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048 沙龙、画廊与小资情调,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布尔乔亚

048 沙龙、画廊与小资情调,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布尔乔亚

2025/3/12
logo of podcast 以读攻读

以读攻读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朱康华
王璞
黄哲成
Topics
黄哲成:本期节目讨论布尔乔亚的概念,探讨其与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关系,以及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马斯克并非布尔乔亚的典型代表,美国是资本主义社会而非布尔乔亚文明。 朱康华:从莫莱蒂的视角出发,布尔乔亚的概念源于11世纪,最初指城镇居民,17世纪开始具有经济学含义,指拥有财富的人。历史上,布尔乔亚受到过不同群体的批判,其含义既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王璞:保留“布尔乔亚”的音译,强调其作为欧洲现代性经验中产生的具体历史构造。布尔乔亚的概念经历了从市民状态到现代性阶级的普世化进程,带来了革命、工业和知识。布尔乔亚是19世纪欧罗巴的谱系,不能简单地用资本家或中产阶级代替。法国大革命中,“第三等级”最终成为具有革命性的“一切自由产权”。莫莱蒂用“布尔乔亚散文”和“资本主义诗歌”的二元对立来解释布尔乔亚与资本家的区别。18世纪,布尔乔亚与中产阶级等同,19世纪后期两者开始分离。今天的中产阶级与18世纪的布尔乔亚不同,后者以工商业为主要工作领域。 朱康华:莫莱蒂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探讨布尔乔亚与工作的关系。布尔乔亚的工作是谋取舒适生活,而非资本家式的暴力追求。“work”一词在资本主义兴起前后含义不同,资本主义兴起后,其含义更多指向支付薪水的工作。18世纪以来,小说的兴起与布尔乔亚阶层的兴起存在联系。小说作为文类是布尔乔亚生活史的证明,是布尔乔亚的史诗。小说与布尔乔亚之间存在严格的内在对应关系,小说也随着布尔乔亚的终结而走向终结。布尔乔亚的生活是散文式的,其文学也是散文式的。歌德的《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是成长小说的典范,反映了布尔乔亚的文化形象。成长小说反映了布尔乔亚的文化形象,在德国的完成和定型。 王璞:莫莱蒂将布尔乔亚置于历史与文学之间,认为文学帮助布尔乔亚确立生活形式和观念。《共产党宣言》中,布尔乔亚是改造世界的主角。波德莱尔在艺术评论中直接向布尔乔亚喊话,认为他们是艺术的天然朋友。布尔乔亚散文和资本主义诗歌的二元对立,在易卜生那里得到体现。到了20世纪,布尔乔亚走向终结,现代主义成为取代现实主义的写作潮流。布尔乔亚的危机是在资本主义内部,它消亡于资本主义内部。布尔乔亚的终结是资本主义的终结,会有一个新的世界。在20世纪现代主义的小说中,布尔乔亚的下一代失去了处理世界难题的能力,日渐沉迷于自己的内心。中国没有经历布尔乔亚的形成过程,却直接面临着布尔乔亚终结的社会现实。中国现代化历程既体认学习布尔乔亚的现代性,又体现出很多反布尔乔亚的倾向,两者是既连锁又颠覆的关系。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看到马斯克你绝对不会觉得这是布尔乔亚当然他是资本家美国有资本家但是美国其实没有布尔乔亚美国真的是资本家的国度但却不是一个布尔乔亚的文明

布尔乔亚一方面在他的历史的发展当中获得自我的真实的进程最终变成欧洲历史的主人另外一方面是在文学当中也获得了自己在文化上的领导权所以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帮助布尔乔亚找到了自己确定的生活形式和确定的生活观念

所以波德尔他说资产者是现代生活的英雄但是这个英雄他势必是一个反英雄的形象在第二帝国的法国巴黎每天的通勤路上这么多人穿着西装去巴黎的工商界去上班在世人眼里这是一个阶级穿着自己的丧服日复一日地奔赴自己的葬礼

中国布尔乔亚没有参与布尔乔亚的形成但有着意志起来发现自己处在布尔乔亚终结的水平上就是他刚刚有了这种布尔乔亚的意识其实面对的是布尔乔亚已经终结的社会现实大家好欢迎来到由生焦制作的播客以毒攻毒我是黄泽城

2025 年呢已经到三月份了年初的时候呢我们预告了今年我们所期待的这些新书啊没想到这么快第一本就出来了我呢赶紧就开始来填这个坑啊就是这本弗朗哥莫莱蒂的

《布尔乔亚在历史和文学之间》这其实是一本文学和文化的论著核心就是关于布尔乔亚这个概念的当初这本书最吸引我的也是布尔乔亚这个点你们好多人都说我这个播客太布尔乔亚了不管是听众还是我们谈论的话题都流露出一股浓浓的布尔乔亚的气质那么

那我们今天就好好来讲一讲到底这个什么是布尔乔亚当然说起布尔乔亚这个概念我相信大家可能都是一种一知半解的状态虽然我们平时偶尔都会接触到这个概念但是它到底指的什么东西又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这个词语背后的意涵是非常丰富的

它不仅是指一个群体也是一种身份更是这种身份背后所代表着一系列的生活方式还有很多的词语跟这个布尔乔亚非常的接近比如像这个中产阶级或者说小资产阶级而且这个词随着时代的变迁随着文化语境的变迁内涵也是在发生着不停的变化的所以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个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

看看大家平时说的对不对我们这档播客是不是足够的布尔乔亚那今天我们是请到了两位嘉宾一位呢就是这本布尔乔亚在历史和文学之间的一则朱康老师黄老师好各位听众好我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布康谢谢大家然后我们今天请到的另一位嘉宾呢是上一期和我们来讲这个詹明信的王浦老师黄老师好

然后咱们的听众大家好今天非常高兴和我的好朋友这本书的译者朱康老师一起来聊一聊布尔乔亚好感谢两位老师今天来做客跟我们一起聊一个这么凡尔赛的话题我刚刚开头也说了对于布尔乔亚这个概念大家应该都是一个一知半解的状态首先一个很基本的原因就是因为这是一个音译词对吧

是根据英文中的读音直接翻译过来所以大家如果没有一定的这种知识储备的话就会障碍和尚摸不着头脑然后呢我刚刚也说了这个概念呢和中产阶级又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如果大家要勾勒一个布尔乔亚的形象的话脑子里浮现出来的一定

是一群生活在城市之中的生活条件非常富足的有着各种各样兴趣爱好总是对某一些问题侃侃而谈的一群人是不是非常中产当然这个是我们今天对布尔乔亚一个非常模糊的认识

他已经经过了非常多的演变才变成了我们今天所熟悉的这种状态在历史中波尔乔亚这个概念是在不停的变换的包括他指代的人包括他背后所印含的含义

所以我们今天一开始还是先要来搞清楚布尔乔亚这个概念最初是从什么时候出现的然后中间又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他和我们今天所更熟悉的那个中产阶级到底有着什么样的区别

按照莫莱蒂的叙述

布尔乔亚这个概念它产生在十一世纪最初呢它指的是一种居住形态就那些在城镇上居住的人因为在法语当中 Borg 本身就指的是那种城市的形态在法语中呢有这个 City 有这个 Borg 那 City 往往指的是呢有城墙的城市叫做 City 然后没有城墙的城市呢就叫做 Borg 所以在那种没有城墙的城镇上居住的居民

那就叫做布尔乔亚这个词语在十一世纪产生以后到了十七世纪开始有了经济学的含义就它逐渐指的是那种占有一定财富的人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演变的过程所以布尔瓦若按照

他的字面来翻译的话就是市民指的是在那种没有城墙的城镇上居住的市民或者说是在自治的城镇上居住的市民因为文人 city 还是 Borg 他们本来呢他们都指的是有一定的权力所统治的这样一种城市类型只是有城墙没有城墙的区别当然

16 世纪以后还有一种说法这个说法被雷姆·布莲斯所否认但它也经常被人拿来区分 City 与 Borg 之间的区别就指的是说 City 是有教堂的地方而 Borg 是指那些没有教堂的这种城市生活所以这两者都可以构成我们今天理解布尔乔亚的一个线索布尔乔亚指的是在自治的城镇上居住的居民

然后他们拥有教皇统治之外生活的自由他们利用工商业来作为自己基本的生活手段然后呢 依此在这个意义上他们更多的是一个世俗生活的形象当然这个 Burga 后来逐渐在历史当中遭遇到很多批判性的声音

比如在 18 世纪的时候贵族是对布尔乔亚有一个否定性的评价然后呢 19 世纪以后像马克思对布尔乔亚有一个否定的评价包括像这些家艺术家都对布尔乔亚有过一些否定的说明因为在他们看来布尔乔亚就是那些平庸

过着稳定生活的这样一些人格类型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布尔乔亚就会既有积极的含义又有消极的含义它既有历史的含义又有哲学的含义刚才那个朱匡老师概破的我觉得特别好刚才朱匡老师可能说的是它的起源性我可能往后面再延展一点

我出版之前就知道这个译本他会把它保留为布尔乔亚这样一个音译我觉得这个特别重要我们已读共读的很多听众朋友作为读者可能会问那为什么我们不把它翻译成资产者比如说在波德莱尔的艺术评论里面我们通常可以把它翻译成资产者

然后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传统里面在社会学的传统里面也可以把它翻译成资产阶级那布尔乔亚这个音译可能对中文来说这个词确实就需要很多的梳理和解释但是保留它是在我看来特别重要的

我们今天回顾起来有了这样一个更成型的布尔乔亚的概念然后一直走到历史今天我们有了很多替代性的说法莫莱蒂也专门强调过在英语世界才会出现中产阶级恰恰是由于后面的历史进程我们更可以感受到布尔乔亚它最初是一种市民状态然后后来变成了整个现代性的一个阶级然后

它有一个普世化的进程它带来了革命带来了工业带来了知识把启蒙理性仿佛带到了全世界也给整个全球带来了资本扩张殖民帝国主义在这样一个普遍和特殊的历史运动之中我想今天会看得更清楚就是布尔乔亚它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构造我们

并不能把布尔乔亚今天就简单的说成是资本家,我们绝对不可能说是用今天一般的美国主流媒体的一般知识界的中产阶级的词来代替它,布尔乔亚它其实是一个 19 世纪的欧罗巴的谱系,刚才祝康说到它的最初的含义跟市民有关,那么最终它也变成了

政治生活上的公共生活上的公民公民这个词其实也是 citizen 它也是有市民的这个意涵在里面的我们知道它的本意里面是有着私有财产的这个维度那么但是私有财产这个维度它为什么还会有这个贬低的意义呢因为你是第三等级你既不是贵族也不是僧侣法国大革命之前那句名言

为什么召开三个等级共同参加的会议这么困难因为贵族会说什么是第三等级你第三等级里面是有这些有产者的你是工商业的从事者你是律师弗兰克林所代表的那种先开始欧洲精神后来美国精神勤劳致富自食其力你是有产者但是当时说了第三等级是什么第三等级是什么都不是

什么都是那么通过法国大革命第三等级去巴黎开会然后他们说那第三等级是什么是 do 是一切自由产权最后变成了很有革命性的东西这个都是需要在 19 世纪的这个过程里面获得一个完整的文学和历史之间的

呈现我觉得我更倾向于朱康老师始终坚持布尔乔亚这样一个音译是因为他告诉了我们这是一个从欧洲的现代性经验中产生的一个具体的历史构造但同时这个历史构造当然他有他从特殊走向普遍最后成为我们整个全球现代性经验的核心部分的过程所以我希望

读者朋友们也可以接受这样一种相对来说更有陌生化效果的译名我们不必一定采用一种阶级的命名资产阶级也不必最后又回到当代的这种中产的惯常用语我想再补充一点就是

那因为布尔巴或者布尔乔亚这个词呢如果翻译成资产者或资产阶级的话就很容易同另外一个词产生中文里的语义的混淆就是那个资本家就 capitalist 这两者之间呢在莫莱蒂的论述中是有严格的区分的

因为在莫雷蒂看来正是资本主义的发展然后使得布尔乔亚走向了终结或者说是资本家的形象最终终结了布尔乔亚的形象那虽然资本家的来源与布尔乔亚有着内在的关联但

一旦布尔乔亚变成为资本家于是布尔乔亚本身就走向了瓦解因为他们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面对世界的态度因此呢在莫莱蒂的分析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对子也非常具有文学的意义它叫做布尔乔亚散文资本主义诗歌就是

布尔乔亚本身是一个散文的即按照世界本来的面貌去处理的一种生活态度而资本家则试图通过一种对于剩余价值的不断追求以至于对世界做了一个毁灭性的处理这两者不同的一个地方所以布尔乔亚不同于资本家另外一方面呢是布尔乔亚和中产阶级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就更加错综复杂的关系因为今天我们说的中产阶级

在英语中呢 midukas 那这个词其实它在 19 世纪的 40 年代在英语世界里边它主要以复数的形式出现这是一系列的这个处在中间的阶级那为什么布尔乔亚会与中占集会产生这样的关联呢因为在 18 世纪的时候在布尔乔亚之上有僧侣

有贵族所以布尔乔亚是处在当时整个社会的中间状态所以一度布尔乔亚等于中产阶级但是发展到 19 世纪的中后期以后当贵族不再占据社会当中的上层阶级的位置是布尔乔亚本身分化出了资本家占据社会的上层于是布尔乔亚和中产阶级两个概念就产生了分离

所以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中产阶级已经不是 18 世纪的时候布尔乔亚所占据的那样一个中间状态了那今天的中产阶级也不像布尔乔亚那样是一种以工商业以贸易当作自己的主要工作领域靠着自己的工作然后来谋取自己的这种生活的舒适不是这样一种生活状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那谈论布尔乔亚如果用工人

以工作为工作式占的费力性

意识的布尔乔亚就已经终结了对我觉得周光兄刚才说的这个特别好也就是说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来引申布尔乔亚作为一个具有历史普遍性的阶级它恰恰是一个具体的欧罗巴现象它是一个具体的生活世界一个具体的历史存在一个具体的文明类型他刚才说到那个对子布尔乔亚散文他们的生活世界成为了一种散文成为了

从弗洛拜到普鲁斯特的小说这样一种散文性的语言然后资本主义呢其实是诗歌资本主义诗歌因为资本主义就是创造性破坏所以我们今天可以算我的暴论吧

你看到马斯克你绝对不会觉得这是布尔乔亚当然他是资本家对吧所以就是说美国有资本家但是美国其实没有布尔乔亚所以他是一个欧洲现代性为根基的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美国真的是资本家的国度但却不是一个布尔乔亚的文明

好经过这么一说大家对布尔乔亚这个概念应该有一个更加明确的理解了至少形象应该会更加清晰了那我们回到我们今天要聊的这本书作者莫莱蒂在论述布尔乔亚的时候是选取了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也就是这本书的副标题在历史和文学之间证明这本书既不是一本单纯的文学论著也不是一本单纯的历史写作而是从一种中间

状态出发来看待布尔乔亚的这和布尔乔亚这个概念在某种程度上又是非常的契合的所以我想问问两位老师是怎么来看待莫莱蒂选取的这个视角的布尔乔亚是不是一种中间状态这本书的标题很有趣它叫《布尔乔亚在历史与文学之间》其实这本书的英文版它的标题的设置本身就有一个不知道是

印刷的失误还是说他们有意的设置因为在这本书的封面上和它的飞页上它的标题叫做《布尔乔亚在历史与文学之间》而在它的版权页上呢叫《布尔乔亚在文学与历史之间》

对于莫雷利来说这两个词的颠倒也许并没有那么多的深意而是他在处理布尔切亚问题的时候想用一种双螺旋的模式一方面是布尔切亚有一个自身的发展的历史另外一方面他的文学当中有足够充分的文学表现而这两者构成了一种双螺旋的或者叫平行的关系

在莫雷利看来呢就是文学本身有着对于资产阶级在他或者布尔乔亚在历史发展当中所发生的失调的一种想象性的解决所以这本书在这个意义上就一方面想通过文学去表达一个关于布尔乔亚的历史形象那另外一方面呢也想通过布尔乔亚的历史来为文学当中的布尔乔亚形象做一个

历史的结构性的说明所以这两者之间是一个互相说明的关系而布尔乔亚在这个意义上一方面借助于他自身的历史曾经领导过一个欧洲的革命另外一方面在文学当中他也获得了一个充分有效的形象并且对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我们可以借助于文学对布尔乔亚的整理形象有一个更

完整的判断这个问题很早就让我感觉到兴趣这个书的副标题其实重要性不亚于它的主标题在文学与历史之间或者在历史与文学之间

那么可能最初呢我的兴趣点最早的萌发是在历史这一段那布尔乔亚到底是什么我们总是会有一个历史性的追问当然这本书里面也多次引用到比如说霍布斯鲍姆他写这个 19 世纪的历史

那么写十九世纪的全球史欧洲它居于一个中心的位置十九世纪的欧罗巴也就是布尔乔亚的全球史我们也多次的从马克思那里听到这样的深论我觉得是非常重要同时仍然伴随着我们并没有因为十九世纪的结束而过时那就是从

犹太人问题这个早期文本开始马克思那时候可能还没有所谓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就反复地谈到当我们在说普遍的人性普遍的人权当我们在说人的时候其实我们指的是布尔乔亚在我求学的过程中其实在 21 世纪了我们有对这个问题的一个重新聚焦

那当时就是法国的哲学家巴里巴尔反过来追问而布尔乔亚又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如果我们说的普遍的人性普遍的人权总是一个欧洲的意识形态他其实背后那个人是布尔乔亚这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类学历史学问题我们当然可以从历史哲学人类学等多个角度来想布尔乔亚到底是什么样子

但是一进入到这样的追问我很快就发现其实我们只有通过文学才能够获得一个布尔乔亚的肖像才能够获得一个布尔乔亚的社会生活历史状态和人类学模型的整体观照它

必须是通过文学通过艺术作品通过我们所说的这样的一系列的形象才能够知道布尔乔亚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存在脱离了文学我们可能是无法把握布尔乔亚的感谢王补兴我插一句话

就是莫莱蒂在他这本书里除了标题和版权页上对于布尔乔亚有一个这种双重的设定一个主标题加一个副标题在正文当中这样一个概念也再次出现他就把它综合为叫做在历史与文学之间的布尔乔亚也就是说在莫莱蒂这里一方面

对历史与文学是他考察布尔乔亚这一形象的双重视角另外一方面他是把布尔乔亚本身放置在历史与文学之间就布尔乔亚一方面在他的历史的发展当中获得自我的真实的进程然后逐渐从一种就是从事工作的主人然后最终变成欧洲历史的主人另外一方面呢

是在文学当中布尔乔亚通过文学也获得了自己在文化上的领导权一定意义上来说在历史有些双重的维度上布尔乔亚都一度给了自己一个完整的自我形象既是他的真实的历史的发展又是他是对自我的理解所以文学在这个意义上帮助布尔乔亚找到了自己

确定的生活形式和确定的生活观念那我也在沿着刚才苏康老师作为译者他对莫莱蒂的那个视角的把握说回到就 19 世纪的一些具体文本比如说我们想到布尔乔亚的历史地位历史作用他作为 19 世纪的主人公的形象其实是在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里面确立下来的然后呢马克思

共产党宣言如果把它作为一部悲剧性的作品的话那其中的主角反而不是无产者而首先是布尔乔亚也就是资产者资产者根据自己的面貌在改造整个世界而根据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这本身是来自于

这个圣经的语言但我们回过头来又想其实共产党宣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文本而今天我们可以把它视为是革命传统中世界文学的一个起点所以我们首先是从这样一个共产党宣言的文学文本中得到了对布尔乔亚的历史定位的确始终是在文学历史之间那么当然

共产党宣言可能是一个具有高度的革命政治特征的文本那么我们再来看比如说像波德莱尔写这个巴黎的艺术沙龙他的艺术评论里面开头就是给资产者这是郭宏安老师的翻译其实给资产者也就是给布尔乔亚

里面他说布尔乔亚你们是艺术的天然的朋友因为你们既是富有者又是博学者那波德莱尔当然不是历史学家但是这句话作为一个艺术评论作为一个诗人的艺术评论的前言直接向布尔乔亚喊话其实它就是一种艺术评论诗歌写作的召唤

给予了布尔乔亚一个非常到位的概括你们是艺术的天然朋友因为你们是富有者又是博学者这个其实莫莱蒂那个书里面很

很快就写到如果要从词元学来说从德语来说资产者就是双重意思一个是有资产的人另外一个是有知识的人这就是布尔乔亚所以你看我们如果回到这个 19 世纪它在欧洲哪怕是从革命政治的传统哪怕是从法国的传统我们都会看到它最初的那个文学总是滑向历史

而历史总是需要通过文学语言才能够触及布尔乔亚对所以从艺术的角度出发来理解布尔乔亚这个概念是非常重要的莫莱蒂在这本书正式开始论述的时候他就举了一个很著名的文学作品的例子就是《鲁宾逊漂流记》

而他要讲的是布尔乔亚和工作之间的关系我们刚刚讲了布尔乔亚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而出现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模式是发生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的这种变化的核心就是工作可以说有没有工作怎么去工作为谁去工作成为了一个资本主义社会中很大的问题

然而鲁宾逊漂流记这本作品又是一个非常不典型的发生在极端环境下的这样一个故事它首先就不是发生在那个资本主义盛行的大城市里面而是发生在一个荒凉的小岛上面鲁宾逊同时只是为着自己的生存而在工作你甚至在严格意义上你不能把鲁宾逊所做的那一切看作是一种工作来看待虽然鲁宾逊是一个布尔乔亚但他

他并不在从事我们今天所说的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工作所以我想问问两位老师莫莱蒂为什么要从这个角度来切入呢工作和布尔乔亚这个群体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关系这里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布尔乔亚与工作的关系另外一方面是工作这一次本身的演变也许从工作本身的语言

反过来看就可以了解为什么莱蒂要把布尔乔亚界定为从事工作的主人因为 walk 这个词工作这个词它既是工作的意思带着劳动的意味那另外一方面它还可以是运作作用或者是有用的这样一个含义所以呢像英语当中这个 walking class

我们今天虽然翻译成工人阶级但一度呢它并不是专指我们今天以上的那个工人阶层所占据的这样一个阶级因为 working class 这个 working 一度它指的就是有用的有生产力的所以

布尔乔亚一度也是一个有生产力的这样一个阶级形态这样一种人格形态所以呢莫莱蒂把布尔乔亚界定为从事工作的主人一方面指的是说像鲁宾逊这样的一个布尔乔亚他呢在具体的从事着他自己的工作

他在用他的手去劳动莫莱蒂所描述的鲁宾孙他本身处在工作的状态而所做的所有的工作都是对他自己有用的工作所以在这本波尔乔亚的作品中莫莱蒂会把 useful 把有用的或者叫实用的来当作

布尔乔亚的生活中第一个关键词那这个关键词就同沃克有关那莫莱蒂所描述的布尔乔亚呢是一个在从事工作的主人他为什么把他定义为主人呢这又涉及到刚才我们所提到的布尔乔亚所占据的中间状态就是

就一方面那布尔乔亚在 18 世纪的时候在英国的社会形态中处在中间这个阶层因此呢相对于贵族他其实是一个类似于后来的工人的地位但另外一方面从他将来的历史发展来看呢他就从无产阶级同工人阶级有一种对立的关系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布尔乔亚就处在贵族与普通的工人之间因此是一个从事工作的主人

在布尔乔亚的生活中他们是用自己的这样一种工作能力来谋取对自己有用的生活来创造一种让自己舒适的生活在这里呢并没有我们后来所看到的资本家那种对于

暴力的追求而只是布尔乔亚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平淡的经营而这个工作呢在中文的翻译里边呢我不得不保持着同一个词语之间的翻译的稳定性一直把它翻译成工作其实这个工作有时呢需要把它理解为

是有用的发挥作用的类似这样的含义对其实在布尔乔亚的概念背后就是有这个劳作劳动工作这一系列的价值观因为他们不仅仅是社会存在的一种形态而且它背后会有一个伦理的维度首先卢宾逊漂流记还可以回溯到其他源头比如说社会学上会跟新教伦理

做一个连接然后再说到文学的话除了英国小说以外甚至可以更远追溯到像法国的拉丰丹寓言里面那些我们小时候也反复听到的动物寓言其实都在传达着一种工作的理性工作的伦理那么这种工作的伦理呢它

其实不断地在强调你要成为自己的主人你要把握自己的命运背后就是那个布尔乔亚的说法你要实现自由你要成为自我那只有通过劳动所以后来到这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里面也许你社会地位是处于下层的

但是只有通过劳动才可以获得自我意识实现自由因为你将成为你的劳动的主人而也许那个统治着你的贵族

当它和具体的现实的生产活动完全脱离的时候它的自由它的主权反而是空洞的变成了一种畸形的得意志意识形态我们知道在纳粹集中营上面也会写着这个标语

犹太的苦衣饭在那干活上面的标语就写着劳动使你自由其实这个是有这样一个布尔乔雅精神面相学的维度的那么回到《鲁宾飘流记》我想再引申一点这里面的这种劳动它绝对跟我们今天所谓机器大生产时代的资本

主义条件下的生产活动是很不一样的当然鲁宾逊他是一个虚构作品了但是我们看到这是一个相对孤立的劳动他是一个个体的劳动在这个个体的劳动过程之中实现了一个个人性的自我

而这个个人性的自我是占有性的所以这种布尔乔亚背后的占有式个人主义是在劳动工作的过程之中实现的他不是说我继承下来一个东西但他真正占有的是什么呢你比如说我们鲁宾逊漂流记他给出了一个经典设置嘛那你先开始要工作是由于你想活下去对吧

但是其实鲁宾逊在这个过程之中他是不断能生产出最后跟我们今天资本主义的每个阶段的从他最初萌芽期一直到今天的晚期资本主义相通的东西他成为自己剩余劳动的主人

就是他能够生产出来的东西是超出他的存活的人不光光是为了活下来不光光是为了填饱肚子最终在这个不断对剩余劳动成果的占有过程中你成为自由的而且你会观察自然你会改造这个岛最后改造世界建立社会关系你会有你的礼拜五

你会发现自己的内心然后你最后会殖民这个地方最后你会有一个布尔乔亚式的普世文明然后扩展到全世界所以它是一点点都连接下来的但它那个起点并不是说我们一下子就跳跃到今天的这种疯狂的追求榨取剩余价值的马克思在资本论里面就开始明确定义的那种资本主义

而是先开始是要在一种特定的生产工作劳动的范行之中变成个体性的自我然后这个个体性的自我它是有自由的它可以安排自己的生活刚才朱匡老师说的就是它可以是有自己的生活世界的一种安稳

卢宾逊他每一天在岛上还是把这个日子标出来那么也许这个是一种求生存的状态但它其实是给你一种生活的稳定感在一个哪怕孤岛求生的状态之中它是给你一个秩序这是我自己可以创造的一个生活世界那我们可以注意到莫莱蒂呢在他的对于

鲁宾逊漂流记的引用当中他尤其关注的是礼拜五到来之前的鲁宾逊的生活就是因为在这个时期是鲁宾逊自己在努力工作所以这就涉及到呢我可以此次工作一次在英语当中的两个基本意涵他的一个意涵呢按照刚才我所提到的雷蒙·乌连斯的一个说法他一个基本意涵指的是活动

努力成就这就是布尔乔亚意义上的工作他们靠着自己的工作靠着自己的 work 然后呢获得了自己的成就另外一个遗憾就是我们现在常用的工作的遗憾就是有时间性的工作就支付薪水的工作

这个支付薪水的工作这一含义是在资本主义行政以后才变得普遍的在资本主义行政以前指的是在 19 世纪那样一个一场资本行政以前 work 的主要的含义工作主要含义指的是活动努力和成就而在一个资本主义的雇佣关系当中支付薪水的工作才变成我们今天所理解的这样一个被普遍接受的含义

对所以鲁宾逊漂流记是一个非常独特的例子但是你从这个独特性之间又能看到一种普遍性看到工作这个概念的演变同时也看到布尔乔亚这个概念的演变这也符合我们这个播客的一个调性不仅仅是一个布尔乔亚的播客是从文学作品之中看看我们今天的这个世界看看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文学作品不仅仅是取高贺寡的艺术作品你

你也能从其中看到许多社会变化同时这种社会变化又会反补过来影响文学作品的创作就比如从 18 世纪开始随着这个资本主义的兴起文学作品不管是从形式还是内容

发生了一个非常巨大的变化小说这种载体这种文本逐渐成为了文学作品的主流我们都说 18 世纪 19 世纪是小说的世纪同时在这个世纪占据主导地位的也是布尔乔亚这个群体那我们是不是可以理解小说这种形式的兴起和布尔乔亚这个阶层的兴起之间是有着某种的联系的呢

是的小说这样一个文类本身正是布尔乔亚生活史的一个证明德国这些家黑格尔在美学里面给小说曾经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叫做近代市民阶级的史诗而这个近代就主要指的是 18、19 世纪这里还要做一点点补充刚才我们所谈的所有的小说概念

都仅仅指的是长篇小说就德语中的胡麻或者是英语中的 Norwalk 仅仅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讨论小说那像我们汉语中所说的中篇小说等于小说不在目前所讨论的这个小说概念之内就虽然我们在文学史的意义上经常会有类似的追问比如世界上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什么有的人会把连日本的原始物语或者是像拉瓦雷的巨人传或者是

塞尔迪的唐吉赫德都会把他追认为是比如说第一部长篇等等但在莫莱蒂的阐释中他接续着黑格尔的概念就把小说理解为是十八十九世纪

世民阶级或者是布尔乔亚的史诗在这个意义上一个典范的小说文类它正是随着布尔乔亚的兴起才真正形成的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只对应着 18、19 世纪的布尔乔亚的发展

那当然也随着布尔乔亚的终结那小说也会走向自己的终结在莫莱蒂的历史叙事中他除了有这样一部布尔乔亚的论著之外他还有一部早年的作品在 1987 年嘛

他出版了讨论成长小说的一个论著后来他又有一部作品叫做《现代史诗》《现代史诗》他就讨论的是长篇小说终结以后的小说形态就随着十九世纪的终结当二十世纪到来的时候甚至其实在十九世纪已经有了这样一种小说终结的一个类型在莫莱蒂的叙述中从

歌德的《富士的第二部》已经在预示着一种新的写作形态即长篇小说终结之后的一种现代史诗形态一种后来所谈论的现代主义小说的形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布尔乔亚跟小说之间有一种严格的内在的对应关系

这也涉及到就像在英语中我们除了可以把小说命名为这种 novel 或者对于虎芒之外那像比如加拿大的弗莱他对于小说的一个综理决定还有一个概念叫做散文体虚构作品那就可以看到的是就布尔乔亚自身他的生活形态跟他的书写形态之间的关联就布尔乔亚的生活是散文的对应于

布尔卓的文学也是散文的就写作当中这种连续书写的散文正是对于着布尔卓在生活中那种散文式的枯燥乏味单调一种工具理性的形态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与布尔卓之间几乎可以说是一种隐喻意义上的同义语

正是小说在表达着在再现着布尔乔亚的发展的历史对其实刚才祝康兄说的非常好的一点就是整个这样一个小说它在哲学人类学上的

文明定义那么小说本身就是布尔乔亚的当代史诗这个概念从黑格尔那开始然后中间可能就是卢卡奇的小说理论那么小说是现代条件之下的我们现代文明

也就是一个布尔乔亚文明的史实形式然后再到莫莱蒂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个观照小说理解历史的理解现代性文明的一个谱系刚才这个朱平说的已经非常精彩了我就从他提到的这个成章小说这个问题再做一点补充因为这个 18 世纪末 19 世纪初

成长小说的典范呢其实就是这个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学徒时代》这部小说出来的时候当时被早期德国浪漫派认为它是一个精神性的实践那么法国有大革命我们德国呢是有威廉麦斯特的《学徒时代》威廉麦斯特的这样一部成长小说歌德的

长篇小说名著它确实呼应着成章小说这样一个概念作为一个德语词的地位那么成章小说它叫 Building 草芒我们有的时候也翻译成教育小说或者教养小说因为它前面这个 Building 确实是跟教育教养

有关的他是一个人如何成为一个自己的过程,需要得到教育,那么当然有的时候是学校性的,知识性的教育,更多的是人生的经验的,增长经历的世俗的教育,这又说回到莫莱蒂在谈到布尔乔亚这个词的时候说到德语的特点,德语里面这个布尔乔亚一方面可以指有资产的,另外一方面就是指有教养的,

有教养的也就是说你是有经历的然后这个经历变成了你的文化成为了你的知识素养那么这个有教养的词和成长小说里面的这个教养这个在德语里面其实是同一个词卢卡契对这个维亚迈斯特的分析就非常重要他到后来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之后我们知道小说理论是他的前马克思主义著作但在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

文学批评家之后,他对德国现实主义小说还是有一个长期的关注研究和阐释,他在谈到歌德的威廉麦斯特的时候,他就说这是布尔乔亚作为一个文化形象在德国的真正完成和它的经典定型。

那么德国可能是没有布尔乔亚的大革命,没有在第三等级团结起来,有一场世界史意义上的大革命,但德国是有一个成长小说,它为这个尚未完成的德国的社会革命,提供了一个布尔乔亚的形象,我个人更熟悉的可能是法国小说里面的一个线索,比如说我们都会想到的,

《暴法利夫人》是弗洛拜的名作那是外省然后在外省和巴黎之间呢我们就有了情感教育弗洛拜的另外一部长眠小说这部长眠小说其标题就是一个成长小说在法国的最终完成嘛因为它叫情感教育是通过情感的经验完成了自己人生的教育当然这里面这个教育也是充满了各种

失败苦涩挫折所以它也是成长小说的一个反讽也许最后是没有成长然后呢我们一直再延续下去可能会到这个从弗洛拜一直就到这个普鲁斯特那么也许普鲁斯特在卢卡奇和莫莱蒂的那种事业之中就可以看成是法国的布尔乔亚史诗文学的一个终点但是呢莫莱蒂这本书给我一个很大的触动就是

我对小说还是太不了解读的太少了因为莫莱蒂他还有很大一块呢是这个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小说这个东西对我来说就不好把握了这个量呢又是非凡的我们知道莫莱蒂他曾经在斯坦福还专门用这个数字人文的手法等于是用我们今天来说就是让 AI 啊 DeepSeek 啊帮我们

阅读海量的这个英国维多利亚小说当然我们都知道其中的经典啊乔治艾列特呀狄更斯啊但是其实乔治艾列特狄更斯他们的那个写作的量也是非凡的就维多利亚时期产生了这么多的小说

那么这里面当然很多东西是填充物是吧用这个莫莱蒂在这个书里面提出来的概念布尔乔亚他生活世界如此的世俗细碎绵密然后呢他所产生的文学也变成了我们历史生活的无尽的填充物这一点对我来说还挺有挑战的你大开眼界这么多没读过的

维多利亚时期的小说出现在了莫莱蒂的这本书里面刚才王伯老师的补充里我们可以看到就是刚才黄老师提问的那个问题布尔乔亚时期产生了海量的长篇小说之所以能够如此就因为布尔乔亚的作家和布尔乔亚的历史形象一样他们都是用工作的态度来对待他们的生活领域

所以一个在海岛上那种自己经营了自己生活的鲁运森和那个写鲁运森漂流记的地府之间有一种工作的相似性他们都是散文的都是工作的完了这么一说我们这个播客啊根本就不够布尔乔呀对吧经常挖坑不填没有这个工作的态度啊

看来我要回去反思一下自己到底还是不是一个布尔乔亚开个玩笑但我刚刚听你们在说的时候注意到一个点就是你们说布尔乔亚的生活是散文式的我这个还挺好奇的

这个怎么理解为什么说布尔乔雅的生活是散文式的呢这个散文它是指的一个广义的散文它不是说我们文学文类上面的狭义的散文它是跟传统的诗歌的定义相关的那么有韵文有散文有非常具有形式感的诗歌然后有不再受到形式束缚的

散文那么刚才主观兄其实提到了在黑格尔的定义之中散文也变成了我们现代性世界本身现代性世界它是杂多的它是纷繁无杂丰富的但是它是不需要韵脚不需要音步不需要那些规则的然后它是不断地在充满了变异多样延展

开去所以散文我们今天看到小说它是用散文写成的而不会是用韵文写成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在漫长的古典文学的时代虚构性的作品有的时候是用诗歌的形式是用韵文的形式写成的

这个恰好又回到了一个对现代性条件下的文明形态的定义那么我们现代文明它是一个碎片化的它不是一个整全的可以容纳到一部史诗之中具有高度的秩序感的文本恰恰相反现代文明是破碎的去中心的散文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一种基本的文本形态

非常感谢王浦老师对于散文概念的阐述我想接着王浦老师提到的黑格尔来再做一点补充黑格尔在《美学》这本著作里对散文有三种使用的方法一个是指的是世界情况

就是我们世界本身的面貌一个指的是把握方式就是我们靠什么样的这种手段去给我们自己的生活的世界塑造一种形象还有一个是表现方式就像我们现在所谈的小说它用散文的这种表现方式去写作就指的是刚才汪尔提到的比如不亚运的非韵文

这种方式这是表现方式然后把握方式呢就指的是说我们如何用我们自己的思维去应对我们的世界比如在古希腊的时候人们用感性的形象去把握世界这就是诗歌的像《荷马史诗》像这个悲剧都有类似的特点然后呢在黑格尔的描述里呢从哲学产生以后就有了散文

尤其是到了古罗马罗马时期当有了法律人们可以用这个法律的概念去把握普遍性的世界这就使得诗歌的那种把握方式就发生了分裂就是在一个个别性的现象与普遍性的法则之间产生了对立这就是一个散文的把握方式一直到现代世界这是一个纯粹的散文的世界人们用散文的方式去处理他们所应对的各种世界的难题

因为人们有了抽象的理念有了抽象的哲学人们能够用理智去应对这样一个复杂的世界于是呢就不再用感性来作为自己把握世界的手段了也是在这样一个发展历程当中在黑格尔那里区分了所谓的世界情况的问题就古希腊的时候这是一个诗歌的世界情况然后从古罗马开始有了散文的世界情况而

现代世界是一个纯粹的普遍的散文气味的世界情况所以在无论是德语中还是在英语中这个 Bruce 散文它有一个形容词 The Prosaic 它的形容词呢就不仅是散文的它就有一个直接的

一个抽象含义叫做枯燥的平凡的单调的所以说布尔乔亚的生活是散文就指的是布尔乔亚他们不用那种感性的形象去把握抽象的理念而是按照生活本身的面貌按照世界本身的面貌去把握它因此形成了一种

散文气味的世界情况形成了散文气味的把握方式也形成了散文气味的表现方式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小说作为一种书写意义上的散文又对应着布尔却亚生活形式意义上的散文这个世界是单调的是乏味的而他们在文学上的表现就是小说这种连续性的韵律

朱光雄刚才提到的就是散文这个词在西方语言中的形容词它的这个含义其实不就是这个莫莱蒂所说的那个填充物吗就是你填充物都是乱七八糟的东西你把这个都填进来它是乱七八糟的杂多的然后我可能最后再补充一个语言

译文去世意义上的例子吧就把这个散文的线索拉出来好像应该是斯汤达吧斯汤达写红与黑大家都很熟悉就是他会去看这个地方的文章

这个法院的卷宗地方小报上面会登出来这个法院的判决书然后就获得了红与黑创作的灵感因为我们知道法国是大陆法嘛它是高度的这个文独主义的这个司法体系就是一种散文嘛我们今天看到一个咱们国内要求这个判决书都挂到网上政务公开司法公开我们今天看一个警情通报

警情通报全民可能都在追一个什么热点事件然后忽然间来一个这个微博上的舆情通报它就是一个散文它不可能说像古代一样来个四六句便体的秀才的这个韵文手法

那么当时斯汤达他看这种地方上的司法报道法治新闻跑这个法院看法院的公告栏写小说我记得还应该是有一个传说吧就是小说家就是拿句子来做工的人嘛说到工作的话然后斯汤达好像是写不出来的时候就会去或者准备写作的时候就会去看《拿破仑法典》那《拿破仑法典》它是一个

我们知道法国大革命的一个伟大成就他把所谓的市民权公民社会的很多权利做了非常详细的规定因为我刚才说了他们是成文法写得很细但是他又是非常精准的法语把很多枯燥的规定用很精确的法语就写出来准备写作准备写小说的时候法国小说家是去看《拿破仑法典》如果再到更近的例子

前几年这个法国新浪潮最伟大的女导演瓦尔达去世那瓦尔达生前他是拍过很多电影散文的我们知道电影散文这个概念也是挺法国的一个概念因为他们有蒙田散文的传统那电影散文我们今天可能会叫做纪录片啊或者怎么样那么他最著名的电影散文可能是那个《拾荒者》吧

《拾荒者》里面就拍到一个情节,就是在法国如果一个果实是你邻居家的,但落到你地里面了,你是不是可以拿起来就归你了,这个地的产权是你的,树的产权是你邻居的,这果子归谁?然后在那个电影散文里面,瓦尔达就做了一件事情,他就说我们去查查拿破仑法典说没说这件事儿,

拿破仑法典里面对这件事是有规定的拿破仑法典也是散文小说也是散文电影也是散文它都是在这个布尔乔亚的散文世界这个传统里面现在饿了吗和以毒攻毒推出了一个联合的优惠活动大家点外卖之前可以在饿了吗 APP 的主页搜索以毒攻毒四个汉字进入专属的界面领取大额优惠券享受更多的下单福利这个活动每天都可以参加哦

大家在听播客看书享受精神食粮之余也不要忘记填饱自己的肚子你们刚刚两位也是说到了在这个 18 19 世纪对吧布尔乔亚这个概念和长篇小说这个概念是紧密贴合起来的所以这个 18 19 世纪的长篇小说其实就是布尔乔亚的这个小说嘛那到了 20 世纪情况又发生了一些变化两位刚刚也说到了布尔乔亚的终结嘛

这似乎又联系到了 20 世纪小说这个形式也本身在发生着一些变化我们看到了很多现代主义的小说包括在整个艺术领域里面现代主义的这种风潮都是逐渐蔓延开来的那我想问两位在 20 世纪布尔乔亚是为什么在逐渐走向一个终结呢在小说里面又是怎么体现这种布尔乔亚的终结的呢

如果按照莫莱蒂的思路就是随着布尔乔亚的发展他们原本那种以为工作人员的非零意识所经营的世界开始变化为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资本主义跟布尔乔亚是一种对立关系资本主义产生了布尔乔亚就终结了所以在一个这样的意义上呢布尔乔亚的生活正是以布尔乔亚那种工作的态度展开的

而同样的布尔乔亚作家们的写作也是以工作的态度展开的这同后来资本家在资本主义当中所追求的那种就是以技术的或者治理的手段来谋取巨大的暴力这种方式就产生了对立所以在这个意义上就布尔乔亚必然终结于资本主义之中在 19 世纪的时候是一个布尔乔亚上升的时期其实随着 19 世纪的中和

一个就是工人阶级对于

布爾喬亞所行的自然經濟的反抗那一個是現代主義者對布爾喬亞所行的這種實用鬼文化的反抗還有就是更現代的資本主義對於布爾喬亞原本的理性秩序的肢解所以在這樣的三重力量的作用下其實布爾喬亞的世界及布爾喬亞的這種人格形象和它的文學表達都遭遇了自身的危機那於是隨著 20 世紀的到來我們看到的是

就在文学中在艺术当中就是现代主义成为一种取代现实主义的写作潮流而政治生活中呢就是各种各样的针对宗主国和针对资产阶级的政治反抗变成社会生活当中的就是不断出现的事件所以这些重重的压力之下就布尔特雅只能是走向自己的终结也就是说它一方面是终结在自己的内部

这是从布尔乔亚这个阶级中产生了资本家资本家是布尔乔亚的产物但是资本家又终结了布尔乔亚刚才我觉得祝康老师讲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布尔乔亚恰恰是消失在资本主义内部的布尔乔亚的危机是在资本主义内部然后它消亡于资本主义内部

其实刚才黄老师提出来的这个问题我们是可以有一个很传统的老派的马克思主义的回答的那个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也是卢卡奇特别强调的也是从小说理论说到的那布尔乔亚有一个黄金期上升期它是一个世界革命的阶级它当然是一个欧罗巴的现象但它是一个世界革命的阶级它按照自己的形象改造全世界然后

他进入到自己的危机之中因为他把资本主义带给了全世界在布尔乔亚陷入他的衰亡和颓废的阶段将会有一个新的历史变化也就是资本主义的总危机在布尔乔亚的衰亡之中新的阶级到来新的世界革命将带给

资本主义本身已终结在那个经典的事业之中我们好像是有一个非常传统的世界革命的回答那就是布尔乔亚最后它的终结也就是资本主义的终结我们会有一个新的世界这个回答本来是 20 世纪伟大革命所给出的回答也就是卢卡奇认为布尔乔亚最终的问题是谁能把我们从西方文明中拯救出去

是列宁可以是布尔什维克可以可是我们从 21 世纪回望的历史经验可以看到从莫莱蒂这本书里可以看到不是那么简单的

它是有这样一个历史进程但是是资产阶级内部产生了一种让布尔乔亚走向其衰亡甚至反面的过程而资本主义可以继续的从这样一个布尔乔亚的终结之中反而不断的浴火丛生也就是资本主义它的这个强大的在否定的过程中自我强化不断拓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再把这个往回来看

我们回到刚才所说的布尔乔亚如果有一个历史描述的话它有一个上升期那么通常马克思主义的经典判断不管是在政治经济的革命史的意义上还是在卢卡齐的文学史的意义上大概是 1848 年的全欧洲的革命风潮作为一个

在 1848 年之前布尔乔亚是代表着所谓人类进步的方向当时的布尔乔亚在做什么当时的布尔乔亚其实就是我们所熟悉的德先生赛先生对吧他们

观察自然改造社会发现内心然后呢殖民全球然后用廉价商品和现代科技的铁甲剑撕开了一切万里长城这就是共产党宣言里面所说的布尔乔亚他把自己的那种人道精神啊文化啊现代制度啊带到他所触及的每一块地方就像陆彬逊在一个荒岛上也会产生这个布尔乔亚文明

所以它是一种发展主义的精神悲剧它是远大前程它是要创造一个新世界但同时呢哪怕是在它的那个上升期顶盛期布尔乔亚也是把这一个重新发现了的广阔世界又都封闭到自身之中它是变成了自己的拱廊街变成了自己的客厅啊沙龙啊室内生活一切都被带回到这个自我之家之中

他自己也成为了自己所创造的文明的一个物化的过程

所以它也变成了最初的资本主义物化刚才我们说的是小说那么如果说回到诗歌来说诗歌就和布尔乔亚始终有一个紧张的关系波德莱尔他也经常被认为是从布尔乔亚的文明批判这一侧来看他是第一个用物化的异化的眼光来审视这样一个布尔乔亚的世界

所以波德尔他说,资产者是现代生活的英雄,但是这个英雄他势必是一个反英雄的形象,是一个每天穿得像丧服一样去办公室上班的形象,其实在第二帝国的法国巴黎已经是这样一个形象了,每天的通勤路上这么多人穿着西装去巴黎的工商界去上班,在诗人眼里这是一个阶级穿着自己的丧服啊,

日复一日地奔赴自己的葬礼今天其实也是一样西方资本主义所产生的这种男性的工作制服不就是黑西装吗所以其实他也是一个反英雄

其实在他的这个最伟大的成功之中已经蕴含着他自己的受难啊羞辱啊颓废啊腐败前几天我们是在深交博客里面我们也谈戈大尔戈大尔就说欧罗巴在他的电影社会主义这样一个实验文本里面他就说欧罗巴因自由而腐败所以最后其实他是这个布尔乔亚创造了欧洲文明中的这个自由但是他也因此而腐败

这个腐败并不是说最后导向世界革命更新的社会形态恰恰相反是资本主义内部的一个环节今天我们反而是可以把布尔乔亚的这个历史当做一个英雄反英雄成功而又受难的一个过程

那如果按照莫莱蒂的历史叙事到了二十世纪布尔乔亚已经终结了所以就不再有类型学意义上的布尔乔亚了如果有的话就是对布尔乔亚这一名字的借用刚才我提到说莫莱蒂还有一本著作是 1994 年出版的《现代史诗》这部作品当中呢它就是描述的是

小说的下一步的发展其中刚才王伟雄提到的那个带着反英雄气质的英雄形象到了现代主义的小说当中就进一步的失去了他的英雄的一面我们看到的是布尔乔亚他们的下一代或者说延续着布尔乔亚传统的现代世界的这些生活中的居民他们呢日日渐走向自己的内心再也没有能力处理

他们所面对的世界的难题就像在现代史当中有一个经典的作品在莫里利那里乔伊斯的尤里希斯这是典型的现代史诗就他的小说里的人物就沉溺在自己的内心

他们没有能力处理他们所置身于其中的世界因此在《布尔乔亚》这本著作当中莫莱蒂有一个就是在结尾的时候提到易卜生他就强调叫《布尔乔亚现实主义的无能》这是莫莱蒂给整个《布尔乔亚》所下的最终的论

也是在《布尔恰》这本著作里我们可以看到它对整个《布尔恰》历史的描述有一个从西欧到东欧的地理转化我们知道莫莱蒂就不仅是一位文学史家然后他同时还是一位文学地理学家其中在《布尔恰》这本著作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它的形式的社会学和文学地理学的结合就是在整个 19 世纪的这个历史脉络里

《波尔乔亚如何从西欧发展到北欧》特别是到斯坦丽纳维亚半岛这里所以他以《易卜生》作为整部《波尔乔亚》这本著作的终结的一章其中借助于《易卜生》他看到了《波尔乔亚》与资本主义对决当中它的完全的失败因为在《易卜生》的戏剧当中那种最终是资本家

在支配着整个资本主义的生活资本家和布尔乔之间有一个完全的对立刚才我们提到波德拉尔波德拉尔与整个布尔乔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种父与子的关系在法国的现代性发展当中有两种现代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一种我们经常翻译为市民现代性其实就是布尔乔亚现代性另外一面是美学现代性即现代主义所代表的现代性

那两种前提之间的关系同时带着一种代际的意味是布尔乔亚的父一代和布尔乔亚的子一代或者

波德莱尔就代表的是布尔乔亚的子一代他们反抗自己的父亲从内部来质疑布尔乔亚这种散文气味世界的合理性我们如果说在 20 世纪还能够看到与布尔乔亚有联系的小说形象的话那就是布尔乔亚的子一代们所发展出的现代主义形象这样一种形象不再像布尔乔亚一样用散文的现实主义的态度去面对他们的世界

而是日渐沉迷在自己的内心以一种同布尔乔亚现代性对抗的方式却最终显示出自己没有能力改变世界的这样一个脆弱的一面

我们也许可以在二十世纪小说里重新找到一些与布尔乔亚有关的问题但是十八十九世纪以上的那个严格的作为理想型出现的布尔乔亚已经不复存在了我想接着这里面两点来说一个是此一代的这样一个线索

然后另外一个就是易普生的这个线索其实不论是卢卡奇还是本亚明还有很多革命者还有很多现代主义者他们都是布尔乔亚之子当然同时他们也都是布尔乔亚之逆子

因为波德莱尔他就是最初的这样一个形象当然我们知道波德莱尔他本身就成为了萨特所分析的一个重要形象和个性本身他是一个人格存在他是一个存在主义意义上的心理学样本

在什么意义上作为一个心理学样本呢恰恰作为一个特殊的儿子他是一个母亲来自于一个很重要的家庭但同时呢有改嫁改嫁之后呢他的母亲嫁给了一位重要的奥皮克将军后来成为了法国当局的一个重要的有权势的人物萨特就会反复地分析

弗多莱尔和母亲的关系和他的亲生父亲所留下的遗产的关系和他的亲生父亲在这个遗产的执行者的关系那么这些执行者他们当然都是我们今天很容易归类为布尔乔亚的人物类型了

萨特的结论是在波德莱尔的人格里面没有发展没有革命没有运动他的师也是不运动他这个人最后呢也不愿意出远门他是不旅行的人他就待在巴黎然后结果呢后来由于经济上的困难去了一趟比利时结果回来不久就要了他命是吧其实也就是说在布尔乔亚的子一代这里面

他的这个终局状态就是一个没有革命没有运动没有进化的人格存在那么我们会在很多的 20 世纪现代主义的作品乃至于作家身上看到这样一个子一代的存在我们可以说普鲁斯特是这样我们当然可以说普鲁斯特的德文艺者本亚明是这样我们甚至也可以把

卡夫卡包括进来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考虑没有个性的人这都可以说是一种作为布尔乔亚中末的文学但是在这里面他们是不能够设想一个解决方案也不能够设想说布尔乔亚的终结之后会有一种怎样新的人

他们只是看到了自己作为最后的布尔乔亚的一个状态本亚明他当时好像又回到了我们最初说的美国有资本家没有布尔乔亚本亚明在当时他如果说要逃亡到美国的话

他也不是没有考虑但他一再拖延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说他觉得如果自己跑到美国这样的一个社会的话自己会是一个活标这是一个欧洲布尔乔亚的活标本因为除了这样的一种存在方式他也不知道别的存在方式但是他知道的是他作为一个政治经济学的现实作为一个心理的现状作为自己的历史存在他知道的是自己是最后一代

自己是欧洲布尔乔亚文明路程之客毁灭之客在最后的布尔乔亚之词我们可能会设想那是布尔乔亚终结之后是会有新人吗因为我们很多历史终结论背后都会有一个终结之后会出现的一个典范状态但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力量可能是在于它是呈现了这样一种终末

把它作为一个历史的危机提出来但是并不是要告诉我们在布尔吉尔亚之后是不是有一个超越性的存在所以我们得到了默认但是并不是说我们会得到一个尼采式的超人也不是说从现代主义文学中会得到一个社会主义的新人

然后这本书的终结点反而是在戏剧在易普生的戏剧这块其实刚才祝航兄提到的布尔乔亚散文和资本主义诗歌这样一个队友关系就是在易普生这一章里面提到的

因为易普生他是一个我们知道伟大的戏剧文学家前面我们都说小说然后后来我们讲到了一点诗歌其实原来呢戏剧和布尔乔亚是非常抵触的因为布尔乔亚的生活里面是没有什么戏剧冲突的是吧它是有很多的矛盾性的但是原来我们想象的戏剧冲突都是俄迪普斯式的安提戈涅式的是古希腊悲剧那样的戏剧冲突然后后来古典贵族的

戏剧呢它是一种帝王将相的戏剧是吧要不然就是神话传说的戏剧要不然是帝王将相的戏剧甚至在歌德那里面只有在重大的历史冲突的背景之中才可以呈现市民生活比如说这个埃格蒙特这样的戏剧它是在一个革命的处境之中我们可以表现出一个女市民她对这个市民阶级的领袖的爱啊等等然后她牺牲自己啊

否则的话这里面是没有什么可写的东西的你是去写小说吧但其实我们想想易卜生写的那些这个戏剧作品他背后也没有重要的这个历史事件人物当然绝对不能是帝王将相所以易卜生是被当作是资产阶级市民戏剧的典范的就是他本来是没有戏的地方他能够写出戏来

我觉得这个典范一般来说我们都会讲到伊普生,然后会讲到契合夫,尤其是像万尼亚舅舅的结尾也是在说我们工作吧,然后我们才能休息。我想是不是从莫莱蒂引申,我们可以把这种扩展到了欧洲原本的边缘区,比如说北欧或者俄罗斯的布尔乔亚戏剧,作为布尔乔亚的这种伟大精神的最后一个文学表现。

好,那我们今天是聊了布尔乔亚这个群体的演变包括文学和布尔乔亚之间的这些关系但大家其实知道我们今天聊的这些所有的东西都是发生在一个西方的语境之中那其实我挺好奇就是在我们的语境里呢因为

某种程度上其实过去的一百多年之中我们是经历了一个高度压缩的资本主义的这种发展历程那当然这个布尔乔亚这个概念是和资本主义是相伴相生的所以我挺好奇的比如说在中国

中国的我们的这个意义上有这种真正的布尔乔亚吗还是说我们存在着某种布尔乔亚的变种呢其实我觉得要回答这个问题正好可以从刚才说到那个布尔乔亚的自我分裂里面引申出来如果说 20 世纪是

首先回到西方回到这个欧洲的中心是这个现代的布尔乔亚文明的一次总体危机是一个内爆是一个根本性的转变期那么这个时期的现代主义文学呢是布尔乔亚的中末文学我想到的是另外一个分裂那就是其实在这个中末文学之中在布尔乔亚的中末之中这个布尔乔亚之子布尔乔亚的最后之人像

本亚明这样的思想人物他们是也在回看这个 19 世纪布尔乔亚整个这个历程的时候他们看到的可能就不是成长小说他们同时也会看到那个最初的布尔乔亚之子那个最初的布尔乔亚的中共的状态所以当时本亚明研究波德莱尔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就说波德莱尔是一名潜伏特务波德莱尔是潜伏在自己的阶级之中的

是他对自己的阶级表示不满的一个代理人其实从布尔乔亚内部就有对自身作为统治阶级的一种不满那么这个代理人最后是在布尔乔亚之子一个恶之化的诗人那找到了代理人

那么我想这个分裂里面就可以有一个整体上对 20 世纪的理解那就是 20 世纪它要表达这样一种周末的危机的同时也在寻求着对这个危机的一个克服那么如果说欧洲作为布尔乔亚的祖国它是显示出了这样一个危机的整体内报这里是两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这里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根本性的精神危机的现场那么

如果我们转到欧洲之外转到甚至非西方的广阔的世界那么确实可以看到了一方面是对欧洲的体认模仿感超学习另外一方面其实从 20 世纪一开始就有一种对布尔乔亚文明的这种超客的诉求冲动和愿望就我们今天说到中国的话说我们最初翻译布尔乔亚这个词的时候为什么选择了音音

然后今天竹康老师的翻译这本书把这个最初的音译给复活了那么这个音译当然不管它在我们的中文语言里面存在多长时间它显得很陌生它是对我们中国的这个现代化历程来说是外在的但同时又是我们不断要去对标的一个存在所以有一个漫长的欧洲的 19 世纪

然后接下来是有一个短暂的革命的中国世纪首先二世纪中国来说布尔乔亚它意味着很多新的西方的价值观它是我们的老师啊布尔乔亚是德先生是赛先生是我们认为值得追求的一切启蒙理性的原发地但同时呢从二世纪中国的革命历程来说

他也深刻地体认着布尔乔亚的那种自我分裂所以他也表现出要通过一个中国自己的革命转化抵抗和超克布尔乔亚的现代带来一个新的现代两者是既连锁又颠覆的一个关系我们既是不断地在体认学习

布尔乔亚是欧洲的现代性,我们很难说中国是有自己的布尔乔亚,但是呢,布尔乔亚在作为欧洲现代性对中国二十世纪以来的影响,在每一个方面都是可以感受到的,就像你刚才说的,中国如果是用了一个非常短的时期,完成了整个这个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历程,

它是很短促的但是每个方面都是在和布尔乔亚作为欧洲原发现代性的关系之中展开的但另外一方面中国整个现代化的历程又体现出很多反布尔乔亚的倾向这也造成我们永远和这个布尔乔亚是一个既认同又疏离的状态那我就接着王普老师对于

中国与布尔却亚的关系来做一些补充正如马克思所说布尔却亚按照自己的面貌塑造了世界所以布尔却亚的形象之间它必然有一个不断向外扩张的过程特别是由西向东然后延续到东欧

然后最后再到亚洲那布尔乔亚的问题和形象一直都在沿着地理的路线不断向外扩张那在这一过程里就产生了一些布尔乔亚的变体其实在布尔乔亚这本著作里莫莱蒂也描述了一个概念叫民族的畸变就指的是说布尔乔亚当他从西欧扩展到东欧

东南欧以后有一些形象上的变化在西欧原本是面对的是与贵族与工人的关系比如到了东南欧他就开始面对的是工匠与老爷之间的关系的问题一旦过渡到中国这样的一个对西欧人来说一个远东地区那么

中国的布尔乔亚如果他有的话也是对于西欧的布尔乔亚的模仿

而一旦是模仿就意味着它离那种严格意义上的理想性意义上的布尔乔亚也有了巨大的地理和历史的距离所以呢一方面可以说中国有过布尔乔亚但另外一方面也可以说中国

中国从来没有过真正意义上的布尔乔亚我们中文里有一个词语叫民族资产阶级其实如果把它回忆成一个意义词也就是民族布尔乔亚那这个民族布尔乔亚就指的是在一个已经发生了变形意义上的布尔乔亚他们试图像修的布尔乔亚一样来建立一个布尔乔亚的生活世界但二十世纪的历史条件和中国

中国自身的曾经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都是这种布尔乔亚不可能的中国真正的产生当然这样描述并不是说我们对中国没有布尔乔亚表示遗憾没有任何遗憾的地方中国需要有它自己的历史中国在产生了民族赛产协议以后我们知道历史学当中对它有一个描述说它们有软弱性

民族在这些软弱性那其实这个界定虽然带着中国本土的对布尔乔亚的历史盘面的意味但实际上又跟西欧意义上布尔乔亚的品质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莫莱蒂对于布尔乔亚的品质里有一个最重要的术语

我自己翻译成妥协其实后来我更前面翻译成折中那么布尔乔亚的妥协和折中其实就是我们在中文语境里谈论的民族自然积极软弱性的另外一个说法因为它面临着自身的矛盾既然资本主义已经在西欧终结了布尔乔亚那么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本土化的那种布尔乔亚出现

对,如果把刚才朱匡老师说的和我说的再做一个连接的话,我觉得一方面就是中国是一个现代化的时间,同时中国也是一个克服现代性,超克现代性的时间。前一段时间在这本译本出来之后,我记得朱匡老师和上海的其他一些学者曾经有一次对谈,有直播,然后

然后直播结束之后整理稿里面下了一个很好的标题叫布尔乔亚万岁布尔乔亚已死对吧我们今天如果再做一个中国语境上的总结也可以说是布尔乔亚万岁然后布尔乔亚从不存在是吧在我们中国并不存在刚才说到的这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问题我们其实正好又可以从历史回到

就说回小说的话那就看我们中国新闻学里面的小说认为表现这个民族资产阶级矛盾性最经典的小说还是矛盾的子夜嘛就是我们如果想带着这个问题中国到底有没有自己的布尔乔亚本土化的布尔乔亚那就可以带着这个问题去读矛盾的子夜子夜也是中国学习应用布尔乔亚这种

市民史诗的小说形式的一个标杆式的作品但另外一方面就是说中国二十世纪的文学包括现在的文学也是一样中国的这个小说它又是一个后布尔乔雅的小说从小说的形式从小说写什么鲁迅以来都是一样它又都是一个要克服这个欧洲经典小说形态的

一种文学实践布尔乔亚是一个重要的坐标甚至典范意义上的参照系但另外一方面呢我们又从没有布尔乔亚甚至要否定克服布尔乔亚这本身是中国现代历程的价值所在有一句话我不知道记得是否准确温伯兄可以帮我说一个正确的说法就是

马克思曾经在描述德国历史文明的时候说德国没有参与资本主义的上升有时候一直想着发现自己处在资本主义解体的水平上对的没错就是马克思有这个说法而且后来马克思和恩格斯都会强调这一点然后卢卡七那里面也是发扬光大后来莫莱蒂对

福士德的解读里面其实也涉及到这样的问题我也知道朱康星也在翻译莫莱蒂的关于哥德福士德的研究历史是不断地由时间差所构成的是由非同时性构成的所以德国是直接就参与到了布尔乔亚的中末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察在 20 世纪很多思想家也反复提及的问题但其实是最初马克思提到的

我正好想用这马斯的这句话来做一个访词就是说在一个类似的意义上中国布尔乔亚没有参与布尔乔亚的形成但有朝一日起来发现自己处在布尔乔亚终结的水平上就是他刚刚有了这种布尔乔亚的意识其实面子就是布尔乔亚已经终结的社会现实和历史现实

take the mega top of the pops

73 was a jamboreedudes and the dudes were weird

i know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