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节目当中,要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是Margaret MacMillan(玛格丽特·麦克米伦),她所写的《Peace Makers》。中文翻译本,书名是《巴黎和会》。这位作者她是加拿大的历史学者,她曾经担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三一学院的院长,她现在是英国牛津大学的教授,并且在加拿大国际关系学院、加拿大大西洋委员会等机构任职。 而Margaret MacMillan,她家族的身份,跟她写这本《巴黎和会》有一个很有趣的关系。Margaret MacMillan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巴黎和会”又牵涉到她自己的外曾祖父,在政治生涯上,最后的非常重要的一段事件。所以她来写巴黎和会的历史一点也不令人意外。 不过有意思的地方是她写巴黎和会的方式,写巴黎和会的方式充分地显现在她的书名上面。她的书名的主标题叫做《Peace Makers》,"Peace Makers"告诉我们,这本书它要讲的是参与巴黎和会的这些人们。所以她是用一个一个的人的这种角色,帮我们把究竟是些什么样的人,来参加巴黎和会,一个一个的人,作为构成这个书的主要的内容。另外一件事情,她告诉我们这些人,他们在巴黎和会的时候,他们的角色叫做"Peace Makers"。在书里面把它翻译叫做“和平的缔结者”,不过我宁可用更直接的方式说,他们是要来打造和平的人。 他们到参与巴黎和会很重要的一个任务是战争结束了,他们必须要结束战争,打造一个和平的秩序。然而也就在这件事情上面,产生了最大的人跟人之间的冲突,跟人之间的困扰,意味着究竟什么叫做和平?以及要创造什么样的和平?每一个人内在有不一样的想法。 而Margaret MacMillan这本书的、其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贡献,也就是一一地告诉我们,这些人,他们因为什么样的理由,有一部分是在战争当中的经验,有一部分是他们的国家的立场跟国家的背景,有一部分是他们个人的生命的体会。所以对于究竟在和会上面应该要打造出什么样的和平,他们有不一样的看法,有不一样的意见,也有不一样的目的。 所以到最后,所有的这些人跟人之间的互动,才产生了巴黎和会的结果。巴黎和会不是那么样简单的一场——大家坐下来开了会,会议就产生了结果——巴黎和会从1919年的1月,一路延续到了1920年。其实我们不要讲这么漫长的完整会议的经过,光是决定了巴黎和会,跟他要签什么样的条件,所有这些重要的角色都在,就有了将近半年的时间。所以 MacMillan在她的这本书,她又给了它一个副标题,叫做“Six Months that changed the world”——180天,这6个月,前面1919年的前面6个月,这些人,这些Peace Makers,就是靠着他们彼此之间的、各种不同的互动,他们改变了这个世界。 这是这本书它清楚要为我们所展现出来的。这个时候有了《巴黎和会》这本书,让我们回顾,这些人他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改变了这个世界? 1919年1月召开的巴黎和会,它的目的原来非常的简单,就是要处理从1914年到1918年,这4年战争结束了之后的国际的局势。那个核心的任务是要完成战胜的协约国,他们跟战败的德国之间的合约。目的很简单,不过要达成如此简单明确的目的,却必须要先穿越非常非常复杂、非常棘手的重重的障碍。 一项障碍是在1914年引爆欧洲战争,后来又蔓延成为人类历史空前,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这个诡谲的国际互动的模式。尤其是让各国彼此彻底失去信任基础的秘密外交的习惯。所以开会,在这之前先要弄清楚会议是真的开真的,而不是大家一边在那里开会的时候,另外有一些台面下秘密外交的这种举策,光是要取得来参加和会各国的代表之间的互相信任,这都不是这么简单的一件事。 另外还有一项障碍,就是各国在发生战争之前,争相抢夺殖民地,追求帝国利益的做法,这些做法如果现在大家仍然用这种方式,尔虞我诈在争夺各种不同的殖民地,这个合约也无法缔结。也就是说要能够解决战争所带来的纠结,必须要先形成对于未来新国际秩序的一种想象,你才能够依照这个想象来定立法则。你想想看,光是要重新划定被战争弄得乱七八糟的国界,要来解决国与国之间的旧债。国与国本来就有一些旧的债务,打完仗之后还要再协调一下事情,那就是谁要赔谁,要赔多少钱,用什么样的方式赔。有旧债,又有新的赔偿,这非常非常难获取共识。那更何况你要去想象一个全面的国际新秩序,让情况更加棘手的,那就是几个战胜国对于和会、跟对于合约有很不一样的预期。 法国它关心的,地主国,它关心的是眼前跟德国的现实的关系。但是美国,Woodrow Wilson(伍德罗·威尔逊),美国总统他所思考的是,要如何打破帝国主义的结构,而有一个新的、未来的、和平的保障。所以有一部分人在看的是当下现实的解决,有一部分的参与者,他们所想的却是更庞大、更有理想的、更具备未来性的国际新秩序。好,光是一个现实的态度,跟一种未来的态度,这两者之间就已经是天差地别了。所以我们在读MacMillan这本书的时候,正就是,因为她用一个一个的角色,探入到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的思想,所以在巴黎就不止是“发生了什么事”,而是有对于这180天当中,各种不同的互动、折冲,更加详尽的描述,我们就可以清楚的体会。 例如说,巴黎和会引发了1919年5月4号,在中国、在北京的“五四运动”,这个彻底改变了近代中国走向的五四运动,这个重大的事件是怎么样产生在这场复杂的和会当中?这的的确确,是没有任何人能够掌握的一个偶然。例如说,我们才能够进一步明白了解,像是日本的角色,这是我们过去不管在讲五四运动,或者是只是粗枝大叶地去了解巴黎和会的时候,我们经常忽略巴黎和会从战胜国的角度,本来有4个主要的欧美的国家:美国、英国、法国跟意大利。可是意大利的角色很尴尬很暧昧,它跟其他这三国没有办法真正平起平坐,所以到后来意大利就退出了。 但是除了这欧美的三强之外,经常被忽略的是在场随时都有另外一个来自于亚洲的战胜的强国,那是日本。日本从头到尾参与,另外我们也就看到了和会开了180天的过程当中,它的重点一直不断的移转。这就是因为用这种,那么生动、那么详细的方式描述,说我们读这个书一路读,我们可以跟随着参与和会的这些角色,感觉到他们的压力。什么样的压力,越来越沉重的时间的压力。大家都知道,开了和会,大家都在等,和会有什么结果,但是传出来的消息一直是和会还没有结果,和会还没有结果,和会还在开,和会在开......开得越久,你就越觉得我们必须要赶快有所交代,必须要赶快有结果。 所以我们就知道一直到和会快要结束的时候,到了5月,这个时候,关于战败的德国,它所占有的,在中国山东的利益权,应该要如何定案,其实一直都在摆荡,一直都在摇摆、在动荡当中。书里面的内容,更重要的是MacMillan的写法,就像是把我们带进到了那个历史的现场,它不只是逐日逐周地观察和会,让我们看到和会好像一直找不出固定的方法、固定的方向,一直持续地转弯跟波动。而且呢,我们就能够清晰地辨认出参与其中的每一个重要的角色,我们知道他们来自哪一个国家,他们抱持什么样的态度?他们经历了什么样的胜利?还有多少的挫折?因而我们才能够把中国问题,中国跟日本的纠结放回到那个现场去评估、去认知。 吊诡的是,这件事情之所以会在中国引起轩然大波,正就是因为放在巴黎和会的复杂的脉络底下,远东局势的考量,刚开始的话还蛮重要,后来,因为欧洲的太多的问题都没办法解决,这个远东就越来越被边缘化。最后其实是在根本没有时间的限制底下,草率定案的。因为草率定案,所以这样定案的结果,就在中国引起了轩然大波,更进一步,彻底改变了中国现代史的走向,跟中国现代史的结果。 注1: 音频内讲者使用书籍为中国台湾版译名《巴黎和会》;内地版书名为《缔造和平:1919巴黎和会及其开启的战后世界》。 注2: “杨照书话”系列节目由杨照和方所联合制作。 本音频和文字稿由方所剪辑和编写而成,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请注明来源及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