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权制是一种尊奉父权的社会体制,通过男性支配、男性认同、男性中心和对控制的痴迷来促进男性特权。它的四个核心特征是:1) 男性支配,即在各种系统和社会关系中,支配地位的往往是男性;2) 男性认同,即社会文化中将好的、可取的事物与男性气质联系在一起;3) 男性中心,即社会资源和注意力集中在男性身上;4) 对控制的痴迷,即社会围绕控制组织,男性被期待掌控一切。
很多男性否认男性特权的存在,部分原因是他们并未意识到自己享有的特权。特权往往体现在生活中不起眼的方面,比如男性在晚上散步时比女性拥有更多的行为自由。此外,父权制教育男性只关注自己,认为男性应处于中心地位,导致他们难以察觉自己享有的特权。即使个体男性没有做过恶劣的事情,特权仍然通过体制分配给他们。
控制-恐惧动力学是父权制中的一个核心机制,男性通过控制来寻求安全感和地位,同时也恐惧其他男性控制和伤害自己的能力。这种动力学导致男性既在控制他人,又害怕被他人控制,形成一种不断循环的恐惧和控制的螺旋。这种机制是父权制维持男性特权和压迫女性的重要驱动力。
父权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驯养动物的时期。驯养动物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平等转变为控制和支配,同时赋予了生殖经济价值。男性由于与创造生命的连接不可见,逐渐发展出控制的文化观念。控制-恐惧动力学一旦被调动,便逐步升级为父权制的历史,体现在统治、战争和压迫中。
男性可以通过承认父权制的存在并公开谈论它来参与改变。具体行动包括:不再支持性别主义的笑话,在家庭和职场中讨论性别平等问题,为平等发声,并承担可承担的风险。男性需要分清体制与个体的区别,避免将针对体制的批评视为个人攻击,同时为女性的愤怒留出空间,推动社会变革。
体制和个体的区分在讨论父权制时至关重要,因为父权制是一种社会体制,而不是个体的集合。即使个体男性没有暴虐行为或积极谋求特权,父权制仍然存在。将体制与个体混淆会导致男性感到被针对,进而产生防御心理。明确区分体制和个体有助于男性理解自己在体制中的位置,并采取建设性行动来改变体制。
�导言 最近有一本书,我读了一个多月,做了两万字的笔记,却迟迟没有来介绍。因为它很复杂,读后的冲击也很大,需要好好消化一下。 它就是艾伦·约翰逊的《性别打结》(我在年度总结里已经提到过)。 艾伦·约翰逊是美国的一位社会学家,一生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研究性别、种族和阶级问题。他的另外一本著作《见树又见林》前段时间也再版了。那是一本从实践出发的社会学入门书,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找来看看。 我一向认为,读书全凭兴趣,没有什么书是一定要读的。但这本《性别打结》我真的想推荐给所有人,因为它解决了一些基本问题。如果大家都读了这本书,网上关于性别议题的争吵将会少很多。因为很多争吵,都是因为双方的知识结构不同,导致鸡同鸭讲。 《性别打结》有一种穿透力,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性别不平等的根源。 它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是父权制?为什么会有父权制?父权制中女性受到了何种压迫?男性在父权制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为什么父权制仍然存在?我们能做些什么来改变它? �【你将听到】 6:10) 什么是父权制?父权制的四个特征:男性支配、男性认同、男性中心和对控制的痴迷 12:18) 为什么很多男性否认男性特权的存在? 17:14) 什么是控制-恐惧动力学? 20:49) 父权制的起源 23:47) 区分体制和个体很重要 27:25) 男性如何参与改变体制? �【你可以在这里买到《性别打结》】 扫描下方二维码 �【更多内容】 关注公众号:魏小河流域(每周四次更新,播客没有呈现的内容,都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