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 42 网红种草 or 专业测评?到底该听谁的

vol 42 网红种草 or 专业测评?到底该听谁的

2025/3/9
logo of podcast 七分饱

七分饱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苇杭
邓思遥
Topics
邓思遥: 我很好奇美食好坏的标准是由谁来建立的?也很好奇那些美食博主是如何培养自己的味觉并用丰富的语言来形容食物的? 在和苇杭的对话中,我们探讨了自媒体时代下,如何建立美食内容的公信力,以及餐厅和食客之间关系的变化。苇杭在京华楼后厨的实习经历,也让我们对传统中餐厨房的运作和成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苇杭的分享,让我对美食领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让我对探店博主的辛劳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时,我也意识到,餐厅和食客之间需要更多的沟通和理解,才能创造更好的就餐体验。 苇杭: 我不太愿意被称为美食博主,因为我的工作内容涵盖写作、调研、体验、评论、活动策划等多个方面,而不仅仅是探店。我更关注食物从种植到餐桌的完整链条,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信息组织和写作。饮食写作是一个交叉学科,与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心理学等密切相关。 我认为自己更像一个严肃的饮食评论家,而不是简单的打分或营销推广。在自媒体时代,评论家的角色和价值定位发生了变化,信息到达和信息信任难以兼顾。一些值得信赖的KOL之所以获得信任,是因为他们有自己明确的评价标准。 在京华楼后厨的实习经历中,我以人类学的视角进行观察,既参与其中又保持一定的距离,这让我对传统中餐厨房的运作、成本以及工业化对传统烹饪的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我发现,主厨很重要,但团队合作更重要;餐厅的成本不仅包括食材成本,还包括时间成本和人力成本;家庭烹饪和餐厅烹饪在时间成本和流程上存在差异,这导致了口感上的不同。 我认为,餐厅和食客之间需要更多的沟通和共识,才能提升就餐体验。我也建议年轻人不要过早地将美食博主作为职业路径,而是应该先将其作为爱好,慢慢积累经验和阅历。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是否好奇过餐厅后厨的真实样貌?「人人都是博主」的时代,餐厅与食客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本期节目邀请到饮食研究者苇杭,分享她的职业路程与思考,以及在北京京华楼后厨的实习体验。

如何用人类学的视角观察餐饮行业,如何看待、了解、体会我们每天在做的,关于吃的选择:

03:26 饮食写作是政治、经济、文化交织的交叉学科

05:09 自媒体时代如何建立公信力?

09:00 媒体的双重价值:信息到达&信息信任

22:08 为什么慎选全职美食博主?

35:52 京华楼后厨实习:传统中餐厨房的运作与观察

53:02 餐厅成本揭秘:时间、食材与工业化的隐形博弈

01:11:33 嘉宾推荐:饮食文化与人类学书单

  • 《中国文化中的饮食》(张光直 著)
  • 《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约翰·奥莫亨德罗 著)
  • 《杂食者的两难》(迈克尔·波伦 著)
  • 《吃是一种公民行为》(阿兰·杜卡斯 著)

【本期主播】

邓思遥;即刻 @思遥)

【本期嘉宾】

苇杭;饮食写作者,你可以通过小红书、微信公众号搜到她写过的文章,线下活动可在「杂食者餐桌」了解。

【更多收听方式】

欢迎在「小宇宙播客app」搜索订阅「七分饱」,如果喜欢我们的内容,可以在「苹果Podcasts」上给我们5星好评,或者转发给朋友们一起听,添双筷子,一起吃吃喝喝!

除此以外,还可以在「爱发电)、喜马拉雅、网易云音乐、荔枝、Spotify、Google Podcast、Pocket Casts、Overcast、Castbox」等音频平台找到我们。

【联系我们】

有兴趣参与我们的对谈,或者寻求合作的朋友可以发邮件到以下邮箱:[email protected]

【听到的音乐】

开头:cooking time-平井真美子

结尾:The Screen Tones - 茜雲の帰り道 (Reprise)

Photo:《熊家》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