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21.过去一年,哪些明星AI产品的增长值得关注?

21.过去一年,哪些明星AI产品的增长值得关注?

2025/1/18
logo of podcast 卫诗婕|商业漫谈Jane's talk

卫诗婕|商业漫谈Jane's talk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E
Eva
Topics
Eva: 我在一家大型科技公司负责头部AI产品的全球增长,过去两年一直在关注国际AI产品动向,并参与了多个AI产品的增长实践。我发现2024年AI产品增长有三个关键因素:首先,选择一个增长的赛道,例如图像和视频编辑,因为这些赛道用户需求量大,且有持续的新产品涌现,这意味着市场竞争激烈,但需求也足够大。其次,产品需要具备多模态能力,能够整合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等多种AI生成模式,以满足用户更广泛的需求。最后,产品需要有较高的付费率,因为大模型的成本很高,只有高付费率才能保证盈利。通过选择正确的赛道,并利用多模态和高付费率策略,即使只有少量用户也能获得可观的收入。我观察到一些成功的AI产品,例如Final Round(AI面试)和Hix AI(AI论文写作),都具有很高的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此外,AI产品的商业化需要从第一天就开始收费,并快速验证产品的市场价值。通过观察Canva等公司的案例,我发现ARR/MAU与一个市场的GDP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这意味着发达国家的付费能力更强。因此,AI产品可以优先进入发达国家市场,并快速复制到其他高潜力市场。 在产品从零到一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市场敏锐度和用户洞察。我建议创业者密切关注社交媒体,了解用户需求,并及时迭代产品。海外市场相对更容易冷启动,因为存在一些现成的社区,例如Product Hunt,可以帮助产品快速获得关注。 在产品增长方面,我总结了三种类型的AI产品:刚需型产品(例如11Labs,专注于音色),特效型产品(例如AI Mirror),以及生成式产品(例如Runway)。不同类型的产品需要不同的增长策略,例如刚需型产品需要稳扎稳打,特效型产品需要制造爆点,生成式产品需要找到引发用户共鸣的内容。 最后,我建议创业者关注构建持续获得流量的体系,而非单纯追逐热点。这需要搭建一套数据看板,快速找到有效的传播方式,并持续优化增长飞轮。 卫诗婕: 本期节目探讨了2024年AI产品增长趋势,并邀请了AI领域专家Eva分享经验。Eva从大厂视角出发,分析了AI产品增长的关键因素,包括赛道选择、多模态和高付费率。她强调了市场敏锐度和用户洞察的重要性,并分享了多个成功案例,例如Final Round和Hix AI。Eva还指出,AI产品需要从第一天就收费,并验证产品价值,同时建议创业者关注构建持续获得流量的体系,而非单纯追逐热点。此外,Eva还分享了关于海外市场增长、不同类型AI产品增长策略以及B端获客成本降低等方面的经验,为AI创业者提供了宝贵的建议。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Final Round》是一个 AI 面试的是一个能帮你找工作的产品然后包括像 HIX AI 它是一个帮你写 AI 论文并且绕过 AI 检测的工具 PMF 很好人均 LTV 很高因为高学中的高学

我告诉你说这个模型可以基于动作驱动你照片你一脸懵逼你要说能让你们家丑屋跳舞你就会说我愿意试一试这儿没算好大部分的很复杂的生成就是没算好的赛道因为生成其实是很费卡的如果付费率很低但是你的用户数很不错那容易去进入虚假繁荣

万星戏其实是很值得普通的创业者入局的方向我不需要一个超级应用程序我也不需要改变世界我有 20 万的用户就够了或者那是下一步的事情对 那真的是下一步的事情

Hello 大家好,这里是商业漫谈,我是诗杰。去年年底在深圳,我在一个有关 AI 的闭门交流会上认识了本期嘉宾 EVA。EVA 目前在一家超级大厂内,负责一款头部 AI 产品的全球增长。过去两年,EVA 始终在深层式 AI 应用的一线,继续要保持对国际上 AI 产品动向的关注,又实操了多款产品的增长。

业余时间也辅导一批 AI 创业者完成了产品的从零到一我们在深圳录制了这一期播客这期也更像是我日常学习过程的一种开源我们一起盘点了 2024 年那些火爆海内外的 AI 产品以及其背后的增长秘籍 Eva 也分享了一系列打造 AI 应用的 know-how 此外

即便不是从业者,这些表现优异的 AI 产品也值得了解,希望本期内容对大家有所注意。今天很高兴可以跟 AI 增长观察室的主播 Eva 去做一个串台交流,因为 Eva 来自大厂,所以不太方便用非常实名的真实的身份,但是我可以向大家保证 Eva 在这方面是非常有经验且有输出的,我们待会儿可以感受到。

欢迎 EvaHello 大家好我叫 Eva 我现在是在头部的 AI 产品负责用户的增长那我过往呢可能也帮助一些初创的 0 到 1 的公司来去做全球化的增长很高兴认识大家 Eva 很年轻是 90 后要不你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开始接触生成式 AI 的吧其实生成式 AI 在 2022 年到

到 23 年的时候特别火的嘛我那时候是纯粹一个 AI 爱好者那个时候 Cloud 比较火而且 Cloud 是可以集成在 Slack 里面去做这种群组的我有一次就是做了一个情感观察师放在这个群组里面有一次我跟我老公

现在算是我老公了我老公吵架然后我说你等一会儿我就把我我老公这个 AI 情感观察师对就拉到一个群里了然后他就帮我们来吵架一定程度上算是吵架评理师还挺有用的我觉得这个太有市场了知道在国外做婚姻咨询多贵吗是吧明正直应该给这个创业项目打钱对

跟我一个朋友聊完因为我最近也是在看再见爱人嘛我和朋友还是很搏剑的你在家就是一场再见爱人对啊你看那个朋友过来了之后不管是麦琳和李航亮他们也和好了然后几个夫妻关系当然这个朋友最好不能帮

对他得是知道他的目的是希望你们关系和好的这样的他才能知道该怎么说学高情商的说话这个时候 AI 就很擅长可以用 Cloud 做的是吧对用 Cloud

你当时有什么关键的 prompt 词吗?我想想,有一点子忘了大概的意思其实就是你是一个经验丰富的情感心理咨询师你的目的是促进夫妻的关系良好或者是面临冲突的时候怎么样去化解这个问题然后最好告诉他可能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去一步一步的引导我们去向对方的方式去进行思考

然后呢你可能还要去用极具同理心的话和我们一起去进行沟通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不错所以最后有效果吗有啊有啊吵架很多时候大家上头的时候是每个人都在逻辑私下的时候就是你越吵就越觉得自己有理他也觉得自己有理但你听不进去别人说的话所以说一定程度上他是帮你打开了你能听到对方说话的这个声音在而且你知道他是公正的哈哈

不是说男方朋友也不是女方朋友所以其实你自己制造了一个情感咨询调解员的时候你有感受到 AI 的门槛很低吗我会感觉到它确实让做 AI 应用的门槛变得很低了因为说实话最难的东西模型公司已经解决了

大部分可能它背后是一个模型你要在上面去进行微调或者是搭一个前端页面什么的这些东西都不难都有解决方案那就意味着 AI 应用肯定是会出现井喷爆发的我自己当时就感受到谁能真正的抓住用户的需求或者是说可能这个需求没有满足的特别好但是生成是 AI 满足更好的情况下它就有了更多的空间因为我当时非常有兴趣我还参加了一些 AI 应用的比赛

对因为我是个屁人我不许逼自己一把我就报一个 AI 比赛这样的话我就会认认真真地思考我到底要做一个什么东西然后呢有的比赛它就是偏 B 端的它的命题就是说你觉得在 B 端这个场景或者在企业里有什么样的 AI 是可以更好的来去进行应用的有的它可能就是偏 C 端的那我知道它如果作为比赛的话因为我经常作为平台方他肯定要考察

你的用户价值用户的需求点又到底有多少人使用这是它最关键的而我自己本身一方面我是产品出身然后一方面呢我有非常敏锐的用户的洞察所以我就去快速地去思考可能有什么需求是没人满足的所以很早的时候我就在思考什么是 PMF 是不是脑海当中出现了非常多的场景对 但还有一个很关键的点就是哪一个领域是 AI 可以用得好的

我在那个时候就感受到其实在和说话相关的领域是 AI 很能用的好的那个时候是什么时候 23 年年中的时候那个时候你觉得模型它的能力是可用的吗是可用的我当时参赛的那个做的作品就是 AI 销售教练因为销售就是一个很需要在实战中学习你如何去说服别人在实战中学习的他给你出一个题说这个时候你应该怎么说话然后是吧

还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说话举一反三我说这个在教育中可能会有很大的用处而且它可以吸收海量的案例对它的那个搜索能力和学习能力就是按照 AI 的这个学习方式来去进行的所以那你就要想什么样的语言是最值钱的它才能给你钱可能在企业中比如说你写营销文案

因为他是帮产品卖钱的这种文案其实就是最值钱的那他如果做 SaaS 肯定会值钱啊那如果是一个偏教育这个赛道

家长本身就会在教育赛道花很多钱可能也会给你挣钱啊所以你要先想一下他的这个赛道原来是有多大的价值你在这里面能不能去解决他关键的一环因为你不能搞得特别大我一开始想做一个就大而全的就是贯穿企业 AI 工作流的但我发现有的东西就不太适合就比如说做那种特别强的数据清洗我感觉他好像没有用到生成是 AI 的能力那比方说你自己做的这个婚姻调解员的 AI 如果你是一个普通客户的话你愿意为他花多少钱哈哈哈哈

这个说实话一个经济学的原理这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品问题了就是怎样才能让客户为你付第一笔钱或者这么说经济学的原理叫做这个产品最后会流向最需要他的人对所以说如果销售的 AI 最后付钱的一定是特别需要销售的企业对或者是如果他卖的是一个特别贵的 SaaS 或者他卖的特别贵的啥他如果卖一个能挣 10 万他肯定会给你 1 万嗯

嗯啊那就很合理了那婚姻之行呢但说实话我也不是这个特别的痛因为我俩都挺感官现在挺好的好的好的关于产品怎么从零到一怎么收费我们待会会花很多的篇幅来讲一下我觉得我们开头先盘一盘从二三年初吧到现在其实有将近两年的时间

这两年间整个生存式 AI 浪潮演进的这个过程大概可以分成哪几个阶段有哪些关键的节点我觉得二三年刚出来的时候大家的情绪一开始是兴奋兴奋就是拆 CGP 原来能做那么厉害大家会高估了 AI 能做的东西产生了非常多的想象

隔着一段时间就会出现 A 模型和 B 模型的各种对比大家会想谁是最厉害的模型那个时候感觉叙事叫做谁模型最厉害谁却占据了未来的王者立位为什么会说那时候资本会更看重模型是因为大家觉得模型才是世界的基座

现在也还是这样就是模型是基座它的能力其实决定了你的边界只不过那个时候大家对于边界没有那么多的关注和感知对对资本可能也会更关注你的模型到底怎么样能不能讲到一个改变世界的故事

我觉得一句话总结 23 年是拿着锤子找钉子在去年大家是先有一个技术再去想我能解决什么需求那个时候特别流行 AI 榜单头部的可能一直都是 GPT 啊 Cloud 啊可能一直都是那些但我感觉到了今年比较明显的就是越来越多的图像类的视频类的产品在猛猛的出现往多模态的方向越来越多的发展

一定成人段也是因为大传的社交媒体是图像和视频驱动的它的传播属性会更强会更快从大厂的视角来讲他们怎么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每一个公司的决策逻辑可能也不太一样这个和他们的组织架构以及有多容易去做一个新产品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公司可能必须要非常高的高层我才会决定做一个新产品

有的公司可能内部就自己去创业做一个新产品了都是不太一样的但我可以说一下彼此的优势吧就像你说的大公司的优势其实是产业非常的丰富它一定积累了现在国内可能最优秀的一批产品或者研发甚至它有这种入口它可以快速地去进行导流先拿到第一波的用户量但它的劣势就是在于它可能没有更快地能去抓到市场的需求

虽然大厂的人总体人很多但假如说投入这个方向的人可能只有五个十个但出来公司投入三十个他不就比他厉害吗所以说如果更快更接触市场以及在单点的投入人数上更高的情况下那他有可能是能达到一些时间差的而且过往的国内的叙事其实是

偏向于竞争流量的这样一个叙事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嘛谁先拿到了入口谁可能最后是最后的赢家但我觉得现在越来越多的在做海外或者全球化的产品

他们本来就没有那么强的说我要做一个 super app 我只是满足了一个比较不错的一些需求之后你就可以去活得很好了或者我这么问吧你所在的大厂内部是怎么去确保自己不错是生成是 AI 这个机会怎么去选择赛道怎么去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

我相信他们肯定尝试了不止一个赛道一般大公司都有一个叫战略的部门这个战略的部门核心就是要去判断市场空间其实和投资人做的是一样的事但是是内部的投资

他要去判断这个市场原来市值可能是多少原来的用户量是多少包括因为他有数据是足够多的他可能有更多的数据来去洞察到我比如例子比如说电商的用户是不是在高速增长的或者什么样的类别的用户是在高速增长的他可能先去判断然后再去判断一下竞品的情况或者是现在有没有这样的竞品

再去判断一下我们做这个事有没有优势比如说如果你有的是数据上的优势用户上的优势它能不能反补你的生态比如说反补你的现在已有的那种生态比如说像腾讯 元宝它有独特的优势就是你能查公众号的文章对吧那一定程度上它也能反补你的这个

这个公众号生态对公众号的生态才算是公众号的前置入口甚至是更多的一些联动那是别人做不到的叫做我最差也不会做到多差最怕我就是做到一个反骨生态不好说不定是我还能形成一个新的 super app 我感觉可能还有一种思考的模式就是

看 AI 能不能在我的这个业务里能去加持或者是发挥出更大的作用或者是有没有用户的增量你会发现现在越来越多的头部的产品它其实都在融合 AI 的功能了比如说像 Kana 也加了很多 AI 它现在其实也是一个增长比较快的产品

那比方说像字节它做非常非常多的内容的产品短剧啦短视频啦电商啦等等等等这样子的一个大厂它会怎么样去考虑它到底是让原本的业务加上 AI 还是说基于大模型原生 AI 原生从零到一重新去做一个产品就是这是两套思路据我所知啊它的逻辑更多的偏向于这个决策人嗯

这个决策人如果是业务负责人他肯定要想的是我怎么样这个业务更好地去发展或者这个事如果融合我原来的业务做得更快那我就先去做 SaaS 加 AI 的这个路径了如果他可能是需要做一个独立的

品牌或者是说希望能拿到更多的关注那它其实就没有必要在原来的产品上做了那各有各的团队都在做这个事这个什么情况都有以你自己的经历来看呢就是这两年你最关注的在产品增长上表现优越的产品他们分别是做对了哪些事情

我觉得可能有三个点是比较关键的第一个就是产品的选择方向你要有一个好产品什么叫好产品第一你的赛道是在增长的赛道为什么图像和视频其实是快速的去增长起来的也是这个原因用户需求量也大然后你再看你在这里面能不能切到一个比较刚需的能力那其实就是能不能挣钱

在找 PMF 的时候我们自己就会去做很多潜质的调研去看这个市场上现在有没有出现了产品然后它占领了百分之多少的市占以及新产品是不是可以快速出来的什么叫新产品就是有的赛道

它可能有很多人做比如说有十个新入局的新 APP 或者是新的 web 都在做类似的功能但是每隔一段时间都有一个新产品增长得很快那就说明它是一个

竞争强但是需求也很大的市场你就应该去做的这就叫做他对新手友好的市场比如说就我刚才说到的呀视频流域就一直在有新人在冒出来呀文生视频吗不是文生视频可能图像内的编辑啊视频内的编辑它是一个刚需类的功能为什么它会不停有新选手冒出来是不是基于你刚才讲的爆款逻辑我是觉得现在的主流社交媒体其实就是以图片和视频为主的

所以你要知道传播的方式在哪里我们知道如果在前几年如果你做一个视频的信息流做一个抖音可能肯定是比做一个公众号要吃多红利的那你就意味着视频的传播速度要更强大家会更愿意接受这样的媒体的方式

那就意味着它反过来的生产力工具也会更快地发展主流的社交媒体它现在支持什么样的形态你的生产力工具可能就会有更多的发展第二个点是说视频是可以承载的文字声音图像和视频就是几乎所有 AI 能生成的模态它都可以在这里面进行实现还有更多的方向去做相关的发展当然

还是有很多别的刚需的东西的我举个例子比如说像 Final Round 是一个 AI 面试的它不仅是一个所谓的 SaaS 它还是一个能帮你找工作的产品它就是 PMF 很好它的人均 LTV 很高因为高需中的高需啊

然后包括像 HIX AI 它是一个帮你写 AI 论文并且绕过 AI 检测的工具什么叫绕过 AI 检测就是你写论文但是学校查不出来你是用 AI 写的论文这很刚需你要找到一个细分的赛道听一听你就觉得它是刚需会快速给你付钱的你就可以更快地去找到你的目标人群然后更快地让他去付费力的决策

你知道付费率 1%和 10%有很大的差距的虽然大家更多的去关注这个用户量的情况我们可以简单算一个数如果你要达到 1000 万的 ARR 每个月如果是 1%的付费率的话那就意味着你差不多可能需要 200 万的用户 1%的付费能差不多达到千万的 ARR

但是如果你 10%的话只缺 20 万了对吧 20 万的产品有的是一个特别特别细分的小众的赛道因为用户量你有 20 万因为用户量 20 万就能达到千万样了如果你的付费率是 10%的话我是简单的按照那个每个月人均付 50 美金这也是一个常见的定价感觉其实我们太多的关注了 20 万用户数和 200 万用户数的差距而没有关注付费率这就是为什么今年的很多创业公司它会更偏向于生意型创业了

他会发现我不需要讲一个多大的故事了我不需要一个 super app 我也不需要改变世界我有 28 的用户就够了或者那是下一步的事情对那真的是下一步的事情就是我哪怕解决了一个单点的小需求但是这一群人如果是可以持续付费的我随便举个例子如果他是一个高阶职场人那我是不是可以解决他其他的需求我可能再做一个功能同样的用户群我还可以再收一遍 10%的付费率或者可能降一点 1%

五的付费率同样的人物可能又为别的功能又去付费了对你提醒了我一点就是说二三年的时候我们跟从业者交流确实也有不止一个从业者提过这个观点说你现在做大模型产品你要从第一天就开始付费因为大模型真的太贵了虽然我们刚才讲了很多大模型降价白菜价但是现在它的使用成本还是贵

一个这么昂贵的东西你一定要从第一天就想好你要问谁要钱这个市场有多大你这个账算不算得过来所以你就要 day one 就开始收费然后第二能够检验你产品价值的方式最直接的就是用户愿不愿意为你付费付费一定程度上是最好的留存对我跟你讲他如果都愿意为你付费了说明他真的是很需要你的产品当然

因为中国用户对付费的这个门槛比较高付了这个费之后你还要交付他的这个期待其实他倒比你把产品做得更好这是另外一种压力我昨天刚好跟 Kava 的一个负责人聊过他们会有非常明显的全球化市场基本上这个市场的 ARR 比 MAU 和这个国家的 GDP 有非常强的正相关其实就是这个国家正常的人能在

一个普通的需求上能付多少钱那肯定是可能发达的国家它的付费率或者是付费的金额就会高一点对这个就是我现在观察到的另外一个趋势不只是 Day One 就收钱还 Day One 就出海有一个现有的需求我就直接拿到海外市场去做第一天就收费我来验证我这个产品做的好不好能够在这个地区收费的我就把它拿来去横向的复制到其他的这种高潜力市场另外一个大厂这一方面是特别明显

因为国内我已经有非常成熟的这种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我有巨额的用户我就先用我的这种资源的优势去推这个产品一旦打磨好了我就立刻拿到海外去施保去赚多倍的钱有的路径是这样子的或者有的路径可能也是第一天就做了国内和海外两个产品说实话人类的底层需求是相通的我们大部分的感受就是国内需求量大的功德海外也是需求量大的功德

除非有特别强的文化性的差异尤其是工具产品啊没有什么特别强的国际性的差异在的

我说实话 AI 公司第一天就收费有的时候是不得已而为之这个不得已而为之是因为现在的资本环境不是很好说白了投资的活跃度远不如当年那你如果不能还在牌桌上你还是得先想一下怎么挣钱它不像当年的移动互联网你可能本来的服务器成本也没有多少而且如果你是工具型的产品因为 AI 还是一个生产的工具它最容易想到的还是工具型产品

如果你是工具型产品怎么证明你的工具有没有价值还是以付费为价值的但我不一定说它一定是要第一天就付费的现在有在做一些 AI 社交的产品如果你走的是更大的叙事的话那确实有可能你的商业化的进程要比别的工具产品要晚得多

其实你也要看一下你能不能支撑到资本给你的钱它是效率性工具还是娱乐性工具它的商业模式可能也是不一样的比如说你想再做一个抖音那它很难说我按照第一性原理一遍一遍推推推我就推出一个 AI 界的抖音或者 AI 界的 super app 它是什么样子的它有可能是慢慢长出来的它是先满足了一批需求

生产出了一批内容可能后面才慢慢地长出来了新的商业模式这都是有可能的你觉得在产品从零到一跑出来的这个阶段里面大厂和创业公司来相比的话两者各自有什么优势吗比如说在数据啊人力啊财力方面从零到一跑出来的最关键最关键的是市场的敏锐动产和用户的需求动产

这是决定能不能跑出来的关键因素反倒是如果你离用户更近降低自己 ego 的创业者是有优势的什么叫降低 ego 有的时候离用户越远的决策人他可能会有想象以及非常宏大的战略篇章他知了一个很不错的故事但这个故事能不能成立其实是第一线原理推出来的

当然一定是存在着这种思考逻辑非常强的人的但可能更容易成功的方式是你离用户更近你离需求更近就你已经找到了确定性的需求对你已经找到了确定性的需求这个时候创业公司优势就是快

迭代资源的集中度你可以快速地去上线你的组织的灵活性你的人力的调配的灵活性虽然它可能不一定是有那么强的产业营的优势但只要你在关键的位置打出了关键的资源比如说如果你的产品就是需要很强的算法的

我创业公司我也可以去找到一个很厉害的算法的或者说如果你的这个产品可能都不需要很强的算法你只是需要一个 80 分的产品经理能把这个需求做出来那你只是需要一个市场名誉的用户研究甚至运营在创业公司它的灵活度就会要高很多了但是我观察下来之前晚点的报道也写了感觉大象也可以跳舞这一波大厂在迭代组织方面也很给力

对啊这就是人才人才其实是在聚集的创业公司如果想要赢你一定要找到 top 级的人才那你刚刚提到人才是特别重要的决定要素嘛现在在人才市场上面大厂跟创业公司的竞争力是怎么样的大厂是所有的人都是 80 分的人但是需要很强的组织因为它的人太多了

哪怕所有 80 分的人也可能做出一个 60 分的打卷但如果他的组织力好他可能就会做出一个 90 分的东西所以这有非常多的决定性因素在可能是组织问题氛围问题或者你的声音能不能被听到你的传递信息效率高不高效执行高不高效沟通机制怎么样就很复杂创业公司因为很小只要把几个观点点抓住你的执行又比大厂快的话其实就好了

以你所知道的大公司现在内部在最重要的战略级的产品和团队方面他们的要求是什么样子的我听说国内大模型都很卷还是要看什么是核心资源吧就如果你要做的是一个模型的应用那肯定是模型的算法是稀缺资源那其实就看谁能更好的去影响到这个模型的算法

的人才来去进入你的团队如果你做的是一个生命性创业的话那你的商业模式和你的用户洞察才是稀缺性资源以及你的这个用户增长是稀缺性资源还是要看你要做的是多大的事和想要去做成什么东西是关键因素比如说从零到一的这个产品阶段会掉哪些坑呢因为我知道你也辅导了很多初创团队去完成了从零到一最容易的坑就是选择的方向不对

我现在总结下来的话什么是好一点的方向其实就是不要做太强的偏自己 ego 很大的一个方向尤其是说这个技术好厉害我想要去做一个很牛逼的东西不要去做要去做一个给用户血中送炭的需求这个很关键

那我们拆分一下你刚才其实提到了两点吧第一点就是说用户需求的洞察第二个就是模型算法我们先说第一个那怎么找到需求洞察对我自己会有一些比较偏我个人的一些方法第一你要去社交媒体去看

用户的声音到底他在说什么我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有一个叫小猫补光灯的产品小红树上非常火大家就是拍照的时候需要你在社交媒体上是能看到无数的声音在去说这个事的你只要做了你就其实可以先拿到一个零到一个需求所以你是要去看社交媒体的你也要去看用户的搜索词

可能是他是在谷歌搜索百度搜索或者是他现在在小黄书上搜索这些其实都印证着背后的需求是什么另外还有方式就是用户调研举个例子你是做二次元的这个方向你肯定要去找二次元的用户去聊他们到底需要啥然后第三个点有没有新产品在快速的增长这其实是一个小的 tips 如果都做这几个功能它增长的

比别的类目更快那其实是说明它的需求已经还是不错的一个赛道了那我们刚才讲到模型算法的问题我就很好奇因为我觉得初创公司和大厂之间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大厂拥有非常多的用户然后手里有非常非常多的数据这些用户数据它对于做一个大模型的产品有没有一个先发优势

说实话因为我不是做技术端的所以我可能没有那么权威对我仅有的了解来说肯定是有优势的因为你所有东西是要优质的素材去进行训练优秀的数据源是非常重要的

我知道你还负责海外产品的增长嘛那海外产品的增长会有什么坑吗可以说一说中国和海外的区别吧就是在零到一的时候说实话我觉得海外可能会更容易一点它有几个优势它有一些现成的社区其实是可以帮你去做冷启动的比如说 Product Hunt 它已经有了一群 AI 的爱好者然后会给你去体验甚至有充足的导航站

有更多的关注你的人因为海外它不是一个国家它是五十多个国家在外面对吧哪怕是一个很小众的需求它也会有足够的人群来给你足够的反馈这个反馈是很重要的还有一个好处是海外的大部分的社交媒体是支持链接的就是你能转化的会更快一点

比如说你在小说啊抖音啊其实你是很难放到自己的产品里也流链接的就海外没有墙对就意味着你的冷启动会要慢很多你可能要去做更多的内容原型的爆点或者甚至叫媒体的爆点你可能才能去 build in public 但是海外的话其实你多做一些自己的宣传其实是很容易去达到这样的一个冷启动的机会的互联互通的重要性或者是说免费的流量会更多一点

然后另外一个其实就是形态上的不同

中国是很早的就进入到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所以 APP 是比 web 要好做很多的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百度的 SEO 生态一直不是特别好就是如果你是一个 web 端的产品你想免费的在百度上获得流量的困难度要远大于在谷歌上做 SEO 获得流量的难度 SEO 和 SEM 的区别是一个是免费的流量一个是付费的投广现在可能只有小红书是比较适合 building public 的

适合在前期去快速的拿到那种初识用户的现在的其他渠道可能都会比较难你觉得为什么小红书现在是

小说的算法是偏非中心式的分发知道是就是其实你的信号反而会获得更多的流量对一是信号获得更多的流量二它有足够丰富的人群它肯定是一个 super app 然后同时呢你哪怕是一个小众的东西你小众的赛道你也能快速地通过分发去找到和你类似的人它算法也不错现在有用户增长的红利然后同时它的算法也是非中心式的

对而且小红书一定程度上承担了搜索的能力对所以它就印证着更多的子需求的出现然后形态上的不一样就会导致海外的很多快速增长的产品其实是外部端的产品这种外部端的产品一方面它有很多的免费流量一方面你做这种社媒其实你可以影响的是多个国家

很多时候比如说可能东南亚火了之后同样的一个操作放在美国上它也会火那你在多个国家的情况下它就不是一个乘一的倍数了它是一个乘十的倍数那它可能效果会更好做一点其实我不太理解 web 端的为什么效率会更高呢就它哪来那么多免费流量它肯定不如我们 app 的推荐更高效这个是这样子的因为海外还是有很多桌面端场景的

大家是习惯用电脑来去做事的当你想下一个 APP 的时候一个是社交媒体一个是应用市场推荐你可能会被推荐的使用了一个 APP 外的场景很多是在主动搜索的那其实在这两个场景下海外有很多的优秀的 APP 产品在出现只是它还多增加了优秀的 WEB 产品在出现所以海外是不是以非常高频

甚至高频于国内的状态在悄悄长出很多不错的产品是的如果你关注 HUZ 的榜单你就会看到不断的源源不断的产品在出现你要把它变成一个全球化的视角来去看是的不是中国的视角来去看你也辅导很多初上公司完成从一到一的阶段你觉得常见的坑有哪些我觉得有三个点吧第一个就是你太关注技术厉害的东西了但没有关注用户需要的东西

就是要做一个用户雪中送炭的产品这是第一点然后第二点的坑其实就是商业化的问题没有算好账没有算好账就是你可能你在做的这个方向它非常非常的费钱但是你的收入付费率其实就是很低的但是你的用户数很不错那容易去进入虚假繁荣这样的一个场景这个能举个例子吗

我说实话去年有非常多的在去宣扬自己 AI 数字人做得非常厉害的技术但你还是要去调研一下它面临的人群是什么如果你一直做的是一个 C 端可能 C 端就不是很需要数字人这个方向

普通的 C 端用户其实是不太需要这样的产品但据我所知数字人他们瞄准的都是 B 端用户呀就是那些电商公司你要明确地知道你的用户群到底是 B 端的人群还是 C 端的做 B 端用户的数字人但意味着是用户数不会大的他可能是 SMB 或者是可能是大 B 他可能是

可能是少量的用户数但是它收入很好比如说 ChinaGPT 更新了一个新的版本普通用户用不上可能只有那种特别重推理重长文的公司才能会感受到 OE 的版本和旧版本的区别我觉得它更多的是一个技术标杆吧

对啊所以我很好奇数字人给 C 端它能提供什么呢它就是没有多大的 C 端用户普通人为啥要用数字人呢自己都说不出来是吧可能普通用户比如说我是拍抖音的我记录一下生活我记录一下跳舞它没有必要用数字人吧这个就是过多关注技术而忽略了用户场景的真实需求第二个是什么账没算好

就是开跑车送外卖哎对然后有一些赛道哈它其实就是付费率很低的赛道比如说 AI 陪伴付费率就挺低的啊真的吗为什么因为它的成本很高但它付费率低因为如果你瞄准的是那种特别低廉的用户它的付费率其实就是很低的啊

所以 character AI 的商业化不好他就是典型的我们这一行说产品做的不错但是没有赚到钱的公司对其实和他的商业模式有关系我感觉他们的公司也没有好好的做商业化 AI 陪伴的付费率很低

是挺低的为什么你是说在中国还是在全世界如果你不搞黄色的话它就是挺低的就全世界都低是吗或者说我举个例子啊如果你生成一张图像蜜蜇蜜蜂很快就付费了对我可能用极少的算力我给你出了一个只给图 AK 我需要付费

但是如果你要是一个 AI 陪伴的东西我可能我至少要去给你好多轮消耗很大的酸力对好多轮来去去打磨我的模型达到了我心理陪伴的点我再给你付费

那其实它的那个成本其实是蛮高的对这个可以给我们的听众解释一下因为我估计并不是所有人都对大模型的这种技术很了解就是这个差别在于比方说只是纹身图的话其实它消耗的算力是比较有限的但如果说我要打造一个 AI 陪伴的机器人它要了解我的需求相当于说我要定制化一个它

他至少要多跟你聊几轮而且他前期惯的语料可能是他可能要灌一本小说才能打造出一个极具情感性的机器人但他的前期的语料成本其实也很高的他不可能在跟你只聊了十轮对话的时候你就会付费你可能在跟他聊完一天你才能付费如果你大的不是黄色需求的话

但是这个很反我的直觉因为之前我跟 Soul 聊过嘛就 Soul 其实是收费就收得还不错她其实就是陪伴型的你知道吗其实是有大量的爱人她不喜欢社交或者她在现实的这种社交空间她并不认为自己非常的具有社交属性或者社交资产那她就非常需要这种线上的陪伴呀她们也愿意为这个花钱呀需要心理陪伴但心理陪伴的解决方式有很多因为

因为爱人有非常丰富的精神世界不是我的意思是我的意思是这类人他会为 soul 付费他为什么不可以为 AI 陪伴付费呢 soul 也是你也可以去找一个人聊你也可以默默的写日记你也可以跟自己对话对不对你的意思是说如果我一样要付钱的话我想付钱给真实的人跟我聊并不一定要付钱给一个 AI 陪我聊你可以自己感受一下有多少

普通的爱人会为一个虚拟我不知道因为我不是 soul 的用户但是因为我跟一个 soul 的用户深聊过他跟我讲他这一块就还蛮需要的他需要肯定是有需要的而且用户比较低龄

但是付费能力不强是吧太年轻了这是专门经过系统调查的我直头我看到的是这样子的但我认识好几个做 AI 陪伴的创业者我回头再跟他们聊博客看看就是它是一个现在很火的创业赛道但我不是说但我更能做你说的逻辑因为它相对来讲前期的交付会比较重而且用户的满足度是因人而异的

它的因而异叫做我很难达到你这个满足度就是如果用户没有明确的需求没有明确的预期比如说搜索我是有明确预期的我出过图我可能也是有明确预期的嗯

他没有明确一期的情况下你就是很难去找到那个边界呀而且我如果我没付钱我觉得你不好也就算了如果付了钱我觉得你不好我还要骂你对啊比较难对单价是一个增长很容易的产品因为你随便解一解什么聊天记录啊啥就可以进行热点传播他容易引起用户的好奇嗯

但很难留下特别长期和高付费的人群还有哪些算账没算好的赛道大部分的很复杂的生成就是没算好的赛道因为生成其实是很费卡的比如说生成视频是很费卡的所以除了 AI 陪伴还有什么是需要复杂推理的企业决策的嗯

就是你最好解决的是一个清亮的事情之前有很多在去做这种企业工作流的这种东西其实现在可能没有太多做成的比如说我之前有合作的创业者他可能是偏向于

复杂的 3D 游戏的创建其实它是一个很费卡很费卡很费资源的一个逻辑当然它可能有一段时间其实是做了很强的一个用户量级了这个时候你一方面你除了你的这个卡成本或者是 AI 算力的成本你还要考虑的是你的服务器成本

有的时候如果你用的底层的能力是嫁接的这种 API 那你的 API 假如说是一直租用的话那它其实空闲的时候它也在存在着成本的

我们很容易在没算清账的时候你的空闲时间它也在存在着成本然后比如说大量的用户进来的时候你的服务器就支撑不住了那你就需要比如说至少我需要 10 台服务器才能去支撑普通的运营而在高峰期的时候你必须要酷融到 50 台服务器那你在酷融的时候这 50 台服务器你是平时放着还是不放着如果放着的话它就没用剩下 40 台是没有用的

但你不放这的话这高峰期你又满足不了但是这个的话据我所知现在云厂商也都有关注到这种刚需的痛点所以其实现在可能都是弹性扩容了其实就是为客户去创造一个更优的成本更小的但是更能够服务好你业务的一个云方案对对对有的服务器其实搭在私域里的除外了买卖实态入籍做成一个私域的它的服务器成本有的服务器是做云服务的服务器成本的都是不一样的

嗯他可能私有化部署的话就很难去说弹性扩容对那就是租几台就是几台是的所以这个里面包括了你的运营成本人力成本服务器成本算力成本就是真的是要算好账哦游戏这一块哈也是比较少钱的明白啊那第二个坑就是没算好账还有第三个坑吗嗯

第三个可能就是太完美主义了就是出的太晚就是一定要打磨好的产品才出是吧对对对你还是很容易说我想到了一个需求我要做得非常好然后我再去上架但很多时候大部分的创业是你慢慢生长起来的说不定你打的第一个需求没打准但你打到了一半就是进来了用户你可能跟他深入的调研访谈了之后你会发现原来他要的是另外一个东西你可能就改一改就可以了但如果你上来就走偏了的话你很难改的

一定要忍受不完美然后及早的给它释放出去然后及时的去迭代是吧是的而且尽早的出现在市场是有好处的如果你一下子打对了的话你能快速的去达到品牌的优势你看在产品这方面我觉得国内的话 minimax 和字节确实是做的很好其实 minimax 它也是几个产品在国内国外跑嗯

四姐就更不用说了就是 APP 工厂它实在是太有经验了我相信你对这两家公司肯定也都有观察在你观察下来这三个坑他们有踩过吗这三个坑大厂应该都不太会踩到因为他们是真的是经验丰富研发是很明显的能帮你去搞清楚这里面的算力是有多少的

一开始你能不能协调到这个资源就需要进行这样的一个完整的论证对啊你需要详细的调查的在一个成熟的大厂里面你需要先充分的论证你才能协调到这部分资源尤其是在我们前面一开始已经讲了现在每一家大厂都是既想

一个事态模型确实还不错

这个赛道模型已经决定了 50%了就是你模型的效果其实是能引起很大的社媒传播引起很大的这个前后对比以及用户讨论空间在的然后呢我觉得他们现在增长做的也很好包括昨天其实他们又上了一个秘密上的热点就是 TT 和推特都还挺火的我很好奇做对哪些动作有可能会带来或者大概率会带来好的增长

做对哪些动作其实是要根据你的用户特性的所以增长不是说我只要去推广增长的目的是确定你的核心用户群并且广泛的得到你核心用户群的注意吸引他们来到你们的产品使用我知道的这种多媒体的领域可能是有三条赛道的第一条赛道就是刚需的功能

比如说像 11 Labs 它极其的刚需 11 Labs 是一个做音色相关的公司吧就是咱俩的声音换成两个中年大叔的声音它有文字转语音有音色克隆然后可能还有视频翻译然后音色的调节等等所有和声音相关的可能都会逐渐的再去补充在它的体系里面而且它面向的用户既有 CUB

就是 C 端用户也能用他也有 API 然后 B 端的企业也可以用嗯他其实就是把音色点打得很

我觉得这里需要做一个技术科普因为其实你看大模型来临之前我们用剪映或者说其他的一些剪辑软件也有那个变身嘛很火的包括像出门问问之前不就在做 AI 配音吗就是我们选择把我们俩的声音变成悟空的声音变成大笔小新的声音但是那个时候其实它并不是用生成式 AI 的能力它其实更多的是把

把事先这种配音的输入把它程序化给用户做到一个选择但是现在生成式 AI 其实是可以做到在前期的语音语料的投入方面它可以极大的压缩这个成本和提升它的效率可能原来一个

专业的配音演员他需要输入几个小时或者录一天但是现在可能我们三句话他就可以自动生成你所需要的这个内容对 是的以前我可能要训练大量的语料才能去生成这个音色现在我想解应的音色客户功能我三句话

我就可以去复制这个人的音色了我可以用非常像的效果来去做出这个人的声音而且甚至比如说咱俩刚才的录音在某一方面想要调节一下情绪改变一下情绪状态生成是 AI 都是可以做到的对 它可以变得愤怒的你可爱的你 忧伤的你对 都可以比如说我没说过这句话它可以帮我生成出来然后我说这句话的时候不是 A 状态它也可以帮我生成是 A 状态

而且其实音色的效果上也是有变化的这块说实话技术上我没有那么了解但是音色的模型也分就是小集群的模型和大模型这样的一个区别就是至少我知道在技术上的优化上哪怕就是文字转语音这个基础的能力剪影一直都有这个能力这个基础的能力其实它的声音效果也变得更逼真了更有情感了

他可能都没有进行情感的调节但是他说出来的话更像人了这个是音色领域对 B 端的功能也会去用营销公司啊 MCM 公司啊对对对都会去用这个刚需的功能其实就是稳扎稳打的来去做 11apps 一开始蹭了很多骚扰的热点的他当时在社媒上骚扰放出了一段视频他可以给他配一个音另一个音

立刻跟上了这点对对对对对对这个只是一种品牌宣传的方式一种营销的方式让大家知道啊我有这个能力嗯所以好的增长只是说我把这个卖点打的效果打出去了啊然后抓到了

可能关注到我的人对音色比较敏感的人然后我就自然地记住了这个产品我就使用了它这个是它一开始的一些增长的方式对吧那稳扎稳打的刚需功能其实只要你找到那个目标人群在就 OK 了还有一种产品比如说偏特效类的产品包括我们说的妙鸦也好对吧特效类的产品其实就是你要去出爆点的

像 AI Mirror 啊昨天聊的其实都是你要去找到社媒的热点你可能前后的对比非常明显然后快速的去形成社交媒体的传播我看到你想做比如说今天是那个毛毡特效黏土特效等等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我也要去做一个所以它是很容易形成这种传播链条的它也能快速的去做增长

我一直有一个好奇在产品利益 OK 的情况下搞定 KOL 是不是就能带来这个列边传播呢就自上而下的就比如说如果我有充分的资源和资金让所有的头部和中央部的 KOL 全部都在社媒上去制造这样的热点它就可以带来这样的列边传播

你在带的任何一种流行的东西它能不能真正的撬动是属于看完了这个视频的人他会不会分享他会不会试用以及他身边看到他的人能不能再去进行二次传播这才是流行所以

所谓的 KOL 只是说能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哦有这么个事了但如果这个特效不是让大家特别有兴趣进行尝试的它其实就传播链条失败了所以前期的 KOL 可能是只是一个手段 OK 那还有吗第三类其实就是偏生成式的嘛

这个里面其实就很技术导向上的东西就是如果你的技术很厉害它首先会引起一些大家的关注度以及大家的想象大家可能去自由地去创作一些

社区里的内容然后去形成传播比如说像海罗这样的一个方向其实是你要去找到创作的什么样的内容是引发用户共鸣的点比如说前段时间的 AI 拥抱我通过你的照片想到 60 岁的自己类似于这种跟死去的亲人拥抱或者是跟喜欢的明星去拥抱其实是用 AI 视频来去做的这种热点其实是能触动到用户的底层情绪的

因为我看当时美国总统大选的视频就有用生成式来给他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交式的传播什么批称什么马斯克之类之类的这些其实是不是会带动一个新的这种生成式的风潮会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这个技术和这个产品但它可能不一定所有人都能复制就很多病毒式营销的东西

它一定程度上有运气的成分然后蹭 IP 是很重要的一个点常见的做法对 是常见的做法你现在追热点蹭 IP 对 这就是做私媒体的逻辑是怎么分辨这个生成式和特效类的呢就你说的第二类特效类和第三类生成式的有什么本质上的界定区别吗特效类的复制门槛很低你在做一个东西其实是很快的做一个特效可能

可能五天十天就做出来了那你无非是做这个特效爆不爆生成师的话他核心的关键是技术嘛那你觉得现在多模特赛道表现最强硬的公司和产品是哪几个视频的赛道可能分两个大的方面吧一个是偏视频编辑的有偏视频生成的

可以看 A16Z 榜单的话偏视频生成的可能像鲁马就是非常一直非常抢眼嘛对吧然后 vigo 也算是在视频生成的这个领域然后包括还有 vid

然后如果是视频编辑的话或者是图像编辑的话 CAPCUT 肯定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产品包括我们刚才说到的什么 11LabsCaption 然后包括美图系的一些产品其实都是在快速的去进行增长的然后如果是偏特效来的话

比如说我们刚才说到的 AI mirror 也是包括前两天有一个叫 Glam AI 的也是上涨的很快 Remini 也是上涨的很快这些其实都是以图片的特效或者视频的特效来去做快速增长的产品那你今年做用户增长有没有一些很强烈的体会和感悟呢我回顾一下第一个点就是如果你想要打的是 B 端的

那你可能现在要去考虑一些降低成本的传播方式比如说 Hijen 我觉得是一个挺成功转币的一个产品因为说实话 B 端的公司的营销费用其实是挺贵的 Hijen 是一个做数字人的公司其实老实说如果你面临的是 B 端客户的话你的营销成本不管你是投放的成本它的 CPA 货客成本一定是很贵的

那你肯定要去考虑说我如何走向一个企业的决策链条这件事情一般的情况下可能都是去配备销售的人才

来去向企业去进行销售我觉得 Hijen 很聪明的是他可能做了一个 C 转 B 的路径就是说他先去做成 C 端应用他就做了一些 C 端传播的点包括 Kimi 其实也是这样子的他去快速地让大家注意到这个产品可能当初是因为什么 Kimi 概念股来去出圈的 Hijen 是当初有一些

爆款的视频爆款的 YouTube 视频可能是什么国德刚刚讲相声出圈的那这种出圈的情况下你在刷短视频的时候或者刷社交媒体的时候你就会刷到很多和他相关的视频那他有感知对有感知的情况下他就会进入到决策者的视野里我也是一个普通用户决策者他也是一个普通用户他可能就会主动的来去问你们的这个产品是怎么样子的

由 C 端的关注带来了一些观念决策者主动询问是的包括 Kimi 一开始其实它可能和几家模型的效果差不多但是它就打长文本的这个点它做了什么出圈的什么把甄嬛传放到这个 Kimi 里面来去证明这个甄学是有多么的细微这就是一个挺好的事件影响那它可能后面在

要去接弊端模型的时候比如说扣子要去接模型的时候他可能就我知道 Kimi 这个产品我可能就会主动的去问啊 Kimi 你们要不要过来我们可以去接你们的这个模型其实是一个吸引弊端客户主动询问的一个方式当然这个可能是比较偏初期哈到后面的话你可能越来越要去找弊端用户在的赛道了

比如说如果你是做营销的话可能和出海电商相关的一些展会这个可能全都是你的目标人群比如说

比如说做大币的话你可能要更多的去重视自己的领英去做一些内容营销的东西这其实是去找了一些更垂直的赛道来去做弊端用户的吸引但很多时候我们说销售的方式是有推和吸引两种销售链路的推其实就是我一直跟你说这个产品有多么多么好然后我主动的上门去销售这种就是会让你觉得有一点子抵触对

另外一种其实就是让你主动过来学问我对吧你刚才讲的那些是成本更低的方式吗

哪一个就是比如说做世界营销其实世界营销如果在 C 端其实是贵的它一定是贵的你想要做一个大的世界营销它是贵的而且它是存在着概率的但是它如果在 B 端上它就不贵了你要知道我要吸引一个大客户或者是一个中客户而且还是一个国内的公司主动过来询问你这里面要花的成本你是要培养多少个销售人员才能去达到的呀

你是说在 C 端里面要做一个大事件这个成本也不低但是跟要吸引 B 端的这个销售成本来比的话还只是一小部分性价比很高是的所以我是觉得有的时候可能 C 转 B 是我可以直接借电的一种方式然后第二个的话我可能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刘

流行都是有迹可循的比如说去年的那个同意签问他做了全民舞王然后就在抖音上爆火去年全民舞王是有一个你上传一个照片然后他就给你跳舞有两只小金毛跳舞这个在抖音上其实是爆火了一段时间的这个就是在中国爆火过的特效我上传我的宠物就会有我的宠物跳舞吗对啊我们这个播客发布的时候把我的声音传上去

现在简易也有了这个功能对对对这种其实是普通用户就觉得挺有意思嘛对吧它是有流行趋势的啊然后呢你海外再做一遍它还会再流行可爱是第一生产力而且跳舞而且还跟宠物相关比如说前面大选的时候我看过马斯克和川普一起跳舞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对你在东南亚活在中国活在海外也会活嗯

你其实就要多找一下什么是有潜在活的趋势有的机会可能要去抓住但是要第一个做对不对就是后面大家在模仿的时候可能就不会有一开始的那个效应嗯

如果你是分国家市场的话你就能打一个时间差是因为我感觉这个门槛比较低嘛模型拥有这个技术能力的我都可以去做做一遍对但是你要找到好的内容赛道就是这个内容赛道还是跟你的这个呃底层的需求相关的比如说养宠物的人在越来越多

大家不一定会把我自己来去在那上面跳舞但是我会让我的宠物去跳舞是这样子的所以 Vigo 除了生成跳舞式的这种片段的这个列边式传播它还有做别的实现了它的快速增长吗有啊比如说它在它一开始是有一个 YouTube 视频去爆火的嘛然后这个 YouTube 视频其实它是在 Discord 上先去积累了一波

厨师用户的种子用户的内容的其实现在的很多生成式的产品嗯比如说像 sunu 啊啊然后 meet journey 啊其实他们很多对于生成式来说就意味着用户的 prompt 是千奇百怪的他生成的效果也是千奇百怪的那你要生成的效果你要找到那个那个效果的点最容易引起用户共鸣的那个内容他才是值得你在社交媒体去传播的你的物料你的热点也可以在 UGC 当中找

对所以你要先去做一个小范围的测试比如说你用 discount 来去做事你会发现哪一个东西在群里的讨论度非常广或者你出一个明日真理的一个东西你可能说我可能是做这个方向的图片其实大家会踊跃的尝试说我也在做一个可能是动漫类的图片我也在做一个类似于这种你会慢慢的去找到用户原来可以怎么样更好地去使用你的这个生成式的产品

你找到了这个场景之后你就会慢慢的去基于这个场景再去发展更多的创意这个其实是对于生成式产品来说还挺重要的一点就是大部分生成式产品就是我想不到什么时候我会用到它

你必须要给它一个理由我告诉你说这个模型可以基于动作驱动你照片你一脸懵逼你要说能让你们家丑屋跳舞你就会说我愿意试一试对吧我觉得产品的用户规模就开始形成一个壁垒了因为你会发现用户规模越多或者说它调用的次数输入的次数越多你其实在后台你也是能够看到很

因为我觉得这个在国内国外还有一些区别

海外的话因为像 discord 的那种社区的存在它本身就有那种分享文化并且它的社区的活跃度非常高但国内你几乎找不出一个可以与它匹敌的社区昨天我们的那个活动上还在聊现在没有 discord 没有中国 discord 你说知乎啊什么的就感觉好像那个氛围也都没有起来想说上也没有这种技术和新产品的这种充分的讨论氛围

就是一定是存在着小的小的创作者的他没有像海外的这种社区那么显性对所以我觉得相信这方面在海外是核心还是这样子的他还是偏小众的说白了有创作能力这件事

它是高级需求不是每人都有创作能力的哦大部分人还是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好了但是因为海外它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它是 55 个国家的问题那你总能找到一些小众的东西但它聚集了一群人

你只要足够快的聚集的人群人你快速的去找到了他的方向就 ok 了所以全球化所有的问题追根溯源还是组织力的问题就是说你在全球范围内铺开了一些机会点但是能不能快速的识别洞察到并且你的团队能够跟上对我最近感觉我能看到很多特别特别小众的赛道有 AI 纹身他那个做图是帮你去做纹身效果的啊

海外的个性化的声音还是挺好然后我还有一个体会就是大家最好可以倒退就是现在都是锤子找钉子倒退的点就是先关注需求涨的方向是啥我现在觉得万星系其实是很值得普通的创业者入局的方向万星系他们增长的打法其实就是先去爬一遍用户的需求词所有的搜索词什么样的赛道他的搜索打

万兴是一个在国内做 SEO 比较厉害的公司有的时候他们的产品可能是直接套壳或者直接买的产品当然他们肯定不是所有都是这样子的对就是如果做得快的话其实他可以非常快速的去支持出一个产品但他一定是先去找需求他去先找一下有没有什么需求是美满足好的然后他就快速去爬了所有的需求

找了需求词之后说这有机会那我就先去做一个小工具我先去满足一批我觉得像什么 Hix AI 可能也是这样的方向来去倒退出现的我看到了这里面的需求词很大现在还没有一个还不错的产品那我就做一个产品去满足这样的市场空缺就好了这个跟在抖音做爆款的逻辑很像先铺几个产品小试一下但是都用很低的成本然后先去测数据哪个数据能够跑起来我再加大力度去把这个产品

或者说把这个内容给做起来用这种方式去做产品也是一样当然了就 minimax 早先也是这样子的我听说其实你自己也是这样的呀对呀对呀对做十个方向去测试吧是这个方法听起来很好为什么不是大家所有人都这么去做呢因为需要资源

十个爆款的成本和十个小产品的成本还是不一样的有方法论对但是万星可能它都不是测试了它是找到一个我做了就大概率会成的方向它就是看需求很大的方向那基本上就一打一个准这个是前期的战略分析能力跑在最前面先要把这个赛道给筛出来对它其实筛出来的是一些低成本的赛道就是蓝海赛道嘛对吧开个咖啡厅你第一个先选址

像万星系的这种先测试然后找准场景再做的这种打法会有容易掉的坑吗我觉得得纠正一下不是先测试如果先测试的话那是字节系最擅长的东西是先找到一个低挖的需求然后快速地去生成一个产品这个产品不需要多完美我先满足一个小需求我可能这个小需求的量不是很大但是我再去接了一个下一个需求我可能把它们做成了一个产品矩阵做了一个产品化

然后他可以慢慢的去长成一个大产品可能是这样的一个方式来去做的我是觉得他更偏向于是一个没有太多资源的创业者的一种路径

因为它其实是先找到我能活下来的低挖流量你可以这么理解但它的这个流量不一定有多高如果你运气不好的话假如说这个生意可能就是 20 万的生意 20 万的生意的情况下你可能要叠出 5 个来你才能做出 100 万的 ER 那还是需要资源你只要 20 万的生意先挣到钱了你就有钱可以做下一个生意了呀

因为中国是有很强的成本优势在的中国的研发和产品都相比于美国来说还是便宜很多的那你今年做用户增长有没有什么失败的经验可以分享一下吗我只能说体会吧一开始我做增长的时候我太关注怎么去做设美的效果了或者把它当成一个账一个账来打就是对

但是其实真正的关键是你怎么样去构建一个持续能获得流量的一个体系什么叫做持续获得流量的体系就是不是说我要一直不断地去找爆款而是我搭建一个体系比如说我搭建一套数据看板啊我可以非常快速地去找到这种根本的一个传播方式这个传播方式是比如说抖音是有一群人可以慢慢地去帮我去传播的啊

我只要出来的时候他们会帮我先去测什么样是保款的方向类似于这个体系是挺关键的就是你把用户的链路摸得清清楚楚对 而且这里面不要再总拼概率的事了要拼的更多的是你的基础的能力这里面的基础能力可能是你的数据的能力洞察的那些东西或者是说可能是你有一大批

可以分享的人你有自己的基础流量比如说你通过一些渠道某些固定的渠道这些固定的渠道每天都有特定的人来去进入你的产品也是 OK 的比如说你就在用户市场上占领了某些搜索词某些关键词每天只要搜到这个词的人都能搜到你的产品那其实它就是稳定的流量类似于这种

就是不是单纯的追逐一个热点后带来的顺势流量因为这些顺势流量可能一定会流存热点一定不是一直都是热点的它一定会消退那就意味着你一直都是很累的在爬坡然后消退爬坡消退的过程你要考虑的是你的基准线是怎么样子的

我不要大起大落我要稳稳的幸福听起来很像线下就是可能会花很大的价钱去做一些活动然后把客户吸引过来但实际上就是这个并不利于你的长久化的这种经营的增长或者是说你在搭建这个系统的时候你一定要考虑你自己的基本盘在哪儿

哪些是比较容易获得的流量你先不要去做一些特别博概率的事情你先要去做一些你把握度比较高的事情不是单纯的去追逐这种脉冲式的增长更多的是去考虑如何搭建一个基础的循环然后使得这个增长飞轮能够转起来对对对增长飞轮很重要很重要大部分人会容易忘掉而且节奏也很关键节奏很关键比如说我们刚才看到说 Vigo 在 Discord 上挺火的

但你是不是上面能启动就上来就要用 discord 不一定的就是它可能在你产品在比如说是到了多少多少用户的时候再去打 discord 可能是比较合适的但如果说你产品没有的时候什么样的产品是适合先去打 discord 的这个节奏很关键

因为你要知道创业产品来说它不可能说同时做出五个渠道来它一定是一段时间的重点去做一两件事情而这一两件事情到底做什么就很重要了那你现在的经验是就是最初最初的冷启动从零开始它在哪些渠道是会比较好的

有一些基础的渠道比如是像什么 Product Hunt 呀 AI Tools 呀这些其实是还是发现工具类的对社区这些其实带不了特别多的量

但是他能帮你先去因为那些人就是专门用来找 AI 产品的然后我觉得最关键的是找到你的用户群在哪就如果比如说你做一个教育类的产品我们之前有合作一个教育产品因为教育产品比较特殊他可能使用的是学生付费的是家长那他其实是跟当地的学校去进行合作的这里面大量的全是他的目标人群

和当地的培训学校去进行合作的嗯你要先知道你的用户在哪然后你就去找到这群目标用户才能快速的验证你的这个 PMF 是不是对的不然的话你验证半天你的用户都没找准那肯定是不行的然后可能还有很多是适合从社区里找的比如说像 Reddit 这种这种方式去找到你的目标人群我只能说一些通用的渠道但是他要根据你自己的产品特性去找到他的呃

初始的渠道有没有什么颠覆之前的认知现在的最关键的一个认知就是你不需要做一个融资千万的产品你真的只要如果付费率 10%的话你只要做一个 20 万用户的你就可以 ARR 千万了那就意味着你不需要去做一个

Super App 不需要做一个独角兽不需要解决世界的难题你只要解决一部分人的刚需需求就好了现在那么多的 AI 的产品的创业团队他们在团队配置上面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吗会遇到什么样的挑战吗像你刚才讲的现在挖人也很厉害我觉得最大的挑战还是人才上的挑战然后第二个挑战是组织上的挑战人才的挑战就是如果你想要去做一个

好的优秀的创业公司尤其是全球化的优秀创业公司我们刚才说到的几个点你肯定至少是要找到八十分的人的但是因为你还是创业公司你可能名人都还没起来大家为什么会愿意去你们的公司呢八十分的也不好找呀对八十分的人进去不了如果你是一个明星创业团

对于这种情况下的话

一般来说你可能需要去分布式的去配置比如说你原来可能不知道怎么去做海外市场但你可以去找一个有海外市场经验的人再去配团队的执行的同学去跟他去进行配合那他其实可能是另外一种叫做你用了 40 分的钱获得了 80 分的经验你这样组合的打法的话其实是一种迂回的方式

就是你不要八十分九十分的全能型的人才你可以招两个在各个领域做个组合品牌将近八十分的当然全都能做到八十分的人才肯定是最好的只是一般的公司吸引不到你所有的都是八十分的人才或者他可能要出道的价格会要更贵了在增长的这个不同阶段会遇到哪些常见的问题大部分的问题可能是对

出海的不太了解或者说对海外的市场不太了解这个是常见的问题如果我在国内做一个产品的话我多少我可能会跟我的朋友去聊一下上下游企业我都能知道有一些渠道但海外市场毕竟我们人不在那这个可能是一个比较大的问题你可能需要在这里面有成功经验的人

才会去帮助你达到这样的一个效果多吸取优秀的经验他如果做的多的话他肯定是会有更有手感的创业是一个很需要判断力的事所以这个也是我很好奇的我们经常觉得吃过见过就是经验但其实我们确实也看到像这一代 AI 原生的用户和创业者或者从业者其实很多都是 95 后 00 后因为他们才是真真正正的大模型原生

那这个可能又跟吃过见过是相违背的你服务的那些企业会不会有这样的问题就我到底是招彻头彻尾的年轻人还是招一些可能比如说就介于可能 90 后之间就是说他可能既有上一代移动互联网的一些成熟的经验同时他又还比较年轻可以去拥抱完完全全的 AI 原生不要看他的年龄来去招人

你要看他做过什么事招人或者我这么说吧就是比如说一个 00 后他是完完全全的 AI 原生但是他是对这些都非常有热忱但是他确实没有吃过见过那你就需要补齐嘛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老司机在组织这个问题上怎么管人这个问题上你最好还是招一个有一定经验的人来去辅助他

他可能的优势是说他对这个 AI 的能力更具有想象力更有冲劲你就是要去做一个团队的配置的团队的配置很多时候不是要看年龄而是你要看这个事情他经历了几年他有可能是很年轻但是他可能从大学就开始接触从接触 AI 这件事情可能比很多的三四十岁的人接触的还要多他的信息更前沿那其实就说明他在这个方面的增长经验是多的嘛

嗯因为我知道你现在业余也在帮一些初创团队做 advisor 的一个角色吗对那你明年对自己有什么期望吗或者说听我这期播客的朋友如果他想做这方面的创业可以来找到你提供什么样子的帮助吗嗯我觉得

有几个明确的点哈第一个就是你确实想要去做一个全球化的产品然后第二个是你想要去做一个 PL 制驱动的就是产品驱动的增长产品驱动的增长不是销售驱动的增长这个这两个是关键然后你可能会面临到的问题

尤其是创业公司它可能是战略上的有的是战术上的有的是策略上的有的是执行上的什么意思就战略上的是方向的选择创业的方向选择意味着你要见过更多的产品知道什么样的产品它大概付费率在什么样的情况或者它增长是怎么样的情况是更容易帮你去做判断的然后呢战术上的比如说是你的产品的规划下一个阶段它要怎么样去生长什么样是比较合适的产品方向

然后策略上的是你在增长的时候你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做哪些渠道做哪些关键点是能达到它的效果的执行上的话其实就是把这些上面的所有的东西优秀地执行下去我觉得我在前三个方向上是更能补齐的所以我追问一下你刚才说产品驱动的和销售驱动的我的理解是产品就是搞定用户销售就是搞定决策者是这个区别吗

对销售或者是搞定渠道很多时候比如说你如果你是一个弊端的话

你其实搞定的是某些供应商和下游供应商是很重要的需要搭建一套销售体系包括如果你要去做海外的这种 SLG 的话我举个例子让你的产品在某某展会上出现那需要很强的什么政府关系或者很强的什么企业关系在的这块确实是没有相关的经验 OK 你自己对自己明年有什么期望吗

我希望能帮助到更多的创业者吧今年就是确实是做出了比较好的案例然后也有了更强的手感那明年我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创业团队我们一起来去做出更好的项目这是第一个点第二个点的话我自己有创造的意愿第三个就是我还是觉得中国

在这种 AI 上是有非常非常强大的优势的如果我能在这个整体的领域里发挥我最擅长的长板我们现在看到非常优秀的华人不管是科研的领域还是优秀的产品其实都是华人团队的我其实有一点希望着民族的自豪的这个层面上的感觉就是如果我能出到一份力能更好的去帮助他我是也非常荣幸的吧

本期节目就到这里了如果你对生成式 AI 的实践有系统的观察或者经历了有趣的实践案例也欢迎与我交流过去一年中你观察到哪些有意思的 AI 产品欢迎在留言区告诉我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