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19、《中国哲学史话》第四章恬淡自守的隐者 杨朱 第四节

19、《中国哲学史话》第四章恬淡自守的隐者 杨朱 第四节

2024/3/14
logo of podcast 中国哲学史话 学贯中西的哲学大家带你了解往圣先贤

中国哲学史话 学贯中西的哲学大家带你了解往圣先贤

Shownotes Transcript

究竟什么是真我?杨朱告诉你,如何在世界的噪音中,守护内心的平静与纯粹。他的哲学不仅引领一个隐者学派的兴起,还挑战我们对快乐与幸福追求的认知。忘掉物欲的诱惑,一起探索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养生高手,拥抱更淳朴的生活吧! 02:04 杨朱的积极精神:从损一毫到惜天下的人生哲学 04:05 从消极到积极:解读杨朱思想在社会变革中的意义 06:06 杨朱思想的起源:人性与社会问题的关系 08:08 追寻永恒的幸福与真正的快乐:解读杨朱思想的影响与意义 10:09 魏晋荒唐名士与享乐主义的扭曲:杨朱思想的失落 首先我们看看隐者的杨朱,也就是看看杨朱所表现的隐者思想。 《吕氏春秋》说他:“阳生贵己。”所谓“贵己”,就是尊重自己,看重自己的意思。这有点个人主义的色彩,也是每个隐者思想的特色。然而杨朱眼中的“个人”绝不是感官的组合,更不是欲望的组合,而是淳朴的自我,真实的本体。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来追求这个自我,发扬这个本体呢?杨朱劝我们保全生命的本真,不为外物所干扰。什么是生命的本真呢?杨朱没有告诉我们,但从他的立论中,可以推知那是指天生自然的本性,也就是真挚纯洁的情感。我们必须保养这种情感,不为外物所引诱。我们都知城市生活,物质的引诱大,声色犬马,钩心斗角,人们整天追逐着这些,学会了虚伪欺诈,拍马奉承,因此失去了原有的天性。乡村生活便没有这些引诱。他们整天与大自然接触,一片纯真无邪,逍遥自在。这些外界的引诱,除了(包括了)《列子》篇中所提到的“名”“位”和“货”外,还应加上“肉欲”,以及声色犬马等一切具体的、抽象的可欲对象。 要“不以物累形”,就是要戒除肉欲所加于身心的戕害。一个真正的隐士,是懂得养生之道的,一个懂得养生之道的人,岂是爱酒和好色的吗? 其次我们要看看非隐者的杨朱,也就是要看看杨朱透过隐者意识,而表现出的救世精神。 孟子批评杨朱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呢?“拔一毛”是说害之小者,“利天下”是说义之大者。牺牲一根毫毛,去换取利天下的大义,这是最合算的事了,可是杨朱却不愿意干。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一毛虽然微小,总是自家身上的东西;利天下虽是大义,却是身外之物。为什么为了身外之物,而牺牲自己呢? 这是一般隐者的意识。杨朱虽然有这种意识,然而他的旨趣却不在这儿。根据《列子·杨朱篇》的记载,杨朱曾说过:“伯成、子高不以一毫利物,舍国而隐耕;大禹不以一身自利,一体偏枯。古之人,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列子·杨朱篇》虽然是伪托的,但这几句话却与杨朱的思想符合。因为杨朱正是从伯成、子高等隐者意识中升华出来,也正是崇尚大禹的墨家的反派(原文:发动)。“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是他的消极意义,而“悉天下奉一身,不取也”正是他的积极精神。 现在我们进一步分析为我主义,是如何从消极意义转变为积极的精神。在一方面看,既然拔“一”毛都不肯,那么拔“两”毛、“三”毛当然不肯。如此推下去,试问牺牲生命、牺牲人格,还愿意吗?再从另一方面看,利“天下”尚且不屑为,那么利“天下之半”、利“天下之少许”当然更不屑为。如此推下去,试问对别人有害,与天下无利的事,还愿意去做吗?试想一个连天下的大利也不值得一顾的人,还会去追逐什一之利吗?还会去害人祸世吗?如果人人懂得这个道理,人人信奉这个原则,人人都能尊重自己,而不侵犯别人,当真能做到“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那么社会问题根本不会产生,天下自然升平了。 自杨朱发表这番理论后,许多人都起来响应,形成一种学派。因此,这实已失去了隐者的意味,而成为救世的主义了。然而他们与儒墨不同,儒家是正面提出纯化人性的目标,墨家是正面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法,而杨朱却是从人性上,消极的使问题不产生。 墨家是儒家的反派,杨朱又是墨家的反派,由于他们都是在反面或消极方面提出他们的学术思想,所以他们都是缺乏人性上的深厚基础。墨学很快便衰微了,杨朱也很快变了质。今天我们对杨墨感兴趣,并非对他们的思想,而是对这种思想所代表的人心感兴趣。 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往往会产生两种极端的心理:一种是火一般的热情,一种是水一样的冷静。有些人认为这个社会如此的糟,非要像火一样把整个人心燃烧起来,做一番大刀阔斧的改革不可,这就是墨家。另有些人认为社会的病态绝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所能奏效的,主要原因是大家被物欲忙昏了头,因此先浇一盆冷水,使他们清醒清醒,这便是道家。 杨朱消极的救世主义,对于人心厌倦的当时,的确是一剂清凉散。许多隐者们觉得杨朱的思想甚合自己的脾胃。因此他们也都写下了自己的智慧,希望能唤醒人们的自我,共同追求人生永恒的幸福、和真正的快乐,这就是我们后面所要谈到的老庄。另有些人对杨朱的思想并无深刻的了解,他们附会杨朱,他们有小聪明,却无大智慧。他们是个名义上的隐者,毫无崇高的心境。发展到后来便是享乐主义派,如魏晋的许多荒唐的名士。杨朱思想,到他们手中,已是完全变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