通过与他们的接触他们发生的故事他们的价值观才最终堆积成了这个企业所传递出来的对外的这种印象

和对外的这种形象包括这个任总也好像郭平啊余承东啊何刚啊这些高层包括王成路啊陈海波啊公体啊就是这些核心的这个业务的这个负责人然后包括底下的这些总监一级的具体负责项目的然后加班加点包括核心的这个开发者

他们确实有一种纯粹没有这种纯粹如果大家仅仅是为了太功利就不可能出现鸿门这样的东西也不可能华为就是能够扛过来因为我开始真正开始写书稿整理是 23 年是两年时间在整理书稿你看不到什么提案到处都是困难所以这本书我觉得跟原来大家外面鸿门这么掳来挂这个要写一本书出来所以我当时就跟徐志军我说这本书怎么写然后他就说了他就说这鸿门的历史不是一部英雄史我说那我就放心了

之前我很犹豫啊这部书到底怎么写啊原来想的是把它写成一个宣传片后来一沟通觉得应该把它做成一个纪录片对啊 鸿门这个品牌是普通老百姓不知道但是实际上就真正写起来以后你发现这里面真是一肚子苦水所以包括这个徐志军在写的序里面他也说他说一显示鸿门操作系统就难免会留下这个心酸泪而且到现在他也认为如果大家不全力支持国家也好社会也好用户也好不支持这个鸿门他觉得也不能说成功了

他的鸿门不是开发出来的他是大家用出来的没有大家都来用这个鸿门不可能有未来然后我觉得到今天鸿门不能说他今天就已经成功了他今天也仅仅是个开始所以这里面我也没有用任何讲故事的方式就是没有去宣揽这些故事啊什么之类的我觉得就是基本上是很平时的把这些东西给他写出来我是从头到尾非常仔细地看过而且我看的时间非常的快因为我觉得这个

故事写得非常有悬念不是说方老师故意的采用了一些写作的技巧把它写得高潮迭起而是因为整个事件的发展就是这样的有时候我都觉得这个东西应该拍成一个影视剧改编成电影我觉得也挺精彩的

所以大家如果是对华为的故事对这家公司感兴趣的话不妨就以这个书以鸿蒙系统的这个从无到有的这样的一个过程作为一个入门的起点去看一看就你会从中了解到

华为人到底是怎么做事情的以及一家高科技公司到底是怎样突破重重的困难最终取得了今天的这样的一些成就对这个我最近跟任总沟通的时候我觉得他几句话总结了我就让我非常幸福他说这个平平淡淡才是真虽然平平淡淡但是我觉得大家看完以后还是可以感受到这里面的一种精神能够在这六年来怎么过来就把一款产品怎么打造出来我希望就这个东西在大家每个人都有独特的收获

我覺得華為身上的這種競爭氣質我覺得是我們整個中國高科技最需要的比產品本身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