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去班味难,难于上青天!

去班味难,难于上青天!

2024/6/15
logo of podcast 席地而坐

席地而坐

AI Deep Dive AI Insights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夏周
里海
Topics
夏周:我最近工作繁忙,感到身心俱疲,渴望摆脱工作带来的负面情绪,也就是所谓的"班味"。我注意到最近流行的"吗喽文学",以及各种打工人自嘲的视频和表情包,虽然内核是老生常谈,但它们确实成为我们释放压抑情绪的出口。然而,真正的猴子并不一定比我们更卑微,我们自我矮化的表达方式,是否掩盖了被剥削和异化的本质?我们应该思考如何在自嘲之外,找到真正良好的生活方式。 我身边似乎没有真正享受工作的人,即使是那些在社交媒体上积极展现工作状态的人,私下里也可能对工作和老板有很多抱怨。大部分人工作并非出于兴趣,而是责任心或压力所迫。即使将爱好转化为工作,也可能因为长期工作而对其产生厌恶感。好的工作环境,特别是保障员工权益和尊严的工作环境,对于工作幸福感至关重要。 从小我们就被"好学生心态"所影响,容易产生请假羞耻感,甚至在做一些很正当的事情时,也会感到内疚和压力。我们常常被卷入无止境的竞争中,即使约定好少写,也总有人会超出预期地完成任务。 我观察到,数字游民的生活也并非想象中那么自由,他们同样面临焦虑和竞争,需要自费承担食宿、医疗等费用,频繁搬迁也会带来疲惫,并且容易失去身份认同感。成功的数字游民通常拥有强大的自律、学习能力和抗焦虑能力,以及一定的经济保障。 电影《年会不能停》虽然搞笑,但结局草率,没有深入探讨问题根源,只是简单地讨好上位者,缺乏深刻性。 里海:我最初对"吗喽文学"没什么感觉,直到看到相关表情包才觉得好笑。我认为"吗喽"表情包是一种安全隐蔽的抵抗方式,通过自我贬损来表达对工作的不满。但这种方式可能弱化了职场霸凌等问题的严重性,娱乐化的吐槽不会冒犯上级,反而削弱了其讽刺意味。 虽然我不是标准的上班族,但我对打工人的困境也有一定的共鸣。我更关注的是,在缺乏社会保障和稳定人际关系的情况下,如何应对数字游民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焦虑和不确定性。 我认同"被拒绝是人生常态"、"吃亏是福"等东亚人的心态,但我们也需要思考,这种心态是否让我们过于压抑自己的情绪,并对不公平的待遇选择妥协。 我认为,财富自由与自由并非完全绑定,但一定的物质基础是实现自由的必要条件。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是否敢于挣脱现有的体系,去追求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方式。 一个财富自由的作家说自己想当流水线工人,这是一种讽刺,因为他们拥有选择权,而大多数人没有。梭罗在写《瓦尔登湖》时,也并非完全脱离社会,他仍然享有家庭的支持和一定的经济保障。 我们应该正视工作中的困境,但也不要过度放大自己的问题,陷入自我矮化和负面情绪的循环。我们需要思考,如何在工作与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在自嘲和叹息之外,找到真正良好的生活方式。

Deep Dive

Key Insights

为什么打工人会通过自嘲和娱乐化的方式表达工作中的心酸和痛苦?

打工人通过自嘲和娱乐化的方式表达工作中的心酸和痛苦,是因为这种方式既安全又隐蔽。大多数人无法直接攻击领导或体系,但情绪需要排解,因此通过贬损自己、将自己置于可被同情的境地,拐弯抹角地表达愤懑。这种方式虽然解压,但也可能削弱对工作剥削和异化本质的反思。

为什么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自由?

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自由,因为他们仍然面临焦虑和内卷的压力。尽管他们可以边旅居边工作,但许多人仍然害怕与社会和行业脱节,担心竞争不过其他数字游民。此外,频繁的挪动、自费承担食宿、缺乏社保和医保等问题也让他们感到疲倦和不安。

为什么《年会不能停》这部电影的结局被认为是一种讽刺?

《年会不能停》的结局被认为是一种讽刺,因为它以一种老套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总经理与底层员工并肩作战,扫除了中层干部的腐败。这种处理方式忽略了造成打工人问题的根本癥结,反而安慰了打工人,同时讨好上位者,暗示只要领导稍微散发善意,员工就会受宠若惊。这种结局掩盖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为什么父母辈的人不像年轻人那样谈论“班味”?

父母辈的人不像年轻人那样谈论“班味”,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工作的看法不同。父母辈的人更关注物质保障和稳定生活,而年轻人则更关注情绪价值和个体尊严。此外,父母辈的人可能认为工作中的辛苦是理所当然的,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反思工作中的不公和剥削。

为什么财富和自由并不一定绑定?

财富和自由并不一定绑定,因为自由更多取决于个人是否敢于挣脱现有的体系。虽然一定的物质基础是必要的,但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心的平和和对生活的选择权。有些人即使没有很多钱,也能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实现自由,而有些人虽然富有,却因为忙碌的工作无法享受生活。

为什么女性在上班前后的外貌变化比男性更明显?

女性在上班前后的外貌变化比男性更明显,主要是因为女性在社会中面临更多的容貌焦虑。女性通常会在上班前花时间化妆、穿漂亮的衣服,而上班后可能因为疲惫和忙碌而变得蓬头垢面。相比之下,男性即使有时间和金钱,也不太会花大量时间装扮自己,因此他们的外貌反差感较弱。

为什么打工人之歌和吗喽文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以新的方式流行起来?

打工人之歌和吗喽文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以新的方式流行起来,因为它们为打工人提供了一个释放压抑情绪的出口。尽管这些内容的内核早已被吐槽过多次,但关于打工人疲惫和心酸的话题总是能引起共鸣。新的流行方式让这些话题再次成为焦点,帮助人们在自嘲和娱乐中找到情绪的宣泄口。

Chapters
本期节目探讨了「吗喽文学」的流行,以及打工人普遍存在的「班味」。节目中,两位主播分享了各自的感受和看法,并对这种娱乐化的吐槽方式背后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 吗喽文学是两广地区的方言,近年来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 打工人用自嘲的方式来释放压力,但这种方式可能掩盖了工作剥削和异化的本质。
  • 我们需要在自嘲和叹息之外,寻找真正良好的生活方式。

Shownotes Transcript

本期节目,我们来聊一聊难去的班味和吗喽文学。

录这一期节目,也是最近疲于上班,感觉自己逐渐失去了感受生活和感受快乐的能力。越渴望休息,就越憎恨自己身上的班味,为自己不能拥有从容自由的生活而焦躁。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对最近流行的《吗喽之歌》《打工人之歌》愈发感同身受。即便这些表情包传达的内核是我们早就吐槽很多遍的,但关于打工人如何疲惫如何心酸的话题总是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以一种新的流行方式卷土重来,成了我们释放压抑情绪的出口。

但真正的猴子不一定比坐在办公室里的打工人卑微。表面上,我们自我体认的对象越来越呈现出自我矮化的趋势,但现实里,没有经过社会化训练的动物恰恰展现了原始的本能,不用像成年人一样将伪装当作保护自己的方式。

恰逢毕业季,我在想,如果放在十年前,我会自我体认吗喽吗?就像是小时候会羡慕坐飞机时还在用电脑办公的大人,现在却觉得太惨了一样,我想知道,有多少人是真的享受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憎恨自己身上的班味的。当我们将工作时感受到的心酸与痛苦以一种极其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有没有可能掩盖或者削弱我们被工作剥削和异化的本质。我们到底有没有可能在自嘲和叹息之外,寻找到真正的良好生活方式?这期节目,也想围绕着这些困惑来聊一聊。

【时间轴】

4:32 前方高能!上班上到颠的夏周在节目里播放了“打工人之歌”。

5:46不坐班的里海看到打工人的花式自嘲时会有强烈的心酸感吗?

7:15 娱乐化的吐槽并不会真正冒犯到上级。

12:05一方面我们难以将工作变成志业,另一方面,工作也能让热爱之物变得恶心。

16:00 能热爱工作的人和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18:14 “被拒绝是人生的常态”“吃亏是福”是很东亚的心态。

24:05 活在“好学生心态”里的人。

31:38  当数字游民能更接近自由和松弛吗?

35:19  适合做数字游民的人往往都有强大的抗焦虑的能力。

39:22标准的打工人电影《年会不能停》的结尾,到底是大团圆还是暗藏了讽刺?

42:06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不说班味,难道他们没有遭遇过职场霸凌,没有创伤吗?

50:08  当一个财富自由的作家说自己想当流水线的工人是非常讽刺的。

54:00 写《瓦尔登湖》的梭罗不需要亲自做饭洗衣服

56:24 财富与自由是绑定在一起的吗,我们只有拥有足够多的金钱才能实现自由吗?

63:00上班前后相貌变化的对比照其实也衬出了女性的容貌焦虑

64:00停止自我矮化!不能将那些真正伤害我们的事情变成娱乐化的表情包和歌词。

【本期主播】

夏周:我说的您都别当真 微博@夏懒腰

里海:储存眼泪的树洞

【本期剪辑】

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