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次德国出差,让我对汽车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慕尼黑和柏林,我参观了宝马和大众的汽车博物馆,亲眼目睹了从经典老爷车到现代车型,百年汽车工业积淀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这与国内汽车市场上激烈的价格战和无休止的内卷形成了鲜明对比,也让我开始思考:中国,究竟有没有汽车文化?
这并非一个简单的是非题,而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不断探索、反思甚至充满美好期待的问题。我的德国之行,让我意识到中国汽车文化或许正处于一个缺失的状态,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德国之行:文化与市场的反差
德国的汽车博物馆不仅仅是陈列汽车的场所,更是浓缩了汽车工业发展史、技术革新、设计理念以及社会文化变迁的载体。每一辆老爷车都诉说着一段故事,每一款车型都体现着时代精神。这种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积累的结果,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形成。
反观国内,汽车更多地被视为交通工具,而非承载文化和情感的载体。虽然近年来涌现出许多汽车俱乐部和车友会,但缺乏一个能够将所有车迷聚集在一起的平台和赛事,也缺乏像美国NASCAR或F1那样,将汽车融入日常生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文化氛围。
汽车文化的定义:超越工具的意义
要探讨中国汽车文化,首先需要明确“文化”的定义。文化并非仅仅是产品本身,更是人与产品之间互动和情感的体现,是时间沉淀和社会参与的结果,是共同记忆和信仰的凝聚。
以美国为例,其汽车文化与国民性格、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从66号公路到NASCAR赛事,汽车早已融入美国人的日常生活,成为他们集体记忆的一部分。而日本汽车文化,则体现了日本人对精工细作的追求和对速度与激情的热爱。
中国汽车产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时间相对较短,人们对汽车的认知也更多停留在工具层面。这导致我们缺乏对汽车的文化传承和情感认同,也缺乏将汽车与其他文化元素相结合的尝试。
中国汽车文化的可能性:两种方向的探索
那么,中国汽车文化究竟该如何发展?我认为,这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玩车”文化: 从“玩车”的角度出发,鼓励汽车改装、赛车等活动,让更多人参与其中,形成共同的爱好和记忆。这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引导,以及更开放的社会环境。
移动的第三空间: 电动车的发展为中国汽车文化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电动车可以被打造成为一个移动的“第三空间”,人们可以在车内休息、娱乐、办公,甚至进行社交活动。这需要车企在设计和功能上进行创新,创造更舒适、更智能的车内空间。
性能与速度: 小米汽车的出现,为中国汽车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追求性能和速度。小米汽车注重驾驶乐趣,更贴近年轻人的需求,这或许能够引领一种新的汽车文化潮流。
传承与创新: 虽然中国汽车文化缺乏传承,但我们也应该积极探索创新,寻找既能满足年轻一代需求,又能体现中国特色的方向。这需要车企、消费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
智能化:工具而非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化虽然是电动车发展趋势,但它很难成为一种文化。智能化会减少人车交互,降低驾驶乐趣,使汽车更像是一个工具,而非情感的载体。
结语:期待中国汽车文化的崛起
中国汽车文化目前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既有缺失,也有希望。我相信,随着中国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汽车认知的转变,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终将崛起。这需要车企的创新,消费者的参与,以及更开放、更包容的社会环境。 我们期待着,未来能够看到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文化元素,以及更多能够代表中国汽车文化的品牌和车型。
时隔23天更新了!本期节目缘起主播Linda前阵子去德国出差&游学,在慕尼黑、柏林等城市遇见了大众及宝马的汽车博物馆,为Vintage Car侧目;开习惯了特斯拉后,再次开上燃油版宝马,驰骋在公路上,灵魂与机械碰撞的速度与激情重燃。然而,回到国内,纵观汽车市场:周榜喊停、价格厮杀、内卷不止,不禁想问:中国有汽车文化吗?这不是一个下了结论的命题,而是一种提问、一种探索、一种反省,甚至是一种美好的期待。
嘉宾:
@文翰:汽车UP主
小红书账号:ToTo文翰
B站账号:ToTo文翰
主播:
@Linda拿铁琳
@邪念扬Sean
剪辑:@丘丘
音乐:🎵《Something Just Like This》——The Chainsmokers/Coldplay
时间轴:
01:31 Linda的德国汽车文化见闻
03:15 不说人话的DeepSeek如何定义汽车文化
04:36 先讨论什么是文化?
08:46 汽车文化是亚文化吗?不是
11:50 文化的另一层面是「玩」
14:41 为啥日本、德国、美国有汽车文化?
19:49 中国的电动车能形成一种什么文化?移动的第三空间文化?
24:31 开了电动车就回不去了?宝马说误会了
29:00 米其林餐厅、变形金刚都源自于汽车文化
32:09 韩国汽车有自己的文化吗?中国台湾、香港呢?
37:39 如果改装允许、限速解禁,中国会有汽车文化吗?
38:47 谁将会是中国汽车文化的代表?华为、小米?
40:13 小米汽车优在「纯粹」,重点只讲操控,SU7 Ultra可能对标的是宝马的M3?
41:01 吐槽某家车企不推出性能版
42:38 中国未来可能滋生两种汽车文化:一种是小米为代表的速度与激情派,一种是移动的第三空间派
43:01 小米汽车喜欢招聘「会玩车」的产品经理
45:53 五菱汽车也是中国汽车文化的一种代表?
51:22 小米SU7 Ultra性能宣传过火了?赛道学院宣传很有必要
52:36 智能化很难成为一种汽车文化
听友们,欢迎在评论区与我们互动留言。如果喜欢,记得点赞并推荐给更多的朋友,这对我们很重要,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