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38万陆配的政治宿命:可疑的外来者,亲中势力的象征,阵营对立的祭品|往事要再提04

38万陆配的政治宿命:可疑的外来者,亲中势力的象征,阵营对立的祭品|往事要再提04

2025/4/3
logo of podcast 西郊密林

西郊密林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伍扬
廖元豪
李佳
李真秀
Topics
伍扬:台湾政府驱逐支持武统的陆配,引发社会争议,支持者认为其违反法律,反对者批评政府扼杀言论自由。政府要求陆配补交除籍证明,引发争议,反映了陆配面临的政治困境。驱逐陆配的行政处罚过于严厉,应选择更适当、伤害更小的措施。驱逐陆配的决定,对她们的未成年子女造成伤害,违反儿童权利。台湾应将民主理念放在首位,在处理陆配问题上做得更好。 李霞:台湾政府对陆配除籍要求的严格执行,源于政策的转变和执行力度的加强,并非完全违反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政府对陆配除籍要求的严格执行,与陆配参政诉求有关,可能存在打压的可能性。目前政府清查陆配除籍证明,影响范围可控,最重要的是确保陆配身份稳定。 李真秀:陆配在台湾政坛面临尴尬处境,经常被追问国籍问题。陆配在台湾面临政治化,被怀疑渗透台湾,即使融入台湾社会也难以被完全接受。撤职已当选的陆配议员和里长,是对选民选择的否定。台湾对陆配设置了长达十年的忠诚考核,但仍被区别对待,认为应通过修法解决问题,而非行政手段。政党操弄陆配议题,导致陆配被污名化,是对整个族群的集体惩罚。 小A:作为陆配YouTuber,在台湾和大陆都面临政治压力,被要求表忠。在台湾,与其他陆配互动会被怀疑,在大陆,参加陆配活动会被指责为台独。“红色店家指南”现象类似于纳粹德国对犹太商店的抵制,反映了政治敌意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红色店家指南”并非单纯的市场机制,而是有组织的社会排斥。即使表忠心也无法避免外界审视,长期而言只会加深社会对陆配的怀疑。 廖元豪:台湾社会对陆配的态度并非一贯如此,过去主要围绕经济问题,现在则转向政治问题。过去嫌陆配穷,现在嫌陆配统战,反映了社会对陆配的双重标准。过去陆配在法律上的权利不确定,2003年后有所改善,但仍面临限制。台湾社会对陆配的态度在2019年后变得相对不宽容。2020年初“小明事件”是台湾开始集中针对陆配的分水岭。民进党执政面临压力,需要加强抗中叙事,陆配成为容易操作的目标。近几年陆配来台人数逐年下降,政府要求补交除籍证明,修法溯及既往的做法不合理。法律不应溯及既往,政府要求补交除籍证明增加了成本和风险,破坏了公信力。民主国家入籍前有严格审查是正常的,但获得身份后仍被区别对待是不合理的。台湾对陆配的限制影响了其就业、财产、医疗、投票权等方面,损害了法律精神,可能进一步撕裂社会。如果政府认为陆配存在安全风险,就不应该让他们入籍,修改法律剥夺权利的做法危险且不守信用。一些陆配委员会的提议没有解决问题,反而把陆配推上风口浪尖。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近些年,全球移民群体普遍面临歧视和污名化,但台湾38万的陆配情况更为复杂,她们是婚姻移民,也是地缘政治的牺牲品。在台湾的选举政治中,陆配群体容易被特定势力操弄,成为强化阵营对立的工具,以煽动特定族群的恐惧或愤怒。

社交媒体上的“陆配猎巫”现象,已是屡见不鲜。同时,一些激进的海外中国异议者,在长期与中国切割的过程中,与某些台湾极端本土主义者的立场高度契合,两者在污名化陆配的问题上形成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