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的名字读音存在争议是因为他的亲属和清华大学的老同事们有不同的发音习惯。亲属读‘阙’,这是南方老家的方音,而清华的老同事们读‘阙’,属于小圈子的传统。陈寅恪本人曾表示应读‘克’,但认为没必要纠正别人。
陈寅恪的学术成就涵盖了历史、宗教、语言、文化、文学等多个领域。他被誉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巅峰人物,史学大家傅斯年称他的学问‘三百年来一人而已’。他的研究不仅深入,而且具有开创性,尤其在佛教历史、隋唐制度史等方面有重要贡献。
吴宓和陈寅恪是至交好友,长期共事。吴宓从青年时代开始记日记,记录了他与陈寅恪的交往。吴宓视陈寅恪为老师,认为他是中国最博学的人。两人在学术上志同道合,共同创办了清华国学院,培养了许多著名学者。
陈寅恪的学术思想融合了家学和西方学术视角。他认为古代中国的哲学、美学虽不如古希腊,但擅长发展实践的政治和伦理。他强调佛教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弥补作用,认为宋代的成竹礼学消化了佛学,这是礼学的深层次贡献。他的学术思想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认为这是研究学问的关键。
陈寅恪在清华国学院的教学风格广博深邃,学生至多能听懂三分之一。他主讲佛教历史和东方学,课程难度远高于普通本科。他的学生回忆,他的学问广博深邃,令人自愧外文太差。他的教学注重个人指导,结合普通课程和专题研究,培养学术通才。
陈寅恪认为王国维的自杀是为了表现自己的意志,而非仅仅因为满清灭亡。他在王国维纪念碑上写下‘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认为这是王国维的学术追求。陈寅恪认为,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是研究学问的关键,学说是可以商量的,但独立和自由不能妥协。
在西南联大期间,陈寅恪教授《魏晋南北朝》和佛经翻译文学等课程。他上课时大段背诵佛经,讲到得意之处仰面大笑,完全陶醉在学问里。他的研究注重细节,强调求真、求精、求直、求新,认为研究历史文化不能主题先行,要有一分证据,下一分结论。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方法强调先看到大体再进入细节。他不仅是史学家,更是思想家,做的是大学问。他年轻时就用俯视视角对中国和西方的历史文化做出总体判断,然后从中寻找关键时期、关键问题、关键人物进行研究。他的研究注重细密的考据,强调求真、求精、求直、求新,认为研究历史文化不能主题先行,要有一分证据,下一分结论。
陈寅恪的学术成就难以超越在于他包容古今中西,不标榜西方学术理论、概念、方法。他的研究树立了现代史学该有的样子,强调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他的学问不忠不稀、不古不今,沿着清代学者的思想脉络寻找一条让中国文化融入现代形态的路线。
* 放入鸡蛋
你好,今天我来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做《吴密与陈言阙》说起来啊,到底是该读陈言课还是陈言阙呢?我对比了一些资料,两种读音都有来历他的亲属读阙,那是他南方老家的方音他清华大学的老同事们读阙,属于小圈子的传统还有人说过去北京图语也有念阙的
陈先生自己说过该读克的,只是没必要老去纠正别人,今天这个字正音只有克,为什么连陈颜克名字的读音都有这么大争议呢?因为他实在是太重要了,是中国近现代史学的巅峰人物。
信中国时期从斯大林到英国女王都向国家领导人打听他的情况他的成就涵盖了历史宗教语言文化文学等等领域被称为教授当中的教授史学大家傅斯年说陈先生的学问三百年来一人而已没人能企及对
对一位学者的最高赞誉就是说他在某方面可以和陈颜克并列今天我们来讲陈颜克和吴密这两位学术大家算是说到了中国近代文史的制高点和源头之一了
为什么要把他们二位放到一起讲呢文学家吴密和陈颜克是至交长期共事从清华毕业的钱钟书纪显林以及许多西南林大出身的名家学者都是他们俩的门生弟子凡是谈陈颜克就离不开吴密吴密从青年时代开始记日记今天的这本《吴密与陈颜克》
是他的女儿吴学昭根据日记和遗稿张力而成的本书和《无秘日记》一样都是近代学术思想研究的重要史料我们从这本书里读一些什么呢起码要读出两个问题来大名鼎鼎的陈颜克究竟有什么样的学术思想呢又有什么样的成就呢
陈彦克的思想和学术,我会分别放到两个时期里,分别来讲,第一个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清华国学院时期,第二个是抗战时代的西南联大,在那里他和吴密等顶尖的学者风云际会,连成了一片学术上的崇山峻岭,共同造就了中国近代文化的两大传奇。
这本书是从吴密和陈彦克的相识讲起的我得向前补充一段为你从陈彦克的家世说起这部分材料来自史学家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汪荣祖教授的
陈颜克的祖父陈宝珍是晚清重臣做过湖南巡抚深受曾国藩器重推动过戊戌变法他的父亲陈三立是个大师人和谭思同并称晚清四大公子陈颜克生于 1890 年大哥陈师曾
是著名的画家我之前为您解读过的白石老人字数里就提到过是他发现了刚到北京的齐白石陈三立的思想很新让陈彦克去读法国教会新学堂 12 岁时就跟着大哥陈时增到日本去留学
他在 15 岁回上海读了两年高中又考进柏林大学后来转到瑞士巴黎去深造据考证他中间曾经回国为菜饿做过一段时间的秘书 1918 年陈彦克第三次出国从欧洲转到美国哈佛学习古印度的繁文在这里他遇到了刚从清华大学毕业来哈佛学比较文学的留学生吴密忠
中国读书人众出身门第,传统学问的传承有三大渠道,以科举为主的教育,还有就是家族学术,也就是家学。陈彦克祖籍江西易宁,他家传的学问就叫易宁之学。
到他这儿已经是第四代了,我们观察陈彦克的学术思想要特别注意这一层,他是现代的学术权威,却说自己的思想来自清朝同治、咸丰年代,很多主张和曾国藩张之洞近似,就是因为家学传统。
家族的解体彻底改变了传统文化面貌陈家的几代毅宁之学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缩影他的祖父是徐尔优则氏做了封疆大吏
他的父亲发现清朝政治无可救药,很早辞官,成了文坛和学术领袖。我后面会说到,陈颜克是一辈子都在有意识地远离政治,专注于学术,这三代人是从修齐制平的文人士大夫到彻底的职业学者。但是啊,既然陈颜克的思想传承祖辈,搞得又是文史,儒家的家国情怀和京士治国传统总要有个安方的地方,
对吧这就给他的学术思想又留下了一个线索这一部分的最后我们就会说到咱们先把故事接上本书的无谜和陈言阙的开头
吴密是生于 1894 年,比陈彦雀小 4 岁,在哈佛他和林语桃是同一个导师,吴密读书的刻苦和成绩让有的留学生嫉妒,背地说,像他这样把吃饭的钱都拿来买书,肯定活不长。吴密在哈佛做过一次演讲,用西方文学模式来分析《红龙梦》,
王国维是最先用书本华的美学思想分析《红楼梦》的人,吴密是第一个用西方体系为《红楼梦》定位的人。陈岩却听了,写了首诗夸奖他,有一连是《青天碧海能留名》,《赤县黄车更有人》。
赤线指的就是中国黄车是指小说文学陈延阙写诗有个习惯给人看过自己就撕成碎片给扔掉而吴密有过目不忘的本事陈延阙的诗他都能背下来陈延阙也有这个能耐哲学家汤用彤说在西南联大时教授们到昆明大观龙游玩看了那幅 180 字的长联之后陈延阙能一字不差的背下来
他真是第一等聪明有第一等努力的人陈彦雀和吴密成为好友基于互相赏识而吴密表现的更激动他在日记里反复写道陈军学问渊博实力精精到
而又志行高解远非我辈能及他说自己虽然和陈彦阙是朋友但一直视他为老师在游历欧美各国回国执教十几年之后他坚持认为从中西新旧各种学问综合来看陈彦阙是中国最博学的人
《无谜日记》里记录了陈彦雀在 1919 年,也就是 30 岁时的一番谈话,这可以说是他对中国文化的总体判断,是他学术思想的基础。我来为您摘要总结一下,古代现代,中国西方,虽然不同,但相同的文化和制度会导致近似的历史结果。古代中国的哲学、美学远远不如古希腊,但却擅长发展实践的政治和伦理。
古代文化的精华在于从周代建立的社会伦理制度,孔孟思想也是这种务实的学问。中国文化的优点和缺陷都在这个特点之中,这与古罗马是很接近,二者在社会形态、家族制度等方面都有可比性。那么为什么古中国和古罗马的结果不同呢?
因为中国文化的缺失得到了弥补。陈岩却觉得,老庄思想并不比起西方古典哲学高明,真正起到弥补作用的是佛教文化,但是佛教和中国传统习俗有矛盾,于是宋代的成竹礼学以注释四书五经的名义消化了佛学毅力,这是礼学的深层次贡献。
这段话就是他的家学和西方学术视角的融合从这个判断出发 1933 年陈延鹃借审查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的机会对自己的学术思想又做过一次阐释他说从 2000 年来的中华民族思想史来看向中国输入现代西方思想和当年玄奘引入佛教文化的历程是一样的
在中国文化里,西方思想既不会中断,也不会居于最高地位,中国文化始终是自成体系的。在这一点上,他和吴密志同道合,吴密非常不赞同胡适等学者对传统的彻底否定,在陈元雀离开哈佛去欧洲之后,他发誓要学成归国,和胡适等人大战一场。
吴密在 1921 年 28 岁时回国结婚,在南京的东南大学任教,主编近代文化史上有名的《学横》杂志。在新文化运动里,保守派大本营、学横派和鲁迅、胡适等新文化主将果然就展开了大战。文化是极其复杂的,我们今天来看保守和激进各有意义,最好的结果往往是双方的妥协。
有意思的就是,首就的学亨派吴密在大学里教前沿的英国文学,而激进派学者个个都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1925 年,吴密受聘清华大学,主持筹建国学研究院。
这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高光时刻他的学生回忆吴密常常在课堂上像小孩子一样手舞足蹈的说自己当年请到梁启超王国维陈延雀赵元润这四大导师都是一代宗师研究院的学生虽然不多
成了学术动量吴密是诗人性格坦率天真他筹办学恒时不许别人当主编说这是天下的公器非得自己来而筹办国学院时他谦恭的说自己没有资格其实只是执行秘术真正的辉煌属于
四大导师画家陈丹青有一幅油画《国学研究院》画的就是四大导师和吴密年长的梁启超、王国维站在中间年轻的陈彦雀、赵元润在两侧穿着长衫的吴密挨着陈彦雀背着手站在画面一角脸上带着得意的微笑
吴密当时很年轻只有 31 岁陈延鹊也才 35 岁但他还不是四大导师里最年轻的教方言学语言学的赵元润只有 33 岁赵元润我一定要来为您解读一次他呀也是一个神人哈佛学的是在哈佛学的是音乐和哲学在美国当过物理教授再到国学院之前在清华教的是数学和心理学
吴密是力排众议才从国外请回来的陈彦雀陈彦雀留学 18 年虽然深受国外名校教授的佩服但他超脱于高校规则之外只对学问感兴趣不愿意写论文没有学位吴密为国学院定的办学宗旨是研究高深学术注重个人指导用普通课程和专题研究结合的方式补习经费为中国培养学术通才
学生的水平和授课难度远远高于普通本科。陈彦雀当时主讲的是佛教历史,东方学。我在为您解读纪献林时曾经说过,陈彦雀为清华外文系本科生开基础课时,他听得如醉如痴,这影响了纪献林的学术之道。而陈彦雀在国学院的专业课,学生们感觉至多能听懂三分之一,
楚辞专家江领夫说,陈先生广博深邃的学问,我一辈子也摸不到底,在国学院听他的课,我总是自愧外文太差,很苦恼。四大导师各有看家本领,王国维的古代史和文字学,在当时国内是顶尖水平,他上课时,无名每堂都去旁听,和学生一起做笔记,他在日记里写,一堂课的注解要查两三天的书。
1927 年 6 月出了一件震惊全国的事,王国维在颐和园头水自尽,当时的政治时局对倾向满清的旧学者很不利,王国维做过溥仪的老师,一直不肯剪掉辫子,他一天夜里对吴明说,我的这条尾辫子只能别人来剪,自己怎么能剪呢?说完,两人相对默然不语。
王国维在遗嘱的开头说,五十之年只签一次,经此事变,亦无再辱。也就是说他不愿意再忍受屈辱,他还交代把书籍和手稿交给陈延鹃和吴密处理,吴密写道王先生的舍身是殉亲王室,如果以为他只是害怕被军队或者是学生侮辱,那是不了解他,他有机会去国外躲避,我对他的选择只有哀悼和尊敬。
对王国维之死陈彦却思索的更深入他写下了著名的王国维纪念碑纪念碑名文
这块碑现在立在清华大学的公子厅东南,由梁思成设计。我们都知道,碑文上最著名的一句话是,为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立千万寺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这是对王国维的评价,也是陈彦雀的学术追求。
陈彦却说,自由的意志和独立的精神是研究学问的关键,学说是可以商量的。王国维的学问有错误,我也有错误,我也骂过梁启超和胡适,过后大家不存芥蒂,而独立和自由不能妥协,要以生死来力争。王国维之死不是为了满清灭亡,而是通过一死来表现自己的意志。
我觉得可以这么理解,王国维曾涉足过政治,于是在时局动荡下左右两难,他不能对自己做过的选择装得若无其事,唯一的自由就只剩下终结自己的生命了。
陈延鹊毕生远离各个政治派别,潜心秩序,不是不关心时代,而是要尽可能的守住知识分子的独立人格。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是他的毕生寄托,这个价值是超越政治也高于学术的,没有意志独立,哪来的学术自由呢?所以,人们在谈论陈延鹊的政治观点到底如何时,往往得不出结论。
陈彦雀也劝过吴密不要在学恒论战和社会活动上倾注那么多的精力,吴密是听得进去却做不到,1933 年他办了 12 年的学恒听刊了,主持的另一个文学副刊也改版了,这其实代表着白话文运动的胜利。
他俩同在清华校园还时常的互相通信陈彦雀 1928 年结婚前连生病都是吴蜜陪乎照料的对吴蜜的私生活陈彦雀有不能苟同的地方
吴密性格浪漫,1929 年坚持和原配妻子,本书作者吴学钊的母亲离婚,一边去追求心仪的对象,后来也谈过不少的恋爱,对于这些他连对学生都不隐瞒,还把女朋友的名字写进了诗里,陈彦却告诫他还是应该严守传统道德,但他也了解吴密的性格,说你现在全无理性,以后回想就明白了。
刚才我们说到了陈彦雀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来龙去脉,在时间上这是从他和吴密定交到秦华共识的前半生,这段时间他们是象牙塔里的大学者,社会地位高,生活也优越,而 1937 年抗战爆发以后,一切都变了。
日军侵入北平,他的父亲陈三立在悲愤当中绝食而死,陈延阙中年后视力出了问题,晚年失明,据说就是因为过度哀伤引起的,他说自己从此流转西南,至丧两目。
廖李完父亲的丧事,带全家逃离了北平,跟随清华大学南迁,他的两厢书在战火当中遗失了,他的妻子说他为此几乎得了精神病。为什么呢?那不是普通的书,他在这些书里写了大量的注释,差不多等于自己的大部分手稿。
沿路上陈延阙靠仅有的一本材料写成的隋唐制度史也因为印刷厂被炸而毁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不是定本而是大家根据旧文稿和课堂笔记凑起来的
最后陈彦雀到达了昆明和吴密等各个大学的教授们会合了在西南联大任教期间英国皇家学会曾邀请他去做研究员在牛津大学任教授由于德国轰炸英国没有成行他还去过一次重庆蔡元培去世后国民党想指派亲信进任中央研究院院长陈彦雀的目的是去投胡适一票
他在重庆发言院长必须是在国际有声望的学者我们不能选蒋先生的秘书
西南联大是教育史上的奇迹,吴密在西南联大教西方文学史和名著选读,是外国文学专业里学分最多的基础课,也是外系旁听生里最多的热门课。他在昆明还留下了很多意识,他为学生演讲,说自己的一辈子就四个字,殉情、殉道,搞得大家不知所措。昆明有家饭店起名肖香馆,
吴密觉得侮辱了林黛玉,上门反复的纠缠,逼着老板改名字。陈彦雀在西南联大教《魏晋南北朝》和佛经翻译文学等等课程,学生回忆,他上课时,用布包提着一大摞的佛经放在讲台上,却很少去翻,自己大段大段的背,讲到得意之处,仰面大笑,完全陶醉在学问里。
陈岩去月不打翻书,也是因为南下时来不及治疗,右眼彻底失明了。他和北大的文科研究生住在一个宿舍楼,学生随时向他请教,他都认真解读。学生回忆说,感觉像生活在古代的书院。
我知道很多人都有疑问,把陈彦雀的论著列出来,主要就是隋唐等时期的断代史,题目也都不大,比如他最后十年时间靠着口述和听力完成的柳如是别传,是只有野史才感兴趣的话题,那么他为什么是没人能超越的史学大师呢?
陈彦雀的智学是先看到大体再进入细节陈彦雀不只是史学家他首先是个思想家做的是大学问我们前面说了他年轻时就用俯视视角对中国和西方的历史文化做出了总体判断然后他在从中寻找关键时期关键问题关键人物之后的研究就是专攻这些课题有的人觉得他研究的课题小
是不知道这些课题的关联性和深层次意义在哪里。他研究的佛教就是中国文化的关键要素,他研究隋唐,因为那是中国历史的大转折。他研究柳儒士,既是个人情怀,更是要彻底的呈现明末清初的社会面貌。研究历史文化不能主题先行,可以大胆设想,但要有一分证据,下一分结论。
陈彦雀家传的《易宁之学》以及整个清代的学术风气都是重视细密的考据有的史学家说陈彦雀的典范风格在于求真求精之后求直求新求真就是确保史料收集考证的完备和确凿前幕写完国史大纲请陈彦雀提意见陈彦雀委婉的说恨书中所隐未详之处难以辩解
实际是批评他引用材料不注明全部的出处不符合学术规范也不利于学术交流前目承认这确实是一个缺陷
求精就是从历史材料里榨取信息的能力和技术有的学者致力于比拼占有的材料多但是却不会应用等于是开了一间杂货铺陈延阙的求真和求精是对材料做精选再重新组合建立起一个解释框架这个结构能容纳之前互相冲突互相颠覆的历史现象他的研究在内行看来充满了厚度和美感
拥有强大的张力比如在他之前唐代后期的党争被认为冲突集中在对科举的不同态度上
宰相牛僧汝的牛党拥护科举,另一派李德玉为首的李党重视门第,但是李德玉父子也是靠科举上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没人能说清楚。陈岩却考证出来,李家族上本来是河北的士族豪强,因为塞外游牧民族的压迫,才不得不放弃家族势力范围,前居洛阳,所以李家的子弟不得不去考科举了。
这背后就浮现出了一个大问题,唐代的民族和军事状况以及政治上的中央地方分裂,引发了社会中的门第贵族阶级逐渐下降,科举出身的世人开始上升,他的研究组成了新的链条,让人们看到从一个家族的命运到一个政治事件,再到中国历史上的大转折。
咱们再来说求知和求心,求知就是求真实,以独立的姿态如实报告自己的发现,求心就是定义新问题,寻找新答案。陈岩却不是研究语言学的,但他研究佛经时就发现了汉语四声的来源。
为什么汉语的四声是在公元五世纪南北朝时代的永明时期突然出现的呢?他把历史和宗教材料对比到一起,发现当时的佛教研究者在南京举行了一次集会,
在这次集会上汉族文人从能朗读佛经原文的胡人那里学到了四声的发音方法陈岩却推导出来汉语的四声有信语输入但是建立在传统的五声理论基础之上
他的这篇论文是历史研究的副产品,但为语言学界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突破,他还在佛经当中考证出了孙悟空、猪八戒的故事原型,也小中见大的揭示了文化交互融合的过程。
陈延鹊作为诗人的儿子还有用诗歌考证历史的本领他的经典著作《白原诗》签证稿研究的是原枕白居易的诗也是研究唐代历史全唐诗有上千个诗人时代和身份各异那些诗歌就是一部活生生的唐代社会生活史比如陈延鹊对比白居易诗里提到的官员俸禄发现中央政府的官员收入和史料记载的
完全一致但地方上的官员收入却出入很大他研究出来正是指记载法定的俸禄而白居易写的是潜规则的收入他的考证动用了宗教民族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知识
史学进入了现代,不再是政治的附庸或者是文人的爱好,而是专业化、独立化、学院化的学科。陈延鹊的研究树立了现代史学该有的样子。陈延鹊最难以超越的一点在于包容古今中西,在民国学者里,他是极少数不标榜西方学术理论、概念、方法的人,因为他不焦虑,国内学者的吸血水平没人能超过他。
他讲课时要把名词写到黑板上大家才知道刚才没听懂的那个词到底是德语法语还是古印度语对于古今问题他说自己为不古不今之学他是沿着清代学者的思想脉络寻找一条让中国文化融入现代形态的路线他相信中国借鉴吸收西方文化要在这条路线上
陈彦雀的学问不忠不稀不古不今因为他的独立精神超出了学科学术和时代总结最后我们来简单的回顾一下在上半部分我主要讲了陈彦雀和吴密在哈佛成为毕生挚友共同创办清华国学院的经历他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不只是一种学术态度更是知识分子的人格尊严下半部分呢我们从西南联大时期的陈彦雀介绍到他的学术成就陈彦雀是先建立大学问再从关键点里小中建大他的志学求真求精求直求新从家学起家包容古今中外寻找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