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re sunsetting PodQuest on 2025-07-28. Thank you for your support!
Export Podcast Subscriptions
cover of episode 一个人开车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一个人开车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2025/6/10
logo of podcast 次卧

次卧

AI Deep Dive AI Chapters Transcript
People
罐子
Topics
罐子:我倾向于通过学术概念来理解驾驶中的好奇心,避免主观臆断。通过查阅权威知识,我能更确定自己的理解,并避免自以为是。个人感受可能片面,因此需要更全面的知识支撑。开车时,我感受到自己是唯一有思想的生命体,周围的车辆都像NPC,这种感觉非常具象化。我能确定自己的存在和动作带来的反馈,这种确定感让我感受到自己活着。因此,我建议大家在迷茫时尝试一个人开车,感受自己是生命体的感觉。然而,我不理解为什么在感受到生命体存在的同时,还有那么多人有路怒症或粗鲁驾驶行为。我开始思考,是否每个人的性格都体现在驾驶方式上,以及为什么有人平时很友善但开车时会骂人。我对自己逼前车的行为感到诧异,因为我通常会给其他司机留有余地。我和刘太太开车风格截然不同,我倾向于认为被按喇叭是自己做错,而她觉得是别人傻。即使前车急刹,我也不会逼对方,因为大家都有可能走神,我会给对方留容错率。如果我能看到前车的人是老人或车上有小孩,我可能就不会逼车。我觉得,车完全隔绝了人与人的互动,使机械化的信号互动取代了人类的沟通。由于车辆的隔绝,人们开车时容易以“比我慢的是菜鸟,比我快的是傻叉”来评判他人。车的价值感只有在购买时能感受到,开在路上大家都是一样的,除非是超级豪车或大卡车。我们敬畏大卡车,是因为我们的小车容易被大车影响,这是一种被迫的敬畏。我以前在新西兰开车时,因为后面的车超速紧跟,曾想开法拉利来个急刹。汽车带来的匿名性是学术上的说法,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人们在车里会那么粗鲁。汽车的匿名性通过心理距离的诞生、工具化认知和环境压力的催化三个方面来体现。缺少及时反馈和事后责任也是人们在开车时容易粗鲁的原因。我讨厌不看好自己小孩的父母,因为小孩突然冲出公交站台让我很生气。当时我为了躲避突然冲出的小孩而急转弯,被外卖小哥骂,我也愤怒地骂了回去。当时和外卖小哥的争吵非常糟糕,抛弃了价值观和尊重,而汽车避免了这种困扰。如果粗鲁行为后有无尽的纠缠,大家可能就不会轻易做出这种行为。汽车不仅赋予了匿名性,还赋予了力量,削弱了强弱判断,除非是超级大卡车或豪车。匿名性和力量的结合会释放恶,导致更糟糕的事故,例如变道时。常见的粗鲁行为包括变道不让和超速,因为车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有些澳洲人因为不清楚社区道路的限速而超速,这是活该。避免负面情绪干扰的方法包括认知干预,提醒自己每辆车里都是一样的人,并虚构对方的身份。我和刘太太会通过卖萌和道歉来避免冲突,让别人看到我们的歉意。我想在堵车时举牌子给大家送祝福,让大家感受到善意。互相礼让能形成良好的循环。我喜欢在堵车时观察后视镜,发现人们常做吃东西、补妆和掏耳朵等行为。触摸脸部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动作,能促进催产素释放,缓解情绪和压力。车内是一个纯粹的隐私空间,所以人们在里面做挖鼻孔或掏耳朵等行为时毫无顾忌。

Deep Dive

Chapters
本期节目录制于暴雨稍歇之时,主题是探讨汽车是否消除了人性或释放了恶。主持人分享了个人开车时产生的奇妙感受:周围的一切都机械化、程式化,只有自己像个有思想的生命体,这种感觉像一部名为《活着》的电影。
  • 将开车体验比作电影《活着》和游戏中的主角视角,感受自身存在的确定性
  • 在拥挤的城市道路上,感受到自身是唯一有思想的生命体

Shownotes Transcript

如果说浴室是一个人的“人生KTV”,

那我觉得一个人驾驶的车舱内就是一部《活着》,

一个人开车的时候,就是“世界你是主角,其他人都是NPC”的具像化。

然而,汽车赋予了驾驶者匿名性和力量,这是非常糟糕的组合,

会进一步释放心中的恶。

分享汽车带来的“匿名性”:

  1. 心理距离的诞生
  • 去个体化:当人被封闭在金属车厢内,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被遮挡,会产生一种”匿名感"。这种匿名性会降低自我约束,让人更容易释放攻击性
  • 工具化认知:司机更容易将其他车辆视为”移动的障碍物"而非"载着人的汽车",这种物化倾向会削弱共情。
  1. 环境压力的催化
  • 战或逃:堵车、抢道等场景会激活人的应激反应。在封闭空间内无法"逃跑","战斗"本能便通过鸣笛、辱骂甚至追逐表现出来。
  • 控制感失衡:驾驶中人对速度、路权的掌控欲极强,一旦被干扰(如被超车),会产生类似"领地受侵犯"的愤怒。
  1. 共情机制的失效
  • 面部表情缺失:人类共情依赖面部神经镜像反应(看到别人皱眉自己也会不适),但隔着车窗和防晒膜,这一过程被阻断。
  • 快速决策需求:驾驶需要瞬间判断,而共情需要时间思考。大脑会优先选择更原始的”威胁反应”而非理性共情。

【说话人】

罐子,好奇心饲养员

【关于次卧】

一个话很多的人,一个很多好奇的人

【收听方式】

随手打开习惯的音频平台搜《次卧》试试,说不定就搜到啦