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全:凱米颱風造成中南部嚴重災情,呼籲民眾查詢政府相關補助。北部災情較輕,民眾主要透過電視和網路新聞獲取資訊。
東翰:邀請鄭宇君教授分析凱米颱風期間媒體現象。
鄭宇君教授:2009年莫拉克風災期間,社群媒體成為重要災情資訊傳播管道,展現公民參與作用。莫拉克風災期間,網路社群上網友自發彙整災情資訊,提供整體概觀,但也存在資訊中斷導致民眾焦慮的問題。政府部門應在網站上公告疏散民眾的安置地點,以減輕民眾焦慮,並讓救援人員專注於真正有生命危險的人員。與莫拉克風災相比,凱米颱風期間民眾對家人安全的焦慮感降低,但淹水畫面的數量增加。社群媒體蓬勃發展,有助於降低民眾對災害資訊的未知焦慮。社群媒體的「打卡」機制有助於個人之間快速傳遞安全資訊。
東翰:凱米颱風期間,東森新聞記者在基隆海邊直播時遭遇大浪,引發網友質疑其作秀。部分網友和新聞系助教質疑記者為追求視覺效果而冒險直播。台風天新聞報導需要記者在現場捕捉畫面,但應優先考慮記者的安全。應肯定記者在台風天出勤冒險的工作,但報導方式可以改進。TVBS新聞台記者在車內進行直播,保障了記者安全,也展現了其自律規範。TBS新聞台記者在海邊直播時,與警察和餐廳的互動,使報導更聚焦於海浪,降低了對記者危險狀態的關注。記者在台風天進行直播需要充分考慮新聞的必要性和記者的安全,並與編輯部溝通。網路上的批評不應一味嘲諷,而應提出建設性的改進建議。災害報導應在災前、災中、災後都發揮作用,災中報導應呈現災害的真實畫面。災中報導中,現場直播與事後製作的新聞報導效果難以評估,但應考慮報導的多元性和平衡性。社群媒體的演算法可能會加劇新聞報導對特定災區的過度關注,忽略其他受災地區。災難報導中可能出現「災難奇觀」現象,吸引眼球但影響有限。電視台人力有限,災中報導應合理調度記者,並充分利用現有資源,如監控畫面等。災前應做好部署,充分利用監控畫面等資源,合理調度記者人力。災前報導應做好氣象預報,並告知民眾可能造成的災害,例如海水倒灌等。災前應做好預防工作,提高民眾的警覺性,例如提前收納家具等。災難傳播並非僅限於災害發生期間,災前傳播也至關重要,此次災前傳播做得不錯。社群媒體環境下,民眾在台風來臨前最關注的是否放假。決定是否放假的時機不宜過早,應考慮台風的瞬息萬變以及民眾的出行安全。關注是否放假是人之常情,但更重要的是做好災害風險評估和應對。凱米颱風期間,部分媒體報導出現錯誤資訊,例如將醫護人員下班誤報為出遊。災難新聞報導需要快速,但更要注重查證,避免造成二次傷害。災難新聞報導應優先客觀描述事實,避免主觀推論和猜測。新聞媒體應謹慎使用網路上的圖片和影片,確保來源可靠。民眾在第一時間辨別錯誤圖片的能力強於新聞媒體。此次台風報導中未明顯發現生成式AI的影響,但強調需確認圖片和影片的真偽。災難期間資訊傳遞應更謹慎,強調準確性。新聞媒體在使用UGC內容時需更加謹慎。對UGC內容和監控影片的批評,並非禁止使用,而是要明確其使用目的和效果。災後報導容易被政治新聞影響,導致焦點轉移。災後報導容易被政治化,成為政治人物攻防的工具。災後報導應關注救災、災民救濟和災後預防等方面。災後究責應基於事實,避免依賴政治人物言論。災後報導難以避免政治因素的影響,但應盡量以事實為據進行究責。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