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195 老奶文学书单:平均 80+,她们活得又猛又自由

195 老奶文学书单:平均 80+,她们活得又猛又自由

2025/3/7
logo of podcast 不止读书

不止读书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韦小和
Topics
我推荐几本由年长的女性作家创作的书籍,这些作品展现了她们对老年、生活、死亡以及写作的独特见解。首先是厄休拉·勒古恩的《无暇他顾》,这本书记录了她80岁以后的博客文章,展现了她对老年、文学以及社会现象的睿智思考。她直面老年并非单纯心态问题,而是生存处境,并对科幻小说中善恶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提出质疑。她的文字充满尊严和率真,读来令人感到被点亮。 接下来是佐野洋子的《没有神也没有佛》,这本书记录了她60多岁在山中独居的生活,文字活泼幽默,轻松地探讨了衰老和死亡的主题。她以轻松的笔触描写了母亲的失智、宠物的死亡以及身边人的离去,展现了她对生命和死亡的豁达态度。她的文字充满趣味,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也展现出一种安静和豁达。 然后是伊藤比吕美的《身后无遗物》,这本书记录了她60岁以后的生活,特别是丈夫去世后面对孤独和衰老的感受。她坦诚地描述了老年生活的寂寞和虚空,以及在面对死亡时的无力感。她的文字真实而细腻,展现了老年女性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坚韧和无奈。 戴安娜·阿西尔的《暮色将尽》是她89岁时创作的回忆录,以一种淡然苍老的口吻,记录了她的人生经历,包括爱情、亲情、工作以及对衰老和死亡的思考。她的人生经历并不复杂,但她的文字却展现了她独特的个性和对人生的独特态度。她以一种冷酷而坦率的姿态,展现了对人生的独特体验。 最后是杨本芬的《秋园》,这本书以小说形式记录了她母亲的一生,展现了中国普通家庭在动荡时代中的生活。这本书以朴素自然的笔触,展现了时代变迁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复杂性。读这本书,可以感受到时代变迁对个人生活的影响,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Deep Dive

Chapters
这章探讨了老年作家如厄修拉·勒古恩的作品及其哲学思想,尤其关注老年生活的独特视角和深刻见解。
  • 厄修拉·勒古恩的作品反映了她对老年生活的深刻理解。
  • 她的书《无暇他顾》是她在80岁后写作的博客文集。
  • 勒古恩探讨了老年与死亡的关系,强调老年是一种生存处境。
  • 她关注文学中悲剧的意义,认为好故事不一定需要情节。
  • 书中充满了对科学教条化的批评和对女性主义的思考。

Shownotes Transcript

不止读书 读书不止大家好 我是韦小和今天这期是一个比较轻松简单的节目

马上就是三八妇女节了首先祝所有的女性朋友们节日快乐那今天的这一期节目也和这个主题相关我来分享几本我自己读过也很喜欢的老奶奶写的书对之前不是有段时间大家都在说老灯文学吗那相反的就是老奶文学在过去的几年当中我确实陆续读到

蛮多的就是老奶奶来写的一些散文随笔,往往都很好看好,那就废话不多说,就一本一本的来分享一下,大概有五六本第一本呢是去年刚刚读完不久的,是厄修拉勒国恩的一本不厚的书叫《无暇他顾》

它其实是一个博客文集,写于俄修拉·勒国恩 80 岁之后,所以是一个彻彻底底的老奶文学,真的 80 岁之后还能够写作,这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如果你读科幻小说的话,肯定会知道俄修拉·勒国恩,他的《地海传奇》《黑暗的左手》都是科幻小说领域当中的非常著名的经典,

但是很可惜我还没有读过因为我真的读很少科幻小说

就像推理世界我不熟一样科幻世界我也不熟我大概读过两本特德江特德江他总共只有两本书我也非常喜欢有机会可以来聊聊特德江我真的很喜欢他的小说但像那些很大套的什么基地或者是一些一来就好几本的动辄上百万字的科幻小说我就基本上没怎么看过除了《三体》

西方那些科幻小说看的很少会让我觉得有点望而生畏所以如果你觉得有一些精彩的但是篇幅不长的科幻小说欢迎推荐给我这个无下他顾我去看他的一个原因就是他比较简单比较小随手翻翻的但是一翻就看下去了

看了就觉得很有趣因为他写的很多话题都是我感兴趣的当然更关键的是因为他的文字当中有种尊严率真让人生出一种被点亮的感觉其实这本书的一开始这个勒古恩他就说他不喜欢博客因为他不喜欢博客的互动性

他会给很多读者写信但是他不喜欢在网上这种及时的回复但是在 2010 年的时候他读到了萨达玛哥的博客文集笔记然后受到他的启发开始尝试写自己的博客他的这本书当中的第一篇文章就是 2010 年写的那个时候他刚刚过 80 岁那整本书收录的文章大概都写于 2010 年到 2016 年

也就是说在他的 80 岁到 86 岁之间毫无疑问这个年纪当然是老人了那这本书的第一部分谈论的很多就是关于老年的问题在这个崇尚进步习惯更新换代力图取悦年轻人的时代老年往往是被遮蔽的年轻人对此毫不关心毕竟我们都会老那就老了再说呗这可能是一种逃避但也可以理解因为老和死联系的太紧密了让人不敢探问

但是对于老人来说所有这一切都是日常的一部分比如说这篇叫做体弱的反击就写的很有意思

我们都听说过你的年龄取决于你的心态,正面来看他提倡的是大家都不要被年龄所束缚去活出你自己,但是这句话也是应该有限度的,一个 90 多岁的老人即使他头脑清晰心地善良,他们也不会认为自己很年轻,不会觉得说真的有心态来决定年龄。

勒古恩他写道事实上我从未听过任何 70 岁以上的人说你的年龄取决于你的心态更年轻的人会对自己或对彼此说这句话作为鼓励当他们对真正上了年纪的人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这句话有多蠢以及它可能有多残酷老年不太关乎健康或勇气而更关乎运气和长寿老年并非是一种心态而是一种生存处境

所以乐观的态度就是不要去赞美也不要去贬低和否定老年就是老年年纪就是年纪这确实是一个提醒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会这样说嘛就是特别是在现在这种情况之下青春期无限延长青春期无限延长

30 多岁了仍然觉得自己还很年轻那 40 多岁也可以很年轻 50 多岁还可以很年轻那 60 多岁呢 70 多岁呢好像也可以嘛但是勒国恩说不行因为你的身体会告诉你老年它是一种处境它不仅仅只有心态就可以去决定的

除了老年关于文学的部分也有很多精彩的观点我很喜欢 H 爸爸这一篇洛根他谈到了河马悲剧还有奇幻小说之间的关系他提到河马在讲述特洛伊战争的时候没有站队就是说没有站到战场两边哪一方

他这样做让故事有了悲剧性通过悲剧心与灵变得悲痛欲绝变得更加宽广与崇高阿修拉说一旦把善恶加入战争就没有了人类的悲剧好人获胜或坏人打败好人都一样所以反乌托邦不是悲剧这句话还蛮引人深思的

他说如果我们坚持认为在现实世界中最终胜利者必须是好人那么我们已经将正确献祭给了强权作为道德难题的叙述天赋这一篇也很有启发他不同意艳伏斯特关于故事和情节的定义那个定义我们应该都很熟悉就是

王后死了国王也死了这个是故事王后死了国王悲痛而死这个是情节因为这里面有个因果关系但是呢这个乐国恩他说我相信一个好的故事无论有没有情节只要讲的对本身就能令人满意传记就没有什么精彩的情节但是却能够呈现出美学上的完整

嗯,这也很有启发,就是没有情节并不一定代表这个故事不好。总而言之,这本书里的文章都不是那种长篇大论的文章,但是很珍贵的是,厄格恩他总是能发现一些不对劲的地方,并把他们提出来,一针见血地讲出来,而且还充满幽默感。

在这本书里他提到的很多话题比如说我们对于成熟的价值的贬低和反省对女性主义与愤怒的思考对科学的教条化的信仰的批评都很有价值当然除了这些外部世界的问题他也写到了他的日常生活特别是写到了他的猫他和他的猫的日常

所以虽然很难用一个词或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但是我想如果你去读他的话肯定会喜欢上厄修拉勒伯恩他的睿智和锋利也会获得很多思想上的启发这是非常美妙的事情那看完这本书之后我也说想要去看一看他的科幻小说因为当你喜欢上一个作家之后你肯定会想要对他

他的其他作品产生兴趣那他是写科幻的当然想去看看他的本职工作做得怎么样但是我到现在还没有看所以如果我想看一下乐国恩的科幻小说的话你有没有什么推荐呢那下面是第二本也是一本很薄的书是左野洋子的一个随笔散文集叫《没有神也没有佛》

我在看这本书之前也不是很了解左叶阳子他是很有名的绘本画家他有一本书叫做《活了一百万次的猫》广受赞誉而且也卖得非常好查了点八卦他还是诗人古川俊太郎的前妻

好了,八卦打住,我们来看这本书,它不是个绘本,它是一个随笔文章写于他 60 岁到 65 岁之间,比刚刚写的那本书的年纪要小一些但是也可以说是老人的生活了,这个时候他搬到了群马县的山中过着独居的生活我记得高村光太郎有一本《山之四季》也是写的山区的生活,但是高村写的很寂寥

读起来有那种日本的所谓的物哀美学但是左野洋子的这本书却写得很活泼虽然主题常常关于这种老啊死啊但是字里行间充满趣味让人忍不住笑出声来真的是一个很有趣的老太太比如说全书的第一篇叫这是骗子吗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衰老左野洋子很喜欢讲笑话这篇文章就很幽默

他的妈妈已经八十多岁了已经失智了总是问杨子多大了杨子就回答说六十三妈妈依然问个不停杨子终于不耐烦了就反问说妈你几岁了妈妈的回答令人玩耳她说我这个妈我四岁大概四岁

从母亲四岁的回答,杨子开始想到长大与老去。他写道,小时候的我不会去想奶奶是八十岁还是六十岁,因为八十岁和六十岁同样都是老太婆。现在的幼儿园小孩大概也是这么看我的吧,人究竟要几岁才能成为大人?长大后的混乱迷惑只比九岁的时候更复杂,更深不见底。

面对衰老杨子没有答案但他似乎已经准备好了他说我不知道我何时会死但现在活着只要还活着就只能活下去什么时候死都无所谓杨子对待死亡就是这样一种非常普通的心态书中有一篇写猫咪小船的死亡

没有很煽情反而在引人发笑的自理行间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安静和豁达小船是一只小猫它得了癌症只能活一个星期了养子将它带回家之后小心地喂养但是这只小猫静静地不怎么吃也不怎么喝

刚好一个月的时候那天小船窝在房间的角落里发出奇怪的声音声我回头一看它稍微动了动脚啊吓死我了我还以为它死了之后不到两秒它又声音了一声然后就死了这次我完全不惊讶了我想死的跟小船一样不哭不闹只是安安静静的普通的死去

《一无所知》这一篇写的也是死亡,杨子 1938 年出生于北京小孔是他父亲友人的儿子,他们一起长大,然后搬回日本之后也常常来往后来他们各自成长,各自生活多年才见一次杨子发现小孔已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但是因为从小就认识,才能有这样的友谊就算小孔变成卖鱼的,我们的感情也一定一样吧

然而今天突然听到了小孔去世的消息

他却猛然发现自己对小孔其实一无所知他写道我和小孔认识了 60 多年除了几张犹如照片般闪现的记忆我对小孔一无所知他做的是什么样的工作有怎样的家庭他是个怎样的丈夫是个怎样的父亲我完全一无所知当死亡这样轻易地闯入我们的生活我们才会发现生命的魔术是这么的诡谲这么的迷惑

那么多看似重要的人我们其实对他们一无所知这或许可以让我们得出要珍惜眼前人的结论但是杨子并没有说下去他并没有那么做没有把文章变成删击也没有把文章变成讲大道理他只是去记录一下他当时的生活的样子记录下他具体的感受

所以看杨子的文章总是会感到生活真好他写邻居荒井一家世代为农但活得笃定悠闲乐于欣赏山川之美他写广永先生和他的太太暖子花很大的功夫在乡下去盖房子他写一定要活得很酷的葱太明明是个老人却活得像个孩子买了好几辆二手车只是为了装酷从别人家里拆回一个旧的吊灯赶紧兴奋地给自己装上

他写很多他周围的邻居那他自己呢当然也很有意思听说附近有一个温泉他就半夜开车去找这个温泉最后他真的找到了但是经历了一路的坎坷最后还把自己搞得一身泥巴手臂还搞流血了很难想象这个事情会发生在一个 60 多岁的老人身上所以他就写了

所以这个《左野洋子》它一直是有很强的生命力而且在写作方面它也非常善于写人它总是能够通过几个细节几个对话就把一个人勾勒出来读起来你就会觉得这些人好像就在眼前他们也是你的朋友这是我读的第一本《左野洋子》后来我又读了一些它其他的随笔但是我总是觉得这本书的印象是最好的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是我读的第一本

后来我才发现原来他在 2010 年就因为癌症去世了他所写的死亡已经早就发生了

读这本书呢其实并没有说我读完就能够领悟生命的意义领悟如何面对长大面对老去和死亡包括前面那本《无暇他顾》还有这本《没有神也没有佛》我们在这两本书当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你可以通过文字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过这样的老太太他们两位都非常的有趣通过文字去认识一个有趣的人这对我来说就是非常大的意义甚至是最大的意义

下面一本书呢也是去年刚刚看的一本书叫《深厚无遗物》听这个名字可以看到也是和老四有关的

至少他给人的感觉是这样这本书的作者是伊藤比旅美他是日本的一位诗人但是国内的读者知道他可能很多时候是因为他前两年出版的一本散文集《必经记》写的是他 50 多岁的日常生活那这本书呢写的是他 60 岁之后的生活大概也持续了好几年因为这些文章都是在杂志上连载的所以就记录了他的 60 岁之后的生活

这种在杂志上连载的专栏现在好像都很少见到了因为杂志都没有了我们这边纸媒基本上都很少了所以还挺可惜的因为我还挺喜欢看这种杂志上的专栏文章的它没有那么重要就是作者往往不会去谈什么大事当然有一些社论啊一些谈论国际大事但是还有一些专栏就写写日常生活

比如说马家辉的专栏其实我也会经常看一千字左右的文章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道理也不讲什么特别重要的事情就写写自己的所思所感一些生活日常轻轻的但是因为和时间绑在一起因为很多他的专栏都会写好几年所以也会产生一些特别的化学反应虽然没有报纸了但是我也会给自己开一个专栏比如说我的公众号魏晓和刘玉其实就是一个大的专栏但是在

这个写书的文章之外呢我每周日还会写一封信现在已经写了有两百期了那在这个信里呢其实我就不会写一个完整的书评我也不会写一篇完整的文章很多时候就是写一些当下的感受一些日常的小事写一些废话写一些不重要的东西

我觉得这些不重要的东西这些没有用的东西反而是人存在过的一些记录或者我觉得人之所以为人的部分因为在网上写文章其实很多时候你也是需要读者的但是在你写这些信的时候你想到的不是读者而是一个具体的人这是能够让我感到快乐的一种方式

所以其实我也挺希望就是播客也有快 200 期的我也希望能够在播客当中多分享一些及时的想法但是好像很难我也不知道为什么

不知道为什么很难因为我总是害怕我一讲多了就离题而一离题呢就不知道讲到哪里去了因为语言它是一个更加流动的一种表达的方式留着留着就跑题千万里那打住还是回来回来讲这本书叫《深恶无一物》伊藤比里美他曾经说这本书本来想取名叫《寂寞的》

因为 60 岁之后的生活实在是太寂寞了你看 60 岁之后的生活像他的这种看法就和前面两位作家很不一样这本书我查到了他的原版的封面很好看是画了一个这种铅笔画的大象我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中文版变成了一个树叶没有这个日文版更加好看

这本书当中确实有很多关于寂寞孤独还有一种正在经历死亡和衰老的一些窥探因为这本书的一开始就是他写到他的丈夫的病他的丈夫比他大很多他 60 岁他的丈夫 87 岁所以他的丈夫比他大 20 多岁那他的丈夫迅速衰老了如疾风骤雨

他的孩子们都一个个出去了他必须承担起照顾丈夫的责任这里面有很多具体的折磨然后呢丈夫去世了丈夫的去世是一连串的死亡当中的一个先是母亲死了然后父亲死了然后丈夫死了然后狗也死了就是这些事情比他预想的要糟糕很多他写道我 50 多岁时度过了快乐的更年期现在 60 多感觉人生在褪色老去这件事实在太寂寞了实在实在实在太寂寞了

以前我知道会出现空虚但无论如何也预料不到竟然如此虚空在虚空中如何重建生活呢写作是一种办法用文字去解救自己但更多的只能是接受你没有办法这就是生活的真相

伊特恩比里美说人终有一死没有办法但我舍不得这看起来没有那么洒脱没有那么酷但或许这也是很多人都必须面对的真实途径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本书就是伊特恩比里美关于 60 多岁的生活的体会或许等到 70 多岁她也会有新的体验

所以你看即使是老年即使同为女性其实每一个人他们的经验和感受都是不一样的而且他们都是善用文字的人但是他们面对的生活还是有很多不同的体会不知道为什么我还蛮爱看老人写的文章大概一方面我们的文字文学当中本来就很少去呈现老年的生活年轻我们都经历过但是我们都还没有老过如果你还是个年轻人的话

所以我们对老年的世界了解的很少而这些书籍就是一个样本或者说一种补充在这本书当中有一篇文章伊藤比林美给了自己一个人生建议大概有四条也可以分享给大家第一条就是我就是我四个字第二条是粗粗拉拉马马虎虎吊儿郎当嗯

这也是一条人生建议那第三条呢是反抗父母不只是青春期即使进入了更年期也应该尽可能的去反抗父母第四条是运动和有一些爱好游泳慢跑做禅学书法等等等等那下面一本书是第四本就是暮色将近前面提到这个身后无一物它翻译过来其实就是暮色渐进

但是和暮色将近其实还挺像的那暮色将近是这个戴安娜阿西尔的一本书前两年好像卖的还挺好的那我看的还比较早他刚刚出版的时候就看了也很喜欢

后来呢他又出了一本书叫《魏晋山节》写的是他的编辑生涯我也看了但是相对来说还是这个《暮色将近》会更加的好看一些因为这个是关于他真正的生命经验而不是他的工作经验

这本书很小也只有七万字翻开之前呢我也不知道戴安娜·阿希尔是谁但是我翻开之后就会立刻知道我喜欢这本书喜欢她的这种淡然的苍老的口吻写这本书的时候她比前面几位作家都要年长她那个时候已经 89 岁了

这本书有点像是回忆录,但是不是那种完整的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的回忆。阿希尔在这本书当中写到了很多很多的往事,他的曾经的情人,他的妈妈,他的伴侣,他的工作,他的成长和衰老。但是这些文字更像是他人生的水晶球而不是一条顺流下的河。

他的人生并不是很复杂他出生于 1917 年毕业于牛津大学二战之后呢他和一位叫安德烈多一奇的人一起创办了一家出版公司他做了 50 年的编辑兢兢业业出版了很多很多的书像一些知名的作家奈巴尔他就是他的编辑他一直干到 76 岁才退休

一般的情况下我们如果做的是我们不喜欢的工作可能很容易就会渴望退休但是好像编辑这种工作确实也能做很久那作家这种工作就做得更久了那他做编辑是认认真真做的做到 76 岁他一生未婚也一生未育在退休之后呢他开始重拾写作就出版了好几本回忆心智的书这本《暮色将近》是他的最后一本这本书呢首先我觉得是写给他自己的然后才是写给我们这些读者的

我们这些很遥远的可能他从来都没有想象过的读者他写这本书的时候 89 岁

我都不知道我是不是能够活到 89 岁虽然现在好像整体的人的年龄都往上涨但是听到一个人 89 岁还在工作的话你会觉得他是辛苦还是欣慰呢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欣慰因为它示范了一种可能就是写作是一件可以终身从事的工作哪怕你好几十年没有写了你到晚年你退休之后你还是有可能去重新找回它

所以这是一个好消息那更重要的是她的文字以及她在文字中创造的她自己她不是那种可爱的乐呵呵的或者说开朗的坚韧的老太太她就和前面提到的昨夜杨子很不一样

他也和第一本书《向无暇踏故》里提到的乐国恩的那种有知识分子气的老人也很不一样他也不是那种特别特别去写日常生活的像这个伊藤女美那种也不是他是一个很冷酷的老太太这是很独特的而我喜欢的就是他的冷酷当然还有他的坦率和真诚

看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他不是任何人,他不被世俗观念所挤压,他一直活得丰盛完整,在他的身上你会发现没有结婚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开放性关系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没有孩子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辈子租房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一切都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当然老去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死亡也是。

他不试图传递什么人生教训和道理他只是轻轻地谈论自己谈论自己的自私和不悔谈论开放的性和欲望谈论母亲和哥哥的死亡谈论读书和写作等等等等

我愿意去跟随他的声音那种放松但是不投降的声音我喜欢他说一个自私的人一边承担着责任一边也许会尽力地想办法逃避或尽量补偿自己我喜欢他说我现在已经八十多岁没有什么事情会对我的自尊心产生如此至关重要的影响对此我有一种奇怪的解放之感就像我前面说的通过这本书认识这个人就会让人感到开心

而它确实提供了一种很不一样的人生的可能即使是在这个小小的书段当中他的写作,他的人生,还有他对人生的体验他对衰老和死亡的体验和感受都和其他作家蛮不一样的所以如果你能够把这几本书同时找来看看的话还会得出一些蛮不同的感受的

前面几本都是外国的作家外国的老奶奶那下面一本是中国的老奶奶这也是很有名的书杨本芬的《秋原》我之前好像介绍过他的好几本书在同一个节目当中那这一次就简单的讲一下如果你还没有看过的话简单的介绍一下

秋原的作者叫杨本芬他写这本书其实不是写他自己而是写他的母亲他想通过这本书去把他母亲的一生记录下来因为母亲的去世让他有很大的悲痛所以他退休之后就在厨房当中开辟了一个小小的空间每天除了照顾老板就坐在这个爱凳上然后铺开稿纸开始一笔一笔地去写自己一家人的故事

这个故事开始 1919 年它是个小说这个虚构的秋元五岁还是一个无忧无虑的小丫头那个时候这个小丫头可能还不知道她的童年很快就会结束之后呢她经历了很多很多被发抗战建国土改文革改开

时代的大潮浩浩荡荡小人物的生活在浮在沉能够自己把握的东西非常少转眼之间秋原他就从了一个殷实之家的女儿变成了年轻的军官的太太然后由一个受人尊敬的小学教师变成了人民的敌人他的一生当中遇到过很多善良的人也见证了许多人性的阴暗这本书的叙事就是按照时间展开的没有什么特别的结构行文也非常的朴素自然

写书对象就是中国动弹社会当中的一个普通的家庭你可以看作有点像是另外的一种活着但是它不像活着那么的有戏剧性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在这个过程当中想到我的外婆因为她和作者是同代人他们都经历了书中写到的很多很多的遭遇最明显的就是饥饿

在这本书当中他写到秋元的丈夫饿得整个人都腹肿完全家里揭不开锅写到谁家烧火就会被有人把他的锅砸个稀烂这一切呢好像都会给我有很大的触动因为我小的时候和外婆一起长大她经常跟我讲她小的时候如何饿肚子如何吃不饱如何要饿死了这样的一些

记忆那这本书呢也可以看作是一种个人史我一直都还蛮喜欢看这种书的但是你会发现这本书和前面几本书他们所谈论的话题就还蛮不一样的在这个叙事当中你会发现人生存本身就变得成为一个非常非常艰难的事情那其他的一切都往后靠那相似的关于以女性为主题的

故事然后中国的私人叙事还有梅子亲时它也是前几年出版的一个是一个这个作者他的外婆他的一生然后还有乱时候穷时候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去找来看一看这些书它都没有那么大开大合它都是普通的个人史

是也可能狭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历史长河中那些鲜活的个人那读这本书不仅是去亲近一个人同时也可以去进入和感受那些过去的时代其实时间过得真的是很快的比如说 00 后出生的人他的小的时候和 90 后

八年后出生的人感受是很不一样的而且我们每个人的记忆很多时候都是被童年特别是青春期童年这段时间所塑造的你的整个人对这个世界的感知而我们每一代人所经历的感受的都很不一样所以即使中国的历史现代化以来才不过一百来年但是我们每个人好像每一代人都有很多不同的历史

好像又扯远了那总之呢这本秋元就不过多讲了因为大家都读过那以上呢就是这次分享的五本书无下他故没有神也没有佛身后无一物暮色将近和秋元这几本书你看过几本呢还是说你都看过了可以在评论区和我分享一下你阅读的感受

最后呢闲聊几句今天突然看到这个打开豆瓣看到好多人在发这个豆瓣 20 周年的蛋糕然后我也去领了一块儿

虽然是吃不到吧但是还是感觉有一种感慨因为豆瓣 20 周年了谁能想到一个网站能够有 20 周年和豆瓣一起存在的那个时候刚开始上豆瓣的时候大家还在写博客呢但是很多博客的平台都已经消失了独立博客呢也一个个都关掉了但是豆瓣还在

豆瓣是一个前移动互联网时期的产物对我来说豆瓣还是很重要的因为它是打开了一个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只要你登录它你都可以看到无限多的电影音乐还有书籍你可以找到很多的脉络你可以发现很多你曾经不知道的这些名字而它们都像是星空当中的星星一样一点一点地照亮你的世界所以豆瓣来说是我在互联网上

生存非常重要的一个精神角落精神病的角落对非常非常重要那另外一方面也会感觉到时间真的很快很快多半 20 年

我在多半也有 17 年了我 08 年的 12 月份注册的然后一直一直就很频繁的使用我到现在也是一个非常活跃的多半用户我每天都会打开它每天都会去看友邻发了什么然后去看一些书啊电影的内容很多时候是作为一个档案库去使用的但是在更早年的时候

会用到更多的功能也会去发表书评文章但是现在我基本上不发了只是记录一下自己看过的电影然后呢也不会再去上什么小组啊等等我记得早年的时候小组还是有很多很有趣的一些互动的那还有更加令人印象深刻的是 2011 年的阿法城那个时候我正好刚刚面临毕业然后在家里很长一段时间没有事做就大量的时间花在了阿法城

而阿尔法城和我们今天的这个播客也有一点关系因为就是在阿尔法城上面有很多很多的这种街道自发组织形成的街道然后我们那条街叫查令十字街旁边还有一条叫昭文道街然后大家每条街道上都会有些居民大家共同讨论一些事情有种非常神奇的乌托邦的感觉

每天就泡在这上面和大家互动然后我就办了一个查令小报假装是一个真实的报纸然后去采访这个街道上今天发生了什么新鲜事啊又有什么街道被创建出来了呀又有什么人做了什么很奇特的事然后就把它写到这个小报当中同时呢也开了一个副刊

这个副刊呢就叫不止读书然后在这个副刊当中去推荐分享我喜欢的一些书啊电影啊音乐啊在那个时候 2011 年的时候在查理人十字街上做了几期后面我开始写公众号 2013 年的时候就把这个不止读书变成了公号的名字

后来我的公号没有了就有了一个新的公号叫微小和刘裕所以呢为了让这个名字延续下去我就出了一本书叫不知读书同时呢也开了这个播客从 2021 年到现在延续到现在也快四年了马上就要四年了所以说起来这个豆瓣和这个我们现在你听到的这播客的渊源还挺深的那和我自己的个人成长就更加不用说了

当然这又扯远了但是我还挺愿意去扯些闲偏的我希望这种精神角落谈一些没有那么重要的没有那么有用的可能文艺啊或者说和生活没有那么印象观的东西能够持续的存在下去就像一条未知终点的河

不管他往哪留重要的是他可以留下去这是我非常希望能够做到的当然就像前面的书当中的好多个作家都提到的你也没有办法知道什么时候会面临死亡我们也没有办法知道什么时候比如说这个博客会停掉或者是因为外力的原因或者是因为我自己的原因都不太确定但是可以确定的是我们确实经历了这么多的时间

这个我觉得是很珍贵的哪怕日后回想起来也会觉得是很珍贵的所以谢谢你能够陪伴不止读书经过了这么多的时间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结束了如果你喜欢不止读书的话可以在你常常听的平台不管是小宇宙还是喜马拉雅或者是苹果播客网易云音乐订阅不止读书如果能够评分打心的话打个五星好评给我鼓励一下谢谢你今天节目就到这里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