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 Dial: 我将分享一个高效能人士必备的系统——精力管理系统。它不同于传统的注重时间管理的系统,而是关注如何根据自身生物节律规划精力,从而在精力充沛时段高效工作,在精力低落时段休息恢复。
传统的效率建议通常是更好地管理时间,制定日程表,批量处理任务,甚至凌晨五点起床努力工作。但如果时间管理是唯一答案,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高效呢?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时间不够,而在于精力不足,以及不会规划精力。我们需要根据自身生物节律(每个人都不同)来规划精力。
你有没有注意到,当精力充沛时,几个小时内完成的工作量可能超过平时一天的工作量?这说明效率取决于精力,而不是时间。精力才是效率的真正货币。
大约十年前,我开始关注自己的精力变化,包括睡眠、饮食、活动等因素对精力水平的影响。我发现,在一天中不同时间段,我的精力水平会有波动,而这会直接影响我的工作效率。
传统的时间管理方法假设全天精力水平一致,但这显然不符合实际情况。如果只安排任务,而不考虑精力水平,可能会把重要任务安排在精力低落的时候。
哈佛商业评论2007年的一项研究表明,注重精力管理的员工比注重时间管理的员工效率更高,参与度更强。瓦乔维亚银行的研究也表明,运用精力管理技术的员工收入比对照组高出13%。
高效的关键不在于压缩更多工作进一天,而在于在精力充沛时段高效工作。与其问自己如何把更多工作塞进一天,不如思考如何优化精力,从而更高效地工作,并且不必加班。
人体存在超昼夜节律(ultradian rhythms),大约90分钟一个周期。人们的精力高峰期不同,大致分为早起型、中午型和夜猫子型。华盛顿大学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认知能力会因个人生物钟类型而异。
为了了解自己的精力模式,建议每天用计时器和记事本追踪自己不同时间段的精力水平,持续一周。然后,根据精力水平安排任务:高精力时段进行深度工作(创意项目、解决问题、战略规划等);中等精力时段进行常规工作(邮件、行政、会议等);低精力时段休息恢复。
精力低落时做重要决定会影响判断力,2011年一项关于假释法官的研究表明,法官在休息前判决更严厉,休息后判决更宽松,因为精力下降导致认知能力下降。
我根据十年的经验总结了自己的精力管理方法:早上9点前不工作,专注于家庭和个人时间;9点到12点进行创意工作(构思播客、商业创意等);12点到下午3点半进行播客录制或线上辅导;下午3点半到5点或6点处理团队事务;6点后完全休息。
充分的休息和恢复对精力管理至关重要,包括远离工作、充足睡眠等。睡眠不足会严重影响认知能力,即使喝咖啡或冷水浴也无法弥补。宾夕法尼亚大学200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连续两周每天只睡6小时的人,认知能力测试结果与连续清醒24小时的人一样差。
经常活动身体可以提升精力和专注力,我最近开始使用跑步机办公桌。饮食也会影响精力,我发现自己空腹时精力最充沛,所以通常在下午3点或4点以后才开始进食。酒精也会影响精力,我尽量避免在工作日饮酒。
真正的效率不是做更多的事,而是拥有足够的精力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最多的事情。要与身体合作,而不是对抗它。高效能人士懂得在精力最充沛的时候全力以赴,并找到自身生物节律,与之和谐相处。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