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旧山河

旧山河

2025/2/19
logo of podcast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主持人
专注于电动车和能源领域的播客主持人和内容创作者。
Topics
主持人: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中群体与个人的关系是不正常的。个人存在的全部意义似乎只是为了完成在群体中的职责,个人自由被忽视。这种不正常的关系导致政治和社会层面上的问题反复出现。我观察到,儒家文化强调为天下和民族命运担忧的使命感,这种责任感几乎成了所有人的道德标准,但人们很少思考自己的生活,形成其他的思想成果。越是没有独立精神的人,越喜欢承担宏大的责任,即“以天下为狗人”。古代思想家最大的心事是对政治权力的安排,让人感到厌倦,他们对旧弊病批评头头是道,但寻找答案时总是绕回旧经验和儒家旧框架。每次改朝换代都发生大规模反思,但总是重蹈覆辙,形成这种思想局面的原因之一是思想工具的贫乏,儒生们觉得自己懂了春秋大义,就站出来管理国家。思想一旦被限定在儒家范畴里,行动起来就不敢越雷池半步,不可能探索另一种制度的可能。天下兴亡的标准应该是个人是否有机会实现幸福,否则兴亡没有分别。群体的问题应该由群体共同承担,个人应该只承担个人的责任,关注自己喜欢的问题,做出贡献。胸怀全天下未必是人人必备的义务。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请不吝点赞 订阅 转发 打赏支持明镜与点点栏目

从儒家文化对中国历史的影响,理解个人与群体的关系。《旧山河》是一本讲中国历史的随笔集,作者道尔登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对历史片段的生动解读。

人们解读历史大多有现实需要希望借历史来揭示现实问题的形成原因和可能后果从中寻找解决办法对历史的解读有段位之分比较低级的一种叫做影射史学

他表面上讲一个历史人物但谁一听都知道是在对应和映射当下的某个人虽然用于泄愤很方便但因为大量运用断章取义扭曲笔幅的手段没什么史学价值历史是不可能那样简单重复或者是移植的有一段时间流行过采用这类解法的书但读者很快发现这对解决问题没有任何帮助

什么是高级的解法呢我们首先会想到黄仁宇先生的《大历史观》他的《万历十五年》一刀切开那个年代用现代的经济学政治学做工具进行全景式的扫描他的高级在于开辟了新方法和新视角旧山河代表着另一种高级解法作者道尔登对历史不做影射和臆测采用的是还原和解析

他喜欢用逻辑和常识来推理一个历史材料或者一个早有定论的道德命题一直推到我们的意料之外逻辑之中的局面

这本书好像是其貌不扬,看上去就是五十三篇的随笔而已,每篇还不到两千字,所涉及的历史时段倒是不少,上至先秦,下至明清,人物更是庞杂,有正德皇帝、严松、吴三桂这样的帝王将相,也有鸡康、甲仪、李卓物这样的文人墨客,还有大太监刘谨。

女子或国论的最早代表夏姬这样不好说是哪一类的历史人物作者好似随意的从某个人的遭遇某个历史事件的细节里生出了一段段的剖析和论述

《旧山河》这本书就像是一道历史随家的家常菜,看似普通,味道却又神奇又高级。先来讲讲神奇在哪里呢?这书奇,首先就奇在它的作者道尔登是一位奇人,

道尔登是一个笔名或者说叫网名他本名叫邱小刚是一位几乎不露面的神秘作家据说他最怕人提他是以 1982 年河北省高考状元的身份考进的北大中文系上世纪 80 年代北大校园里游荡着无数披头散发的诗人和作家个个气宇不凡人人适才傲物但许多人都说

上下几届文科数个的院系,论学问、聪明和才华,邱小刚是第一,他的名气始自于网络的论坛,在当年的 BBS 时代,他的网名是三七,那时就有海内中文论坛三七才气第一的话,近年来他出版的著作被许多专家作家读到,连连称呼为神奇,评价是王小波之后的第一文章高手。

他虽然不在学术圈内,但浙江大学教授廖哲等许多的专家都对他的人文修养十分推崇,甚至自叹不如。清华大学副教授刘裕在本书的序言里说:"道尔登是少有学历史既学进去又学出来的人,能用反思的眼光看待历史的博韬汹涌。"

再来说高级之处,许多学者努力在历史当中寻找自然规律,希望掌握与历史发展相一致的逻辑,拥有预测的本领。道尔登则着重分析某个人、某个群体在历史当中的活动和处境,顺序是先个人后群体,再到社会国家和时代,这样的视角自由而动态,也更便于还原历史的本质。

英国哲学家克林伍德说,历史是人的自我意识的表现方式。康德的《历史理性批判》将历史定义为人的理性不断发展的过程。

人本主义也是马克思的历史观准则说到底历史就是人的活动道尔登对人的理性和自我意识在历史当中的遭遇的观察看上去悠闲的节奏却有非常丰富的内容而在快出现结论时又总戛然而止或者故意丢开去说别的这就是他的刁钻之处

虽然读着舒服痛快,但和尚书又想不起他说的是什么了,这刁钻的外表下其实是对读者的尊重。作者愿意帮你梳理常识,还原逻辑,为你提供发散的视角,但不想代替你思考,这形成结论的下半段要交给你自己去完成。那么我们一起来总结总结,在《旧山河》的 53 篇的随批里,

是怎么讨论个人与群体的关系的如果我们用哲学政治学制度经济学这些现代思维工具重新审视中国历史会有个观察结论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历史当中群体与个人的关系很不正常,比如现代国家价值体系里普遍强调的个人自由,在旧环境里完全找不到,那时候个人存在的全部意义只是完成自己在群体当中的职责,

要知道群体和个人的关系是一系列重大社会问题的基础因为这个基础从来都不正常才会在政治和社会层面上一再重现糟糕的情况基于这个观察旧山河里的随笔多次触及了下面三个具体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时刻关注群体的重大问题真的好吗第二个问题是历史上有许多的盲目杀戮和随意破坏参与者原本是平民好像是一夜之间就变成了残忍的暴民他们都是怎么来的呢第三个问题是在儒家体系当中个人需要在群体里安身立命就连动荡当中的暴民也是成群结队的活动那么

中国历史上那些特立独行的人物,他们具备了哪些要素呢,才能够坚守独立的精神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一个一个的看看。时刻关注群体的重大问题,真的好吗?儒家向来有极强的使命感,始终在思考天下和民族命运有关,应该怎么办?

始终坚信辅佐民主平治天下是我其谁如生身为孔子之徒有这样的忧虑是义务和本分这种使命感渗透下来几乎成了所有人的道德标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打小就贴在教室里没有儒家传统的西方几乎不可能体会我们这种整齐划一的责任感

现在的国学演讲还经常的以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生即绝学,为万物开太平,那四句话来开篇。旧山河就告诉你,这类忧国忧民忧的内容基本一致,都是怎么办和生活起谁。

质量也低下,因为人类已经探索了宇宙,天地概念早就变了,现代国家人人平等,用不着别人代替他立命。古今中外文明当中有许多伟大的智者,又该继承发扬哪一个思想?如今强调发展和竞争,万事不变的太平也不再被向往。

还沿用这类老问题和老答案,已经没什么价值了。最可惜,是儒生们除了忧国忧民以外,很少思考自己的生活,形成其他的思想成果。对强行以天下为己任,道尔登在另一本书里干脆叫他"以天下为狗人",意思就是,越没有独立的精神,越喜欢这样的宏大责任。

古代的思想者在如何为万世开太平这方面付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完全不成比例古代的思想者最大的话题啊最大的心事无非就是对政治权力的安排许多人读古代诸子的著作会产生厌倦之感因为说来说去总是先磨练自己再配合君主君臣其心打造儒家理想当中的等级社会那一套的话

看一种还新鲜,看了两千年里的书就会想,为什么不换一些话题,换一种说法呢?从先秦诸子到明清之交的思想家,丹金杰律,苦思出路,但并没有想出什么,他们对旧弊病批评起来头头是道,一旦试图寻找答案,又总是绕回旧经验和儒家的旧框架,

从我们今天的思考来看,他们的工作甚至没有构成思想的基础。比如说,晚明的大儒刘宗周,是当时世人当中最杰出的一位,个人品格也十分高尚,崇祯九年内外交困,时局已经到了威王地步。皇帝问济,他答曰:"只要你真心诚意,以饶舜为榜样做一个好皇帝,就能从根本上解除官内官外的军事威胁。"

连崇祯都嫌他迂腐,又问现在的情况紧急,该当怎么办?他又回答:"文官不怕死,武将不爱钱,天下自然太平。"话虽然在正统当中都对,但说的实在不是时候。然而,从他的身份来说,不说这个也说不出什么别的。这样的场面,自汉代开始,到两晋隋唐,两宋明清,时时上演,有时滑稽可笑,有时凄惨悲凉。

道尔登举了个既悲惨又荒诞的例子来形容这种往复二三十年前有一篇旧报道说有家人把农药撒在了面口袋上舍不得扔粮食就把沾了农药的上层的面粉给单掉用剩下的面做了馒头结果全家吃了馒头以后就进了医院男主人死了农夫挨痛过后想馒头用面多

包饺子想必是无事,结果吃完饺子又堵死了一个女儿,农夫不敢再吃着面了,又拿她来喂牛,结果又把牛给堵死了。古代的每一次改朝一代都发生一次大规模的反思,但是反思来反思去,本朝该犯的错误一个都不会少,又以相同的结果收场,总是把牛又给堵死了。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思想局面呢?有三方面的原因,原因之一是因为思想工具的贫乏,这种情形王小波说的很干脆,儒生们从经典里学到了一些粗浅的原则,就觉得自己懂了春秋大义,站出来管理国家,枉断天下的是非曲直,大明帝国成了他们交的学费,大清帝国又是他们交的学费。

而且,人在缺少相关的人类活动时,是没办法做出超出经验的政治设想的,也就是说,思想一旦被限定在儒家范畴里,行动起来就不敢越垒池半步,不想也不可能去做什么社会实验,去探索另一种制度的可能。

另一个原因是即便面对真相和事实,人们也未必容易接受,即使有全人类经验可供学习的今天,现代性的思想也很难被顺畅使用,人的价值体系一旦固定,再学新知虽然是欢欣鼓舞,但一有机会总是要回去。

比如上网看新闻,如果你不喜欢月亮国,一旦看到标题里有月亮,干脆就不打开,再过几年,可能就会相信世界上根本没有月亮了。第三个原因是儒家自身的问题,古代的思想者几乎都是在权力当中反对权力,在体系当中反对体系。汉代董仲舒以后,皇权和儒学都在使用儒家思想工具,

本来是只有卖出去才能获得答案的,但即便填写新词,用的也是共同的曲谱,结果是又一次的加固了思想的笼子。儒家思想作为凝聚群体的有力工具,特长是能使其中的每个个体都找到自己的使命,显得精神生活也很充实,简直不再需要独立精神了。这种思想框架导致的后果就是,以天下为己任被定义成了读书人的职责,

儒生们几乎是抢着或是至少装出抢的样子去主动承担要知道啊一个读书人尤其在激荡时期如果不以天下为己任闭口不谈国事会被看作是没有心肝这形成了一种巨大的浪费古代中国最卓越的头脑在这方面下的功夫最大不知不觉的牺牲了许多学术的前程

古代的政治思想家往往也都是文学家、科学家、医生,古代的科技实践者虽然都是工匠,但有能力搜集整理和传递知识的,仍然是掌握知识权力的世人。如果他们的头脑不被"为万事开太平"这类的命题占满,而是用在了别处,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比如说明清之交的顾炎武,

对待反清复明的事业有一点若即若离,他把自己的生活安排的不错,四处关栏,嘴上说是为了复兴之计,也没忘了满足自己的地理学兴趣,这种三心二意引起当时很多知识的不满,其实也有一些道理。

天下兴亡,判别标准应该是个人是否有机会实现幸福,如果天下只要求牺牲和放弃,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那兴亡又有什么分别呢?

群体虽然和每个人有关,但群体的问题有细化分工下的专业解决途径,群体的责任该由群体共同承担,个人应该只承担个人的责任,去关注你喜欢关注的问题,干你认为自己该干的事,从许多具体的细节做出贡献,你也许就会发现我们已经用生活回答了这个问题。

经道尔登这么一说,我们才发现,古往今来,胸怀全天下之类的壮志,未必是人人必备的义务。儒家当初那样的倡导,是相信人之初,性本善,有向善的道德趋势,时刻准备我为人仁,当然是最大善了。可是,我们也会有点好奇,既然人心当中都有向善的种子,

为什么历史上群体参与的野蛮残忍的事件却又那么多呢?这善花又是怎么结出累累恶果来的呢?

抗击清军的袁崇焕是在京师人民的谩骂声当中被推到了京城西市去凌迟的,一路之上全城百姓出动,无不咬牙切齿,刽子手就从他身上割下肉,百姓就上来抢,放在嘴里嚼着解恨,据说卖到了一两银子一块。当然了,他们是中了黄太极的反间计,听信了袁崇焕四通后金是国家的叛徒,

但为什么那么容易中计,又为什么人人都表现得如此凶残呢?这就要分析那时京城人的心态了,他们生活在来自关外的威胁之中,终日惊恐,精神紧张脆弱,他们觉得自己在做一件处死叛徒的正义之事,越狠越有理。

即使日后知道袁崇煥是被他们冤枉的他们也会认为受骗的是皇帝不是他们直到今天辨别真相也不是容易的事容易的办法就是把自己从辨别真伪的负担里解脱出来让别人告诉我谁是坏人我只负责吃掉他

这就不难理解了,暴民是怎么产生的了,很简单,只要放弃几样东西即可。首先是没有自己的原则,没有原则的人群最容易被驱使作恶,用利益,用危险,用激情,用随便什么东西。有时没有原则是从儿童开始就训练好的,有时则是个人为了集体归属感而主动放弃的。咱们来举个例子,假如某个国家某个村庄有一个人,他有三条原则,

不杀人,不偷盗,不骗人,第一个星期他的朋友杀了人,出于对朋友的爱护,他开始处处的为朋友辩护,将信条也改成了杀人并不一定不好,第二个星期,一辆汽车在他家村口抛锚了,被村民抢了个精光,他觉得自己必须向着乡亲,第二个信条也被修正为,偷东西有时是高尚的。

到了第三个星期,国家出了一些骗子,他是坚定的爱国者,干脆拿出人类就是弱肉强食之类的道理去论战,乃至觉得诈骗才是爱国,所以不到三星期,他就变成了另一个人,而这样的一个人,是很适合放进施暴群体的。

然后就是放弃尊严,自居弱者的人堕落最快,起初只是积分不平,下一步就允许自己跟着别人做各种坏事。他以为别人都会来自于同情自己,却不知道外界的舆论和他所处的群体内部其实大不一样。

明末时候的暴动和兵变,自然有官批民反的朴素云原因,但参与者常常觉得自己既然受到了委屈,受欺辱在先,便可以什么都做,不仅反贪官和皇帝,也反社会,直到乱杀乱抢,向更弱者拔刀,喊出"大户积钱还我债,小民养女,食物欺",这样的虎狼一样的话。

最后放弃的东西是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对自己做道德约束是能力也是责任,当然也就有视为负担的,觉得索性交给别人来决定算了,比如说一个孩子在吃一块肉,若是批面抢来,他也许就有点不好意思,但是如果有人下令,他夺了就走,就觉得是心安理得,仿佛罪不在己。

在描述这种景观时道尔登的刁钻劲啊就来了他提了一个问题这些什么都做得出来的英雄好汉怎么不舍得留下自己的名字呢这多么可惜啊他设想出了一个场景有位好汉爷爷

活到了七八十岁,听孙子说清君攻克扬州后屠城的扬州时日,就说:你们说的这事儿,爷爷是亲历,而且亲手看死了十几号人,有老有小,有男有女。子孙就提出这是否缺德呀,看老人家就大怒,放屁,这是长官的命令,与我有什么干系,自有旁人承担,爷爷才不要管。

我这平生得意之事不能埋没快去找个石匠来磕块碑把它给写上这种石碑我们当然没见过那只是煞有皆是的讽刺以杀害无辜为荣的心理变态者总是罕见的实际情况是暴民队伍解散之后多数参与者并不理直气壮如果被追问或者是矢口否认或者羞羞答答的就说受了蒙蔽他们当时自以为是转移了责任

事后迟早会发现那是虚假的安慰即便只是道德审判你也找不到当初那个鼓动自己的人了这种事后像人一样的忏悔而事前事终则像僵尸一样行动的悲惨罪恶每个人都该竭力的避免才是

那些放弃了原则和责任盲目跟随邪恶的可怜可恨之人加入的是主流群体之外的另一个群体他们本人当然不想留下名字从存在价值上说在个人意识消失以后除了接受审判之外也不值得留下名字

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的,除了模范执行儒家价值观,留取担心赵汉清的忍忍君子,还有一类特立独行的人,在当年他们被视作是狂忍怪人,但在逐渐宽容的今天,我们说他们是具有独立精神的人,在当时那样一种群体和个人关系局面下,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这是我们今天想讲的第三个问题,他们具备了哪些要素才能坚守独立的精神呢?

具体来说有三个要素可以说正好和沦为暴民的步骤相反也就是坚持独立的尊严独立的原则独立的道德独立的尊严也就是对自己独立精神的尊重表现出来就是愿意为之做什么样的牺牲在古时候很可能是生命的代价有个历史人物道尔登在书中多次的论记就是竹林七贤当中的吉康在道尔登的眼里吉康是中国历史上独立精神的典范

但鸡康的遭遇,也是想在旧山河里寻求思想自由者的典型悲剧。竹林七贤里,鸡康的文学成就最高,也最有哲学家气质。后人说,鸡康愤世嫉俗,其实他是不在意世俗,所求的不过是在混乱的政局当中我不惹你们,你们也别管我。但他娶了曹操的曾孙女。

在司马氏掌权的时期,这就是个严重的政治错误,吉康自知危险,已经尽量的小心。王荣说与吉康相知 20 年,没怎么见过他喜怒相遇色,但他毕竟个性高傲,还是时不时的要小小的发作一下。

为了个性的自由,他在拒绝投靠司马氏这件事上,不肯做丝毫的让步,最后就被杀了,也可以说是求仁得仁。在儒家体系里,尤其是司马氏,即将取代曹魏那种时期,想追求思想和人格独立,需要极大的道德勇气。

说完了独立的尊严,我们来看第二个要素,坚持独立的原则。这方面最典型的一位是战国的思想家杨朱。杨朱将人的生命看得最重,主张人的生命属于自己,且只属于一次,无论是财富,权力,乃至整个天下都不值得拿去交换。

他既不许别人侵夺自己,也绝不侵夺他人。他在当时影响巨大,占据了理论界的半壁江山,但他的著作却没有流传下来,后人知道的一些片段还是因为被他的对手引用,才得以保存。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是:"拔一毛,立天下而不为"。也就是说,即使拔我一根毛,就能换取天下人的利益,我也不干,这自然是标准的个人主义。

法家说你给君主出力,君主给你好处,他不肯拔自己的这根毛,儒家说你归人。

就能摊上了一个好皇帝,生活既高尚又幸福,呸,摇头。他的理论,自然不能成为社会理想,但他强调生命属于自己,该由自己做决定,这条看似简单的道理,却又是在其后的中国历史上最容易被忘掉的。他为什么坚持一毛都不肯拔呢?因为很少有人是只拔你一根毛的,拔了你一根,总要有下一根,直到就把你拔了个光溜溜。

我们再来说说最后一个要素,独立的道德。独立的道德主要指的就是一个人对道德有自己的独立判断,他所奉行的价值观不一定是被主流道德认可的价值观,比如说许多背负历史骂名的人物,细分析起来他们并非是真正的恶人,只是价值观和行为在当时显得有些独特。

曹操是古代乱臣贼子界的代表人物,从他身后起一直被骂到了金鲜代,到了这几十年,世人才逐渐的承认曹操在政治上的雄才大略和推动作用,也接受了他在道德领域为曹操翻案。说曹操是个复杂的立体的人,并不是脸谱式的大奸大恶,即使更值得翻案的还多着呢。

五代石国时,五十几年里,中原五次易主,有个叫冯道的在四朝为官,不拿丧君亡国当回事,常被后世的忠臣孝子辱骂,而纵观冯道一生,其实没做什么坏事,私德方面比某些忠臣孝子也并不差。他心胸开阔,能容忍,得罪他的人,乃至当面朝骂的,他得势时也不报复,他劝过易族的皇帝不要杀掠,

救下过因为违反买卖牛禁令的 20 条人命武将抢来送他的民女他都送回家去遇到了被辽兵俘虏的侍女他掏钱赎出送归乡里

但这些以慈悲为怀的善举,在中字当头的史学家眼里都是小节,掩盖不了它的所谓大节有亏。所以中国历史上的名人,不是大凶大恶,就是大仁大善。这种偏狭的尺度,不是纵人为恶,就是逼人做常人做不到的牺牲。

实际上孔子主张道德上的自主,孟子也讲过大臣对君主的态度,首先取决于君主怎么对待臣下和人民,但到了宋朝以后则取消了君主的义务,再也容不下冯道这种普通的好人了,冯道能很好地活下来,大概是因为他对自己的道德有独立判断,是不太在意外人议论的明白人。

咱们来概括一下,独立的尊严,是既然树立了坚持自我的信念,便勇往直前。独立的原则,是从理性上真实自己存在的独特价值。独立的道德,是不盲从,不以环境为借口,坚持奉行,奉行内心的善良。这三条,任何时候想做到都不容易,何况是几乎没有个人空间的古代,所以上面的这些人物,显得既可敬佩,更可同情。

除了刚才说到的三个要素,可能还得再加上一个条件,寻求精神独立的人,更需要有对他人精神独立的宽容。人人都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但未必都有追求自由幸福的能力。在群体里的生活久了,就会希望所有的人都和自己一样,乃至恨那些特立独行者。正如胡适所言,宽容比自由更重要。

总结这本书的重点内容啊咱们就聊到这里下面简单的总结一下第一个呢是时刻的关注群体的重大问题真的好吗虽然体验上的高尚但这并不必要大家基于相同的经验忧愁一样的内容不会有叠加的价值

反倒浪费了许多优秀的头脑人们可以更多的去关注自己的人生追求自己的幸福第二个呢历史上的暴民都是怎么来的呢当人逐渐放弃了自己的原则自居为可怜的弱者甚至连道德责任都不想承担时就极可能变为暴民当中的一员睁着一双血红的眼睛看世界在暴民的眼中可恨的越来越多可尊敬的几乎就没有了

第三个,独立之精神有哪些要素呢?独立的精神,要有自我思想的能力,要能坚守这一思想下的道德和守则,要始终不放弃个性的尊严,这呀并不容易,也可以说是十分的艰难。

说完了这三个问题,我们发现《旧山河》这本书讲的是历史,关注的则是我们当下精神生活当中的大问题。我们的讲述看起来都是在抨击儒家,其实并不是,因为儒家长期的影响中国政治,左右中国人思想,不说他说谁呢,儒家自然做了许多的好事,在保存和传递文化,有效管理社会,组织国家政治等等许多的方面,他都曾经非常的管用。

但他肯定也产生了一些消极的影响,他因为自己的权力实践,逐渐成为了政治实用主义,被世俗化为儒教,成为单一的社会价值之后,更是剥夺了个人自由的空间。

直至今天,倡导寻求思想的独立,生活态度的独立,仍然会遇到来自文化内部的困扰。年轻人每逢人生转折,自上而下,听到的大多是:这事儿别人都是怎么样的,所以你也该怎么样,别人都能这样,你为什么不能这样呢?或者是,人人都像你这样,那可怎么办啊?之类的。很少有人就告诉你,你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决定。

不必过于介意别人都怎么样这类事,这些辛苦脑往往都来自于老困境。

除了引起我们对个人与群体对精神独立这类问题的思索以外呢,这本书还教给我们一种对历史的读法。读史既不必影射细说,也不是非要寻找管理别人和勾心斗角的原料,它可以帮助我们反思属于自己的问题,结合新的思想工具,得出新的答案。带从头收拾旧山河,再豪迈,也不如一片新的山河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