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丽莎老师讲机器人之给机器人当饲养员是啥体验

丽莎老师讲机器人之给机器人当饲养员是啥体验

2020/5/12
logo of podcast 丽莎讲机器人

丽莎讲机器人

Shownotes Transcript

丽莎老师讲机器人之给机器人当饲养员是啥体验 欢迎收听丽莎老师讲机器人,想要孩子参加机器人竞赛、创意编程、创客竞赛的辅导,找丽莎老师!欢迎添加微信号:153 5359 2068,或搜索钉钉群:31532843。2020年3月,人社部等三部门联合发布16个新职业,如人工智能训练师、全媒体运营师、健康照护师、网约配送员等。“人工智能训练师”这一职业被形象地称为“机器人饲养员”。利用智能训练软件,对实际使用中的AI产品进行数据库管理、算法参数设置、人机交互设计、性能测试跟踪及其他辅助作业。所做的,就是让人工智能更懂人类,更好地为人类服务。相较于人工智能开发者,人工智能训练师的工作,更偏向产品的实际使用过程。换言之,设计之初的AI产品,就像刚入学的孩子,人工智能训练师需根据产品预设的不同落地场景“因材施教”,通过不断培养和训练,帮助AI产品“长大成人”,让其有足够的智慧,应对实际应用场景中的各种问题。团队成员们便注重每日对人工智能模型的学习力、判断力训练,平均每天都要收集3000条当天产生的新数据,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标注,加速它在准确性方面的“进化”。除了训练和培养AI,人工智能训练师前期还需要对AI学习的材料进行加工,即通过数据筛选得到结构化的核心知识和关键数据,以特定的数据标注规则将数据“喂”给AI并进行“训练”,同时,根据其反馈不断调整参数优化算法,让AI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疫情摸排通话、呼叫用户取餐……你接的电话,另一头可能是机器人此次“抗疫”期间,人工智能训练师,在电商服务、票务出行、健康问诊、生活购物等服务体验端,也展现了高效的服务能力。抗疫期间,2300万人用上AI技术,全国33个城市落地智能防控摸排,机器人每分钟可拨打数千个电话,效率远超人力。大量的数据,如果由人工分析处理需要上月时间,机器人以分钟计算就能完成。“智能外呼”,一个会给用户打电话的机器人。为让机器人的语音准确率高效,训练员做了无数次的语音技术迭代,最长的一次录音,整整花了三个月。为了区别于普通的纯粹语音播报,要让它学会场景服务,根据用户的实际需求来拨打电话,按照用户的内容进行人机语言交互。疫情期间,用户在盒马上买菜、“无接触”配送的背后,也离不开这项技术。数小时内紧急上线“商品送达智能外呼”项目,帮助配送小哥在送抵用户小区时间段,自动外呼用户到指定地点去取餐,既做到了无接触配送,也大幅提升了配送效率,每天可比往常多送2万多单。不仅是盒马,春节期间,许多用户在天猫超市购买生活用品,但受各方因素限制,发货成了大问题。可没过多久,用户纷纷接到了智能外呼机器人拨打的电话,除了提醒发货困难外,还提供许多智能选项让用户选择解决办法。最后,98%的客户都接受了所提供的方案。“客户体验就是品牌生命线,通过AI技术,不仅减轻人工客服的压力,还做到‘体验不掉线、服务不打烊’。”“提前预测咨询量,优化智能回复内容,合理安排人工客服团队,稳稳接住350万消费者的咨询。”人工智能训练师需要具备业务理解能力、智能方案设计能力、数据应用能力和智能训练能力,后三种能力都能教,但第一项是“基本功”,也是最“没法教”的那一项——要么懂业务,要么得听得懂别人讲业务,让智能技术与业务场景更好结合。高效,便是建立在对业务规则的理解上。“接下去,人工智能训练师要摆脱对某项技术的依赖,真正把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出来。”最好的人工智能训练师,是能将新技术用得深、用得精的人,但培训人工智能训练师的重点,要从“怎么用好技术”向“怎么把人培训好”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