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名字读音存在争议是因为他的亲属和清华大学的老同事们有不同的发音习惯。亲属读‘阙’,这是南方老家的方音,而清华的老同事们读‘阙’,属于小圈子的传统。陈寅恪本人曾表示应读‘克’,但认为没必要纠正别人。
陈寅恪的学术成就涵盖了历史、宗教、语言、文化、文学等多个领域。他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巅峰人物,史学大家傅斯年称他的学问‘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他的研究不仅深入,而且具有开创性,尤其在佛教历史、隋唐制度史等方面有重要贡献。
吴宓和陈寅恪是至交好友,长期共事。吴宓从青年时代开始记日记,记录了他与陈寅恪的交往。吴宓视陈寅恪为老师,认为他是中国最博学的人。两人在学术上志同道合,共同创办了清华国学院,培养了许多著名学者。
陈寅恪的学术思想融合了家学和西方学术视角。他认为古代中国的哲学、美学虽不如古希腊,但擅长发展实践的政治和伦理。他强调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弥补作用,认为宋代的成竹礼学消化了佛学,这是礼学的深层次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认为这是研究学问的关键。
陈寅恪在清华国学院的教学风格广博深邃,学生至多能听懂三分之一。他主讲佛教历史和东方学,课程难度远高于普通本科。他的学生回忆,他的学问广博深邃,令人自愧外文太差。他的教学注重个人指导,结合普通课程和专题研究,培养学术通才。
陈寅恪认为王国维的自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意志,而非仅仅因为满清灭亡。他在王国维纪念碑上写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认为这是王国维的学术追求。陈寅恪认为,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是研究学问的关键,学说是可以商量的,但独立和自由不能妥协。
在西南联大期间,陈寅恪教授《魏晋南北朝》和佛经翻译文学等课程。他上课时大段背诵佛经,讲到得意之处仰面大笑,完全陶醉在学问里。他的研究注重细节,强调求真、求精、求直、求新,认为研究历史文化不能主题先行,要有一分证据,下一分结论。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方法强调先看到大体再进入细节。他不仅是史学家,更是思想家,做的是大学问。他年轻时就用俯视视角对中国和西方的历史文化做出总体判断,然后从中寻找关键时期、关键问题、关键人物进行研究。他的研究注重细密的考据,强调求真、求精、求直、求新,认为研究历史文化不能主题先行,要有一分证据,下一分结论。
陈寅恪的学术成就难以超越在于他包容古今中西,不标榜西方学术理论、概念、方法。他的研究树立了现代史学该有的样子,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的学问不忠不稀、不古不今,沿着清代学者的思想脉络寻找一条让中国文化融入现代形态的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