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从汉代到清代作为中国唯一持续两千年的对外通商口岸,见证了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陶瓷之路、海上香料之路和海上茶叶之路的演变,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历史缩影。
唐代广州是1.4万公里通海夷道的起点,连接波斯湾、奥巴拉港和巴什拉港,成为东亚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中央政府还在广州设立了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
1757年乾隆关闭江浙闽三海关,仅留广州一口通商,使广州独享外贸垄断特权,但也导致中国与世界拉开距离,封杀了中国在多个领域的变革可能。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的半官半商垄断组织,充当官府与外商的沟通媒介,从1757年到1842年垄断中国外贸,使广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贸易集结地。
十三行的辉煌成就了四大巨富:潘启官、卢关衡、吴炳健和叶上林,其中潘氏家族和吴氏家族最为显赫,吴炳健甚至被称为“天下第一富翁”。
1842年《南京条约》取消广州行商垄断特权,1856年商馆被大火烧毁,十三行商人各奔前程,广州十三行从此消失于商业舞台。
接下来您将收听到档案揭秘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悬而未解的尘封档案备受瞩目的历史人物真实还原的热点事件我是沈宁海跟随我走进档案揭秘
在隋唐时期广州成为中国的第一大港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远洋航线当时运送的主要大宗货物是丝绸所以后人把这条航线叫做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元时期它又被称为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
而到了清朝它被称为海上茶叶之路可以说作为中国唯一从汉代到清代两千年不衰的对外通商口岸广州成为古代中国对外贸易的最好见证地在两千多年前广州的对外贸易地位是怎样形成的中国历史上首个对外贸易服务机构又是怎样成立的
在清代作为中国唯一的海关广州是如何独享外贸垄断特权的当时的十三行在对外贸易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而十三行的辉煌历史又造就了哪些富商大股呢我是石宁海本期档案揭秘为您讲述广州通海一道的辉煌与衰落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广州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司马迁笔下的大都会是班固汉书里中原商股分治踏来扬帆出海多取赋焉的贸易圣地是南北朝典籍里繁荣的大港
也是唐朝长达 1.4 万公里直通波斯湾、奥巴拉港和巴什拉港的通海一道的起点宋元时期它仍是物货浩瀚十万外商云集的最大贸易港
到了明朝它是国际大都市而在清朝闭关时期作为大清国商都的广州十三行则是全国唯一的对外商贸文化窗口与世界各地都发生过直接的贸易关系要说起来啊广州的对外贸易起源很早
公元前 214 年 秦始皇派兵进军岭南 设置南海郡首先修筑了番禺城 也就是今天的广州广州从此就一直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根据《班固汉书·地理志》记载在西汉时 我国船队携带着黄金和丝绸从岭南出海来到印度半岛南部的黄之国和今天的斯里兰卡
由宦官、翻译等人负责采购明珠、宝石、奇石、异物汉初时赵驼曾在广州建立南粤国 1983 年在广州香港发现的西汉南粤文帝的墓葬品中可以看到产自非洲的象牙、红海沿岸的乳香波斯风格的圆形银河燃烧东南亚龙脑香的薰炉等等
这些食物作为西汉初期广州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成果显示出它作为国际贸易市场的特色两晋南北朝时期国际航运业处于发展时期外国商船往返于中国和南洋群岛的逐渐增多当时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东晋伐险往天竺取经去时寻路道回国时呢已能成作远洋大博了
大进士者程海博前来中国在广州登陆广州当时已直接和阿拉伯地区贸易根据阿拉伯历史学家马斯欧迪撰写的编年史记载这时广州海船经常进入波斯湾到达幼发拉底河畔的希拉城附近进行贸易这里离巴比伦费都仅约三公里
考古工作者在 1960 年在广东英德县还有 1973 年在屈江县南华寺附近的南朝墓葬当中都发现了公元三世纪到七世纪波斯萨山王朝的银币唐代著名的地理学家贾丹曾在《新唐书地理志》里描述过当时全长达到 1.4 万公里称之为广州通海一道的全球最长航线
商船从广州起航,向南至珠江口的屯门港,然后折向西南方,过海南岛东北角附近的七州洋,经越南东南部海面,越过马来半岛、湄公河口,再通过新加坡海峡到苏门达拉岛,向东南拾网找挖,西出马六甲海峡,横越印度洋抵达斯里兰卡和印度半岛的南端。
再从印度西海洋至波斯湾的奥巴拉港和巴什拉港如果换乘小船沿着幼发拉底河航行一段时间就可以到达阿拉伯帝国的首都也就是今天的巴格达唐代中国是东亚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唐玄宗开元四年张九龄主持修筑了梅关古道上的大榆岭一道
有了这条道路外扬对华贸易比由陆道经西域而至长安更加方便广州就成为中国的南大门了根据阿拉伯人苏莱曼东游记记载唐代时中国海船特别巨大波斯湾风浪险恶只有中国船能够航行无阻阿拉伯东来的货物都要装在中国船上才能海运出行为了加强对外贸易的管理
从唐代开始中央政府在广州设置了市博士专门管理对外贸易事宜唐高宗显清六年朝廷首次任命市博士并派驻广州而市博士也叫压翻博士监博士等等总管海陆邦交外贸具体工作包括征收船税称博缴登船检查货物称月货代表政府收购珍宝义物称收市
接收船商供给中央或地方政府的礼品称进凤还有就是收取货税中外船商办完手续以后就可以按照常规缴税贸易了后来唐朝政府还制定了一种款待外商的宴请制度按照规定事博士办理完博角 月货 收拾 进凤等等之后就要设月货宴招待外商老板一人和随从两人
外商返航时通常还要在珠江河畔的海洋旧馆也称海山楼举行鉴别宴会这样一来就需要一个机构协助士博士工作了 714 年唐玄宗就在广州设置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供对外贸易服务的机构叫做广州士博使院
接着随着对外贸易的增加 806 年唐献宗因元社的士博使尾碑全清不足胜任便命令岭南节度使兼领此职再到后来皇帝发现这个地方的利润大得很士博使征收的博税非常可观于是就改由宠幸的心腹宦官来兼领此职了
士博史这一官职的设置是我国早期海上贸易管理的起步但是专门设置一个对外贸易管理的官方机构则是始于宋太祖开保四年这就是设在广州的士博司后来元朝的海上对外贸易基本沿用宋制只是将士博司改成了士博提举司宋朝士博司的主官不叫士博史叫提举一般由转运使兼任
北宋时对外贸易的税收约占国家总收入的 2%到 3%南宋则更多古言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说南渡后经费困乏一切以办海薄岁数故不少所以这套制度很快推广到了沿海的重要港口
999 年在杭州宁波涉私 1078 年在泉州和青岛涉私 1113 年在上海涉私后来又在嘉兴江阴温州涉私世博之力大其官员自然也是肥缺世博时以及世博司的官员显有不发财者当时有一种说法叫广州刺史一经成门过即得三四十万
根据初步考察宋代曾担任过士博使的一共有 473 人其中以清廉著于史册的只有 18 位其贪腐者众多比如燕英在郑和七年时以广东转运副使兼任士博使他在岭南七年期间囊括香药 西珠等宝物人称香烟大尹
燕英用贪污宝物贿赂宰相得以尽职不仅没有被检举揭发反而被皇帝称之为人人一世之家不过也要看到虽然某些士博官员贪毒贩货但是在其担当士博士期间对地方建设和海外贸易也曾经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比如广州之州马亮虽然贪污收受贿赂但是他积极地招揽翻商来华贸易对海外贸易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广州博士李昌龄虽然贪污腐败但是对翻货抽解 正确政策提出了很好的改革建议等等
此外也有一些清廉有为的官员比如陈从义于天圣三年之广州在广三年以清德闻名被仁宗皇帝赐字清贵贯兼广博时驻州城输东江门凿东西豪北水闸不仅为当地民众居住条件的改善做出了贡献还为东西方贸易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到了明清时期官府对海外贸易的限制越来越多而清朝初期的迁界政策给中国对外贸易带来毁灭性打击迁界时期不仅不能进行海上贸易活动而且还要把沿海岸线居民赶离海岸线强制迁徙到内陆居住
1684 年清政府开进,指定了四口通商,即云台的江海关,宁波的浙海关,福州厦门的明海关和广州的粤海关。这四海关每年的海关税收总收入接近一百万两百银。
但是到了 1757 年乾隆南巡在江南看到海内外船舶忙碌的状况他非但没有对海上贸易的繁荣感到欣慰反而下旨关闭了江浙闽三个海关限令外商仅能在广州一口贸易那么这三海关关闭以后留下的越海关税收为 50 万两左右
虽然这个政策让清朝的财政收入减少了 50 万两白银但是却让乾隆帝感觉这样能够让国家自此平安无事从而也能睡个安稳觉了就是这个夜郎自大的闭关政策给中国所造成的损失绝不是每年 50 万两白银的问题而是让中国与世界拉开了距离封杀了中国在所有领域变革的可能
同时这个政策也是广州独立承担起了完善中国海关制度与体制的工作客观上孕育出一个被誉为金山珠海天子南库的中西贸易交流中心而广州的十三行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商贸传统一度成为唯一官设海外贸易特区独享外贸垄断特权
广州作为开进后对外贸易的重要门户海外贸易日渐鼎盛在开关初期大量西方船只到港时组织混乱外国商船被拥堵在港外官员们无法控制局面给商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在清政府无力直接控制对外贸易的时候众多精明强干的商家在与外商长期的贸易往来中获得了信赖
1686 年也就是越海关开关的第二年广东招募有实力的商家最初确定为 13 家成为 13 行这一名称并不反映商家的实际数目历史上洋行的数目最多时有几十家最少时只有四五家但是 13 行约定俗称成为广州对外贸易洋行的统称
广州十三行是清政府特许的具有半官半商性质的对外贸易垄断组织越海关作为官府机构不直接与外商进行贸易而十三行便充当了两者沟通的媒介从官府的角度来看十三行是外商的代表从外商的角度来看十三行是官府的代表十三行从属于越海关受越海关监督管理并为其服务
清政府建立十三行的目的是以官治商 以商治疑 确保税收因此十三行具有官商 私商 外交官 税官的多重身份和职能由于十三行垄断了中国的外贸业务从 1757 年到 1842 年的 85 年间 广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贸易集结地
这里每天流动的财富可以以千百万银两计算来往船只络绎不绝广州成了最繁华的地方以至于当时就流传这样一个说法洋船征出市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断好银钱堆满十三行
那么十三行曾经繁荣到何种程度呢根据清代广州十三行纪略记载 1822 年发生在十三行的一场大火持续了七个周夜在大火中融化的洋银满街流淌竟然流出了一二里地仅此一场大火就烧毁了价值四千万两白银的财物当然了
十三行的辉煌造就了一些富商大股其中以四大巨富最为著名分别是潘启官、卢关衡、吴炳健、叶上林他们分别经营同门行、广利行、颐和行、义城行而在这四大家族中又以潘氏家族和武士家族为罪
1842 年法国巴黎一家杂志社报道潘氏家族第三代孙潘正伟的财产总额超过一亿法郎当年英军勒索广州当局缴纳赎成费潘正伟捐白银 64 万两鸦片战争期间在英军即将进入广州面临城毁国王的紧急关头潘正伟带头捐资 26 万两白银并联合 13 行富商购买战舰一艘支援海上防御
在十三行经营颐和行的吴炳健 32 岁时接手了颐和行的业务并使其快速崛起武家发迹虽然稍迟于攀加但是后来居上并取代同温行成为十三行的领袖
吴炳健不仅是广州首屈一指的富商还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富翁之一吴家所积累的财富更是令人吃惊根据 1834 年吴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有 2600 万银元
吴炳健当时被西方称为天下第一富翁他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 房产 茶山 店铺和巨款而且在美国投资铁路 证券交易和保险业务等等吴炳健在西方商界拥有非常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2001 年美国亚洲华尔街日报将武士商人评为千年来全球最富有的武士人之一
武士等四大家族的成功秘诀还在于将其经营所得的显著比例用来送礼 捐书和报效清廷 都府和越海关监督诸官同朝廷与地方官府建立起密切关系根据统计 从 1801 年到 1843 年武士家族仅送礼 捐书还有报效的钱银达到 1600 万两之巨
广州福治中称武士捐书为海内之冠武秉健曾捐得相当于不正史头衔的二品顶贷武家由此成为通达朝廷既富且贵的官商另外他们都拥有庞大地产而且还开设了数家银号从事高利贷业务令其积累的巨额财富无法向产业资本转化
另外西方人对于与中国贸易的单向资金流动早就不满了 16 世纪末一位佛罗伦萨商人就抱怨一旦银子落到中国人手里就再也不会流走了早在全球贸易初期西方就购买东方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中国却没有大量购买西方产品只同意对方用白银交换
虽然一些朝廷官员对西方的奢侈品产生兴趣大量采购但仍然不足以填补西方对中国的贸易逆差 1842 年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英国政府签订了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其中规定英商可赴中国沿海无口自由贸易取消广州行商垄断外贸的特权
而鲜为人知的是在广州失去了独口通商的优势以后一些精明的广东商人开始把目光转移到上海他们带着大笔财富北上成为上海开步的先行者 1856 年具有 170 年历史的商馆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洋行商人各奔前程广州十三行从此消失于商业舞台
他在经营对外贸易上独领风骚的辉煌也随之成为历史后来中国虽然被拉进了世界贸易体系但却也从此被控制在西方的殖民体系内曾经辉煌的海上丝绸之路自此衰落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我是石宁海欢迎您在总台多个新媒体平台收听环球资讯广播的节目或参与互动下载央视新闻客户端云听客户端随时收听节目关注总台环球资讯微博了解更多国际热点本期节目选编自国家人文历史原作者黄金生
编辑海宽制作小蕾高新宇监制蔡耀远感谢大家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