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Vol.312 | 今年上海车展,跨国汽车巨头又重新热闹起来

Vol.312 | 今年上海车展,跨国汽车巨头又重新热闹起来

2025/5/21
logo of podcast 第一财经

第一财经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邦尼李清
Topics
邦尼李清: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跨国汽车巨头一改颓势,重新活跃起来,这标志着它们在中国市场策略上的一次重要转变。过去,这些企业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表现不佳,原因在于对传统燃油车技术的过度依赖、组织结构的僵化以及对中国市场认知的不足。然而,现在它们正努力适应市场,通过更深入的本土化策略和新能源技术的创新,试图重塑竞争优势。我观察到,这种转变体现在多个方面,包括加强与中国本土供应商的合作、调整产品设计以适应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在高层管理中赋予中国团队更大的决策权。这些调整不仅是为了适应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也是为了在全球贸易摩擦背景下分散风险,确保企业能够在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中持续发展。我相信,跨国车企只有真正融入中国市场,才能在未来的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邦尼李清:为了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跨国车企必须进行彻底的本土化转型。这意味着不仅仅是在产品外观和功能上进行调整,更需要在软件开发、技术应用以及企业管理等多个层面与中国市场深度融合。例如,奔驰和丰田等品牌已经开始在其车型中采用中国本土的操作系统和智能驾驶技术,这表明它们正在积极拥抱中国市场的创新力量。此外,跨国车企还在组织架构上进行调整,赋予中国团队更大的自主权和决策权,以更好地响应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求。我认为,这种本土化转型是跨国车企在中国市场取得长期成功的关键。只有真正了解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才能开发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邦尼李清:面对中国本土新能源品牌的崛起,跨国车企需要找到自己的差异化竞争优势。这意味着不仅仅是在价格上进行竞争,更需要在产品质量、技术创新以及品牌价值等方面下功夫。豪华品牌如宝马和奔驰,通过加强动力性能和内外观设计,试图在高端市场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大众和丰田等品牌则通过推出具有性价比的新能源车型,与本土品牌展开正面竞争。我认为,跨国车企只有在产品和服务上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消费者的青睐。此外,跨国车企还需要加强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以更好地适应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讨了在2024上海车展上,跨国汽车巨头为何重新活跃,以及他们在品牌定位、技术性能、市场定价等方面的转型。
  • 跨国汽车巨头在上海车展上重新焕发生机,这与他们对中国市场的认知提升和转型策略有关。
  • 造车新势力在本次车展上并未发布重磅产品。
  • 2024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前十名中没有知名跨国品牌。

Shownotes Transcript

今年上海车展上演了久违的“变脸”。近年持续占据话题焦点的造车新势力基本没有在车展上正式发布重磅产品,相反,原本声势有些萎靡的跨国巨头以及他们在华的合资品牌突然热闹起来,似乎重新找回了主场的感觉。本期我们就来看看,今年的上海车展上,跨国汽车巨头为何重新热闹起来?在品牌定位、技术性能、内外观设计、市场定价等方面,他们都在做了哪些转型?在当前全球贸易摩擦时有发生的大背景下,跨国汽车巨头们又是如何看待中国市场的?在新能源车这个赛道上,你看好奔驰、宝马、大众、丰田等等这些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发展么?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期,你将听到以下内容:

00:58跨国汽车巨头“放大招”?

01:46跨国品牌更“中国”,上演本土化“变形记”?

04:25豪华品牌聚焦差异化,展开激烈角逐

07:43大众市场的打法不再只有“以价换量”

14:13汽车供应商重新定位中国市场,和中国“搭子”结伴锻炼

16:00深耕中国市场好处已凸显

文字作者:江睿杰

播客编辑:派ris

监制:yoiyo

这是一档由第一财经推出的播客节目,专注解读热点商业资讯、财经事件,分析背后逻辑,提供干货,在这里,你可以听点你想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