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People
播音员
主持著名true crime播客《Crime Junkie》的播音员和创始人。
Topics
播音员:我深入研究了吴宓和陈寅恪两位学术大师的生平和学术成就,他们的友谊和学术思想对中国近现代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寅恪先生的学术成就涵盖历史、宗教、语言、文化、文学等多个领域,被誉为"教授中的教授"。他的学术思想深受其家族"易宁之学"的影响,同时又融合了西方学术视角,形成了独特的学术风格。他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不仅是他的学术态度,更是他作为知识分子的立身之本。他的研究方法是先看到历史的大体,再深入细节,从关键点入手,做出大学问。他注重史料的考证和运用,其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说服力,对中国史学研究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吴宓先生与陈寅恪先生是至交好友,共同创办了清华大学国学院,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术人才。吴宓先生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西方文学方面,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深刻的理解,并在新文化运动中积极参与论战,体现了其独特的学术立场。两位大师的友谊和学术成就,共同构成了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陈寅恪的名字读音存在争议?

陈寅恪的名字读音存在争议是因为他的亲属和清华大学的老同事们有不同的发音习惯。亲属读‘阙’,这是南方老家的方音,而清华的老同事们读‘阙’,属于小圈子的传统。陈寅恪本人曾表示应读‘克’,但认为没必要纠正别人。

陈寅恪的学术成就有哪些?

陈寅恪的学术成就涵盖了历史、宗教、语言、文化、文学等多个领域。他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巅峰人物,史学大家傅斯年称他的学问‘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他的研究不仅深入,而且具有开创性,尤其在佛教历史、隋唐制度史等方面有重要贡献。

吴宓和陈寅恪的关系如何?

吴宓和陈寅恪是至交好友,长期共事。吴宓从青年时代开始记日记,记录了他与陈寅恪的交往。吴宓视陈寅恪为老师,认为他是中国最博学的人。两人在学术上志同道合,共同创办了清华国学院,培养了许多著名学者。

陈寅恪的学术思想有何特点?

陈寅恪的学术思想融合了家学和西方学术视角。他认为古代中国的哲学、美学虽不如古希腊,但擅长发展实践的政治和伦理。他强调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弥补作用,认为宋代的成竹礼学消化了佛学,这是礼学的深层次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认为这是研究学问的关键。

陈寅恪在清华国学院的教学风格如何?

陈寅恪在清华国学院的教学风格广博深邃,学生至多能听懂三分之一。他主讲佛教历史和东方学,课程难度远高于普通本科。他的学生回忆,他的学问广博深邃,令人自愧外文太差。他的教学注重个人指导,结合普通课程和专题研究,培养学术通才。

陈寅恪如何看待王国维的自杀?

陈寅恪认为王国维的自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意志,而非仅仅因为满清灭亡。他在王国维纪念碑上写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认为这是王国维的学术追求。陈寅恪认为,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是研究学问的关键,学说是可以商量的,但独立和自由不能妥协。

陈寅恪在西南联大的教学和研究有何特点?

在西南联大期间,陈寅恪教授《魏晋南北朝》和佛经翻译文学等课程。他上课时大段背诵佛经,讲到得意之处仰面大笑,完全陶醉在学问里。他的研究注重细节,强调求真、求精、求直、求新,认为研究历史文化不能主题先行,要有一分证据,下一分结论。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方法有何独特之处?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方法强调先看到大体再进入细节。他不仅是史学家,更是思想家,做的是大学问。他年轻时就用俯视视角对中国和西方的历史文化做出总体判断,然后从中寻找关键时期、关键问题、关键人物进行研究。他的研究注重细密的考据,强调求真、求精、求直、求新,认为研究历史文化不能主题先行,要有一分证据,下一分结论。

陈寅恪的学术成就为何难以超越?

陈寅恪的学术成就难以超越在于他包容古今中西,不标榜西方学术理论、概念、方法。他的研究树立了现代史学该有的样子,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的学问不忠不稀、不古不今,沿着清代学者的思想脉络寻找一条让中国文化融入现代形态的路线。

Chapters
本章节讲述了陈寅恪和吴宓两位学术大师的深厚友谊,从他们在哈佛的相遇,到共同创办清华国学院的经历。他们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共同推动了中国近代文化的繁荣。
  • 陈寅恪和吴宓在哈佛相遇
  • 共同创办清华国学院
  • 互相欣赏,互相学习

Shownotes Transcript

Emp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