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市场风向转向古代史,加上西方非虚构写作的启发,促使历史作家选择更深入的历史题材,如南宋和元朝的兴衰。
媒体人写历史更注重真实性和靠谱性,带有个人情怀和坚持,而网络写手则更注重即时性和网感,追求快速吸引读者。
张明扬在写作前做了长时间的资料收集和思考,认为《崖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题目,既有历史真相的追求,也有个人写作追求的体现。
这句话与日本学者的观点有关,但也存在争议。它反映了日本和朝鲜对中国历史的一些看法,但在中国大陆的流行更多是情绪化的表达,而非学术上的共识。
张明扬不认可这句话作为历史写作的依据,但作为公众表达和聊天时的情绪化表达,他并不反感。
张明扬认为非虚构写作除了追求历史真相外,还应加入作者的个人偏好和写作追求。通过地点串联,他可以在写作中加入自己的花火,使读者感受到写作的趣味。
文天祥是一个知行合一的行动主义者,尽管他没有能力力挽狂澜,但他坚持信仰,亲自出钱组织军队抵抗,与当时许多只打嘴炮的士大夫形成鲜明对比。
张明扬认为张世杰在崖山海战中主动求死,复制了曹操的必败战术,尽管他的殉国壮烈,但他在战术上显得有些笨拙,未能保存有生力量。
元朝在忽必烈的统治下,对待降臣和敌人较为文明,尊重对手,而清朝则更为残酷,对降臣和敌人的态度带有侮辱性,甚至在事后进行人格上的贬低。
张明扬反对南宋中心主义,认为在讨论南宋灭亡时,不能只关注南宋自身的问题,还应研究对手元朝的崛起和策略,这样才能全面理解历史。
主播:潘采夫 嘉宾:张明扬 ,资深媒体人,历史作家。曾任《东方早报·上海书评》主编,澎湃新闻思想中心总监,梨视频副总编辑。著有历史著作《入关》《弃长安》《此史有关风与月》《天命与剑》《非常之人》《纸上谈兵》《史不语》等多本著作登上国内各大好书榜与畅销榜。新作《崖山》主要讲述了南宋灭亡的历程,全景还原了影响到王朝兴替和中国历史进程的崖山海战。 崖山海战,是一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著名战役。1279年,蒙古军队与南宋军队在广东新会崖山海面上,展开了一场大规模的海战,最终南宋军队落败,陆秀夫负末帝赵昺投海殉国。 在《崖山》中,以历史中的十二个地名(蔡州、钓鱼城、鄂州、上都、益都、泸州、襄阳、大都、丁家洲、临安、崖山和零丁洋)为线索,自1234年“端平入洛”开始,一直写到1279年南宋灭亡,时间跨越了近五十年。书中分两条主线,一条线探讨南宋何以灭亡,另一条线探讨元朝何以崛起,同时从政治、外交、文化、军事等多元视角,生动地描写了从蒙宋灭金到崖山海战的整个过程,襄阳鏖战、临安出降、南宋灭亡,以及最后的文天祥之死,描写得恢弘而悲壮。作者用缜密、细腻的文笔描写了忽必烈、蒙哥、王文统、阿合马、吕文焕、贾似道、刘整、文天祥等诸多历史人物的命运和选择,力求还原一段真实的历史情境。 崖山之外,是更大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