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通过自嘲和娱乐化的方式表达工作中的心酸和痛苦,是因为这种方式既安全又隐蔽。大多数人无法直接攻击领导或体系,但情绪需要排解,因此通过贬损自己、将自己置于可被同情的境地,拐弯抹角地表达愤懑。这种方式虽然解压,但也可能削弱对工作剥削和异化本质的反思。
数字游民的生活方式并不像想象中那么自由,因为他们仍然面临焦虑和内卷的压力。尽管他们可以边旅居边工作,但许多人仍然害怕与社会和行业脱节,担心竞争不过其他数字游民。此外,频繁的挪动、自费承担食宿、缺乏社保和医保等问题也让他们感到疲倦和不安。
《年会不能停》的结局被认为是一种讽刺,因为它以一种老套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总经理与底层员工并肩作战,扫除了中层干部的腐败。这种处理方式忽略了造成打工人问题的根本癥结,反而安慰了打工人,同时讨好上位者,暗示只要领导稍微散发善意,员工就会受宠若惊。这种结局掩盖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父母辈的人不像年轻人那样谈论“班味”,可能是因为他们对工作的看法不同。父母辈的人更关注物质保障和稳定生活,而年轻人则更关注情绪价值和个体尊严。此外,父母辈的人可能认为工作中的辛苦是理所当然的,而年轻人则更倾向于反思工作中的不公和剥削。
财富和自由并不一定绑定,因为自由更多取决于个人是否敢于挣脱现有的体系。虽然一定的物质基础是必要的,但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心的平和和对生活的选择权。有些人即使没有很多钱,也能通过简单的生活方式实现自由,而有些人虽然富有,却因为忙碌的工作无法享受生活。
女性在上班前后的外貌变化比男性更明显,主要是因为女性在社会中面临更多的容貌焦虑。女性通常会在上班前花时间化妆、穿漂亮的衣服,而上班后可能因为疲惫和忙碌而变得蓬头垢面。相比之下,男性即使有时间和金钱,也不太会花大量时间装扮自己,因此他们的外貌反差感较弱。
打工人之歌和吗喽文学每隔一段时间就会以新的方式流行起来,因为它们为打工人提供了一个释放压抑情绪的出口。尽管这些内容的内核早已被吐槽过多次,但关于打工人疲惫和心酸的话题总是能引起共鸣。新的流行方式让这些话题再次成为焦点,帮助人们在自嘲和娱乐中找到情绪的宣泄口。
本期节目,我们来聊一聊难去的班味和吗喽文学。
录这一期节目,也是最近疲于上班,感觉自己逐渐失去了感受生活和感受快乐的能力。越渴望休息,就越憎恨自己身上的班味,为自己不能拥有从容自由的生活而焦躁。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对最近流行的《吗喽之歌》《打工人之歌》愈发感同身受。即便这些表情包传达的内核是我们早就吐槽很多遍的,但关于打工人如何疲惫如何心酸的话题总是会每隔一段时间就以一种新的流行方式卷土重来,成了我们释放压抑情绪的出口。
但真正的猴子不一定比坐在办公室里的打工人卑微。表面上,我们自我体认的对象越来越呈现出自我矮化的趋势,但现实里,没有经过社会化训练的动物恰恰展现了原始的本能,不用像成年人一样将伪装当作保护自己的方式。
恰逢毕业季,我在想,如果放在十年前,我会自我体认吗喽吗?就像是小时候会羡慕坐飞机时还在用电脑办公的大人,现在却觉得太惨了一样,我想知道,有多少人是真的享受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憎恨自己身上的班味的。当我们将工作时感受到的心酸与痛苦以一种极其娱乐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有没有可能掩盖或者削弱我们被工作剥削和异化的本质。我们到底有没有可能在自嘲和叹息之外,寻找到真正的良好生活方式?这期节目,也想围绕着这些困惑来聊一聊。
【时间轴】
4:32 前方高能!上班上到颠的夏周在节目里播放了“打工人之歌”。
5:46不坐班的里海看到打工人的花式自嘲时会有强烈的心酸感吗?
7:15 娱乐化的吐槽并不会真正冒犯到上级。
12:05一方面我们难以将工作变成志业,另一方面,工作也能让热爱之物变得恶心。
16:00 能热爱工作的人和他们所处的工作环境是密不可分的。
18:14 “被拒绝是人生的常态”“吃亏是福”是很东亚的心态。
24:05 活在“好学生心态”里的人。
31:38 当数字游民能更接近自由和松弛吗?
35:19 适合做数字游民的人往往都有强大的抗焦虑的能力。
39:22标准的打工人电影《年会不能停》的结尾,到底是大团圆还是暗藏了讽刺?
42:06为什么我们的父母不说班味,难道他们没有遭遇过职场霸凌,没有创伤吗?
50:08 当一个财富自由的作家说自己想当流水线的工人是非常讽刺的。
54:00 写《瓦尔登湖》的梭罗不需要亲自做饭洗衣服
56:24 财富与自由是绑定在一起的吗,我们只有拥有足够多的金钱才能实现自由吗?
63:00上班前后相貌变化的对比照其实也衬出了女性的容貌焦虑
64:00停止自我矮化!不能将那些真正伤害我们的事情变成娱乐化的表情包和歌词。
【本期主播】
夏周:我说的您都别当真 微博@夏懒腰
里海:储存眼泪的树洞
【本期剪辑】
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