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仇恨,是爱国主义下的一个蛋(2)|西郊打边炉07

仇恨,是爱国主义下的一个蛋(2)|西郊打边炉07

2024/10/12
logo of podcast 西郊密林

西郊密林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李颖
武杨
王柯
Topics
武杨:深圳刺杀日本小学生事件引发关注,与中国社会反日情绪联系密切。中国外交部称其为偶发事件,但类似事件频发,加上官方爱国主义宣传,引发对社会情绪助长仇视的质疑。节目探讨中国仇恨盛行的原因、爱国与民族概念的理解,以及仇恨与民族主义是中国特殊现象还是世界共通的问题。 李颖:中国爱国主义教育中隐藏大量仇恨和排外情绪,尤其针对日本。这种情绪不仅体现在官方宣传,也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网络上对日本的刻意矮化和对其他国家的歧视现象普遍存在。民众的仇恨情绪具有灵活性,会根据政治需要迅速转变。在海外,华人社团也呈现出强烈的爱国和反西方情绪。 王柯:中国爱国主义教育实质上是党国体制下的民族主义,其核心是发现敌人制造仇恨。近代中国爱国主义实为民族主义,与其他国家以自由平等为前提的民族主义不同,中国的民族主义是排外和仇恨的。真正的民族主义建立在自由平等民主人权和法治之上,爱的是一种价值观,而非具体的文化或国家;而中国的民族主义是排外的,以制造敌人和仇恨为手段。中国的民族主义是制造他者、制造敌人、制造仇恨的工具,表现出严重的民族歧视。与日本人进行直接的个人交往能够消除仇恨,但由于国家控制和干涉,这种个人交往的机会减少。海外华人,特别是经济和社会地位边缘化的群体,更容易成为民族主义的载体,这是为了弥补其自卑感和确立自我价值的一种方式,并非完全出于爱国主义。网络上的爱国大V,本质上也是利己主义者,其言论会根据政治需要而灵活转变。许多爱国大V的言论体现出功利主义和缺乏思想根基的特点,其民族主义是脆弱的。中国共产党并非阶级政党,而是利用民族主义来控制和动员人民,并以此来推卸责任,满足人民的受害者心理。对日本的仇恨是中国教育的设定,也是执政党合法性的叙事。通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可以改变对其他国家的刻板印象。在持续高涨的民族主义环境下,如何生存是摆在许多中国人面前的难题。中国对日本的仇恨情绪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会根据政治需要而变化,这种现象与中国对外表现出的友好形象形成强烈反差。日中关系恶化是政府出于政治操作,而非客观原因。

Deep Dive

Chapters
2024年9月18日,深圳发生一起刺杀日本小学生的事件。该事件引发广泛关注,尤其发生日期恰逢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引发人们对中国社会反日情绪的讨论。中国外交部称其为偶发事件,但近年来类似事件频发,引发质疑。
  • 2024年9月18日深圳发生一起刺杀日本小学生的事件
  • 事件发生在日本人学校外
  • 凶手为44岁男子
  • 事件引发对中国社会反日情绪的讨论

Shownotes Transcript

社会仇恨和仇恨教育,为什么在中国那么盛行?爱国与民族,这两个概念该如何理解?仇恨与民族主义,是中国的特殊现象,还是世界共通?我们再次邀请到日本神户大学的荣休教授王柯博士,一起聊一聊中国社会中的排外情绪,与爱国主义教育以及民族主义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