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丁:我尝试过很多次与陌生嘉宾进行访谈,保持轻松氛围的关键在于选择嘉宾感兴趣的话题,并适度引导,而非强加观点。我通常会准备一个简短的提纲,作为对话的引导,而非严格遵循的结构。我会事先告知嘉宾大致的讨论话题,但避免提供详细答案,鼓励嘉宾临场发挥。如果嘉宾事先准备了详细答案,我会主动调整策略,鼓励临场应变。我将提纲视为对话的启动器,确保对话的最小时长,而非限制对话内容的框架。我通常会准备5-6个问题,确保至少30分钟的对话时长,并允许对话自然延伸。如果嘉宾的回答与预期相差较大,我会放弃预设提纲,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对话方向。如果嘉宾偏离话题,我会适时引导,拉回主题。早期节目订阅人数少,嘉宾分享个人内容的顾虑较少。由于时间限制,有时节目的准备时间较少。通过制作播客,我提升了与陌生人沟通的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我更看重长视频的完整性和与听众建立信任感,目前没有进行更激进的剪辑。我更看重自身兴趣,其次是嘉宾需求,最后是听众兴趣。
陈一周:我想通过播客分享美国本科生的多元化生活,打破国内对美国本科生的偏见。我想做播客,但一直缺乏执行力。我希望向李丁学习播客制作经验,帮助自己和听众开启播客生涯。很多同学主动提出参与播客,部分是为了宣传自身或其所在产业。我谨慎选择话题,避免话题过于专业,导致受众范围过窄。未来可能考虑邀请研究领域深厚的嘉宾,并尝试将话题扩展到更广泛的受众。我更倾向于建立个人品牌,内容多元化,与听众共同成长。通过播客,我希望展示美国本科生的多元化生活和思维方式,也为大众提供了解不同群体的窗口。播客制作过程中,我的表达能力和控场能力逐渐提升。播客制作中最难的部分是保持规律的更新频率,目前最难的部分是寻找合适的嘉宾。
Deep D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