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这个近4年来席卷全网、侵袭大脑的新兴产品,我从来没看过,但对它充满好奇、疑虑和偏见。这一期,我和杜凯老师及微短剧制片人玉儿(也是杜老师的家属)进入长谈,试图厘清一些问题,松开一些不解。 它为什么爆火? 它为什么让观众欲罢不能? 它为什么如此赚钱? 它和传统影视剧有何相似和不同? 它的出海之路现状如何? 以及, 它的「甜、爽、虐」给人带来何种享受和危害? 对它的沉溺,可能把人引向何处? 我们该对它抱持怎样的思考? 感受可以分享,观点值得碰撞。而回到标题的问题中:你的答案是什么? 【时点提示】 01:13 玉儿是如何进入微短剧行业的? 02:27 如何定义微短剧? 04:46 微短剧和传统影视剧在创作规律上有何相似和不同? 08:21 作为常年和严肃艺术相伴的人,对微短剧有什么观察和感受? 20:19 微短剧制作团队长什么样? 21:19 传统影视剧从业者的「包袱」比较重 23:04 微短剧的精品化如何实现? 24:25 微短剧是否存在更高的社会意义或价值? 30:38 看微短剧像不像在街上围观吵架? 32:43 什么是「文化体力」? 34:20 为什么微短剧出海也能成功? 37:49 微短剧的合理性由经济逻辑来支撑 39:01 民间艺术的发展,一开始都是很粗糙的 40:05 在我们考虑「意义」的同时,也要考虑「需求」和「生存」 46:15 搞钱和搞艺术是否可以共存? 53:32 AI如何参与微短剧创作? 55:32 在微短剧行业的竞争中如何脱颖而出? 58:31 在二次元文化中长大的玉儿,做到了自己的天职 61:15 代际的文化断层是如何出现的? 67:09 人如果能享受更复杂的东西,也许会更幸福 71:19 微短剧在不断削弱人的主动性 73:37 你会选择如何「浪费时间」? 80:13 微短剧出海,如何做本地化? 【音乐信息】 开场音乐: Zee Avi - I Am Me Once More 插曲: Dave Brubeck - Take Five 结尾音乐: Jony J - 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