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2025/2/6
logo of podcast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阿司每日读书分享

AI Deep Dive Transcript
People
主讲人
Topics
主讲人:我认为要超越死亡恐惧,就要勇敢地直面死亡,深入地了解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懂得如何更好地生活。死亡是所有生物最终的归宿,而我们最常见的情绪就是恐惧。这种恐惧会催生焦虑,焦虑会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引发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你把死亡恐惧压抑得多深,它还是会时不时地冒出来,影响你的生活。所以,我们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识别那些在死亡焦虑驱动下的种种表现和行为,最终消除死亡焦虑,更理性地看待死亡,更热情地对待生活。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死亡,从而更好地生活。 同时,我也认为学习如何去死,就是学习如何好好活着。我们应该关注存在的本身,对生死有清醒的认识,更热切地追求人生的意义,并勇于承担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出真正的自我,才能在面对死亡时更加坦然和从容。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意义,活出精彩的一生。

Deep Dive

Shownotes Transcript

你好今天我来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名字叫做《直视骄阳》《征服死亡恐惧》

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 13 万字我来为您讲述书中的精髓那就是要超越死亡恐惧就要直面死亡深入了解死亡之后你也许就懂得了如何更好的生活如果你跑去问一个人你怕死吗对方最常见的反应是什么呢不管什么反应可以肯定的是绝大部分的人心里是怕的可再不想死也难免一死

面对这世间所有生物的最终归宿,我们最常见的情绪就是恐惧,恐惧催生了焦虑,焦虑渗透生活,又会引发各种反应,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你把死亡恐惧压抑得多深,它还是会阴魂不散的冒出来。

就像西游记里的白骨精一样幻化成各种模样来骚扰你那我们能不能像孙悟空那样一眼看穿这妖怪的原型一棒打他个灰飞烟灭脑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说的就是如何透过现象看

看本质识别那些在死亡焦虑驱动下的种种表现和行为最终消除死亡焦虑更理性的看待死亡更热情的对待生活这本书的名字《直视骄阳》就很耐人寻味

书名其实源于法国著名思想家拉罗士福科的一句真言:你不能只是骄阳,也不能只是死亡。中国传统当中对死的禁忌特别多,比如说人死了,我们有无数种说法来代替。孔子说:未之生,焉之死。他告诫弟子多想想怎么活着,

少关心死后如何不过希腊四大哲学派别之一斯多噶学派的看法与孔子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学习如何去死就是学习如何好好活着这也就是未知死焰之生

正是秉承着这样的哲学观点,欧文·亚龙写下了这本《指示死亡》的书,《指示死亡》如同指示教养,会给你带来痛楚,但是在深入地反思了人生的必死之痛后,你就会获得内心的和谐、平静。

以直视死亡为主题的书有不少,例如有一本叫《每个人都会死,但我总以为自己不会》的书,是由托马斯·卡斯卡特和丹尼尔·克莱因这两位美国哲学家合著的。

这本书从哲学、神学、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死亡和永生,他们认为既然死亡恐惧的根源是死亡,那心理治疗就无法真正解决,因为你没法让人不死啊,所以应对死亡焦虑的最好办法就是去体验这种焦虑。

但在亚龙这里,死亡恐惧是可以征服的,焦虑是可以消除的。这正是《直视骄阳》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和价值所在。亚龙是一个在心理学界如雷贯耳的名字,他是美国著名的团体治疗大师和存在主义治疗大师。在介绍亚龙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存在主义心理治疗流派。

这个流派其实源于 19 世纪的存在主义哲学深受几位哲学家的影响比如丹麦哲学家科尔凯·郭尔德国哲学家尼采·海德格尔法国哲学家萨特除了存在主义哲学这一派与精神分析理论也有很深的渊源几位先驱者都接受过精神分析训练而且都与弗洛伊德有过交集存在主义治疗关注的是与存在相关的主题

如生与死、自由、责任、人生意义、孤独与爱等等。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维克多·弗兰克,也就是《活出生命的意义》那本书的作者,他也是存在主义治疗流派的。

1931 年 6 月 13 日亚龙出生在美国的华盛顿特区但他的父母都是俄罗斯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移民到了美国如今亚龙已经成了当世仅存的国际精神医学大师他是斯坦福大学精神病学终身荣誉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权威与维克多弗兰克和罗洛梅并成为存在主义治疗法的三大代表人物

在中国亚龙的书几乎出版一本火一本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是心理从业人员的必备读物他写的心理治疗小说比如诊疗以上的谎言当尼采哭泣爱情刽子手和书本华的治疗等等也让非专业人员了解到心理治疗是怎么回事

这本《执事骄阳》是亚龙 75 岁时的作品作为精神科医生死亡焦虑是他多年以来的工作主题作为一位普通的老人死亡离他已经不远了

这本书就是他从这样的专业与个人的角度对死亡焦虑的深度解读。从专业角度来看,这是一本临床心理治疗手册,可以帮助心理治疗师用存在主义疗法处理患者的死亡焦虑。而从普通的读者的角度来看,这又是一本帮助读者克服死亡恐惧的大众读物。

作者从哲学角度分析了死亡的真谛,告诉我们如何不留遗憾的面对死亡。介绍完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的概况,下面我就重点的来跟您说说本书的三个主要内容,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死亡焦虑呢?死亡焦虑有哪些表现呢?以及如何战胜死亡焦虑?

首先我们来看看什么是死亡焦虑,死亡恐惧就是我们俗称的怕死,恐惧是一种强烈的情绪,几乎每个人都怕死,只要这种情绪还在可控范围内就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如果这种恐惧引发了焦虑就不一样了,恐惧是心理上的,焦虑则是生理上的。

焦虑是人们在遇到危险或者是受到威胁时体验到的各种身体感觉的总称焦虑的感觉包括心跳加速呼吸变化恶心出汗发抖潮热或者是胃寒烦躁不安头晕等等如果你怕死怕到出现上述身体症状的时候死亡焦虑就找上你了不过在这本书当中死亡恐惧和死亡焦虑很多时候指的是同一个意思

死亡焦虑往往会伴随人们一生表现的最严重的通常就是青春期和老年期童年时期孩子们注意到死亡的存在会产生模糊的恐惧亚龙发现儿童对死亡的态度通常是否认他们觉得小孩子是不会死的青春期则是死亡焦虑大爆发的时期青少年与死亡焦虑的对抗方式往往很激烈由此就产生了大量行为问题例如

自杀、暴力、叛逆、冒险等等据报道自杀已成中国近年来青少年的头号死因令人痛心

青春期之后,成家立业的任务就摆在了眼前,让你忙的把死亡焦虑抛在了脑后。等到人到中年,子女长大了,你也快退休了,死亡焦虑又蹦出来刷存在感了。我们都听说过中年危机,其实死亡焦虑就是中年危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中年开始,人生开始走狭坡路,进入老年后,死亡似乎随时都会来临,此时的死亡焦虑往往会达到顶峰。古希腊哲学家伊毕纠鲁说:"人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对死亡无所不在的恐惧。"对于死亡,伊毕纠鲁有三个著名的论点,对减轻死亡恐惧非常的有用。第一个是,灵魂的死亡。

如果我们死时灵魂也随之就消亡,就不需要害怕来世。第二是,完全虚无的死亡,也就是说死亡和我永远不会同时存在,既然我们死了就不会知道自己死了,既然如此,死又有什么可怕的呢?第三,我们死后不存在的状态与出生之前一样,这就叫生前与死后对称的两极。

这三个论点我将在后面进行详细的介绍,现在我们先来看看伊比鳩鲁说的无所不在的死亡恐惧造成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可能看上去和死亡毫无关系,但其实它的本质就是死亡焦虑改头换面,偷偷摸摸的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因此如何识别死亡焦虑至关重要。

下面我们要说的就是直视骄阳的第二个主要内容,死亡焦虑都有哪些表现。每个人怕死的方式都不一样,所以死亡焦虑的表现也因人而异。对有些人来说,死亡焦虑不会直接出现,它会乔装打扮,各种的心理疾病。有些人就会体验到一种明显的能够意识到的死亡焦虑。据此,我们可以把死亡焦虑的表现分为两大类。

一类就是外显的,让你能看出是死亡恐惧造成的,也就是白骨精的原型,那个骷髅架子。如果一个人想到死就心慌气短发抖,怕死怕得睡不着觉,因为怕飞机坠毁不敢坐飞机,怕出门被车撞就不出门,怕被淹死就不敢游泳,这就是死亡焦虑的外显表现。

不过就算是外显的死亡焦虑有时候也能迷惑人例如亚龙的一个叫珍妮的女患者这名 29 岁女子最明显的症状就是深夜被死亡恐惧惊醒浑身冒冷汗发抖她害怕死亡会让自己无声无息的消失在黑暗中被全世界遗忘珍妮看过好几位治疗师都没有效果因为他们都认为她表现出来的死亡焦虑只是其他问题的替代品

珍妮有一个反复出现的梦,我们全家都呆在厨房里,桌上摆着一碗秋饮,我爸爸强迫我抓起一把,挤压他们的身体,喝下他们流出的汁液。

梦中挤压、蚯蚓和枝叶的异象很容易被解读为与阴境、经验有关,所以以往的治疗师都会询问他是否曾经遭到父亲的性侵害,但事实上并没有,他的父亲是个很正直的人,后来珍妮想起了小时候姐姐们经常用来吓他的一首歌,其中提到人死亡后被埋在黑漆漆的地下,被虫子啃噬,身体流出绿色的液体,

原来这就是那个梦的源头,最根本的问题还是他对死亡的恐惧,这个发现为珍妮的治疗找到了突破口。死亡的焦虑的另一类表现是隐秘的,需要进行一番探索才能识别出来,可以说他们是白骨精的幻化状态。

噩梦往往是隐秘的死亡焦虑,例如被追赶逃生,从高处坠落,自己死或者是别人死等等,最难识别的是那些以其他形式出现的焦虑。下面我再来给您举个书中的例子,让你看看这只白骨精有多狡猾,以及该如何抽丝剥茧的让它现出原形。

苏珊是一位中年妇女,她因为儿子贩毒被抓而产生严重的焦虑,不得不求助于心理治疗师。

他哭了整整四天吃不下睡不着想到儿子可能会死在阴沟里就彻底的崩溃这确实是一个灾难性的事件足以引发焦虑但是亚龙总觉得他的表现有点过激因为他表现出来的那种无助绝望与应激事件的严重程度不相符合所以怀疑他的焦虑另有来源治疗过程中患者脖子上的绷带成了一个突破点

当亚龙得知这是因为苏珊做了颈部拉皮手术后,他迅速由此切入,引导患者意识到,手术的原因是他对衰老的恐惧,对衰老的恐惧其实就是对死亡的恐惧,所以他真正的焦虑其实是死亡焦虑,却被改头换面转移到了儿子身上,在治疗师把治疗重点转移到对死亡的探讨后,经过两周的治疗,苏珊的焦虑就消失了。

我们刚才说到了死亡焦虑的两种表现,一类是外显的,一类是隐秘的,只要擦亮眼睛,最终会透过现象看到其本质,学会如何识别死亡焦虑后,我们接下来要说的就是本书的重点。

也就是第三个内容如何战胜死亡焦虑你可以先记住三个关键词就是觉醒体验观念和亲密连接简单的说呢就是在觉醒体验的刺激下产生领悟在观念和亲密连接的双重作用下有效的降低死亡焦虑在三者共同作用下最终引发个人的改变下面我就来给您具体的说说这是什么意思

咱们先来看觉醒体验,什么是觉醒体验呢?我举两个例子你就懂了,在狄更斯的小说《圣诞颂歌》当中,主人公斯克鲁奇是个冷漠自私的吝啬鬼,圣诞夜被三个圣诞精灵造访,

过去智灵让他看到了孤单寂寞的童年生活,现在智灵带他到了一个下属的家庭圣诞聚会上,看穷人是怎么过节的。未来智灵让他看到自己衰老后,卧病在床,无人看望,被陌生人抢夺财产,死后无人为他伤悲的惨境。

最后他来到自己的目前,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人格在那一瞬间发生改变,第二天他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在托尔斯泰的巨著《战争与和平》当中,主人公皮埃尔被判处了死刑,在刑场上,皮埃尔眼看着自己前面的几个人被枪决,

轮到他时,突然得到命令暂缓执行,捡回了一条性命之后,皮埃尔从原来的行尸走肉变成了对生活充满热情和目标的人。为什么这两个人的生活态度发生了如此天翻地覆的变化呢?这就是觉醒体验的力量,他们在生死之间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用哲学语言说,他们意识到了本真的存在。

这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说法,他认为人类有两种不同类型的存在方式,一种是非本真的存在,这是一种日常生活模式,你完全沉沦于周围的环境中,被身边事物支配,追求那些转瞬即逝的东西,比如说美貌、财富、地位、名望等等。

另一种是本真的存在你关注的是你存在的本身对生死有清醒的认识也因此更热切的追求人生的意义并勇于承担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

说到这里你大概已经明白了觉醒体验到底是什么那就是重要时刻引发的自我觉察这种觉察能让人发生重要的改变由关注日常琐事的非本真的存在模式逐渐转变为本真的存在模式是不是有点抽象我们不妨看一下意义疗法的鼻祖维克多弗兰克的精神经历这样你就理解起来就更容易了

二战期间,弗兰克被关在了纳粹集中营长达 4 年,几乎每一天都在生死边缘徘徊。弗兰克特别提到了一个场景,一群人长途跋涉刚刚到集中营,就被贺令排队站在一名纳粹军官的面前,这名军官漫不经心的用手指头指指点点,

只将右边立刻就有一个人被拉到右边站好,直到左边就到左边排队,没人知道左右两边会有什么不同的待遇。轮到弗兰克的时候,有人悄悄地告诉他,右边的人会被送去干活,左边的人会被当作老弱病残送往一个特别的集中营。于是弗兰克努力地站直,让自己看起来更精神一些。

军官在犹豫了一阵后把他分配到了右边当天晚上他得知那些被分配到左边的人直接被送进了分化录这段经历让弗兰克意识到你必须让自己每一天都有用让活着有意义虽然死亡每天都在虎视眈眈但他认为这不是威胁而是一种推动力会让你产生一种迫切感

意识到人生短暂要抓紧时间让自己活得更充分抓住每一个机会去做有意义的事情这种感受也可以用几句著名的诗词来形容那就是多少事从来即天地转光阴破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听到这里你可能想问了,你说的这些例子不是死里逃生就是遇到精灵,普通人的生活哪有这么刺激啊,那觉醒体验从哪来呢?平淡的生活当中同样充满了觉醒体验,亚龙发现觉醒体验往往会在个体面临一些重要的生活事件时出现。

哪些情况算重要的生活事件呢?比如说吧,有亲人去世了,自己或者身边人患了重病,亲密关系破裂,离婚了,经历里程碑式的重要时刻,比如结婚,过六十大寿等等,遇到重大的创伤事件,比如地震,火灾,抢劫等等,变空巢老人了,退休了,进养老院了,做了什么意义深刻的梦等等。

觉醒体验可能很震撼,但往往比较短暂,要如何将一时的感触转化为持久的领悟,最终引发人生的改变呢?这就需要借助观念和关系的力量。我们这里所说的观念是指古圣先贤们对死亡的真知灼见,观念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却有着神奇的力量。

看看宗教思想对信徒的影响力,你就明白了。亚龙在临床实践当中就发现,一些观念对饱受死亡焦虑的折磨的患者而言,就如同茫茫夜海当中的灯塔,为他们指明了方向。在这里,我们重点来说说两个跟死亡相关的重要观念,一个是伊比鳩鲁的著名观点,另一个就是波动影响的概念。

伊比鳩鲁是古希腊非常著名的无神论哲学家,用一句中国古话来说,他的主要的哲学观点那就是人生苦短即是享乐,没错,享乐主义就是世人给他贴的标签,但事实上伊比鳩鲁所倡导的快乐并不是肤浅的感官快乐,而是一种适度的健康的非常自然的快乐体验。

关于死亡,伊比鳩罗有三个非常著名的观点。第一个观点是,灵魂的死亡,这与苏格拉底坚信灵魂不朽的论点针锋相对。苏格拉底认为,死亡之后,灵魂能与赤铜道合者聚在一起,这种观点对基督教的来世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伊比鳩鲁却认为,死后没有地狱,没有审判,驳斥了宗教领袖们宣扬的不遵守教义,死后必受惩罚的说法。这个观点对缓解死亡焦虑尤其有效,因为死后下地狱正是很多人死亡焦虑的来源。基督教和佛教都有地狱,中国的道教也结合佛教的概念创造出了本土的阴曹地府。

聊斋志异当中有一篇故事叫西方平就对阴曹地府设立的诸多酷刑进行了让人毛骨悚然的描述他的另一个观点啊就是完全虚无的死亡认为人死后灵魂与肉体都烟消云散

既然完全感觉不到自己的死亡,那死亡又有什么可怕的呢?亚龙在时间当中就发现,人们对死亡充满了各种特殊的幻想,幻想的内容也非常的形象生动。比如说,有人会幻想自己躺在厚重的棺材里,周围一片黑暗,不能看,不能听,不能碰,整个世界都在正常的运转着,自己却什么也不知道。

这种无能为力与世隔绝的感觉让他们非常的崩溃伊比鳩鲁的这个观念就告诉我们这些想法下的是活着的自己人死后啊无知无觉死亡和你永远不会同时在场

伊比鳩鲁的第三个观点是,生前与死后对称的两极。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出生之前是什么状态,死后也会进入什么状态,没有什么来世,你也不必害怕会有什么可怕的东西在等着自己。俄国著名的小说家纳伯科夫在自传当中对此有精彩的描述,他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暂的光亮,

夹在两片永恒的黑暗之间,这两头的黑暗其实并无差别,人们能平静的接受出生前的黑暗,却不愿面对那日益临近的另一头。说完了伊比鳩鲁的三个著名的观点,我们再来看看波动影响。

什么是波动影响呢?亚龙在原书当中用的词语,意思就是你扔一块石子进水塘里,连衣,一圈一圈荡开的那个过程,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中心,在有意无意之间影响着周围的人,这种影响可能会持续很多年,甚至很多代代。

还会通过其他人再传递给更多的人,就像池塘里的涟漪一样不断的扩散。这个观念可以帮助解决死亡焦虑当中常见的三个问题,即有限感、无常感、无意义感。虽然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举动将生命以另一种方式传达出来。

人生都是有意义的

其实亚龙本人也是波动影响的最好例子作为一名非常优秀的心理治疗师他帮助很多人走出了痛苦作为写作者他传达了自己的人生智慧与领悟影响了无数的人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在心里问自己,我能通过波动影响留下些什么呢?其实,在你不知道的时候,可能已经留下了一些东西。亚龙有一位患者给他讲过一件事,正是这件事让这位患者的死亡焦虑大大减轻了。患者说,在毕业 30 年后,他第一次参加中学聚会,有位老同学激动的就不停地说,

感谢他在十几岁时给出的指点这些指点不但改变了他自己的人生还让女儿也从中受益这位患者就说他已经不记得给过什么指点了但少年时的行为留下的波动影响还在扩散

亚龙在临床当中就发现观念在对抗死亡焦虑时确实很有效如果再配合人与人之间的亲密连接威力就更大了下面我们就来说说亲密关系的作用什么样的人最容易被死亡焦虑这只白骨精给缠上呢答案就是

如果一个人在家庭里从来没感受过关爱,在社会上也没有亲密的朋友来分享内心的恐惧,那他就很容易陷入到死亡焦虑当中,因为没有归属感,所以只能孤独而绝望的被这种焦虑一点点的吞噬。

归属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许多研究表明,亲密关系是幸福感的必要条件,但是死亡却是孤独的,它不仅让你和其他人分离,还让你与整个世界分离。亚龙认为,人类面临着两种孤独,一种是日常生活当中的孤独,另一种是存在的孤独。前者就是我们平常熟悉的孤独,表现为没有亲密、持久的人际关系,后者则深刻的多,

有句话叫人生而孤独,在存在主义哲学家的眼里,每个人都是孤零零的被扔到了这个世界上,活在只有自己才能完全理解的世界里,最后孤零零的离开。死亡则同时包含了这两种孤独,出于对死亡的恐惧,人们往往会下意识的与濒死之人保持距离,而当死亡真的降临时,每个人也只能独自面对。

为了减轻死亡带来的孤独感,人类历史上出现过一些非常残忍、荒谬的现象,例如陪葬,君主让奴隶陪葬,寡妇为王妇殉葬,中国民间长期存在的阴昏现象也是出于同样的目的。其实,如果按照伊比鳩鲁的说法,人死后万事皆空,根本感觉不到孤独,所以这样的习俗安慰的不过就是

减轻死亡孤独也是活着的时候该做的事那要怎么做才能减轻死亡的孤独呢既然孤独是缺乏亲密关系引起的最佳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亲密关系

当与他人有了亲密连接可以诉说自己对死亡的恐惧时人们就能够平静的面对死亡了除了与亲密的人交流对死亡的恐惧团体交流也是一种能帮助我们有效减轻死亡焦虑的方式当团体成员有着共同的痛苦时他们之间的关系会变得非常亲密在这本书里亚龙提到了一位即将离世的女士她在治疗团体当中说

就好像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我独自一人乘坐着小船飘荡在港湾里,看见很多其他船只的灯光,我知道自己没办法到他们那里,也没法加入他们,但是看到这些灯光在海湾里跃动是多么令人安慰啊。这段话生动地形容了感知到他人的存在和陪伴,对一个正在走向死亡的人有多么深刻的影响力。

总结说到这儿啊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就聊的差不多了下面我们简单的总结一下首先我们简单的介绍了什么是死亡焦虑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无所不在死亡焦虑也贯穿着人的一生其次我们介绍了死亡焦虑有哪些表现有些人的死亡焦虑是外显的他们在恐惧的驱使下会产生各种

回避行为出现各种严重影响正常生活的症状有些人的死亡焦虑则是隐秘的他们把死亡恐惧转移到其他的事情上表现出各种看似与死亡不相干的症状

在生活当中,这种隐秘的死亡焦虑往往需要深度挖掘才能找到源头。最后,我们重点介绍了如何战胜死亡焦虑。我们首先提到了决心体验,就是人生中某些重要的时刻引发的自我觉察,类似我们常说的"坎坡生死",能让人大彻大悟。

一些重要的观念会加深我们对死亡的理解,例如伊比鳩鲁关于死亡的三个著名观点,波动影响的概念,有了观念给予的力量,再加上可以交流分担死亡恐惧的个人、团体,能有效的降低死亡焦虑,再利用觉醒体验,最终就引发个人的改变,以更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承担起对自己和他人的责任,活出人生的意义。

死亡是与天地一样永恒的主题,可以说自人类有了思维,就开始了对死亡的思考,最初的思考是以原始宗教活动、神话、祭祀等等形式表达出来的,后来成为哲学与宗教探讨的主要内容,不同的文化与思想产生了对死亡的不同看法,例如儒家认为,人本由天地生成,

自应服从和遵循天地之道,人的生死归属宇宙生死大化。对儒者而言,重要的问题不在死或者是不死,而是以什么名义死。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这种观点数千年来已一直激励着无数人人志士慷慨赴死。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忠于泰山,庆于鸿毛,都是诚惜于此。

而道家则认为,生与死就像是梦与醒,是自然的状态转换,都没有意义,生亦无乐,死亦无悲。

庄周梦蝶的预言就深刻的体现了庄子对生死的看法,一些宗教把轮回的概念作为重要的思想基础,讲究修今生求来世,而普通人则往往向往着长生不老,希望世间有灵丹妙药能让自己朝脱生死,最著名的就是秦始皇和嫦娥的故事。

不仅古人如此,长生不老也是现代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如今,死亡已经成了生物学、医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从死亡的基本问题,到对死亡态度的研究和死亡教育的探讨,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也越来越全面。

亚龙的这本《知识骄阳》既探讨了死亡焦虑的成因与表现,又指出了战胜死亡焦虑的有效办法,达到了死亡教育的目的。

亚龙在书中精辟的指出,对死亡的恐惧常常与人生虚度的感觉是紧密相关的,你越不曾真正的活过,对死亡的恐惧就越强烈,越不能充分的体验生活,也就越害怕死亡。所以啊,怕死往往是因为没有好好的活过,只要认真的尽量不留遗憾的生活,你就能够坦然的面对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