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146 | 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并非只是“垃圾时间”

Vol.146 | 日本“失去的三十年”并非只是“垃圾时间”

2024/8/12
logo of podcast 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赵建
Topics
赵建:日本所谓的“失去的三十年”并非完全的经济停滞和失败,而是一个经济发展换档期和产业升级的过程。虽然GDP增速放缓,人均GDP有所下降,但这主要是因为汇率变化的影响,并未对日本国内经济造成重大负面冲击。更重要的是,日本在此期间保持了经济的韧性与社会稳定,海外净资产连续33年位居全球榜首,社会福利与经济发展保持平衡,物价平稳,财富分配相对公平,这为日本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本经济的转型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从房地产和金融为主导转向高端制造、先进材料和消费为主导;其次是产业结构的升级,传统制造业遭遇瓶颈后,日本大力发展新设备、新材料产业,在电子元器件、半导体、汽车、养老医疗保健、文化旅游等领域涌现出一批世界领先企业,这些产业并未经历“失去的三十年”;再次是市场化供给侧改革,股市表现也印证了这一转型,周期性行业逐渐淡出,消费、科技、医疗保健等行业兴起。 然而,“失去的三十年”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例如社会负面预期未能及时有效地打断,技术创新驱动力衰减,产业竞争力下降,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日本经验表明,经济发展需要持续的创新和转型,要重视社会稳定和民生保障,同时也要积极应对挑战,避免陷入长期停滞。 对于中国而言,日本“失去的三十年”的经验教训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中国当前正处于发展转型的重要阶段,需要学习日本在产业升级、经济转型、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经验,同时也要避免重蹈覆辙,积极推进经济政策改革,实现藏富于民,增强社会信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讨了日本经济的“失去的三十年”,挑战了其作为失败案例的传统叙事。通过分析日本海外净资产、国内社会稳定和经济结构,指出这段时期并非完全停滞,而是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过程。
  • 日本海外净资产连续33年位居全球榜首
  • 日本国内社会运行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平衡
  • 日本经济“失去的三十年”可能是经济发展换档期和前期高速发展的沉淀期

Shownotes Transcript

十分钟帮你理清一个正在发生的商业逻辑。在经历了50年代的高速发展时期、60年代的光辉十年、70年代的石油危机,成为80年代的贸易顺差头号强国。再到90年代的资产泡沫时代,日本的经济泡沫于1990年膨胀至极点后轰然破裂,也由此开始步入失去的30年。各位听众大家好,欢迎收听本期的异才播客。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经历了从高速增长到失去的30年的戏剧性转变。这一进程不仅深刻影响了日本国内的经济社会结构,也为全球经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教训。本期就让我们跟着一财号专家,西京研究院院长赵建的视角,聊聊日本失去的30年,以及日本经济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另外,你怎么看过去30年日本的经济发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

在我们过往的叙事逻辑下,日本过去的30年一直是失败案例的典型。但倘若我们拓宽审视视角,深究微观感受,会发现日本的30年其实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般一潭死水。虽然我们看到的日本GDP从人均四万多美元降到三万多美元,只是1995年汇率见顶达到1美元兑80日元后汇率贬值的结果。在没有通胀的日本,这对日本国内经济没有起到多大负面影响,还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日本出口型企业的竞争力。其次,在财富存量端,截至2023年末,日本海外净资产高达471万亿日元,连续33年位居全球榜首,相当于当年国内GDP的80%。

可以说这种内外兼修、贸易资本双顺差的发展成果,没有哪个主要经济体可以与其匹敌。这些净资产以对外证券投资及股权投资为主,其中就有让软银赚得盆满钵满的阿里巴巴。而在增量端,日本出海企业的38%产能布局在海外,每年汇入国内的资金约在20万亿日元,相当于国内GDP的4%。而这4%并没有被直接统计到GDP增速中。可以说在过去的30年中,日本海外净资产的收益为日本国内提供了稳定的投资与消费来源,是日本经济保持韧性与日元成为主要结算货币与避险货币的重要物质保障。

此外,日本社会也运行稳定,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始终保持着平衡。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日本既享有欧洲国家的高福利和低贫富差距,又拥有美国健康的经济发展结构与科技实力。同时,日本长期保持国内物价平稳,居民国内购买力稳定,加上此前房价长期低位运行,日本物价对居民并没有构成压迫感。还有就是日本施行的全民医保,会根据不同收入阶层划分支付费用,而且无论多严重的疾病都实行居民支付封顶制,极大程度上免除了民众就医负担。同时,日本社会财富保持着健康的纺锤型结构,顶层1%人口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在10%以内。财富分配公平,社会戾气少,是难得能在经济发展与社会福利取得良好平衡的发达国家。所以说,也许这30年只是日本经济发展的换档期,是前期高速发展的沉淀期,也符合经济体增速递减的发展规律。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成绩是日本在国内资源匮乏、市场容量有限、人口总量见顶、结构深度老龄化以及众多地质灾害先后发生等等背景下取得的成绩,实属不易,背后的经验其是更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

除了沉淀,日本失去的30年,其实也是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的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中失去了太多的时间,错失了太多次机会。但日本仍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自由经济体,其工业基础、高端制造业技术与科研能力仍傲视各国。

先说经济转型。通过复盘日本经济进入低增长时期股市表现,就可以看到此前与经济高速增长密切相关的周期、金融、地产、建筑等行业总体上开始淡出视野。经历了30年,股价依然没有回1990年的泡沫巅峰水平,取而代之的是消费、科技、医疗保健等经济转型方向品种。再通过持续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目前日本股市的上市公司构成已经与1990年泡沫破灭前完全不同,这也可以说是过去30年里日本经济所经历的市场化供给侧改革。

在产业转型方面,大规模工业化完成后,日本就已经从地产加金融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向以高端制造、先进材料和消费等为主导的产业模式升级。而所谓失去的30年,主要是针对日本地产与金融的经济发展模式而言。但在信息技术、工业制造、医疗保健、消费、通信服务等这些领域,日本有着一大批牛企与牛股,他们并没有失去30年。究其原因来说,股市长期来看赚的是盈利增长的钱,行业贝塔在疯狂下跌的日本股市中其实并不是奇谈。

那么究竟有哪些产业没有失去30年呢?首先要聊的就是日本的高端制造业。在传统制造业遭遇发展瓶颈后,日本开始全力发展新设备、新材料产业,目前全球最主要的电子元器件的高端制造设备,包括电子电路产业、半导体产业以及关键材料等,大多都掌握在日本公司手里。尤其是在材料关键部件及设备领域,日本企业有着无可替代的影响力乃至是垄断优势。半导体芯片制造领域使用的主要材料中,日本均占据世界一半以上的供应份额,出现了诸如三井、京瓷、信岳等一批世界顶尖企业。

接下来就是汽车产业。经济泡沫破裂之后,日本汽车业开始加速发展,并迅速占领了海外市场,成就了丰田、本田等著名车企。这些企业以全球化为目标,展开了卓有成效的全球产业链布局,并迅速发展壮大,同时整车相关配套产业链也随之蓬勃发展。汽车业总产值更是在2019年攀升到日本制造业总产值的近20%,日本第一大产业,这与我国当下在房地产业下滑后,新能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存在诸多相似之处。

再就是养老与医疗保健行业。在社会深度老龄化背景下,日本的养老产业得到了蓬勃发展,诸如老年保健、护理、保险等产品体系不断发展完善,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服务业就业人口。同时,由于老龄化的深入以及全社会医疗服务的刚性需求,日本的医疗保健行业也实现了快速崛起,创新药、保健品、理疗器械、大型医疗设备等等领域涌现出诸如武田泰尔茂、东芝医疗等一大批世界著名企业。

此外,在文化旅游产业上,日本社会经济停滞后,宅文化的盛行为影视与动漫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很多年轻人也随之进入文化产业工作,日本也逐步成为全球最大的动漫产帝国。日本还将影视动漫文化逐步外延到偶像团体、二次元等特色文化产业,而手办、服饰、文艺演出等周边产品的创意与制作进一步扩大了文化产业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就业。日本通过文化和旅游的产业结合,文艺展览、演唱会、主题活动等等,均促进了本国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不仅助推了日本旅游业的发展,还在促进世界了解日本文化的同时,增加了国内消费与日元的结汇需求。

最后再来说说小件商品这部分。日本经济萧条时期,家庭支出被明显压缩,大件消费、高端消费需求下降,但这也促成了低单价、小件化、情绪价值型产品的热销,大量平价型产品逐渐出现在日本街头,使得个性化、精致化的低单价产品消费成为一种潮流。这些产品虽然平民化,但品牌形象却不失个性与精致。从食品简餐连锁到便利店三巨头,以及日杂领域的巨头无印良品,这些都成为日本过去30年的标志性产品,是驰骋在低增长周期中的长跑冠军。

如果回首日本那一时期的宏观经济表现、社会生态以及不同产业发展趋势,在日本陷入长期发展停滞的背后,我们或许可以得出这些结论,第一,社会负面预期没有及时打断,危机管理意识不足,早发现、早治疗才能早康复。第二,技术创新驱动力衰减,生产率增长出现停滞。这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什么后来日本与互联网革命遗憾的擦肩而过,失去了最佳的翻盘契机。在目前国际竞争格局中,通用型生产率很难大幅跃升,要想获取更多的利润,占领高增加值环节才是未来我国竞争最少、压力最小的国际贸易策略。第三产业竞争力减弱,制造业被迫出海、产业投资欲望的下降以及对风险的极度厌恶,使得传统国内制造业面临巨大的创新驱动压力。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公司核心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始终在国内进行,而简单的生产端则转移至成本更为低廉的海外基地。2023年我国沪深300成分股中,海外收入占比为10.3%,低于全国出口占GDP比值的19%,更低于日经225企业的35%和负十德国指数的78%。

这也说明在扩大市场份额的同时,实现从出口立国向投资立国的转变。第四,国内社会保障与服务业市场发展必须提速,以最大限度平滑就业结构转型所造成的阶段性阵痛。这也是任何改革中都难以避免的,也使得日本国民在二十多年的低增长周期中,自身体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寒冷。第五,日本在产品制造领域的精品化与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确实值得我们学习,但其实这种工匠精神与失去的30年不无关系,这也将是我们这个制造业大国的必修与长修课程。

第六,在微观视角下还可以发现这一时期日本企业发展另一个差异化现象,这将成为企业安身立命并谋求持续发展的有效法宝。此外,当下我国正处于发展转型的历史性重要阶段,信心与路径一样重要。在此期间,企业家精神必须得到政府的充分保护,让创造GDP变成创造GMP,从国富走向民富。

总而言之,我们当下的发展阶段与失去出口竞争力及地产危机爆发后的日本存在太多雷同了。我们更应当把自己比作上世纪60年代的日本。因为在结构优化、科技创新、内需消费、财富分配、福利保障等等领域,我们都存在巨大的可激发与可优化空间。而当下我们缺的可能只是一场更为彻底的经济政策改革,一个藏富于民的收入倍增计划,一份能让上下同欲的社会信心。而这些,我们都应该有决心也有能力做到。

好了,本期节目到此就结束了。你去过日本吗?你对日本的经济发展有什么看法?你觉得日本经济还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欢迎留言讨论,喜欢我们的节目欢迎转发和分享,我们下期再见。

在地面上,我的眼睛仍然追踪着。但就像你一样,有什么好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