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并非有意将自己标签化成“南京作家”。诚然,我生于斯,长于斯,对南京有着深厚的感情,我的作品中也常常出现南京的印记,但这并非我的创作边界。我更希望以南京为窗口,去书写更普遍、更广阔的城市和人的历史。
南京,这座城市,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兴衰荣辱,积淀了独特的文化底蕴。它并非仅仅是一座地理意义上的城市,更是中国历史长河中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节点,一个讲述中国故事的绝佳平台。
我的写作并非建立在刻意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我更相信自然发生的阅读和灵感。写作于我而言,是一种持续性的工作,即使在创作的停顿期,我也会保持写作的习惯,例如《南京传》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完成的。
我曾尝试以上海为背景创作小说,但最终放弃了。并非我不喜欢上海,而是最初的创作设想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地域符号在写作中是难以避免的,但更重要的是如何清晰地表达创作意图,以及如何巧妙地处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在《仪凤之门》中,我选择了“仪凤门”作为重要的象征符号。它不仅仅是一座城门,更代表着南京城“开门”与“关门”的历史,象征着这座城市在历史变迁中所经历的机遇与挑战。南京城门在历史上多次被打开和关闭,这其中蕴含着深刻的隐喻,也映射着中国历史的跌宕起伏。
南京,这座城市,在乱世中屡获新生,它的兴衰与中国历史的脉搏紧密相连。它曾是中央王朝的所在地,也曾是中央政府向外输送资源的重要枢纽。它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同国家机器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部件。
当我们以南京为视角去叙述历史时,看到的不仅仅是南京本身,更是中国历史的多元视角和兴衰更迭。这与以北京为视角的叙事截然不同。北京更多地代表着胜利者的历史,而南京则展现了另一种独特的历史叙事,一种在乱世中求生存、在变革中求发展的历史叙事。 它展现了中国历史的另一种面貌,一种更具韧性、更富于变化的图景。 这正是我的创作所追求的:超越地域的限制,以小见大,以个体命运映照时代变迁,最终呈现出更具普遍意义的人类经验。
记录一个城市,光写个城市传记,写写风土人情、土特产、城市特点、本地人怎么样,没什么意思。以南京为例,是什么样的历史环境造就了南京这座城市当下的文化底蕴?与本期节目一起透过南京这座城,看见不一样的中国历史。
叶兆言生于南京、长于南京,非常熟悉南京,加上南京是非常适合叙述中国历史的城市,拥有汉人正脉的传统,见证了历史的兴衰,他创作了《南京传》、《仪凤之门》。叶兆言说,他从不想为南京一座城市记录,让自己成为南京的一个“土特产”,他想以南京为窗口,写更普遍、更广阔的城市和人的历史。
01:09 我爱南京,也厌烦南京
03:04 我放弃写上海,写了南京
04:42 写作免不了地域符号,以及处理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06:44 为什么写南京的《仪风之门》?
09:43 我对查资料从本能上反感,阅读应该是自然发生
12:17 职业作家永远在写作,停顿期写了《南京传》
14:26 南京是认识世界的一个窗口,非常好讲中国故事
15:04 长安这个城市很难描述中国的历史
16:14 南京和北京适合叙述中国的历史
19:07 南京是在乱世中获得机会的城市,历史兴衰多
27:00 南京不是一座悲情的城市
30:47 宋朝非常了不起
32:14 河山代表疆域,江山代表政治
35:28 【片尾曲】云歌落古风音乐社&羽珍《金陵客》
-谈话中提到的公众人物/群体
梁文道,香港知识分子、传媒人。祖籍广东顺德,1970年生于香港,人称“道长”。
郑成功(1624年—1662年),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
查尔斯·狄更斯(1812年—1870年),英国皇家学会工艺院院士 、英国作家。
托尔斯泰(1828年—1910年),19世纪中期俄国作家、政治思想家、哲学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中国古代政治家。首次完成中国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
司马迁(公元前145年—前87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岳飞(1103年—1142年),南宋时期抗金名将、军事家。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
苏轼(1037年—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父为苏洵,弟为苏辙,父子三人并称“三苏”。
|本期音乐|(按照播放顺序)
丸药《金陵谣(南京话念白版)》
昆曲《桃花扇》
云歌落古风音乐社&羽珍《金陵客》
|来互动|
如果你对本期话题或本节目有任何想法或问题,请大胆在各收听平台评论区留言,与主播互动。
|关于「历史学人」|
出品方:单向街基金会 历史学人
制作人:庄秋水
编辑:白水
后期:Bitcheese Brew
协调:邓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