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52. 唐克扬:园林,中国人的诗意栖居

52. 唐克扬:园林,中国人的诗意栖居

2025/3/5
logo of podcast 大望局

大望局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唐克扬
贾航家
Topics
唐克扬:我通过新书《无名的芜湖》回顾自己的学术历程,这并非简单的流水账,而是像侦探小说一样,探寻我从对文化没有感觉的少年,如何一步步对人文产生兴趣,最终成为一名跨界学者。芜湖作为我的故乡,它中庸的特性,像一个码头城市,连接着上游和下游,却缺乏鲜明的自我定位,这正反映了它以及我自身经历的复杂性。我试图通过对芜湖的探寻,找到一种最清晰、最贴切的自我认知,这如同寻找一个答案,一个经过探寻发现的答案,而不是字典里的条目。这本书从当下开始,从直播带货等模式开始,一层层剥开,挖掘隐藏在广告背后的真实历史,最终回到我儿时的记忆,寻找我童年在芜湖的踪迹,以及那些已经消失的街巷和生活方式。这种寻找,不仅是地理位置的寻找,更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探寻。 我的学习经历也体现了这种探寻。从理工科到文科,再到艺术史和设计学,每一次转变都是对教育的反思,也是对自我认知的不断完善。我意识到,光靠学院里的研究是不够的,需要更强的实践能力,需要与现实社会发生更直接的联系。因此,我最终选择了设计,并参与到城市规划、建筑设计等实践活动中。这让我有机会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城市、空间和生活的关系。 我的设计理念,关注的是结构,而不是细节。我从大的结构出发,逐渐深入到细节。我关注的是整体的和谐,而不是特定的风格。这就像莱特说的,我喜欢风格,但不喜欢一种风格。我关注的是设计背后的结构,以及它如何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这包括城市规划、文创店设计等等。在文创店设计中,我强调的是商品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结构的优化,提高效率,满足人们的需求。这是一种广义的设计,它关注的是关系,而不是具体的物件。 我对园林的研究,也是从家乡的记忆开始的。我小时候在园林里受伤的经历,让我对园林产生了特殊的感情。我发现,园林是一种静观的艺术,它促使人们主动去发现和认知,在动态中寻找意义。园林的动观和静观是相对的,静观是在动态中寻找意义的过程。园林的设计,在整体上是开放的,但在局部上是精确的。它遵循着一定的认知规律,但又充满了意外和可能性。 我对园林的理解,也受到吴鸿老师的影响。吴老师强调,要将中国艺术放到世界文明的图景中去考察。这让我意识到,要将自己的经历、现代社会,融入到研究中。我关注的是现代城市生活,以及我们该如何生活。我认为,世界是一个真实的、通透的整体,要理解世界,就要理解身边的事物。 我关注的城市,不只是地理意义上的城市,更是文化意义上的城市。我关注的是人与城市的关系,以及如何在这个关系中找到自我。园林,就是这种关系的一种体现。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它是一个平衡点,是人天、人神、人地之间的一种平衡。 园林的历史,也是城市化的历史。从最初的自然的一部分,到后来的私家园林,再到今天的公共空间,园林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活观念的变化。园林的禁忌,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对财富的控制。 在今天的城市生活中,我们需要找到更多的方法,来寻找自我,重建生活。我们需要在纯功能的安顿之外,寻找一种社会组织的空间的可能性。我们需要更多有机态的元素,更多公共空间,更多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我们需要在现代性和传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在效率和人情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城市规划,重新思考人与城市的关系。我们需要一个更开阔的视野,一个更包容的心态。 贾航家:通过与唐克扬老师的对话,我了解到他跨界广泛的学术背景以及他对于芜湖这座城市的独特见解。他的新书《无名的芜湖》并非简单的家乡回忆录,而是对自我身份认同的深刻探寻,以及对时代变迁的反思。他将芜湖比作一个“码头城市”,既有历史的积淀,又缺乏鲜明的特色,这与他自身的学术经历和人生轨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唐克扬老师的学术研究方法独特,他将自身作为研究对象,从个人经历出发,探索文化、城市、设计等领域,并最终将这些看似不同的领域融会贯通。他强调“结构”的重要性,认为设计并非关注细节,而是关注整体的和谐和关系。这与他跨界研究的经历相符,他能够从宏观的角度看待问题,并将其与微观的细节相结合。 唐克扬老师对园林的理解,也并非停留在简单的审美层面,而是将其与中国文化、城市发展、人际关系等紧密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园林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一种体现,是人天、人神、人地之间的一种平衡。他强调园林的“静观”和“动观”,以及在动态中寻找意义的过程。 通过与唐克扬老师的对话,我感受到他对于现代城市生活的反思,以及对于如何寻找自我、重建生活的思考。他强调在纯功能的安顿之外,寻找一种社会组织的空间的可能性,以及在现代性和传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他认为,我们需要重新思考城市规划,重新思考人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他提出的“复数的我”的概念,也值得我们深思。我们需要在个体与集体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在自我与社会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标题是个误用。

“诗意栖居”来自德国诗人荷尔德林的诗“这是人的尺规/ 人充满劳绩,依然还/诗意地栖居于这块大地之上”,被大哲学家海德格尔阐发之后,表达的是完整、深邃的哲学思想,和我们常说的“诗意”关系不大,或可理解为是与神圣共在于大地之上,在海德格尔哲学里,“大地”也另有深刻含义。你问 DEEPSEEK,它的解读也不完备。

这个误用原因有二。

一是我们中国人听到这句话立刻想到的就是住房问题。在房地产还比较支棱的年头,这话经常被作于售楼处的宣传语,暗示房源哪儿都好,就是距离市区比较远。而我们这一期是要从建筑开始,谈论包括不限于居住和空间的生活问题。

二是这个常见的误用能体现话题的复杂度,它需要一种既具身又有穿透性的解释,这是我执念于邀请唐克扬老师的出发点:唐老师从学术历程到创作、研究都在变动不居的跨界之中,他是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硕士、北京大学文学硕士,在清华大学主持学院的设计和教学工作,又从事着自己的个人写作,能够用不同的身份和视角为我们讲述古代园林艺术、建筑、设计美学以及当下生活的真问题。

本期播客也是一个先导,很快,唐老师的名家讲书就会在听书栏目上线。

👬本期嘉宾

唐克扬,清华大学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感知与意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设计师,独立策展人,作家

🎧时间轴

00:01:01 新书《无名的芜湖》

00:06:14 隐性层面文化的变迁

00:14:17 受到同学项飙老师的启发:“把自己作为方法”

00:19:19 唐老师的学习研究经历

00:26:45 什么是“设计”?

00:29:58 什么是“结构”?

00:39:26 唐老师为什么研究园林?

00:46:22 园林的动观与静观

00:54:03 园林与农耕文明的关系

00:58:49 园林的历史

01:05:47 生活空间与城市观念的变化

01:26:46 建筑与自我的关系

❤️本期海报

制作人:温蒂

设计支持: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