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最早出版于2005年,但直到20年后才重版,作者才得以读到它。这种与书的相遇具有偶然性,可能是因为视野狭窄或时间错位,导致错过了20年。
班卓本名刘华,是一位大学老师,居住在南宁。他热爱旅行,真诚善良且勇敢,曾在2003年夏天独自穿越阿富汗,记录了这段旅程。
班卓作为独自旅行的女性,在阿富汗遭遇了性别歧视和骚扰。她被要求穿上布卡,受到当地男性的骚扰,甚至在旅馆中被少年性骚扰。
班卓在阿富汗遇到了旅馆经理阿里、警察纳维德、诗人穆利以及沙赫伯一家。这些人物的故事展现了阿富汗社会的复杂性和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班卓认为旅行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也是对自我意义的追寻。她担心自己会像某些旅行者一样,迷失在路途中,找不到生活的真正意义。
班卓的写作风格简洁而真诚,注重细节和具体的人际互动,避免了过度的抒情和偏见。她通过对话和记录,展现了阿富汗社会的真实面貌。
班卓通过真诚和信任的态度,与当地人进行交流和互动。尽管她遭遇了性别歧视和骚扰,但她依然保持开放的心态,试图理解并记录下这些文化差异。
班卓通过自己的经历和观察,深刻体会到阿富汗女性的生存困境。她记录了女性在公共空间中的缺失,以及她们在家庭中的有限活动空间,展现了女性在阿富汗社会中的边缘化。
「2024我的私人阅读十佳」征集已经开始,详情可以关注公众号:魏小河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