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星史是一种近年来兴起的研究领域,强调在地球整体框架下探讨人类历史的演化,关注人类与自然系统的关系。它不同于传统的环境史,更注重探讨人类与地球的共性,而非差异。
沃斯特提出行星史的概念是因为他在中国交流期间发现,尽管中美文化差异巨大,但人类共性更为显著。他开始思考历史中的共性问题,认为历史不应仅关注差异,而应探讨差异背后的共性,尤其是生物学和自然层面的共性。
环境史主要关注人与环境的关系,带有强烈的道德诉求,而行星史则更注重探讨人类与地球的共性,强调从行星整体的角度理解历史演变,试图超越传统的环境史叙事。
侯深认为气候史写作倾向于气候决定论,认为气候变化是人类历史转型的根本原因。然而,气候史无法解释为什么在多次气候变暖时期,人类并未全部进入农业社会,也无法解释为何某些国家进入资本主义而其他国家没有。气候史的解释力有限,因为它忽略了生态系统中其他因素的作用。
《欲望行星》强调人类历史的大转型是由人类内在自然的欲望驱动的,尤其是对食物和性的基本需求。沃斯特认为,人类历史的一次次转型并非由外部环境决定,而是由人类内在的欲望和需求推动的。
侯深认为《欲望行星》反对气候决定论和地理环境决定论,强调人类内在自然的欲望在历史转型中的作用。沃斯特认为,人类历史的变化并非由外部自然决定,而是由人类自身的欲望和需求推动的。
全球人口增长放缓的原因包括女性教育水平的提高、经济压力的增加以及避孕药的发明。女性教育使得她们不再将生育视为唯一的人生目标,经济压力使得养育孩子成本过高,而避孕药的发明则使得节育成为可能。
沃斯特承认人类对地球造成了实质性的影响,但他认为这种影响与冰川或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力量相比,并非同一量级。他认为人类的影响是短期的,且不足以改变地球的地质时代。
沃斯特对资本主义的态度变得温和,部分原因是他在中国交流期间的经历。他认为资本主义并非万恶之源,反而在历史上为世界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这种变化反映了他对人类历史和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
农业对环境的影响巨大,因为它建立在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森林的砍伐之上。例如,中国的农业历史导致了山林的退化和土地的过度使用,这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